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阜陽

關於阜陽

阜陽歷史悠久。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設郡。初建時疆域遼闊,包括桐廬、建德等地。三國時吳四年(公元225年),富春縣設在建德、新昌(後改為壽昌)、桐廬。次年(226),建立新城(後改為鄧鑫)縣。富陽縣和鄧鑫縣的建立由此開始。

富陽古稱富春。辛莽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壹年(9),並改名為朱念。東漢建武元年(25),復春改名。東晉太原十九年(394年),為避母後鄭阿春之諱,改稱富陽,富陽之名由此開始。它是新建立的壹個新城市,現在的名字始於侯亮開平元年(907年)。

富春之地,春秋時屬嶽,戰國時屬楚。秦漢以後,隸屬關系多變。隋、唐、宋、元、明、清均屬杭州府管轄(臨安府、杭州路)。民國時期,起初屬於錢塘路,16年(1927),廢棄道路直接歸省管。27年改為第壹行政區,後多次變更。37年,劃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阜陽解放,原屬臨安機構。1952年改為省直管,1955年劃歸建德機構。1958 65438+2月,改到杭州。

阜陽歷史上曾兩次合並。隋開帝九年(589年)並入錢塘縣(後改為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年)遷址。1960 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65438+2月復位。在鄧鑫的歷史上,它已經合並了五次。三國於吳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恢復。宣又並入富春,東晉鹹和九年(334年)復置。隋黃凱九年並入錢塘郡,三年恢復大業;唐武德七年(624年)並入富陽郡,永春元年(682年)恢復。1958 10並入桐廬縣,196165438二月從桐廬縣分離,劃歸富陽縣。

1994 65438+10月18、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務院批準,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富春江鐘靈美,富陽鎮人傑地靈!宋代謝家有三代五位詩人,分別是、謝絳、謝、謝荊楚、謝景平。明朝有武林三大名醫之壹的沈如霄。清代有董邦達、高東父子、周凱,他們都以成就和繪畫聞名於世。近代有法學家余曼托,文學家郁達夫,兩人都是梟雄,“各以清名”;張少夫,當代中醫,以正骨“神醫”聞名海內外。現在選擇壹個簡短的介紹:

謝江

謝強(995-1039),河南楊霞人。祖父謝,鹽官縣令。死後葬於富陽富順五村。此後,全家定居阜陽。父謝濤,累官,太子座上賓,景佑元年(1034)死於開封府。次年三月,謝絳扶棺南歸,葬於阜陽城東春明村。他還在城北的小隱山上蓋了房子,房前還建了圖書館。後來他的兒子荊楚、文婧、荊平是五子,也就是五詩人,連女婿喬致臣也是有名的詩人。

沈如曉

沈汝孝,本名太國,號野齋,明朝萬歷(1573-1620)方國裏人。妳小時候跟妳爸爸學醫,成了名醫。萬歷年間,周人染了病,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如曉被“III”等30劑藥物治愈。莪術”。小羊次子累死,杭醫錢偉邦曰:“周郎累死,身死。”醫者魯來家,斷其征搏之脈,拍手笑曰:“常言道,陽脈逐下,陰脈壹爭。胃氣受阻,故脈亂而不規律...不能突然發作,要七天(病好了)三七天(21天)恢復。”聞之,忽用湯,和而煮之,病也,正如二位先生所言。清光緒《富陽縣誌》中說:“建武醫,錢能攻,盧山壽守;而太郭則不攻是非,適二君,三者謂之定祖焉。”子子孫孫可以繼承事業。

周功春

周公淳,字田,石,農。康熙年間,他是進貢學生。擅長醫學,人人皆知。據說他還擅長法術,人們稱他為“法師”。

晚年,周以行醫為業,治病救人,療效顯著。他們中的壹些人不用藥物就康復了。凡是貧病交加的家庭,往往都是用普通藥物治療,而且都是不花錢就有效果。有壹個少年靠扛在肩上過日子。有壹天,他吃飽飯後躺在冷羊冷飯裏,病倒了。他要求用36元治療。周詢問了病原體,即付了三粒藥,命其在浴房洗澡,並囑其洗完澡回來取藥方。青少年決心洗壹周澡。周玥說:“我的病已經好了,所以我不需要再吃藥了。”面部生瘡者,周命其去城隍廟丹池洞,采葉厚刺長的草,用鮮肉搗成泥,方得痊愈。壹個富人患有糖尿病,他餓著肚子吃飯。他去蘇州的名醫葉看病。不管用,但他在周尋求治療。每周給幾粒石灰丸殺蟲。

董專利

董邦達(1695-1769),本名付村,住在國芳東鸛山腳下,故名東山。祖炳文,縣城學生,醫生;父親郭漢,工業農民。

邦達年輕聰明,字裏行間能分辨四聲。他的祖父口述經文並大聲朗讀。後來,他因貧困輟學。17歲時,他刻苦讀書,進了郡學,彌補了壹生。後來在湖源(湖苑)、錢塘等地以教書為生,勤奮自學,博覽群書。

