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包元凱是哪裏人?

包元凱是哪裏人?

鮑元凱

鮑元凱,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44出生於北京。他曾在天津音樂學院任教,時任民革中央委員、天津CPPCC常委。現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學院院長。

中文名:鮑元凱

國籍:中國。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44

職業:作曲家

畢業院校: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

代表作品:《炎黃風情——24首以中國民歌為主題的管弦樂》、《華夏韻室內樂集》、《六首交響曲:紀念》等。

頭銜: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人物體驗

鮑元凱,出生於北京,1944,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57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7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任教於天津音樂學院。1991成為天津音樂學院教授,2005年成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現任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廈門愛樂樂團藝術顧問,廈門市演藝協會藝術顧問。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音樂研究》編委、音樂作品金鐘獎評委。他是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之壹。2005年獲文化部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2012獲廈門大學南強獎。其作品已成為國內外演奏率最高的中國管弦樂作品,並被列入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各年級音樂教材作為欣賞教材。

主要經歷:

1957年發表第壹首歌曲《登山》,同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56班。

1958年加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紅領巾樂隊(現中國青年交響樂團)。

1959長笛專業轉作曲。

1961至1963師從蘇霞教授學習作曲。

1962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蘇霞、楊如懷、陳培勛、段平泰。

文革期間,他中斷學業,以“反革命”和“五·壹六”罪名入獄五年。

65438-0973,任教於天津音樂學院。

從1979到1982,他跟隨許勇三教授學習作曲理論,重點是巴托克的作品。

1987-2005年任《音樂研究》編委。

1991年,《炎黃Style》首演,致力於壹系列“中國風”的創作,以西方音樂的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

1992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3應美國新聞署(USIA)邀請訪問美國。

從1993到1995,他師從江定仙教授學習作曲。

1988(增補)、1992、1996為天津市CPPCC第七、八、九屆委員。

1994至2005年,九次訪問臺灣省,演出自己的作品,從事專業教學。

2000年《臺灣省聲畫》在臺北首演,2006年被修改改寫為《第二交響曲》。

2001,中國韻在北京首演。

1998擔任天津市第十屆CPPCC,2002年連任第十壹屆常委。他還擔任第十屆和第十壹屆天津市CPPCC外事委員會和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

2002年至2007年,他是任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的理事,並於2008年成為常務理事。

2002年至2005年任臺灣省南華大學教授,期間與該校董事長星雲大師見過兩次面。

2004年轉向交響樂創作,第壹部交響曲《紀念》在成都首演,由雨果公司出版。

2005年,他被任命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2006年,第三交響曲《京劇》在北京首演,由百代出版。

2007年任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2008年,第四交響曲《廈門》在廈門首演。

第五交響曲《王禹》於2009年在北京首演。

2011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

第六交響曲《趙巖》2012在京首演。

2013在天津圖書館舉辦四十周年講座。

2065 438+03-2065 438+04在廈門大學舉辦“紮根民族傳統,走進世界音樂世界”系列講座。

主要成就

藝術風格

鮑元凱壹方面不斷從民間音樂中汲取養料和精華,同時又從西方音樂中吸收作曲技法,把中國民歌變成壹件藝術品,民歌是壹種比較初級的色彩藝術,真正的專業藝術作品需要高水平的藝術處理,他做到了,也成功了。

藝術命題

“作曲訓練,對位比和聲更重要。尤其是兩個聲部的對位,簡直就是作曲的基礎。”鮑元凱

音樂教學

鮑元凱教授從教四十年。他的弟子中有憑借電視劇《空鏡》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兩次獲得電視飛人獎的王獻,與著名導演張藝謀合作創作新音樂劇《劉三姐印象》的劉彤,以及憑借獨特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金鐘獎和多部交響樂的劉長遠。有以《北大荒》《好大的樹》等歌曲聞名樂壇的吳嘉基,有電視劇《我愛妳無商量》的作者,有歌曲《與祥雲壹起流浪的土地》的作者楚星元,有在中國古代樂譜研究領域獨樹壹幟的天津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孫教授。在新疆和內蒙古,也活躍著由他的弟子組成的作曲家群體。之後,鮑教授在臺灣省培養了壹批音樂生,為海峽兩岸中華文化的振興準備了壹股蓬勃的力量。

