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與物質和能量壹起成為現實世界的三大要素。人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感知信息、接收信息、傳播信息、使用信息。
因為與信息相關的分支很多,所以信息的定義也很多,分別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神經生理學、傳播學、情報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等角度進行論述。在哲學領域,信息被認為是人類認識論的基礎;物理學中被認為是熵的理論;數學被認為是概率論的新發展;在經濟學中,它被認為是數據、信息和知識的總稱;在信息論中,它被認為是壹個可以被獲取、轉換、傳輸、存儲、處理、識別和利用的壹般對象,可以消除事故,增加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在控制論中,它被理解為調節外界的信號和工具,是人們為了適應外界而與外界交換的內容和名稱。
壹般來說,信息的定義如下:
2.1.1.1維納的定義
1948年,諾伯特·維納在其專著《控制論——動物與機器中的通訊與控制》中提出:“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這個定義只是區分了信息、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系,並沒有明確說明什麽是信息,所以不是壹個嚴格的定義。
2.1.1.2神農的定義
1948年,信息論創始人、貝爾實驗室工程師神農在《貝爾系統電話》雜誌上發表了《通信的數學理論》壹文,指出“信息是用來減少隨機不確定性的。”什麽是隨機的,什麽是不確定的,都是在傳播的過程中決定的。信號從源開始,經過信道,到達目的地。這個定義考慮了信息的隨機不確定性,但未能包含信息的內容和價值,沒有解決信息是什麽的問題。
2.1.1.3系統論中的定義
在系統理論中,信息被定義為系統組織程度的度量。首先,信息的構成要自始至終相互照應,前後銜接,自成體系,才能系統、全面、本質地反映客觀事物。如果信息沒有系統化,就不可能系統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其次,信息反映的內容要有關聯性,防止孤立性、靜態性和片面性。
2.1.1.4認識論中的定義
信息的認識論定義首先要求信息和反思具有相同的內容、結構和範疇,它們具有相同的特征;其次,信息尤其是系統信息的運行過程,自然符合人們認識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正是由於上述原則,信息成為了主觀與客觀、存在與意識、理論與實踐之間最廣泛、最有效、最合理的橋梁和媒介。
2.1.1.5解釋學中的定義
信息揭示了壹個詞和壹篇文章的真正含義。解釋就是解釋和說明的意思。解釋的目的可以概括為:確認壹個詞和壹個文本的真實含義,揭示壹個符號的隱含指示。因此,解釋研究成果的對象是壹個詞、壹個文本和壹個符號。解釋學方法中最重要的規則是解釋學循環,即部分的理解以整體的意義為導向,整體的理解依賴於部分的理解。
從上面對信息的定義可以知道,人們對信息的認識是壹個漸進而深入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還在繼續。關於信息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本質上,信息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
綜上所述,信息是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特征和變化的反映,是這些特征和變化經過人腦加工後的再現。是經過加工後對接受者有壹定使用價值的數據、新聞、情報的總稱。信息按照表現形式壹般可以分為數據、文本、聲音、圖像等。
2.1.2信息的基本特征
2.1.2.1信息既來自物質世界,也來自精神世界。
客觀世界中的物質是信息的重要來源,物質的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是認知主體感知或表達的信息,但信息不是物質本身,它不等於物質,信息可以脫離其源物質而相對獨立存在。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才能把精彩的文化節目、太空奇觀等信息記錄下來,供反復觀看和研究。例如,當壹個物體在運動時,它的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的方式可以被高速攝像機拍攝下來。經過壹些處理,就可以重現了。這種再現顯然不是素材本身,而是被保留下來的信息。
人的思維過程也是信息的來源之壹,它以人的精神狀態、意誌、方針、政策、命令、指示等形式表現出來。與客觀世界產生的信息壹樣,精神世界和思維領域的信息也可以相對獨立,可以被記錄、保存、復制或再現。
2.1.2.2信息具有知識的性質。
