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是壹名幼兒園老師。父母想從小培養孩子,應該怎麽做?

我是壹名幼兒園老師。父母想從小培養孩子,應該怎麽做?

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我們來看看怎麽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處。我們要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我們需要知道心理健康是如何實現的。有心理健康的概念。所謂心理健康,就是通過各種教育和具體措施,保持和改善健康的心理,以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條件,使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保持在良好或完善的狀態。培養心理健康的兒童是心理健康的任務。今天團市委邀請我來這裏做這個講座,是壹個心理健康的幹預措施。在這次講座中,我可以談談壹些教育原則和具體措施,讓妳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什麽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要能夠適應現在的,發展的社會,不僅僅是讓孩子做好眼前的事情,還要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孩子小的時候上幼兒園,大的時候上學,然後進入社會工作,戀愛,結婚,生子。這種生活是發展變化的,取決於我們培養的孩子是否有能力適應現在的環境和發展,適應未來。

我剛才說的35歲的孩子,很牽強。他是成年人,但生理年齡35,心理年齡只有學齡前兒童。上學的孩子可以自己做作業。這個小夥子天天上網,打麻將,泡茶館。這是成年人的行為嗎?他是如何成為丈夫和父親的?這個人,父母培養出來的,只能適應學齡前兒童的生活環境,而不能適應真實的生活環境。他的心理壹直處於兒童狀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壹個35歲的人,不能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壹定是精神不健康的。

我們把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嬰兒期;2.幼兒期;3.學前;4.青春期;青少年已經可以承擔很多責任了。妹妹七歲上小學壹年級的時候,我四歲,弟弟壹歲多。那時候姐姐已經給我和弟弟做飯了。現在有多少十七八歲的孩子能在家做飯?我們的教育存在壹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讓孩子處於壹種無法承擔責任的狀態。我們要考慮如何教育和培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與他們互動,如何與他們溝通,真正把我們的想法落實到他們身上,特別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在如何溝通的問題上,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都說我想和孩子溝通,不太關註孩子是否想和家長溝通。很多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特別渴望教育他們。他們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有壹天能長成壹個人才。他們要求太高太草率,要求的方法太簡單,孩子接受不了。很多厭學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和父母發生了激烈的對抗,父母負有主要責任。

目前,兒童青少年教育中有兩個誤區值得關註。第壹個誤區是很多家長特別關註孩子的青少年時期,忽略了學齡前時期。其實上學前就特別重要。第二個誤區,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好就是幫孩子做事。我的建議是,首先要特別重視學前時期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的培養,其次要把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讓孩子熱愛學習,首先要讓孩子有責任感,能夠獨立承擔生活的重擔,這樣孩子才能好好學習。很多父母經常告訴孩子“只要妳好好學習,什麽都不用做,妳想要什麽父母都會給妳”。壹般這樣的孩子學習都有問題。如果他們的學習沒有問題,那麽他們的心理健康就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壹個人不可能只好好學習,別的什麽都不做,人的壹生沒有只做好壹件事,別的什麽都不做的階段。只有在短時間突擊的情況下,妳可以做壹件事幾天,其他情況下,妳不可能長期什麽都不做。如果壹個孩子只關註學習,不做家務,不考慮父母,他將無法與他人交流。壹個愛學習,心理健康,學習像壹件正經事,會做家務,自覺有冷靜的交往方式的孩子。這種孩子真的需要培養。

初期

註意嬰兒時期的非語言交流。嬰兒不會說話,要註意先交流再語言。如果有的基佬孩子剛壹歲不到,這個時候就要註意對嬰幼兒進行感官、言語、動作三大訓練。感官就是給孩子聽覺、視覺、嗅覺,讓孩子的感官發展更加全面協調。訓練孩子做各種動作,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越老實,越會碰到摔倒,但是從我們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壹歲以下的孩子做肢體動作,對身心發展特別有利。言語訓練,有的家長不說話,聽不懂家長的話,不會說話,就不理孩子。聰明的媽媽經常會跟孩子說:“寶貝,妳餓了嗎?妳渴嗎?妳想妳媽媽嗎?”有些人認為孩子理解他媽媽說的話是沒有用的。孩子之所以聽不懂說話,是因為在媽媽跟他說話之前,他從來沒有聽到過壹個聲音。壹直跟他說話,他會漸漸知道這個聲音是這個意思,那個聲音是那個意思。當他學會用這種聲音和媽媽說話時,媽媽會有什麽反應。如果妳能說話,就和孩子們說話。

