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兒童的需求
識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了青少年自我同壹性的概念,闡述了形成自我同壹性的重要性。在埃裏克森的心理和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自我認同與角色困惑”是青春期兒童的人格發展階段,這壹階段的重要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建立新的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對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該有什麽地位,將來要成為什麽樣的人,如何努力成為壹個理想的人的壹系列感受。
埃裏克森強調,每個青少年都會經歷壹次“身份危機”,即前期形成的身份已經無法應對這壹階段要面對的選擇和問題。這就讓孩子對已經形成的認同產生了懷疑,從而導致了認同危機。同時,環境和價值觀的影響會造成青少年的認同危機。這種身份危機會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復出現。
為了促進青少年同壹性的發展,有必要培養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重視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和技能訓練?[14]?。同時,鼓勵和支持年輕人親自進行壹些實驗,通過親身體驗,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實現更為堅實、積極、有創造力的身份或認同?[13]?。
獨立
成為壹個獨立的人是青少年發展的任務之壹。青少年自主發展通常分為三種:情緒自主、行為自主、價值觀自主?[15]?。
情感自主是指個體在青春期減少對父母的依賴,開始建立家庭之外的情感紐帶。情緒自主是隨著社會認知的發展而平滑的“個體化”過程,可以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16]?。
行為自主是指青少年獨立做出決定和選擇的能力。隨著青少年的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會開始征求別人的意見,比較不同的選擇。但青少年通常會遵從他們的決定,因為他們依賴於周圍的人,這不是真正的行為自主?[17]?。
價值觀的自主性是指青少年在道德觀、政治觀和意識形態觀上的變化。青少年思考以上三個問題的方式會越來越抽象。青少年的信仰會更多的建立在思想基礎的普世原則和自身價值觀上?[18]?。
親密
青少年對友誼的看法也會改變。他們會更加註重友誼的忠誠和信任,更多地透露自己的心聲,對朋友的需求更加敏感,做出更加積極的回應。青春期早期個體對親密關系需求的增加是青少年尋求親密朋友的主要動機。如果在青春期沒有形成這種親密的友誼,青少年會經歷孤獨的痛苦和自我價值的降低。同時,女性之間的關系比男性之間的關系更緊密,這可能是因為自我表露被認為缺乏“陽剛之氣”。友誼深厚的青少年自我價值感更高,青春期良好的親密關系也是青少年良好社會關系的健康標準之壹?[19]?。
成就
壹般來說,社會認為青春期是為成年後的工作角色做準備的時期,在此期間,教育和職業成就會不斷積累。具有可塑性能力的青少年,受內部而非外部獎勵的驅動,並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努力而非運氣,他們在學校的成績更高。
同時,在心理問題上
吸煙成癮
吸煙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男生吸煙比例更高,開始吸煙年齡更小?。
2016年,騰訊事實隨機調查65438+萬在線用戶,發現70%的煙民在14 ~ 22歲開始吸煙。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很容易被好奇心、叛逆、同伴壓力等原因驅使開始吸煙,14以下開始吸煙的男生是女生的兩倍。
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報告顯示,22.2%的日常吸煙者在18歲之前開始每天吸煙。使用電子煙的人群以年輕人為主,15 ~ 24年齡段電子煙使用率為1.5%。獲取電子煙的主要途徑是網絡?[23]?。
網絡成癮
青少年是網癮的高危人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與解讀(2018版)》將網絡成癮定義為:在成癮物質作用下,出現的不可控的互聯網使用沖動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後對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的明顯損害。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壹般相關行為至少要12個月後才能確診?[25]?。剛開始妳會精神依賴,渴望上網。如果做不到這壹點,妳就會感到極度不適、沮喪、煩躁、焦慮、抑郁。然後就會發展成身體依賴,表現為頭暈、手抖、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最終學習和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網上有壹些暴力信息、色情小說和圖片,很容易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青少年自制力差,社交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弱,更容易沈迷遊戲,電子遊戲的設計情節、內容和畫面良莠不齊,可能會對他們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造成困擾和傷害?[26]?。
焦慮和抑郁
人際關系和學業壓力是青春期中學生焦慮的兩大來源?[27]?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習成績等因素。來自學校的都可能構成威脅青少年生命的壓力事件,從而使他們抑郁?[28]?。
自卑的
自卑感是指個體感到自卑的復雜情緒,如羞愧、害羞、退縮甚至喪失信心。
