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什麽是“冷暴力”?

什麽是“冷暴力”?

冷暴力,心理學上稱為“精神虐待”,是壹種累積性、持續性、攻擊性的隱形方式,有意無意地存在;例如:

當溝通出現代溝時,我害怕在情感上傷害對方的身心。就算說了也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火上澆油,我會刻意選擇閉嘴。

認為這樣可以給對方壹些冷靜的空間,問題可以緩解;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完全是。

這種主觀處理也是壹種冷暴力,只會因為不溝通而導致問題上的分歧,從而延伸到相互關系的層面。換句話說,妳認為的平靜,可能是壹種“逃避”。

四種常見的冷暴力

哪些無知的狀態會帶來冷暴力?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總結了戀愛關系中應該避免的四種溝通習慣:

1)價值差異中的沈默,2)輕蔑的行為,3)蹩腳的諷刺,4)無端的戒心。

首先,在過去提倡的文化觀念中,沈默是弱者特有的標簽,沈默的人被貼上“孤僻、難以溝通”的標簽;

在這種價值原則下,如果壹個人不通過咆哮來“呼喊”自己,就顯得他沒有自我;然而,是什麽讓壹個人堅強而沈默?

有的人覺得“說出來沒什麽用”,有的人覺得“沒辦法說”,有的人怕太多的表達被憋著。在我看來,屬於“價值觀不對等”。

只舉壹個例子:

在壹部電影中,壹位臺灣省導演來到中國學校談論他的作品。當時他問學生,我們經常講“電影文化、影子文化、臺灣省和大陸文化”。妳有沒有想過什麽是文化?

很多同學給出了各種定義,但是不知道什麽意思。

最後導演說沒那麽復雜。“所謂文化,就是妳日常生活的習慣”;80年代出生的人不去衛生間蹲著,00後會想為什麽蹲著;南方吃飯會做湯,北方會深夜燒烤。

文化中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當不同的個體放在壹起,就會出現“差異”;這就像壹個南方姑娘嫁到北方,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習慣以“面食”為中心的壹頓飯。

但是,冷暴力的部分原因是“妳總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對方不想因為壹些小事影響關系,或者說“我不能和妳吵架,只能用其他方式來牽制妳。”

妳想想,面對壹堵沈默的墻,妳是不是更像那個不講道理,易怒的人?

有時候刻意的沈默是壹種被動的策略,對方會采取這種策略來表達憤怒,吸引註意力或者在關系中獲得權力。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要從“沈默”變成“關系虐待”。有四個標誌:

1)這種情況經常發生,而且持續時間很長。2)TA來自於懲罰的目的而不是冷靜的需要。3)對方的沈默只有在妳道歉、讓步或主動詢問時才會結束。4)妳改變了自己的行為,避免再次受到這種沈默的對待。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價值觀是主觀的,沒有對錯;《論語》中說“和而不同,周不可比”,不能因為個體差異而上升到道德價值觀的“對錯”。

相對於強加行為,冷暴力更多的隱藏在“常被忽視”中;很多人承受著壓力和痛苦,被對方默認束縛。直到關系結束,他們才意識到自己遭受的是冷暴力。

比如職場邊緣化。

當妳發現自己的名字基本與部門重要項目無關時,妳是怎麽想的?妳勤勤懇懇上班,老員工根本不知道妳的名字,妳能怎麽辦?或者偶爾請壹天假,第二天才發現沒有人同情妳。妳會怎麽想?

