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創造”了罪犯?

?誰“創造”了罪犯?

誰“創造”了罪犯?

——教育盲區導致犯罪心理形成。

縱觀暴力犯罪分子,心中似乎有壹個邪惡的潘杜納魔盒。在盒子裏,貪婪、變態的愛、恐慌、心虛、僥幸、冷漠、輕視、自暴自棄、自卑、自負,光怪陸離,應有盡有...在犯罪心理學領域,專家將各種暴力犯罪分子最突出的犯罪心理* *總結如下:“貪婪扭曲的需求,

犯罪心理學關鍵詞壹——貪婪扭曲的需求

案例——19歲的富二代劉強,開著豪車模仿好萊塢壹部黑幫片的情節。不到20天,他連續搶劫5次,* * *搶了4600元...有媒體報道,他搶劫是為了“找* * *”。為什麽要找* * *?無非就是無聊和空虛!為什麽會空虛無聊?富二代,什麽物質需求都能滿足!但在精神層面上,他既不會創造,也不會毀滅,所以心理上受到壓抑,必須找到壹個突破口來釋放...

當心:千萬不要因為“不知足”而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罪犯!

看到貪婪扭曲需求這個關鍵詞,大家第壹反應可能會想到錢。誠然,物欲是犯罪的最大心理根源之壹,但心理缺失帶來的扭曲和畸變也不容小覷。壹個空虛無聊又覺得自己軟弱的人,其實最容易成為暴徒,他比誰都無情!如果壹個孩子小小年紀的“撕裂”得不到滿足,甚至被強烈壓制,他/她的晚年生活就會充滿心理饑渴,這就是暴力犯罪的原因!暴力罪犯在成長過程中,至少具有以下特征之壹,或經歷過以下任壹事件:1,無法超越童年的破壞性;2.經歷了壹些心理創傷;3.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生命的恐懼消除了。

心理專家建議:當妳是家長的時候,如果妳的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喜歡撕、砸東西,就讓他撕、砸;等他們長大了,可能就不砸東西了;然後他們開始拆壹些玩具,那就多買壹些玩具,讓他多拆壹些;等他長大了,不會砸,也不會拆。他會創造它!請讓妳的孩子在童年經歷毀滅,轉向創造!

犯罪心理學關鍵詞二——強烈的反社會意識

案例——號稱中國第壹土匪的張軍,入省8年,作案10余起,死傷近50人,2001被執行死刑。張軍犯罪時眼睛都不眨壹下,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同情和憐憫,沒有道德倫理觀念。他是典型的“離經叛道的瘋子”。張軍生長在壹個貧窮的農民家庭,有七個兄弟姐妹。母親去世,享年14歲。失去母愛後,性格變得倔強,經常惡作劇,壹發不可收拾,導致了可怕的惡性循環。

當心:千萬不要讓孩子患上“反社會人格障礙”!

張軍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社會人格障礙”,在西方被稱為“乖張人格”。這種人有很強的反社會意識,並付諸行動,極具攻擊性。他以跟社會尋釁打架,看社會動蕩,看別人流血為* * *,以此平衡自己早年生活艱辛的感受。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形成與其成長環境和父母養育方式密切相關。

心理專家建議,當妳為人父母時,如果妳的孩子經常逃學,習慣性說謊,過早開始抽煙喝酒,經常故意破壞公共設施,甚至與不良群體交朋友,打架鬥毆,請立即引起重視。建議去心理醫療或咨詢機構進行專業鑒定。如果真的有性格問題,請專業人士及時介入。家庭和社會環境在兒童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調查表明,童年創傷、家庭關系不和諧、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犯罪心理學關鍵詞三——“犯罪設定”強化“犯罪生活模式”

案例-周·,“爆頭”自2004年以來涉嫌在重慶、湖南、江蘇等地作案。至少有九個人死於他的槍下。犯罪嫌疑人反偵查技能高,多次逃出“重圍”。2004年至2012年,“爆頭哥”逃亡重慶、長沙、南京等地作案,可以說是浪跡天涯,家庭觀念淡薄,冷酷無情;連續作案的成功,讓“爆頭哥”養成了作案習慣,像條件反射壹樣,形成了壹定的“犯罪定勢”;但是,遲遲不能破案,讓他覺得幸運。除了上面提到的反社會人格,爆頭哥還形成了壹種“犯罪生活模式”,妳必須搶劫殺人才能拿到錢。無疑,這種強化過程和結果是扭曲變形的,爆頭哥最終在爆炸中結束了自己罪惡的壹生。

當心:不要讓孩子在扭曲的“強化”中走向犯罪!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隨著滿意結果的反應,未來出現的概率會越來越大,當事人的行為會得到強化。無論物質、金錢還是心理需求如何強化,當犯罪的成功帶來巨大的滿足感時,犯罪行為就會像上癮壹樣越演越烈!

心理專家建議,當妳為人父母的時候,要明白“強化”對教育的意義。強化是指在壹定的激勵下,驅動力反作用於強化後的效果。強化對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斯金納說:如果人的行為能夠從他人那裏獲得令人愉快的結果,這種結果反過來會成為壹種推動人們重復這種行為的力量。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多給孩子壹些自己喜歡的表揚和獎勵,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獲得積極溫暖的心理體驗。

犯罪心理學關鍵詞四-犯罪的可獲得性

案例-1975,日本《朝日新聞》報道了壹個案例,兩名分別為5歲、3歲和2歲的男孩和壹名女孩,用鐵鏈將鄰居剛出生的嬰兒綁起來,並說“把他剁了”,然後用菜刀將嬰兒的腳剁掉。三個孩子說:“我們在模仿電視上的場景。”

當心:不要讓孩子在不經意間“學會犯罪”!

有壹個犯罪心理學流派認為,犯罪行為本身是壹種習得現象,包括觀察學習和個人經驗學習。個人學習是壹種基於直接經驗的學習。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壹點的孩子會攻擊其他孩子,讓他們在同齡人中更有尊嚴,得到更多的糖果或玩具,所以這種攻擊行為得到強化和保留,成年後容易發生暴力犯罪。觀察學習只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來學習復雜行為技能的壹種方式。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觀察學習是獲取行為技能最重要的途徑。兒童通過觀察成人的暴力來學習使用暴力。如果他們傾向於經常觀看暴力犯罪的電視節目,他們自然會學習犯罪的行為。

心理專家建議,當妳為人父母時,請密切關註孩子平時看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不要認為孩子太小,什麽都不懂。看暴力電視節目對人有震撼的影響,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的形象。犯罪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學會的,同樣的正義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改變,通過行為矯正。所以,請壹定要讓我們成長中的孩子接收到公正、快樂、溫暖的聽覺和視覺信息,警惕學習犯罪!

原創作品,請註明靈魂咖啡網psycofe和本文網址。

推薦閱讀:

誰助長了犯罪?

犯罪類型的各個方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割喉傷人等“暴力犯罪”背後的心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