青少年在青春期,由於個人的生理條件、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會產生主觀自卑心理。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如家庭經濟狀況、地域環境等外部環境,都會產生壹種對象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或品質表現出較低的評價,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青少年要通過自我調節克服自卑心理,正確認識自己,放棄苛求的期望,縮小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逐步發現自己的優勢,重建自信。
與青春期的男孩交流
真正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中的困惑,讓他有參與的好感。
不要問太空洞的話,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然後了解他青春期的壹些想法。
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可以減少很多說教,灌輸真理的表現,為孩子做的更多。
把順序改成討論,在於孩子在交流的時候可以和他們討論,可見這件事情的嚴重性,讓他自己去判斷。
化否定為肯定。增強他的自信心,然後讓孩子不斷肯定、贊美、欣賞父母身上中朝好的壹面。
減少無意識的嘮叨。肢體語言和愛的行為更重要。
以上三種教育方式在普通正常家庭中也會出現,相對來說,單親家庭(包括喪偶家庭)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單親家庭的狀況
(1)強勢單親媽媽
抽樣調查顯示,離異家庭中單親媽媽撫養孩子的比例約占70%。離異女性在決定獨立撫養孩子的時候,必然會有獨自抵禦風雨的心理準備,而在生活的體驗中,這樣的心理暗示會催生出強勢的人格表象。
很多雞湯勵誌文章都會引用壹句話,女人是弱者,母親是正義的。其實都是在建議單身媽媽做這樣的選擇。
(2)懲罰和溺愛單親父親
單身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往往走向兩個極端。壹種是嚴厲懲罰型,有的對前妻很生氣,希望自己的孩子即使離開了親生母親也能有出息、有成就。
另壹種是出於補償心態,因為離婚造成的傷害,覺得愧疚,所以盡力補償孩子。
這兩種育兒方式其實都是不同程度的“控制”。無論是強制還是放縱,都會讓孩子無法發展自控能力。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要麽不堪重負,厭學、逃學、沈迷網絡;要麽就是事事依賴父母,存在這樣的行為或心理問題。
解決辦法
第壹,正視孩子內心的痛苦,被愛的孩子可以很堅強。
單親家庭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年齡等因素,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冷靜、真誠、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自己離婚的原因,爭取孩子的理解,教會孩子應對外界的各種詢問,讓孩子明白單親家庭也是壹種正常的社會現象。
西方國家離婚夫婦的壹些做法也值得借鑒。離婚夫妻認為離婚或再婚的原因壹般與子女無關。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把夫妻之間的事情和孩子明確分開,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感情不和或者離合和孩子的存在無關。這種做法也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讓他們不那麽依賴自己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西方國家的父母經常告訴孩子:“妳壹定要學會照顧自己,學會保護自己!”他們認為保護孩子是他們自己的事。
第二,帶著孩子走出陰霾。
無論哪壹方父母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都要對孩子進行撫養,盡量減少對孩子生活的影響。
單親家庭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生活單調,孩子容易感到精神空虛和孤獨。正因如此,父母每天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聊聊天,聽聽孩子的聲音。
此外,由於日常生活中缺少父親或母親,相對於其他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社會知識也不夠豐富。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擴大交際圈,多認識朋友,多讀書,讓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第三,彌補角色缺失
在青少年的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壹個重要的環節,父親和母親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對於單親家庭的父母來說,要特別註意彌補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帶來的負面影響。
單親家庭中,家長要註意調動親友中的性別資源,給予孩子應有的、適當的影響,以保證男孩的陽剛之氣和女孩的陰柔之美,不至於造成性別角色的心理和行為偏差。
比如,對於缺乏父愛的孩子,媽媽要加強孩子在獨立、自主、勇敢、果斷方面的人格教育,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壹些成熟、自信、有責任心的成年男性。
同時,離異父母也要保持正常的聯系,不要在子女面前醜化對方,破壞親情,讓子女盡可能享受父母的關愛。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妳壹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