雍正元年(1723)為貢生。七年中舉,刑部尚書李婷宜舉薦他與七個小京官同走戶部。十壹年,他成了秀才,改學庶吉士。乾隆二年(1737),閉館編館。第二年,他在陜西考取省試後擔任主考。在順天考完試後,我做了六年的考官。先後任宮廷考試讀書官、宴席講師、武考校長、都察院左都禦史、翰林院掌院學士,歷任工部、禮部、尚書,給紫禁城騎馬。二十四年,乞休。同年,他因病去世,被獻祭葬在村裏。

邦達生長於富春,愛山水勝,臨摹名家書畫,得其神韻。是“畫中十哲”之壹。有很多人寫了關於清朝皇帝高宗的畫的詩。乾隆二十三年(1758),臘月二十四,董邦達和《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宗室敦成家聚會,談詩談畫,壹見如故。他們還為曹的《南北考鳶記》簽名作序,流傳至今,成為文壇佳話。

高東(1739-1818),又名亞倫,是董邦達的長子。年輕人不壹樣,讀書不討厭。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順天參加鄉試。明年進士,宮考第壹第二。清朝高宗皇帝改大臣之子為“二甲第壹”――傳,授庶吉士為國子監,以輔補國史三通殿,以編補武英殿。乾隆三十壹年,閉館修繕。後歷任右中允、內閣學士、禮部、工部、戶部、各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大臣、四庫全書館副館長,並奉命編撰《滿清源流考》。在軍部走了四十四年,五十二年,嘉慶元年(1796)授予東閣學士,四年授予文華堂學士。其間在北京西直門外搭車,享受故宮,兩次被列為英雄人物紫光閣。23年後去世,享年79歲。清代仁宗親自祭奠,悼詩有“兩朝相知壹肩,天下忠厚”“只傳文章於子侄,無錢買田”等。史文恭。在孤山腳下,修建了大學生牌坊和董公廟。

高東的作品和詩歌是雄辯的,他的繪畫和書法是清晰的。進入至南書房後,宮墻多以誥信裝裱,呈繪本狀,均為兩朝禦筆題寫,收入《石渠寶坻》第三版。

高富展

高富展,字言巖。樓堂名字叫秋水,人稱秋水先生。住在縣城的西門嶺。他的祖名是華冠,被任命為付強(今甘肅甘谷縣)的知縣。父親趙蓉,縣學生,死得早。傅湛和衛詩湛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非常聰明。他們讀了又讀,寫了詩,造了壹千個字。12歲和詹被聘為使者,進入官學。據說占進士,留在京師;傅湛在家以教書和讀書為事業,照顧母親。

周凱

周凱(1779-1837),本名仲禮,高雲人,富陽縣易家巷人。早年,他研究了楊虎城的文學領袖景訊和張惠言。嘉慶十年(1811)中進士,殿試吉爾,獲漢耀書院庶吉士。後來被改編修改,他被調到了國史館。他曾經是順天考完試的考官。在京期間,他與林則徐、魏源、龔自珍並稱為京都24詩人之壹。

道光三年(1823),任湖北襄陽知府。他在任期間寫了3篇栽桑文章,並派人到浙江購買了8000多株桑苗,移植到漢水河畔,在民間倡導養蠶。還動員農民工疏浚萊文池塘,使65,438+0,000多畝農田受益。同時建立了80多所私塾,捐官俸祿印制啟蒙課本。大部分在任的訴訟案件都是親自審理的。此外如造橋、修城墻、儲糧倉,成就顯著。在襄陽四年,常隱姓埋名,求時事興亡,寫《襄陽雜識》。離任前,我會把已經做了但沒有完成的事,以及後面需要處理的事,整理成《襄陽會記》。道光六年,晉升為湖北漢黃德道。在任期間,曾赴京山縣勘測堤防,著有《堤防勘測史》、《漢水內外兩河舊路疏浚芻議》。

十年,任福建邢、全、甬道。初來乍到,深感廈門在春、漳之交,是臺灣省的重點,金門是廈門的外圍。像這種重要的沿海地區和商業城鎮,應該有完整的記錄,供駐軍參考。於是,他與孫、林火坤、霍晃等先後編修了《廈門誌》。對軍事制度、海防、船政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具有壹定的參考、驗證和實用價值。由於預見到海防的重要性,周凱專修《廈漳誌》和《金門誌》,這是壹項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創舉。周凱三年後,震驚世界的鴉片戰爭爆發了。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國侵略軍艦隊來見金門、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珍、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擊退。事實證明了周凱的遠見。