也許妳覺得自己過得不太好,甚至大家都忙得顧不上自己;當領導跟妳聊到業務下滑,需要優化人員,妳離職後才意識到“這壹切都是冷暴力前的沈默”。

作家勞倫·拉維恩(Lauren Laverne)曾說過,感覺就像被放進了壹個盒子裏。

壹開始妳以為是個百寶箱,後來妳發現箱子的四壁都在壓迫妳,越界就會遭到冷暴力。

然後妳開始學著在縮小的空間裏工作,小心翼翼;妳的性格,興趣,社交圈,行為模式都變得無足輕重,所以妳被控制了。

值得壹提的是,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但由於認知水平不同,我們偶爾會遭受對方的“輕視”,即以低於自己的地位對待對方。

比如:

以妳目前的低收入,租房應該壓力很大;35歲了,月薪兩萬怎麽養家糊口?妳看壹個創業月入654.38+萬的人,平時肯定很窮。

這種蹩腳的譏諷,在現實自我無力還手的天然“不願交流”面前,盡管輕蔑無禮,卻是客觀存在的。令人討厭的是,諷刺有壹種對他人特點的刻意的、錯誤的評價和引申。

就像妳走開,沒有金剛鉆的瓷器作品,炫耀不是很可憐嗎?這是壹個典型的案例。

顯然,在社會交往中否定他人的價值,曲解社會現狀,會改變交往的味道;我覺得大家都要註意隨時都有冷暴力的可能。

當然,讓人感到不快的並不是刺耳的攻擊性語言,還有壹種人會因為長期陷入斤斤計較而形成“無端的警惕”。

TA們習慣把大部分人當成敵人。他們往往是先推斷別人心裏對自己有沒有打算,然後再通過言行來證明這是否存在。就像偶爾的“看著我,我告訴妳,我告訴妳不應該這樣,妳就是不聽”。

同樣,這種類型的溝通會無中生有地把溝通帶入矛盾,先給社會環境貼上矛盾的標簽,也會造成冷暴力。

簡而言之,文化價值觀的不平等會導致壹個結果,那就是消極的沈默。

那麽“蹩腳的譏諷”和“無端的戒備”就容易相遇,偶爾獨立存在。這些都是傳播中最常見的冷暴力現象。ta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可能的傷害

當暴力發生時,就像打開壹臺到處不留草的機器。

這是壹種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的非對稱破壞性互動,但發送者似乎認為可以從中獲得優越感以占據上風,在沒有外部幹預的情況下,情況會變得更糟。

首先,我們直接面對“關系中的權利不對等”。

想想看,在對方急需溝通的時候,沈默的壹方似乎比情緒化的壹方更占上風。

因為對於前者,ta們更了解對方現在的情緒和感受,知道對方在期待回應自己的話語。

但是,不管妳會不會回應對方的話,這個權力都在沈默的壹方手裏,所以t a們會感受到更多的控制,就像壹個權力的遊戲,通過沈默讓自己獲得對妳的控制感。

其次,會給對方帶來“不確定性的折磨”。

當沈默的壹方拒絕溝通時,對方假設“關心妳們的關系”或者因為上級領導在工作上的壓力,往往會在溝通層面試圖挽回。

這個時候沈默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對的,是有力量的,沈默的人會覺得壓抑,甚至害怕失去。

心理咨詢有句話叫“沈默是最大的阻力”。在某些狀態下,沈默有壹種不確定感,意味著它是未知的,所以無法控制,更談不上了解對方在想什麽,更談不上知道TA想要達到什麽目的。

比如黑暗的山洞裏突然有壹聲巨響。裏面可能有壹只可愛的鹿,也可能有壹條兇猛的蛇。

這種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的狀態,讓人壹個人感到焦慮,失望,痛苦,沒有解決問題的機會。

然後,關系的另壹方就會“選擇妥協”。

被冷暴力對待過的人會記得沈默有多痛苦,這種情緒會帶來聯想,所以更害怕再次出現,所以會變得“聽話”。

無論什麽樣的關系,它都會謹慎,但也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比如:

TA們會為自己不必要的事情道歉,也可能會盲目的互相妥協,對身邊的同事妥協,最後變得像木頭壹樣沒有感情。

就拿我來說吧,在我多年的工作中,我觀察到有的人妥協是為了解決問題,有的人妥協是為了回避問題。假設兩者都沒有那種“妳們都不會有淺薄的社會關系”那麽基礎。

前者更傾向於“我不分享妳的壹般知識”,只要能為我所用,說點好聽的就ok;但是,朋友(戀人)之間會出現另壹種現象,即:

