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大倫敦的信息

關於大倫敦的信息

大倫敦空間發展戰略簡介與總結

壹、次區域發展戰略

1.1次區域戰略框架

大倫敦規劃的核心發展戰略是尋求壹種新的壹體化、多中心的路徑來實現其發展目標,因此特別強調要為次區域層面的發展活動提供可持續的規劃框架。事實上,很多自治區已經超越了自己行政範圍的界限。他們已經開始與鄰近地區合作進行規劃,並與許多組織合作,在次區域壹級推動執行工作。大倫敦市政府也試圖構建這樣壹種有效的機制,即在大倫敦的規劃中,以靈活的次區域方式作為推進戰略政策的最佳方式,為這些政策的實施提供著力點。次區域的合作夥伴將是實施規劃的最重要資源。主要投資者包括次區域內的權威機構和組織,以及英格蘭東南部的其他相關機構和組織。這些機構包括地區議會、英格蘭東南部和東部的發展機構、地區論壇和鄰近的區縣。

規劃中定義的次區域沒有嚴格的邊界,倫敦金融城被劃入了東倫敦次區域,這將有助於在倫敦金融城和其東部地區之間建立強有力的聯系。加強這種聯系是時代門戶復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此同時,倫敦金融城將保持與傳統意義上的倫敦中部次區域的密切聯系。中心活動的劃分橫跨倫敦中心和東倫敦兩個子區域,倫敦金融城是參與東倫敦和倫敦中心發展的雙重成員。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跨區域聯系,其中旺茲沃思和裏士滿之間的聯系具有重要影響。

市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在區域規劃出現長期真空後,盡快為倫敦的整體發展提供全面的戰略指導。該計劃中提出的次區域發展框架將充分考慮次區域之間的關系以及跨越倫敦邊境的互補和可持續走廊區域發展的潛在利益。它們將為每個次區域的發展提供指導,包括機遇發展區、強化發展區和振興區,以及城市中心、郊區和戰略就業區。這壹框架最重要的功能之壹,就是在評估土地利用、交通和強度之間的必要關系,以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需求後,確定如何確保規劃中提出的人口和就業增長規模能夠得到支持。

次區域發展框架的草案將盡快完成並公布進行咨詢。第壹個機會將給予東倫敦地區。在與大倫敦規劃中提出的政策保持壹致的前提下,這壹框架將在可操作性和實施階段方面提供更多的深化和細節;並在今後通過對計劃的審查和調整以及必要的咨詢方法,滿足任何對政策修訂的需求。

大倫敦計劃確定次區域發展戰略的地區包括:倫敦中部、倫敦北部、倫敦西部、倫敦南部、倫敦東部和泰晤士河口。以東倫敦和泰晤士河口為例,介紹了次區域發展戰略的內容。

1.2東倫敦和泰晤士河口發展戰略

東倫敦是市政府推動發展、復興和基礎設施改善戰略的重中之重。這個地區有許多倫敦的大規模開發場地,也有大量非常貧困的地區。到2016年,東倫敦需要規劃至少104000個新家庭和249000個工作崗位。新建的交通基礎設施和土地部門推出的發展計劃將對該地區的發展和環境改善產生影響。當這些影響形成良性循環時,該次區域的發展活動將持續下去,並持續到規劃期之後。預計增加的許多工作將被安排在靠近倫敦金融城的機會主義增長地區,如城市邊緣區、狗島和斯特拉特福德。同時,東倫敦和倫敦市中心的發展需要統壹協調的規劃。

市長、政府和英國奧委會* * *在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會中發揮先鋒作用,奧運場館主要集中在東倫敦。奧運會將為東倫敦尤其是下利河谷的復興提供強大的助推器,促進資源的開發,推動計劃中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如期完成,為子孫後代留下無價的遺產。

倫敦的大部分機會都在東倫敦。有些地區聯系緊密,需要統壹規劃。與此同時,還有大量非常貧困的地區。該次區域許多地方的服務條件和環境質量亟待改善,各方需要協同努力,提高教育、衛生服務、公共設施和技能培訓水平。泰晤士河口急需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形象。