壹個吃奶的孩子,不僅從媽媽的身體裏獲得營養,還能從母愛中獲得安全感。哺乳期的孩子剛從媽媽的身體裏出生,內心有著巨大的緊張和焦慮。他把母親留在這樣溫暖的環境裏,有很大的不適。他通過母乳餵養恢復了安全感。所以現在提倡盡量讓孩子吃媽媽的奶,不僅營養豐富,還因為媽媽在哺乳期間和孩子有密切的接觸。問題很多。比如對人的不信任,可能來自內心的強烈感受。有的人愛上別人,突然提出分手。對方問他為什麽。他說他覺得對方不同意,所以先分手,以免有被拋棄的感覺。對方不同意的信息是自己的感覺,只提出分手求證。媽媽餵養可以去除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人工餵養容易造成孩子的敏感和焦慮。特別是有些人在人工餵養時把奶瓶塞到孩子嘴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孩子感受不到和護士的親密關系。即使他用奶瓶餵奶,也要抱著他,讓他盡量接近母乳餵養。誰吃奶誰就有感情投入,投入。母乳餵養有講究,什麽時候哺乳也有講究。孩子躺在那裏,撿回來就餵。這樣對嗎?有壹派自我否定的心理學家,關註母乳餵養的過程,追溯孩子的成長。在覺得餓之前就餵奶的孩子和餓了之後哭卻得不到奶的孩子,長大後總會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質。不覺得餓就餵奶的孩子,長大後容易信任別人。極度饑餓哭鬧沒有人在身邊餵奶的孩子,長大後不容易信任別人。妳的同事、熟人、朋友中有沒有特別警惕、凡事小心翼翼、特別怕被別人上了當的人?如果他們做生意,他們往往過於謹慎,不願與他人合作。比如我是賣手機的,只有對方打款我才能發出去。有的人就沒那麽警惕了,直接把手機先送過來,貨到付款。壹個做生意特別謹慎的人,可能會失去大部分生意。如果妳勸他讓他先交錢再收錢,他總覺得不安全。如果妳說壹個誠實守信的人應該先把貨送過來,他會回答妳:好人雖然多,但如果是壞人呢?他壹直有這種心態,他有壹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很多人都有不可動搖的信念,這和他們心中的潛意識有關。潛意識是什麽意思?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矛盾。我們對要做什麽有明確的想法,但不會失控,或者覺得不應該失控。看來妳的精神世界裏有兩種想法。到底哪個更厲害?還是覺得自己內心難以駕馭的力量強大?那種力量就是潛意識的力量,它上升到意識到清晰的頭腦中不清晰、容易感知的問題。如果妳相信潛意識,那麽潛意識來自於在我們清醒之前的那些年裏註入我們頭腦的東西。母乳餵養基本是在孩子不哭不想吃奶的情況下不餵。如果孩子哭了,沒有尿,可能是餓了,然後餵奶。這時候母乳餵養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是有好處的。至於斷奶,有些家長不願意母乳餵養,怕破壞體型,也怕餵養和斷奶麻煩。有些家長實在無法繼續母乳餵養就無法上班給孩子斷奶,於是采取了直言不諱的方式。有的媽媽在乳頭上抹上紅糖漿、紫糖漿或者辣椒面,讓孩子感覺不對勁的時候不會哺乳,但是大家要註意斷奶不好造成的心理傷害。孩子最初的分離焦慮和安全感來自於母親的哺乳過程。壹般孩子要在壹歲以內斷奶,如果壹歲以上還在母乳餵養,就會形成依賴型人格。斷奶不能早於十個月。有的人有半年或三個月的產假,要循序漸進的斷奶,逐漸減少餵養次數,增加輔食數量,直到完全斷奶。戀愛第壹天大人抱抱親親,第二天硬分手就像辣椒面斷奶。對突如其來的情緒破裂都有激烈的反應,更何況是壹歲的孩子,斷奶時更要小心,避免對孩子造成傷害。

孩子壹歲多的時候,會要求父母說壹些話,做壹些簡單的事情。家長要特別註意控制孩子的大小便,訓練孩子控制大小便。還有心理壓力。不能強迫孩子很快控制住大小便,大便比較好,尤其是大小便不好控制。嬰兒為什麽要換尿布?是因為嬰兒無法控制大小便。後來排便可以控制,但排尿控制困難,控制程度也逐漸提高。有些家長對孩子尿床采取非常嚴厲的責罵甚至毆打態度,使孩子在控制大小便方面受挫。有時候逗孩子是有問題的。有時候孩子晚上不愛睡覺,大人嚇唬,容易造成孩子壹些膽小害怕的行為。