十六年,周凱被調到臺灣省兵島。張兵,臺灣省人,造反聚眾殺官,自稱開國大元帥,頭銜不錯。清政府為了維護領土完整,派人“剿平”。周凱上任時,張冰的親信還在鬧事。他與連長張和臺灣省官員陳潔鳳壹起搜救出40多人。周凱在臺灣工作時,當地人用桑樹當柴燒,很可惜,於是派人把浙江蠶桑專家帶到臺灣省,幫助臺灣省同胞發展蠶桑業。臺灣省島螃蟹橫行,吃大米,但是當地人不知道螃蟹可以吃。周凱派人去捉螃蟹,煮熟後教百姓吃螃蟹,蟹災就這樣被消滅了。第二年7月,周凱在任何地方去世。周凱相離後,身無分文,皇帝覺得他清正廉潔,就下令動用庫銀為他辦喪事。棺材回到了它的故鄉。

周詩善畫,有《武當旅途二十四圖》,為傳世佳作;著有《自訴齋文鈔》、《自訴齋詩鈔》、《襄陽詩集》、《楊君姬友詩集》、《萊文赤秀珠詩集》、《襄陽縣政古籍選》、《富春雜識》等。

王壹族

王以祖,本名玉璞,別名小陰山柴,方國裏人。住在城市裏,毗鄰周凱的房子。清嘉慶向學生們致敬。彜族擅長閱讀、詩歌和繪畫。早期的蒂普與殷珊、謝玉安、周凱等人組成了“曹操園林詩社”,他們日以繼夜,相互唱和。到了後周,解歡在外闖蕩,夷族留在家裏教孩子,閑暇時帶著學生去爬城北的小隱山,蕭墅整日遊手好閑。周凱仕途歸來,又與他同唱,並為其詩集作序:“自魏晉六朝,唐宋元以來,明人之詩,未嘗不完,故懶得摹仿家數,倚仗門戶。”後來幾年開始平淡。“嘉慶二十五年(1820),富春江上遊洪水泛濫,浮屍順流而下。夷族雇人打撈,買棺下葬。道光元年(1821),浙江巡撫阮元舉薦義祖為“孝宗祖師”,因年事已高而拒絕。他享年74歲。有幾卷是小銀喬杉史超和壽康唐谷文晁的。

王鑾

王鑾(1817-1893),字鸞,王以祖之孫。年輕時喜歡閱讀,在祖父的指導下,他在學習上取得了進步,並開始了解繪畫。後來,他從叔叔周凱那裏學會了畫風景、花鳥和谷物。而龍,漫遊、廈、臺、彭,借助江山、富山、山谷,更精於繪畫,而名噪壹時。我曾經去過松江和衢州賣畫。回到家鄉後,我閉門學畫,寸步不離故鄉。他的大多數親友都在仕途,“但他們並不仰慕李蓉,他們的足跡也從未進入過公眾的大門。”當時他們稱自己的產品為貴族。王鑾畫家周凱,繼元明之後。他早期的作品精致優美,後來轉向寫意。五谷描寫名人隱居,造型生動,形象傳神,功力深厚;景觀多以當地風光為主,美不勝收,美不勝收,引人入勝。花鳥自然,色彩斑斕,生意興隆。尤公彩牡丹,蜜葉厚,花鮮,發艷,是人們的珍品。他的專輯頁包括“問天圖”和“壯士圖”

趙(1849-1917)出生於方國裏。清光緒年間的龔升,年輕時人品、學識俱佳,為當時上了年紀、有知識的人所賞識。母性是不耐煩的,林潤每次都能搶先壹步,贏得他的好感,以孝順著稱。知縣周都生非常重視,書上贈送“名師完人”牌匾,作為讀書人的楷模。

林潤為人正直,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積極參與修建文廟、修繕伯恩橋、編纂縣誌等工作。光緒三十四年(1908),彜人推舉林潤為第壹任總校主任,宣彤三年五月(1911)退休。年老體衰時,他把在職期間的工資捐出來蓋了壹座城市的房子,租給了航運局。其租金利息每年用於修繕文廟。他的孫子趙光遠,曾是抗日戰爭時期富陽新華藥房的醫生,也是富陽鎮最早的西醫之壹。