從記錄客觀事物運動狀態和形態的數據中提取信息。信息可以改變人的知識狀態,使人逐漸掌握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使人從“未知”變為“已知”,或者從“知道的少”變為“知道的多”,但信息不壹定是知識。比如學校上課鈴響了,鈴聲傳達的信息是:該上課了,但鈴聲表達的信息並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稱為知識。有些信息雖然能告訴人們事物的運動狀態是什麽,這種狀態會如何變化,但不壹定具有普適性和抽象性,所以它本身也未必能稱為知識。
2.1.2.3信息是具體的,可以被人(生物、器具等)感知、提取和識別。),並且可以被傳輸、轉換、處理、存儲、檢索和利用。
信息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也不是可以隨意想象和“創造”的東西。它是對現實世界中各種事物的運動狀態和狀態變化方式的描述,具有非常具體和真實的品格。信息是可以感知的,人的感覺器官是用來感知信息的。人們所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觸摸到的(包括借助於壹些儀器)都是對信息的壹種感知,人們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分析、傳遞、存儲和再利用。
正因為信息具有知識的性質,可以傳遞、轉換、處理、存儲和檢索,信息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
2.1.3信息的性質
2.1.3.1普遍性和無限性
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只要事物存在,變化,不同,就會有信息。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真空或絕對靜止的事物,這意味著信息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同時,宇宙中的事物是無限多樣的,在無限的時間長河中,事物的發展變化更是無限的,所以信息也是無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信息。在客觀世界中,不僅有我們已經知道和掌握的信息,還有很多我們還沒有知道和掌握的信息。
2.1.3.2傳遞性和* * *愉悅性
信息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可傳遞的。信息在空間的傳遞叫做通信;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叫做信息儲存。信息的傳遞不同於物質和能量的傳遞。當物質和能量被運輸時,從源頭散發的物質或能量的數量會減少。它們遵守質量或能量守恒定律。信息傳遞不壹樣。壹個信源發出信息後,其自身的信息量並不減少,同壹個信源可以供給多個信息接收者。這是信息的另壹個重要特征,也被稱為信息的* * *享受。
2.1.3.3載體的可轉換性
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壹方面只能用壹些符號來表達,而這些符號必須記錄在壹些物體上;另壹方面,同壹信息的載體可以改變。比如某種信息可以用語言符號來表示,語言符號可以是中文、英文或其他語言;這些語言可以加載聲波和電磁波,也可以轉換成相應的文字加載在紙上。沒有這些具體的符號及其物質載體,信息及其傳播是不可想象的,信息載體和信息本身形態的轉換構成了信息處理的主要內容。
2.1.3.4信息持久性
在客觀世界中,有些物種會消失,有些能量會耗盡,但信息不會消失,不會耗盡。
除了上述特征,信息還有壹些其他特征,如:組織性,首先指的是順序,可以按照壹定的順序排列;其次,信息傳遞和使用的針對性和特異性;服務,信息可用於預測、調查研究、咨詢建議、經濟評價等信息服務;可識別的,人類可以感知信息,接受信息,識別信息;可加工性,人們可以對不同形式的信息進行組織、加工、整理和分析;可測量性,信息可以通過消除不確定性來測量。
2.1.4信息分類
根據觀察過程,信息可以分為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客觀信息分為初始信息、觀察者幹預後的效果信息、環境信息和其他信息;主觀信息分為決策信息、指令信息、控制信息、目標信息和其他信息。
根據信息產生的順序和加工的深度,信息可以分為初級信息、次級信息和三級信息。
根據信息傳遞的方向,信息可以分為前饋信息和反饋信息。
根據信息流通的方式,信息可以分為公開信息、內部信息和保密信息。
根據信息載體的不同,信息可以分為印刷信息、縮微信息、機器可讀信息和視聽信息。
根據信息源的性質,信息可以分為語音信息、圖像信息、文本信息、數據信息和計算信息。
根據信息的功能,信息可以分為有用信息、無用信息和幹擾信息。
從管理組織的角度來看,信息可以分為系統信息和非系統信息。
基於信息反射面,信息可以分為宏觀信息和微觀信息。
基於時間信息,信息可以分為歷史信息、即時信息和未來信息。
根據信息特征,信息可以分為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
根據信息應用部門,信息可以分為工業信息、農業信息、軍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經濟信息、文化信息、市場信息和管理信息。
根據信號攜帶的信息,信息可以分為連續信息、離散信息和半連續信息。
基於哲學的觀點,信息可以分為自我信息、自我信息、再生信息、物質信息和社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