東倫敦有潛力發展成為通往歐洲大陸的門戶。有斯特拉特福德國際火車站,它與倫敦市和斯坦斯特德機場、海底隧道和倫敦港有方便的聯系。狗島和斯特拉特福德將是提高交通容量和可達性的大規模計劃的最大受益者,它們也將能夠支持快速增長的水平。

除了上述地區,還有許多其他的機會增長地區,如下利谷,皇家碼頭,倫敦河畔,巴金裏奇,德普福德溪貝克頓和格林威治半島。基德布魯克、伍爾維奇和皇家兵工廠將為更緊湊和集中的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吸引人們。

2.本規劃中提出的特殊發展戰略。

2.1住房發展戰略

提供充足的住房供應是城市住房發展戰略的最基本任務,但它只是倫敦住房發展戰略的壹部分。與此同時,倫敦的住房發展戰略也將確保各種類型和各種水平的人都能在其充滿活力和平衡的社區中享受重要的公共服務和當地社區設施,從而減少社會隔離和分化。未來住宅開發的位置需要有利於更多地利用廢棄土地和節約能源,並確保就業、學校、商店和公共交通的可達性。新住房的供應也將有助於經濟增長,並為新業主提供更廣泛的選擇,包括面向社會租賃和中產階級需求的經濟適用房。

基於對倫敦人口增長規模的預測,意味著在未來15年,每年需要額外的22000套住房。此外,倫敦住房委員會預測,如果要實現未來10年根除低標準家庭的政策目標,必須增加11,000套新住房。大倫敦規劃已經為在自治區之間分配住房能力以及實施發展和監測建立了壹個政策框架。這壹政策將有助於更好地利用現有的房屋,因為仍然有大量的空置房屋,特別是在私人部門,許多房屋可能被回購,以進行更積極和有效的使用。同時,這壹政策也有利於新的住宅開發,提高了住房的選擇性,充分體現了生活方式變化所產生的不同需求。

充足的經濟適用房供應對實現兩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那些在其所在區域買不起體面和合適住房的家庭來說,他們可以滿足自己的居住需求;對於整個城市來說,有助於提高混合社區的品質,扭轉日益嚴重的社區在選房和機會獲取上的孤立趨勢。目前,經濟適用房的短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居民被迫長期居住在設施狹窄擁擠、供應條件差的臨時房屋中;此外,許多人發現很難在倫敦生活,因為他們沒有地方住。他們的選擇是要麽遠離城市,每天長途跋涉去倫敦上班。或者徹底離開這座城市。

在這份規劃中,這些問題都得到了高度重視:在市長確定的住宅發展戰略目標中,新建住房要有壹半以上是經濟適用房,正在提出法案,要求加大住房投資,以保證這壹目標的實現。此外,所有新房都將按照“終身居住”的標準建造,確保有合適、方便、靈活的住房來滿足這些家庭不斷變化的需求。要實現這壹目標,各方的密切合作和參與是必要的前提條件:各區住房和規劃部門需要更加緊密地合作;居民、區政府和開發商需要更積極地參與這個過程。其中,殘疾人、少數民族等弱勢群體不僅對住房有特殊需求,對社區服務、醫療衛生和教育也有特殊需求,必須認真考慮和滿足。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要,社區服務、保健和教育的規劃與住房規劃同樣重要。

2.2就業發展戰略

這個大倫敦計劃提出,從現在到2016年,倫敦總共將有63.6萬個工作崗位。這意味著,要滿足倫敦經濟發展中不同領域和市場的需求,基本前提是提供大量豐富形式、規模和消費標準的設施以及配套空間發展政策的支持。

