所以朋友每次出門壹定要反復告誡孩子壹定要註意危險。但即便如此,朋友們還是提心吊膽。
最後壹次是因為孩子要去天堂玩。這壹次,朋友還是小心翼翼的對孩子說:“出門註意安全,別受傷好嗎?”孩子連忙答應,走出門去。
但是孩子回來的時候,朋友傻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傷痕累累了。在玩的過程中,踩空了臺階,頭上起了壹個大包。
其實站在朋友的角度,很明顯妳能明白壹個道理,就是越擔心,越會犯錯。孩子無形中受到朋友的壓力,不敢掉以輕心。
正是因為過於細心,孩子才會犯不該犯的錯誤。傳統上,這是墨菲定理的要點之壹。
1.妳越擔心,就越有可能犯錯誤。
墨菲定理最明顯的壹點就是越擔心越容易出錯,就像朋友壹樣。把所有的壓力都壓在孩子身上,去外面玩是很平常的事。
但是孩子非常害怕受傷,越擔心越容易受傷。雖然他們不想受傷,但悲劇還是不可避免。
2.實際行動會根據感覺判斷失誤。
墨菲定理明確指出,實際行動會根據感覺而被誤判。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說,當妳做壹件事的時候,妳覺得它簡單,那麽當妳去做的時候,妳會發現它真的很簡單。如果妳覺得很難,首先妳心理上已經被打敗了。妳如何能做好事?
3.焦慮讓人動搖。
墨菲定理第三條規則,焦慮能撼動人心。其實這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對於那些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孩子本身就容易因為壹件事焦慮,尤其是比較重要的事。
但往往是因為太過擔心,玩的時候發揮不出自己的實力。心壹旦動搖,什麽都做不好。
這意味著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如果我們總是讓他們感到擔心,那麽他們就會受到迫害。
雖然有時候父母的教育是為了孩子好,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讓孩子陷入焦慮。不然孩子永遠不會有好結果!
1.事情會比預想的糟糕很多。
如果孩子受到父母的壓力很大,特別是需要做很重要的事情的時候。壓力會讓他們失去信心,當他們在壓力下做壹件重要的事情時,往往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孩子考試的時候,必然會因為壓力而分心,最後的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
2.會經常處於危險之中
過分擔心孩子會讓孩子更容易受到危險。就像朋友壹樣,孩子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外面受傷,不然父母會擔心的。但是因為給自己的壓力,孩子往往會忽略壹些最正常的現象。他們可能連最基本的東西都走不好,面臨危險是常事。
3.恐懼和自卑感增加
壓力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和自卑,尤其是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孩子害怕自己考不好,辜負父母的期望。所以他們必須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壹件事情上,但正是因為恐懼和自卑,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這壹切都是因為壓力太大。
父母真的可以關心孩子,因為孩子沒有父母的關心是無法健康成長的。但是,我們不需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壓力只會讓他們更加憔悴。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讓孩子有自我意識,而不是強行給他們壓力,會好很多。
1.父母不應該總是對孩子要求太多。
有時候作為父母,我們不需要對孩子要求太多,因為我們的要求只會讓孩子壓力更大。我們只需要看著孩子獨立做自己的事情,必要的時候可以幫助他們。間接的幫助會讓孩子理解妳的好意,但是要求會讓孩子覺得妳在給他們壓力。
順其自然是明智的。
我們需要順其自然。有些事情是註定要發生的。如果不能發生,那就是運氣。就像小孩子壹樣,出門在外受傷很正常。如果妳總是提醒他們不要受傷,壓力會讓他們更加脆弱。明智的父母不會幹涉孩子的事情。讓他們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
3.讓孩子們自己選擇
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孩子選擇。我們的選擇不代表他們的選擇,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惑。我以為我是在對孩子好,其實是在給孩子壓力。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壹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孩子用自己的想法證明自己,沒有壓力。壓力是外界給的,從來不是自己造成的。
所以壓力這個詞看起來很常見,但它確實會殺死孩子。如果妳是壹個聰明的父母,那麽妳就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樣他們將來壹定會感謝妳的成功。
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的壓力而動不了,這也是有些孩子很被動的原因。
今日話題互動:妳是不是太擔心孩子了?妳會選擇定期幹預孩子的事情嗎?妳能讓孩子沒有壓力嗎?如果妳也是減壓專家,歡迎和我們壹起探討妳的育兒方式。我們也想知道我們能做些什麽來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其害,也能知道我們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