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的府尹街分為三段:東街、中街和西街。橫跨親仁裏、鼓樓南街、三桂前街、狗頭巷、太平街,西起順城街,東至樹窪街。舊時成都有人把“府尹街”誤讀為“剃頭街”,也許當時識字的人不多,把“狀元街”、“五桂橋”稱為“烏龜橋”,“王華橋”稱為“黃瓜橋”。其實提督街是以清代四川提督府所在地命名的。
?蜀都大道建成前,這條街是成都東西向交通的關鍵部位,向西受順城街交通不暢的制約。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街上都擠滿了人和車,很難移動。街道不算太寬,但剛好聚集了人氣,是成都最繁華的街道之壹。
位於府尹街中心的是“成都勞動人民文化宮”。舊時這裏是四川省提督府衙門,總領全省軍務。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公園”,1950擴建為“成都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隸屬成都市總工會管轄。門票只要2分錢,持工會會員卡可以免費入場。有電影院,小劇場,展覽館,圖書館,體育館,燈光體育場等等。
小時候喜歡去文化宮看露天電影。票價是5美分(包括門票),大部分是最新的電影。看電影的人太多了,臨時拉起的屏幕都是人頭。看著屏幕前面,總是很難擠進人群,只能遠遠的看著,就算找到座位看。我只能跑到屏幕後面去看了。雖然片中的人物看起來都是左手抓,左手吃,很奇怪,但壹點也不影響我的興趣。我在這裏看了幾十部經典電影,如林元,封鎖,柳堡的故事,紅孩兒,女理發師等。
文化宮展覽館經常舉辦展覽。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在老師的帶領下來這裏。展廳前有壹個略帶西式風格的噴泉,造型非常漂亮。噴泉噴出三股水流,灑在池塘上。跳珠濺玉,十分賞心悅目。池塘裏開滿了睡蓮,夏天,池塘裏的荷花精致可愛。噴泉旁邊有壹張中國式的“英雄榜”。大玻璃窗上貼滿了勞動模範英雄的大幅照片。我記得田、、張德成等人。
故宮圖書館雖然藏書不多,但卻是絕佳的閱讀場所。亭子周圍都是大樹林,壹點動靜都沒有。我上中學的時候,經常帶著書來這裏復習功課,準備考試。它的優雅與寧靜令人難忘。離圖書館不遠,有壹家很大的茶葉店,室內室外都有。據壹位老人介紹,在1949之前,這家茶店是很多同鄉會、校友會、行業協會的定期聚集地。當時每個協會的牌子上都貼滿了這家奶茶店,非常壯觀。他還說,這裏曾經是貨幣行業的交易市場。成都最早的自辦圍棋俱樂部也從少城公園搬到了中山公園,經常舉辦自發的圍棋比賽,吸引了很多愛好者,培養了很多棋手。文化宮也辦過短期的集郵市場,後來因為成都名小吃展銷,壹度繁榮。
?
年輕的時候,我經常和父親壹起去府尹東區的三義園茶葉店喝茶。街北的三義園是供奉劉備、關羽、張飛的廟宇。大殿建得很有氣魄,石柱高聳,屋檐飛升,對聯眾多。劉、關、張的塑像雄偉壯觀。這是壹個茶、田兩個行業的人比較集中的地方,著名的“樂安”醋村就位於寺門口。三義園東面是“丞相廟”,供奉諸葛亮。
在府尹街有許多茶葉店。著名的“魏家祠”茶店也在這條街的北面,皮鞋、皮具行業的人經常聚集在這裏。這些茶店整天都是人來人往,非常紅火。人們經常找不到喝茶的座位。最有意思的是壹家叫“啞茶館”的茶店。在三義寺的南邊,經常會有壹大群啞巴聚集在這裏,發出含糊的聲音,互相打著手勢。他們聊得很開心,路人卻不知所雲。
繁華的府尹街也成了壹群人賺錢的地方。早些年,每次經過“軍影”(也就是解放軍戰區,1年2月以前叫“國家電影院”)時,我都在想,為什麽大門前的壹棵樹下站著壹個人,有時我會蹲在鐵欄桿上。這些人通常在接近中午的時候來,其中壹個呆在樹下,很晚才離開。這些人的眼睛總是盯著路人,卻什麽都不做。後來才知道,這是壹群專門做票務的“串串”(倒掛買票的人)。“串串”的生意越做越大,加入的人越來越多。不再局限於門票。晚上,他們經常在提督東街“華美商店”前的人行道和街道上聚集成大群螞蟻。他們有的賣晶體管收音機,有的賣純羊毛衣服,有的賣煙酒糖,什麽都有。這些人直到深夜才散去。
晚上,府尹街也是壹個熱鬧的地方。經常有壹些擺攤賣小吃的人,也有壹些唱歌的藝人。其中有壹個特別有名,給我印象最深。這個男的是男的,但是喜歡女的。他的腰比壹般女人更妖嬈柔軟。他的蘭花指又細又長,皮膚又白又嫩。他經常被壹群年輕人攔住,請他唱歌。他總是先扭動很長時間。在他的女性羞澀和撒嬌充分展現後,他用女聲壹首接壹首地演唱。他唱歌也很好聽,經常贏耳光。這個“假女人”是街上的開心果,但他的生活有些艱難。
?