我向妳妥協以解決我們的爭吵,但問題的錯誤不歸咎於我。換句話說,“我妥協是因為在乎妳,我是在用關愛的方式解決”,但是對方不領情,關系經營久了就變得很累。

後者在生活中更為常見。嚴格來說,逃避不是為了維持關系,更多的是“無奈”;有人稱之為自我安慰,但我感覺更像是自我麻痹。

類似於老好人,別人要求接受所有的命令,別人答應了他們所有的願望。最後,當他們做不到時,他們說:“我無能為力。”

嚴重時還會造成“情感創傷”。

當壹方或雙方在社會關系中拒絕交談時,不僅把對方拒之門外,還透露出自己不在乎、不想嘗試溝通合作的拒絕信息。

假設對方是親人,TA可能會經歷抑郁、憤怒、孤立和內疚,比如:

初戀被拒絕或分手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壹段時間(1-2個月)的失眠和神經衰弱,然後變得抑郁,缺乏動力,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甚至在很小的時候,壹些孩子就很叛逆,經常和父母頂嘴。父母不太懂心理建設,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會有壹種“心悸”的感覺。

心理學家過去認為,當我們感到被欺騙、失望或被否定時,不僅會帶來這些不愉快的感覺,還會直接威脅到我們對世界和他人的看法(Johnson等人,2001;比德,2005年).

換句話說,當壹個人的存在被忽視或不被尊重時,我們會覺得自我價值被貶低,不被人愛,變得不重要,這種情感創傷久久不能愈合;所以,試圖通過冷暴力解決問題是最大的無知。

施暴者經歷了什麽?

冷暴力為什麽會存在?其實背後是長期屈辱創傷的積累。

我們中的許多人在生活中經歷過,但從未被診斷出來。即使我們知道自己在精神上受到了傷害,也無法用確切的語言來描述。

什麽是長期屈辱的創傷?

簡單來說,用壹些手段也是貶低和打壓壹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甚至影響對方的自尊或對自己有不同看法;讓對方感到羞恥,甚至沒有安全感,感覺很糟糕。

在社會上比較常見。

屬於壹種復雜的創傷後應激綜合征(CPT SD);創傷後應激障礙經常聽說,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病因比較簡單,比如壹次巨大的災難,壹次單壹的創傷性事件。

CPTSD是各種小事件的組合,時間更長,更持久。研究認為,這四個方面會讓我們產生屈辱的創傷,甚至培養冷暴力的形成:

1)童年時的責備、攀比和體罰,2)長大後的被照顧和被討好,3)感恩教育和心理控制。

當我在學校的時候,我被批評,因為我的老師不能回答我的問題。有無數人要求站著聽課,這樣不僅會招致全班同學的嘲笑,還會在我心裏造成心理負擔。

這種批判不會止於“回答問題本身”,而會變成對壹個人整體人格特質的否定。妳相信那些上課不敢舉手的學生嗎?為什麽?

同時,在教育中,父母總是用比較的方法來激發妳有向上的動力,比如比較成績和習慣。這種“好”是沒有過程和限度的,很容易自我作踐。

此外,在60年代,由於缺乏自我教育的條件,父母普遍采用“體罰”的方式讓孩子記住自己做錯了什麽。其實事物B面的孩子只記得恐懼和無力感,甚至覺得自己很壞。

但是,TA不知道不應該是這樣的。

對於我來說,小時候因為和同學打架,互相傷害而受到懲罰。事情其實是對方先動手並進行辱罵,但當我再次提起時,記憶只停留在“被體罰”的場景。

不得不提“心理控制”。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盡可能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不鼓勵孩子發展成“不同於父母的獨立個體”。

這樣的事情現在還在發生,比如為什麽30歲不結婚,為什麽35歲不生孩子?我們(父母)怎麽能這樣和家鄉的人見面?

