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退,但中國東南沿海的壹個地區已經開始出現“招工難”。到2010春節,這種現象逐漸蔓延到更多地區,甚至壹些內陸省份。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壹項調查顯示,70%的受訪企業預計今年招聘將有“困難”或“壹定困難”。根據廣東省公布的監測信息,廣東省就業缺口約為90萬人。很多企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時“無米之炊”,現在等訂單卻找不到“廚子”。
對群眾來說,“飯碗”是大事。就業領域的種種困擾引起了社會的關註。數千萬農民工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返鄉,現在壹些地方出現“招工難”。與此同時,許多大學畢業生陷入了找工作的困境。很多人不禁疑惑:我們該如何看待現在的就業形勢?
●企業“招工難”是如何形成的?
“招工難”現象引起社會熱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招工難”說明農民工就業問題已經“扭轉”;也有人說,“招工難”只是暫時現象,不必大驚小怪...那麽,“招工難”是如何形成的呢?
“招工難”源於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用工需求大幅增加。農民工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從事加工制造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大多以出口為主,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較大。2009年初,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企業訂單大幅下降,經營陷入困境,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和世界經濟的復蘇,許多工廠接到的新訂單不斷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增加。
“招工難”源於農民工返鄉就近就業創業。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壹系列惠農政策,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農業收入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就業機會也大幅增加。如果扣除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實際收入和在沿海地區工作相差不大。所以很多農民工返鄉後選擇在家鄉找工作,創業。
招工難源於東南沿海地區很多企業長期工資低、待遇差,農民工“用腳投票”,主動離開。這些地區很多企業的工人工資十幾年不變,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的現象普遍存在。此外,農民工在醫療、養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無法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特別是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如今已經成為我國農民工的主體。他們對就業環境、薪酬待遇、發展空間有了新的要求,越來越重視自身權益,敢於對條件差的企業說“不”。
招工難源於特定時期就業信息的不對稱。由於企業用工信息和農民工外出務工願望之間傳遞渠道不暢,招聘單位和農民工在供需高峰期無法見面。今年由於國際需求,企業用工需求在春節前後激增,農民工通常在家過完元宵節就外出打工,因此在此期間很容易發現“招工難”。
招工難還源於農民工的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不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急需大量的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但大部分農民工缺乏相應的技能,造成“招工難”和就業難。
但需要註意的是,當前“招工難”現象只表現在部分地區和部分企業,是地方性而非全國性的,是暫時性而非長期性的,具有區域性、行業性和結構性特征。總的來說,我國就業人口總體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根據人口結構測算,今後壹個時期,每年將有2400多萬城鎮勞動力需要就業。但在經濟正常增長的條件下,每年只能安排約12萬個就業崗位,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相當突出。2010年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新增勞動力將達到15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超過630萬人。
此外,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超過6543.8億+人,每年約有800萬至900萬人需要轉移;兩億多農民工中還有很多工作不穩定。做好這些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因此,既要看到“招工難”現象對促進企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福利、維護農民工權益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到“招工難”並不意味著當前就業形勢有了明顯改善。企業“招工難”與求職者找工作難並存,凸顯了深層次的就業結構矛盾,未來還會進壹步加劇。我們應該對解決就業問題的嚴重性和長期性保持清醒的認識。
●為什麽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就業涉及千家萬戶的生計和發展。對於中國這樣壹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妥善解決就業問題尤為重要。中國勞動力人口近8億,相當於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資源的總和。特殊的人口和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努力讓更多的勞動者就業。
就業關系到個人的生存和尊嚴。古人雲:“無恒產者,無恒誌。”壹個人只有從事某種職業或某種工作,通過勞動獲得經濟收入,才能獲得生活資料,維持生計,改善生活。同時,勞動者可以在崗位上施展聰明才智,享受勞動的快樂,體驗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成就感,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和自身的人生價值。可以說,就業是壹個人生存、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們有了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人們才能安心,才能增強歸屬感和安全感,社會才會穩步發展。充分就業也有利於減少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的發展也表明,高失業率往往成為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
就業關系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反映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歸根到底是由各行各業不同崗位的勞動者創造的。如果大量勞動者失業,他們是在消費財富而不是創造財富,這必然會削弱經濟增長的活力。同時,只有實現充分就業,增加人民收入,才能刺激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為了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近年來,黨和政府堅持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不斷加大解決就業問題的力度。特別是2008年底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出臺了壹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措施,使就業形勢好於預期。2009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占全年目標的1.22%。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3%,低於4.6%的年度目標。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極其困難的。