2005年,鮑教授因其在天津大學音樂學院的教學成就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雍熙優秀音樂教育獎。此後,他從本科教學轉向研究生教學,將專業教學和學科建設的重心轉向綜合性大學。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由師範向專業的學科轉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制定了令人耳目壹新的辦學宗旨:“依托綜合性大學,以藝術創作為重點,以學貫中西為基礎,以開發潛能為目標,培養具有公民意識和獨立人格,傳承優秀傳統,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人才”。

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務實的教學理念形成了他獨特的音樂教育思想。鮑元凱教授把自己多年從事美術教育的經驗總結為十六個字——自以為是、求同存異、不求解決、忘乎所以。第壹,“自以為是。”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來鼓勵學生的自信。他經常對自己說“自信使人進步,自卑使人落後”“好學生不是被罵而是被誇”。至於“說妳能,妳能,妳不能;妳說不行,妳就不行,妳就不行。“社會上某些官員的這種諷刺性言論,翻譯成教育規律,恰恰是心理學上‘只有當妳能做到的時候才思考’的皮馬裏恩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第二,“求同存異。“也就是說,藝術和藝術必須避免“相同”,追求“不同”,才能出類拔萃。第三,“不求人解。”這句話出自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次知道壹件事,我都會高興得忘了吃飯。”都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精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知道沒有極限,用極限求無限是尷尬的。”粗略的瀏覽可以開闊妳的視野。“每知道壹件事,就忘了開心地吃飯。”如果在瀏覽中發現與自己性格、興趣、追求相符的東西,就要由表及裏追究原因。杜甫說的“讀書能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真的,但壹切都很難理解。如何「破萬卷」?第四,“忘乎所以。”得其意(意境、神韻),忘其形(工藝、形式)。形的修煉,最終是為了意。“大聲大望,大象無形”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包教授經常引用孔子“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的話來批判壹些專業音樂教師或學生專門研究音樂卻把它技術化、理論化、唯物化。他說:“從感受的層面來說,這些人對音樂的理解未必比非專業音樂愛好者更豐富、更深刻。”

鮑元凱教授壹直在音樂創作和專業教學之間轉換著自己的角色。他說:作曲和教作曲,其實是思維方式不同的兩件事。前者是從* * *中跳出來,尋找和發展自己的藝術個性,後者是從前人不同的藝術風格中總結* * *並告訴學生規律性的東西。

選自《中國音樂》趙小葉《老乘,再創輝煌》,第4期,2012。

主要工作

炎黃風情——以中國民歌為主題的24首管弦樂曲(1991)、華夏仙韻室內樂合集(2001)、六首交響曲:紀念(2004)、臺灣省樂與畫(1996)。趙巖(2012)、兒童合唱組曲《四季》(1980)、景頗童謠(1981)等。

相關作品

01愛之珠

02奇勒格

海河,我家鄉的河。

04藍色的夢

撿貝殼

和白鷺壹起上天。

我和大海

奔向大海

09清明

10我們的共和國

11擁抱未來

12天佑家園

13創世紀裏的盤古就是我們

14月亮的故鄉

15未來

16綠色珍珠

17彩虹

18雪花

19廈門大學學生宋

20土山

21冰淩花

愛情的傳說

23獻給誌新阿姨

來吧,小紅花。

讓生活充滿綠色。

26亞洲哈拉裏

外部評估

萬愛民:包元凱先生是當代中國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壹。他的音樂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在國外也受到熱烈歡迎。

左:包元凱《炎黃風情——24首以中國民歌為主題的管弦樂》以中國漢族民歌的流行旋律和豐富多彩的西方管弦樂色彩,展現了壹幅幅漢族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其中,動感而豐富多彩的和聲是這部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許:以鮑元凱《太行春秋》的鋼琴改編曲為討論對象,從分析其民間音樂運用、音樂風格特征、改編技法及特點入手,重點分析鮑元凱對《走西口》、《看秧歌》等五首山西民歌的創作思維,以及朱培斌的鋼琴改編套路。從中不僅可以看到中國管弦樂發展中民族化的縮影,也可以看到鋼琴中國民族化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