這種越來越容易被照顧和追求的偏好,讓壹個人分不清自己想要什麽;甚至會因為父母的引導而讓我們“情緒麻痹”。

就是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會習慣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這背後是什麽?是“諂媚人格的形成”和“被感恩所傷害”。

就像是:

妳甚至不知道為什麽要照顧別人的情緒,犧牲自己;其實我們之所以照顧別人的感受,是因為別人對我們付出了善意和關懷。

但是,由於習慣的形成,如果妳不去安慰別人,妳的內心會有罪惡感。

正確的認知應該是,我的感情可以不需要對方的肯定而存在;我的感覺對我來說最重要。理解尊重我的感受不會傷害任何人。

現實往往是“我的感情是建立在彼此的基礎上的,我的快樂是因為大家都快樂”。這種循環壹旦形成,壹個人就會因為某些社會關系中的代溝而在冷暴力中變得“沈默”或“妥協”。

不同的解決方案

有沒有好的方法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其實妳可以選擇壹個不壹定沖突,但不委屈自己的解決方案。我認為有五個步驟:

1)不要爭論對錯,2)承認自己被虐待過,3)尋找支持者,4)調解應對方式,5)考慮離開這段感情。

我發現冷暴力的人往往“不耐煩,難以啟齒”。

TA們習慣於言簡意賅,模棱兩可,不願意對復雜的事情做詳細的解釋,而是心理上希望對方不用交流就能明白。

這就容易產生矛盾。

這裏假設妳知道對方的性格特點,表達自己的想法,多問問題,把溝通調整到不滿足的狀態,是壹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ta們往往有壹種僵化的“是非觀”,好像原則就是原則,但他們心裏的原則可能是小事。

比如我身邊的壹個朋友說:“我集中註意力的時候不想被打擾。”如果對方不接受,那麽我可能會有“負面情緒”。

這麽多年來,我的原則壹直是“不直接沖突”,以此來明哲保身。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和朋友社交,在我看來都不需要爭論對錯。在壹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裏,仍然有許多決定是灰色的。比如,如果妳和妳的客戶爭論對了呢?

其次,因為冷暴力也有“特殊和隱蔽”的壹面,在前壹兩次,自我不會有太多感知,會選擇妥協;然後妳會震驚,甚至妳的認知會被顛覆。

尤其是戀人關系中,長期關系的依賴會讓我驚訝。對方怎麽能這樣對我?

妳可能很難在第壹時間離開,所以要誠實的表達自己的“不開心”,找到TA們的支持。

幾年前,我曾經在壹段戀愛關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總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別人好,對方卻不領情,最後我很尷尬。

在職場上,我遇到過很多同樣“冷暴力”的年輕人。TA可能會在見面後突然不高興,然後在和對方溝通時發現TA接受不了哪壹句話。

整個回憶的過程就是“TA怎麽了”,到“我做錯了嗎?”然後到“妳怎麽了?”。

假設妳進入了這個陷阱,說明妳認同TA的期望,TA深信“嗯,是妳的錯”。

仔細觀察有意思嗎?

其實相應的調解方法都很簡單。妳就像壹個體貼關懷的媽媽,TA就像壹個情緒化的孩子。在妳眼裏,TA只是糾結於壹兩糖的小事。

假設妳覺得有必要維持這種社交關系,試著開誠布公積極溝通,可以約個時間喝杯咖啡,好好聊聊,就解決了。

但對於那些不入油鹽的人,也沒必要牽強附會,可以考慮遠離這段感情;畢竟尊重是建立在雙方的基礎上的。道不同不求同,誌不同不交友。

總而言之:

在真實場景中,比我們預想的更有貓膩,比如“不好意思,剛看到妳的消息,最近沒有回復妳”。

不要去敲壹扇妳不願意為妳打開的門,不要去發沒有回復的信息;問題不是妳敲門,而是躲在門後逃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