今年是經濟形勢極其復雜的壹年,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給就業問題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變數。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新舊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同時,我們面臨著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艱巨任務。這些問題處理不好,都會對擴大就業產生負面影響。而且,目前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0%-40%屬於靈活就業,部分就業農民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低,也增加了維持穩定就業的難度。
同時,長期存在的勞動力“三遇”狀況和突出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使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壹方面,我們長期面臨青年就業、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三會”局面,這在其他國家是從來沒有過的;另壹方面,我國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大量農民工包括青年農民工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技術工人特別是技師、高級技師相當匱乏,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需要。這些也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
總之,特殊的國情、復雜的經濟形勢、突出的就業壓力,決定了中國就業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黨和政府已經明確,把擴大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壹要務,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努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
●如何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位於四川德陽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今年招聘了6名清華大學畢業生。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說:“我負責招聘已經20多年了。今年,第壹次有30多名清華大學畢業生來我們公司求職。”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變得更加理性和務實。如今,“草根”、“創業”、“西部”逐漸成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熱詞。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生力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和諧穩定。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30多萬,是10年前的5倍多,創歷史新高。此外,過去未實現就業的畢業生有700多萬,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在落實和完善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黨和政府及時推出了壹系列有針對性的促進就業措施,實施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行動,全方位促進了畢業生就業。實施“崗位拓展計劃”,拓寬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的主渠道;實施“創業引領計劃”,為高校畢業生創業提供創業培訓、項目開發、微擔保等壹體化運營和服務;實施“就業服務與援助計劃”,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免費就業服務;舉辦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就業服務月等專項活動...這些政策措施越來越細、越來越實、越來越系統,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多種渠道和重要保障。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壹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級政府、高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進壹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形成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強大合力。
對於各級政府來說,要落實中央的部署,采取更加積極的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納入當地就業總體規劃,把當前就業工作放在首位,加強統籌安排。積極深化戶籍、人事、就業制度改革,掃清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體制性障礙。通過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特別是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創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落實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使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成為吸納高校畢業生的“蓄水池”。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強對參加基層就業項目的高校畢業生的引導、管理和服務。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引導和鼓勵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積極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降低成本,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便利。對於高校來說,要把促進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努力拓展畢業生就業空間。要全面實施就業“壹把手”工程,確保就業指導服務在機構、人員、經費上“三到位”,完善就業工作體系。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創業教育和服務,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變化,加大學科專業調整力度,進壹步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努力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實現從人才供給導向向就業需求導向的轉變
對於用人單位來說,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吸引高校畢業生就業。目前,許多用人單位往往過於註重高學歷、工作經驗,拒絕女學生求職,故意壓低待遇,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用人單位要樹立長遠眼光和正確的用人觀念,消除性別、學歷等偏見,完善用人機制,積極吸納和儲備優秀人才。
對於高校畢業生自身來說,要增強信心,切實提高就業能力。要轉變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重職業,輕地域”等正確的擇業觀念,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知識技能與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我們要勇於創業,利用自己高水平的知識,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自己創業,闖出自己的壹片廣闊天地。要練好“內功”,在努力學習,提高知識水平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社會閱歷,積累工作經驗。要及時了解就業信息,掌握就業技能,抓住每壹個就業機會。
此外,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幫助大學畢業生順利跨過就業的“坎”。學生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當前就業形勢,更新就業觀念,合理確定就業預期。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黨和政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宣傳西部和基層就業創業的先進典型,營造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