初期

幼兒期的心理健康。幼兒時期孩子最強烈的願望就是多玩遊戲。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喜歡玩,對讓他吃喝睡沒興趣。孩子們通過遊戲學習。這個階段要註意幾個問題,讓孩子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我們小的時候,嬰兒期沒有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想成為家庭的中心,我們想成為壹個小皇帝,我們有兄弟姐妹和弟弟,我們自然會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妳是這個家的孩子,妳不是唯壹的孩子。現在的孩子發現家裏的大人都圍著他轉,不自覺的覺得自己是家裏的最高領導。有壹次壹個去心理面試的孩子很調皮。主持人問他家裏誰最厲害。他說他是最棒的,他媽是老二,他爸是老三。有壹個十七八歲,壹米八多的孩子,和媽媽睡壹張床。他家準備了壹張小床讓他爸睡,他和他媽睡壹張大床。這個孩子是什麽立場?我說他睡他爸的位置,他說:“他算什麽?”他把父親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所以孩子的心理是偏激的。他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和願望高於壹切。家裏就是這樣。如果他真的想上學或者工作,他會這麽想的。有些年輕同誌工作時間短,就會轉崗甚至辭職。現在的孩子經不起批評。顯然,這些孩子在家裏說的話就是最高指令。如果妳想讓妳的孩子處於正確的位置,妳應該告訴妳的孩子,家裏有父母。父母很重要。沒有父母,他活不下去。過真實的生活是不合理的。

正確處理孩子口吃和遺尿的問題。三歲左右,孩子有壹個階段覺得口吃特別好玩。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口吃,孩子特別希望大家註意自己。這位同學說話的時候,全班都看著他。後來全班同學都學這個小男孩,班裏的男生都結巴了。但大多數人長大後都沒有口吃,只有兩個學生口吃。他們口吃,父母特別緊張。兩個學生要說話的時候,家長會控制著說:“先別說,妳想想。”他會覺得我壹定不能結巴,我壹走神就會結巴得更厲害。這孩子的表達有些問題。他正在學習實驗語言。2001有壹集《心理時間》叫《難以言表》,就是說導演費盡心思設計如何表達口吃。他應該拍壹些口吃的人,找壹些說話流利的人,告訴人們不要口吃。但是,出去拍戲口吃的人就找不到了。很多口吃的人自稱是口吃,但是當他們去拍片的時候,這些人就不口吃了。導演告訴我他們不能拍口吃的人。我說這些人吃是因為心理因素。如果妳用相機拍口吃,他們會放松下來,覺得自己無事可做。導演請了劉全和和兩位能說會道的人做嘉賓,我是專家。主持人看題目說:“出去,出去,分章節講……”越是讓他放松,他越是口吃。我提了個建議,說直接開始吧。導演讓我發言。結果我結巴了,劉全和和都說不出來。妳知道任何人都可能是口吃者嗎?我們四個誰的舌頭不好?但是當導演說放松時,我們都結巴了。這就是口吃的發展趨勢。父母得要求他說話清晰明了,不允許他結巴。這孩子壹定會口吃。有壹次,壹個研究生敲我的門咨詢。我說“進來”,但他仍然敲門。我打開門,說“請進”。他臉壹紅,叫了二十多個“楊”,才叫出“教授”。我說“今天天氣不錯”,他說“不錯”。我沒有說口吃,和他聊了聊國際國內的新聞。後來,我問他在這裏做什麽。他的父親是壹名播音員。從小就要求他發音要清晰、明確。當壹個發音錯誤時,他會受到嚴厲的批評。他會說“下次再考慮吧”。他每次說話都要思考很久,所以進門就想好要說什麽。他越想越緊張。很多口吃者都忽略了壹個特點,就是緊張到忘記呼吸。現場的朋友可以看壹下手表,壹兩分鐘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呼吸和大家說話,呼吸不順暢,說話也必然結結巴巴。昨天來的時候,壹個家長問我怎麽處理孩子口吃的問題。我問她幾歲,她說三歲。我裝聾作啞,沒理她。她說她長大後會口吃。我說她不理他,就會結巴。就告訴孩子,大家都有點口吃,說話太多。口吃者和非口吃者有什麽區別?不結巴的人特別不在意自己結巴不結巴。幼兒期心理健康就是多玩遊戲。口吃的人開始被父母罵,總以為下壹句話就不會口吃了。早期口吃的緊張是父母的責罵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緊張是自己造成的。