要保持在辦公業務領域的就業優勢,提供合適的辦公設施是壹個非常關鍵的問題。2002年,倫敦寫字樓總面積已達2.74億平方米;該計劃預計,到2016年,還需要700-900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但同時,交通研究表明,如果這些辦公設施的通行能力沒有明顯提高,現有的通行能力無法支撐這些辦公設施的正常運行。所以,從長遠來看,這種供求關系的調整和平衡特別困難;我們需要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和措施:積極鼓勵混合用途的發展,加強交通改善和發展許可的管理,確保辦公和住宅設施的供應,促進現有閑置辦公空間的更新和回收。

該計劃預計,在未來壹段時間內,倫敦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將進壹步減少約8萬個。但與此同時,批發服務領域的就業機會會大大增加。總的來說,從現在開始到2016,倫敦仍然會有大量各種類型的產業,尤其是高附加值的設計類型的產業,在未來的知識經濟中會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就業機會主要來自工程、生物技術、醫療設備、藥物分離技術等領域,由倫敦的大學、醫學研究機構和國家衛生服務組織(NHS)開展。因此,戰略性就業區域的規劃設計尤為重要,需要綜合考慮企業集聚、容量、環境、可達性、成本等要求。大公司的商業工業園規劃需要提供高質量的環境條件;在工業優先發展的地區,主要考慮滿足對環境質量要求較少的公司的需求。

大量新的充滿活力的就業領域可以進壹步鞏固倫敦的經濟基礎,擴大增長範圍。這些領域包括電子商務活動、創意產業和環保產業。旅遊業也將發展成為壹個重要的高速增長的產業。在此之前,政府已經采取了壹系列行動來重振倫敦旅遊業的競爭力。

要確保倫敦居民能夠充分把握就業增長的機會,最重要的是為他們提供繼續學習的權利和機會,幫助他們提高技能,克服就業障礙,特別是針對少數族裔群體、殘疾人和婦女。政府就業政策的目標不僅是改善倫敦人口和就業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3交通發展戰略

制定倫敦交通發展戰略的目標,不僅僅是簡單地保證人流、貨流的暢通,而是為首都邁向具有可持續發展示範意義的世界城市提供有力支撐。要實現這壹目標,交通規劃和空間發展規劃必須高度融合。加強公共交通的可達性,不斷改進和完善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各種出行方式,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壹方面,需要為那些公共活動最密集的地區提供充足的公共交通;另壹方面,那些可能產生巨大交通需求的開發活動也必須集中在那些目前已經存在或已經規劃有足夠公共交通容量的地區。

作為首都和國際大都市,倫敦產生的交通需求不是地方性的,而是具有全國性和國際性的特點。為了促進倫敦的發展,確保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主導地位,有必要進壹步提高機場、國際站和英吉利海峽隧道的可達性。但與此同時,這些戰略性交通設施的建設,如新機場航站樓和跑道、港口擴建、新的城市道路和輕軌線路等,也會對城市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交通發展必須與倫敦生活環境質量的保護緊密結合。在這個大倫敦計劃中,將大力支持機場規模的持續協調增長和新鐵路線的發展,因為這也將對時代門戶地區的復興發揮重要作用。

在倫敦的交通系統中,公共交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市政府制定的交通發展戰略提出了未來公共交通發展的規劃15,涵蓋了從碼頭區的鐵路、地鐵、輕軌到公交、電力的規劃,以及穿越泰晤士河的規劃。這個大倫敦規劃將所有這些內容整合到空間發展戰略中。公共交通的改善也將對減少交通擁堵和更好地利用倫敦的街道空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減少倫敦市中心交通擁堵的意義不僅在於減少擁堵,還在於幫助倫敦的街道空間變得更加健康有序,為多樣化需求的用戶提供更好的可達性;它使步行和騎自行車等交通方式更加愉快和舒適,從而逐漸取代私家車。計劃中提出的主要新發展活動應提供高質量、獨立的行人系統和自行車道,以及通往公交車站、火車站和公共交通設施的便捷通道,以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過去,由於大量汽車的使用,許多寶貴的城市土地不得不被用作停車場,效率低下。減少私家車的使用,意味著可以提高這些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強城市空間的生機和活力。此外,物流的高效配送對倫敦的經濟發展也非常重要,需要積極有效地組織和管理,以減少交通擁堵,避免環境破壞。