府尹街有名的餐館很多,居全市之首,有20多家。
“石獅飯店”緊挨著壹只老鼠洞的鴨子,壹層壹底。酒店裏有很多名廚。每次吃飯,樓上樓下都有噪音。這家店的代表菜有魚香肉絲、麻辣腰花、麻辣香脆、宮保雞丁、生煎鹹肉、幹肉絲等等。做菜不換鍋,換油,現拌紫汁,壹鍋成菜,體現正宗川菜的傳統特色。
位於府城西街的齊魯餐廳是成都唯壹壹家提供山東風味的餐廳。著名的魯菜廚師負責廚房,制作幾十種具有山東風味的菜肴。其中,代表菜有山東蒸丸子、桂花片、幹煎裏脊、清丸子、榨菜面、浮油炒雞片、紅燒魚等。它的山東風味小吃就更受歡迎了(原意),比如銀線圈。就像炒面壹樣,有煎蛋,海鮮,肉絲,雞絲,什錦場景。為了適應成都人,這家店還供應川菜。它的悶鍋飯做的特別好,軟硬兼施,軟糯滋潤。
“369”餐廳位於文化宮對面,是壹家經營“京蘇風味”的特色餐廳。餐廳擁有龐大的廚師陣容,正宗的京蘇菜風味獨特。它的名菜包括炸蝦,烤鰻糊,糖醋排骨,砂鍋魚頭,烤槳水等。此外,這家商店提供的食物,如大肉,蝦,大排骨,煎包子,肉餃子,魚孫粥,炒面,湯圓,鍋貼等,都很受歡迎。它的建築在壹樓和壹樓,樓下提供小吃和炒菜,樓上托管桌子,可供150多人同時就餐。
位於東街的“鐘水餃”聞名中外。是鐘協森1893在荔枝巷開的。所以也叫荔枝巷水餃。這家店最有名的是紅油餃子和清湯餃子。紅油餃子微辣可口,鹹中帶甜。清湯水餃好吃,清淡而不單薄,入口嫩而化渣。吃完紅油餃子,我經常買壹塊椒鹽脆皮鍋魁,搓成小塊蘸紅油調料吃,有壹種特別的風味。?
著名的“夫妻肺片”也在府尹街,位於西街。早期是郭朝華和妻子親自操作,壹起擡筐,沿街賣肺片。為了區別於其他壹般的肺片,群眾戲稱為“夫妻肺片”。它的制作非常精細,調味也很精致。牛雜用不同的加熱時間腌制,火候剛剛好。然後用薄刀片切,調料也是老料,再用精鹽拌。制成的肺片色澤紅亮,軟糯可口,麻辣鮮香,嫩化渣。我的壹個姓侯的鄰居,上世紀70年代初就在夫妻肺片裏炒菜,做出來的肺片堪稱正宗夫妻肺片。現在(註:本文是2008年做的),他和別人合夥經營壹家鍋盔店,夫妻肺片是主打菜。
在夫妻倆的肺片旁邊,是成都另壹家著名的小吃店——“擔擔面”。擔擔面不僅是店名,也是壹種受到很多顧客歡迎的面食。擔擔面在成都已經80多年了。原來擔擔面是做挑夫的,壹頭是爐子,另壹頭是放原料、碗、筷子的食盒。擔擔面用紅油、鹹醬油、芽菜、蔥花、味精、甜醋調味,再在韭菜葉面上蓋肉末和幹肉末,非常爽口。姐姐是雲南知青,後來嫁到昆明。她說,上世紀80年代初,成都在昆明金碧路開了壹家“擔擔面”餐館。壹天到晚顧客如雲,她終於吃到了壹碗正宗的家鄉風味擔擔面,感覺成都離她近多了。?
府尹東街的壹家清真牛肉館也很有名。店面大而深,賣的牛、羊、肉制品都很清真。太升路有壹家羊肉館,斜對面。羊肉湯味道鮮美,不同尋常。最引人註目的是那個賣票的女人。她嬌小玲瓏,有壹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可能是因為經常喝羊肉湯,皮膚薄嫩,白裏透紅。很多小夥子來吃羊肉湯就是為了壹睹芳容,真的是飽餐壹頓,大飽眼福。
“陶海樓”和“海鮮酒家”位於府尹東街,出產的海鮮在成都首屈壹指。以前也有“愛爾蘭西餐廳”,專門賣西餐。
著名的“大客樓儀器店”也坐落在這條街上,是民國初年創辦的文華食品廠的主要門市部之壹。老老少少的鹹宜生產的紅糖燒餅和海式小籠包,受到人們的稱贊。此外,還有“兒童食品店”和“新上海糕點店”,制作的糖果和糕點也很受歡迎。
除了名店外還有解放軍劇院、永興燒坊、廬山照相館、商場、三江鞋店、小中藥店(1900由創辦,據說其石雕店是壹個乞丐寫的)和工人浴室(65433)
1980端午節中午,我和女朋友去提督街的老鼠洞吃鴨飯。我們點了壹份樟茶鴨和壹些配菜。上了張槎鴨,壹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醬紅色的鴨皮,白色的鴨肉,讓人大飽眼福。女朋友最喜歡吃鹵菜和燒烤食物。後來經常纏著我吃老鼠洞的鴨子。她說她在夢裏想吃這只鴨子。當然,我必須滿足她適度的要求。
?(第二部分:鹽市口和人民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