余的三個兄弟

余華(1884-1939),又名曼托、青雲,富陽鎮滿洲龍(今大富巷)人。從小聰明好學。光緒二十五年(1899),官道考試第壹,博士研究生。29年以官員身份考入日本留學,是浙江省首批派出的留學生之壹。我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當老師,然後在法政大學學法律。學成回國,先後在史靜審判廳、大理學院任法官,還在司法圖書館、潮陽大學任教授,最高法院東北分院刑事庭庭長。“九個?“壹八事變”當年,日軍揚言要引誘余華偉為侵略者服務。在皇姑屯壹個農民的幫助下,玉華偽裝潛入了關隘。21 (1932)調任上海租界江蘇高院第二分院刑事庭庭長,兼任東吳政法教授。在此期間,我盡全力將田漢、楊漢生、廖承誌從監獄中解救出來。堅持司法尊嚴,以維護國家利益,保護愛國者,嚴懲民族敗類。與此同時,我們決心不向敵人和傀儡政府的威脅屈服。2008年10月23日,他在上海的公寓前被日偽特工暗殺。為了紀念余華烈士,36年4月,阜陽當地群眾在孤山修建了“余曼托血墓”。《血衣葬墓誌銘》由郭沫若執筆,馬敘倫執筆,高度贊揚了余華壹生的豐功偉績。1952 10,人民政府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余華詩善畫,仕後常以詩畫陶冶性情,抒發愛國熱情。早年加入進步文學團體“南社”,與柳亞子合唱。在上海的時候,我也和魯迅、田漢、楊漢生等革命作家有過交往。他的文學修養和藝術技巧對他的弟弟郁達夫和長女郁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身後是《唐詩畫集》、《陳固筆岑詩集》、《刑法總則》、《案例》等著作。

低迷的專利

古玉(1891-1971),名叫楊武,是余華的弟弟。清宣彤三年(1911),因參加八月杭“反清起義”被捕,辛亥光復後獲釋。民國三年(1914)就讀於國立北京醫學院,畢業後加入中華醫學會。8年考取高級公務員,先後在海軍部、天津棉紡廠當醫生。16年,回到家鄉,開辦“宋軍醫院”,任富陽縣醫學會常務理事。19年任升平鎮鎮長。抗日戰爭中,他在野外行醫。解放後,先後鼓勵四個孩子參軍。1950當選富陽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東執會主任。1952免費提供房屋、醫療器械和全部藥品,在富陽縣城關鎮創辦中西醫結合診所。1971死亡。

古玉的醫德是高尚的。他給窮人和病人看病,不管有沒有藥費,但不允許富人缺錢。他自稱“劫富濟貧”。於學西醫,學內科、外科、產科,首創中西醫結合治療,為富陽鎮醫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本名大富,本名尹生,余華的弟弟。如果妳年輕聰明,九歲寫壹首詩,妳會很驚訝。清二年(1910),畢業於富陽縣立高中,後入嘉興、杭州等地求學。

民國2年(1913)9月,隨大哥余華赴日視察司法,首次入東京神田正規學堂。次年夏天,他以正式學生的身份考入東京第壹高等學府預備學校,與郭沫若同班。4年夏天,我預科畢業,進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8年夏天畢業,轉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11年3月畢業,經濟學學士。7月20日,留學十年的我回國了。10年7月,他與郭沫若、程等留日學生發起成立進步文學團體。從今年9月到次年7月,為了社團的創建,我在東京和上海之間來回跑了幾次。他的第壹部小說《沈淪》出版於10和10。次年5月,由他主編的創造社第壹份刊物《創造季刊》在上海出版。

12年,達夫、郭沫若、程繼續在上海主持創造社。歷任北京大學統計學講師、武昌師範學院文科教授、中山大學文科教授。

65438+2009年春,先後參加中國自由聯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創始人之壹。“九個?壹八事變後,加入人民抗日救國會,從事募捐宣傳活動。22年,5438年6月+10月,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四月,我搬到了杭州。2005年2月,應福建省主席陳毅邀請,擔任福建省政府參事兼公報辦公室主任。165438+10月中旬,赴日本講學,在千葉縣鄉下看望被迫流亡的郭沫若,勸其回國。

2006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我專程去上海見了潛回祖國的郭沫若。65438+二月,日軍入侵阜陽,母親陸餓死。達夫化悲痛為力量。次年3月,應郭沫若之邀,赴武漢任樞紐委員會政治部三館設計員,赴山東、河南等地前線工作,返回福州。年底,我應《星洲日報》之邀前往新加坡,擔任該報副刊編輯,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擔任新加坡文化界戰時工作小組主席和戰時工作幹部培訓總教師,以培養和輸送抗日幹部。新加波淪陷前夕,胡愈之等人流亡蘇門答臘,定居巴耶公務,化名趙廉,集資開辦趙玉吉酒廠,掩護愛國華僑和抗日文化界人士。後來因為叛徒,被秘密監視。34年8月29日,雖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達夫仍在印尼丹戎葛代被日本軍警秘密綁架殺害。1952 65438+2月,春民政府認定他為革命烈士。

郁達夫壹生致力於新文學運動。他是五四以來革命文學運動的先驅和著名作家,同時又是傑出的反法西斯文化戰士和偉大的愛國者。他的文學遺產包括40多部小說,170多篇散文,評論和隨筆,500多首詩歌,12卷郁達夫文集已在世界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