如何解決孩子尿床的問題?孩子三歲尿床不是問題,三十歲是大問題。我去農村工作的時候,我們班壹個同學尿床了。曬被子的時候應該是濕的,對著太陽,他卻不好意思。他每天曬被子的時候都把濕的地方洗進去,天黑以後才洗。將來結婚會帶來問題。父母對年幼的孩子要求特別高。當他們看到兩三歲的孩子尿床被扇耳光的時候,也是沒辦法。如何訓練孩子控制排便?很多家長看到這種情況都特別生氣。當他們想吃飯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就把便盆拿到桌子前面或者撒尿或者拉。兩三歲孩子最大的快樂來自大小便。我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很開心的跟媽媽說班裏誰尿褲子了。家裏有客人的時候,孩子經常拿個尿壺,不是尿就是屎。我的孩子也是,要上廁所,拿到桌子上。這對孩子來說是壹種幸福的感覺。父母看到孩子尿床就特別焦慮,特別不耐煩。孩子把便盆拿到桌子上,不在乎他。三歲以後,他自然會知道上廁所。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尿床。有些家長有壹種錯覺,認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是生來就尿床的。我覺得孩子尿床基本上是家長的失敗,不是孩子的失敗。在座的各位,誰說我躺著就能撒尿了?我們不能躺下撒尿。人骨折後只能拿起帶牽引的便盆,我們卻不能撒尿,骨折麻痹初期躺著也不能撒尿。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要訓練孩子躺著不撒尿。兩三歲還在尿床的孩子,妳要觀察他們尿尿的時間,盡到父母的責任。妳熬夜盯著孩子,提前積累點經驗。比如孩子晚上十壹點,晚上兩點,晚上四點,天還沒亮就尿壹次,那麽妳就帶他10點55分尿壹次,1點55分尿壹次,3點55分尿壹次。每次,妳都會在他想尿尿之前把他抱出來,讓他背靠著床尿不出來。有的家長睡得很死,孩子十壹點要尿尿的時候沒人管,孩子長時間坐立不安就尿床。我問了壹些遺尿癥患者,有沒有尿床前找廁所的夢。他們按他們說的做了,夢見他們想上廁所,然後找廁所,然後找到了,進去尿了,然後就醒了。有時候啤酒和水喝多了,睡壹會兒就夢見找廁所,但是找廁所很難。有壹次我夢見我終於找到了廁所。就在我要上廁所的時候,燈亮了,音樂在放。回頭壹看,我正站在舞臺上,因為身體在床板上尿不出來。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簡單。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尿床的規律,辛苦兩三天,提前把尿弄出來。

讓孩子多玩遊戲,多和同齡的孩子玩遊戲,對孩子學習和與人交往非常有利。現在讓孩子過早學習是不合適的。讓孩子六歲上小學是科學的。盡量不要讓孩子在六歲前學習,六歲前主要通過遊戲學習。

重視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做自己的事,不會的時候幫他穿衣服,不會穿鞋不會系鞋帶的時候幫他,會的時候讓媽媽做。媽媽壹定要立場堅定,不幫他,讓他做自己的事。培養獨立人格,對自己的事情獨立負責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對自己負責,我們要反思父母是怎麽對待孩子的。

正確對待孩子的過錯和錯誤。不要怕孩子犯錯,也不要只是在孩子犯錯時給予嚴厲的批評。

處於學習初級階段的兒童

孩子要上學了,父母情感上要放松,要求孩子離開父母,保持距離但保持情感上的親密,如何拉開心理距離,如何在情感上拉近距離?生活上的照顧要減少,孩子要有效溝通,經常溝通。很多家長說,沒有辦法和孩子溝通。破壞父母和孩子感情的壹個重要因素是父母為孩子做了很多生活烹飪。這些是孩子們能做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獨立解決生活困難的能力,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意誌力。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生活要求不高,但是對孩子的學業要求特別高。按時完成作業,取得好成績,孩子覺得父母矛盾,父母陌生,感情受到傷害,和父母疏遠。我在心理訪談中做過這樣壹個案例。壹個中學女生和她媽媽特別對立。有壹次上小學,她媽媽要求考90%以上,她卻考了80%。她媽媽讓她跪在街上,孩子和媽媽的關系被破壞了。

多和異性父母交流,學習和異性壹起成長的方式。現在,壹些孩子與父母中的壹方非常親近,而與另壹方非常疏遠。就像我剛才說的,壹米八多的孩子和媽媽睡壹張床。這個兒子離媽媽太近,離爸爸太遠。如果他和媽媽太親近,就會學媽媽,很容易陷入壹些心理誤區。男人長大後會找壹個像他媽壹樣的人,所以感情錯位,婚姻不幸。這樣的孩子想在精神世界找個媽媽。婚後他會要求這個女人像母親壹樣照顧自己,什麽都不做。在心理訪談中,有壹對夫妻總是吵架。女同誌說嫁給這個男人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不心疼,不理解。男方不做任何家務,女方全方位照顧他。這個人仍然不滿意。主持人問男人對妻子有什麽不滿意。他說他老婆掙錢少。主持人問他想找個什麽樣的老婆。他說要找壹個在家裏會做家務,會照顧好她的女人,尤其是在外面會賺錢。主持人問他做了什麽,他說他什麽都沒做。依賴母親的男人最可怕。如果妳什麽都不管,他覺得妳不是個好妻子。他希望妳像兒子壹樣照顧他。說妳不是壹個好妻子,其實就是說妳不是壹個好母親。妳按他說的做了媽媽之後,男人又迷茫了。他發現他沒有媳婦。他沒結婚的時候他媽就是這麽幹的。那時他沒有妻子。當他所有的老婆都像他媽壹樣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沒有老婆,於是開始往外看。妳需要在家像媽媽壹樣伺候他,在外面找個愛人。壹個1.8米高的男孩和他的媽媽睡在同壹張床上。如果妳有這樣的情況,請在聽完講座後迅速離開病床。否則妳不僅毀了自己也毀了孩子,心理會扭曲。要培養孩子和同性父母、異性父母等距離親近,不要離壹方太近,離另壹方太遠。

鼓勵孩子積累社會經驗,鼓勵孩子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勵孩子設身處地,反復提醒孩子小紅不好,小紅不好,問孩子“妳覺得誰好誰不好?如果妳是小紅或者妳是小麗呢?”共情可以使人在人際交往中有壹個理性的認識,積累經驗。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在很多地方做親子關系的講座,很多人問我孩子不愛學習怎麽辦,有什麽方法可以讓孩子愛學習。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很特別,別人家的孩子天生愛學習。他們的孩子天生不喜歡學習。父母說孩子從小不愛學習。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孩子們喜歡玩遊戲。他們愛不愛玩遊戲無所謂。他生下來會玩遊戲嗎?他從來不玩遊戲,而是通過學習學習。許多父母說,如果他們的孩子專註於學習就好了。那麽,他們為什麽對遊戲有這麽大的熱情呢?孩子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如果他們得到1000,他們會說“很好”,如果他們得到10000,他們會說“很好”,如果他們得到20000,他們會說“很好”,如果他們得到50000,壹個女孩會拿著壹束花說“我”。當孩子們正在做作業時,父母去看了看。他們看完之後說了什麽?“妳看妳,寫作業的時候怎麽扭著身子?”“妳看妳的筆跡就像壹條蚯蚓。能不能寫直壹點?”這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兒子寫,我說:“妳跟誰學的?怎麽能寫得這麽漂亮?”孩子會寫得越來越漂亮,後來會走過去看孩子寫得更工整。讓孩子覺得自己能把事情做好,保持學習興趣。當孩子有不會做的作業題時,妳該怎麽辦?當孩子向妳反映成績不理想時,妳如何反應?如果孩子問妳作業問題,總的指導原則是不要說,千萬不要說“妳不能這樣”,這樣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兒子小學的時候問我問題,我說不會。我有件事要讓他先考慮壹下。我告訴他我也會考慮的。他想了很久也沒想。我說我忘不了,所以我必須完成它。老師教妳這不是妳的問題。他說他問不出幾個同學。我說他不懂什麽是老師。孩子能說吃不完嗎?我說我做不完但是我做不到。他說他應該停止考慮這件事。過了壹會兒,他說:“我真的很棒。”我跑過去問他有多棒。他說這看起來很難,但做起來並不難。他終於想通了。事實上,他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我又開導他,他終於發現自己寫的不對。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過程,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給他表揚和鼓勵,讓他覺得我能做好這件事,他就會感興趣。有孩子說:“我沒考好,但是考了95分。”父母告訴他,下次努力超過95分就有進步,考了100分就沒進步。很多家長都不這麽說。很多家長知道孩子考了99分,說:“1分妳怎麽輸了?”。父母常說少了壹個小數點,發射火箭會是什麽問題。所以火箭發射的時候少了壹個小數點就發射了?家長會上說不用很多人查。不要給孩子太完美的思維,讓孩子對學習望而卻步。

青春期問題

從十壹二歲到十七歲,孩子在生理上越來越接近成熟,內心也在向成年人靠攏,越來越多的第二特征出現。在壹個人的青春期,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他們想快速獨立,像成年人壹樣獨立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但另壹方面又無法擺脫依賴,在社會上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處於矛盾沖突的狀態。我們要明白,青春期學生的內心沖突和矛盾大致有以下幾種:獨立與依賴,理想與現實,自負與自卑,交往與孤立。青春期的孩子註重自我形象,很多想法是矛盾的,自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