2.4服務業發展戰略

可持續和包容性的空間發展戰略應為大多數人提供最佳的購物和休閑活動無障礙環境,包括那些目前很少能享受這些活動的人。為了實現這壹目標,這個大倫敦規劃提出了“結構化選擇”的政策,即那些零售、休閑娛樂設施和其他服務設施被安排在最容易到達的地方,這些設施被均衡地安排在倫敦的中心區、鎮中心和像時代之門這樣的區域之間。隨著功能的日益多樣化,這些城鎮中心的活力和適應性將得到提高。混合功能的城鎮中心將成為周邊社區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其商業開發活動比其他區域更具可持續性。因為鎮中心以外地區的開發,會有巨大的交通流量,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可達性很差。倫敦有許多發展成功的城市中心,這種格局的形成將為平衡的多中心發展戰略奠定空間基礎。

倫敦作為壹個國際大都市,得益於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和重要性的文化組織的支持,這是最吸引大多數倫敦遊客的地方。當地的劇院、圖書館和其他文化設施對鎮中心和倫敦市中心非常重要。但在倫敦郊區的某些地方,尤其是東部,這些設施相當匱乏。該規劃提出,將在城市中心和泰晤士河口地區開發新的文化設施,這對當地城鎮和次區域具有重要意義。這些設施不僅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還能在倫敦市中心以外創造新的旅遊景點。這些文化設施的發展活動將與城市中心的更新計劃緊密結合,特別是與復興郊區中心的發展計劃結合。在減少其負面影響的同時,保持首都夜生活的活力,對倫敦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政府制定的旅遊發展戰略的目標是努力使倫敦成為全球旅遊目的地和遊客服務基地。

倫敦豐富多彩的公共開放空間是形成其城市特色和開放性的重要因素。對於地方社區而言,公共開放空間是最寶貴的公共資源,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場所,有助於增強地方的活力,促進區域意向的形成,對吸引外資有積極影響。公共開放空間不僅為建成環境提供了緩沖區,還提供了休閑活動的機會,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福利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倫敦將有可能以更緊湊的模式發展,因此保持和提高開放空間的質量將是極其重要的。那些對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極其重要作用的土地應該受到嚴格保護。在所有新開發的地方,開發活動必須包括以下內容之壹:新的或增加的動植物自然棲息地,或有助於增強生物多樣性的景觀設計,或生態環境管理的設施。

2.5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策略

倫敦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減少廢物排放,避免環境惡化。未來城市快速增長的需求使得這些目標更加重要,要求倫敦成為壹個更加自給自足的城市,成為周邊地區更好的鄰居。

倫敦每天產生大量只能內部處理的商業、汙染性廢物。但是現在這些廢棄物只有不到壹半被回收,這個水平需要大大提高。這份大倫敦計劃提出的垃圾處理政策包括三個方面:減少垃圾排放,加強垃圾回收,通過焚燒和回收減少垃圾處理。“棕色地帶”的開發和再利用將為處理過去形成的汙染問題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提供新的機會。

該計劃與政府制定的能源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提出的策略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資源循環利用;采用可持續理念和方法的設計和建設將有助於減少能源需求,促進當地發電和供熱;熱、電、社區供熱計劃的有機結合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應積極鼓勵使用光電技術、太陽能等新技術,並盡可能將其納入大型發展計劃;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日益顯著的環境影響,倫敦應該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城市安全,在必要的地方提供防洪設施。

倫敦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可靠和清潔的供水基礎上。然而,供水設施的建設不僅非常昂貴,而且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從現有水源中吸收更多的水來保持我們的快速增長,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節水措施。現有管道需要持續維護,新鋪設管道的標準要提高,減少管道漏水造成的水資源損失。倫敦大規模的建設開發活動需要充足的建築材料供應,但這些體積龐大、體積龐大的材料長途運輸不僅是資源利用的極大浪費,而且非常容易產生汙染。廢物和建築材料的回收將有助於減少未來發展活動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政府提出的空氣質量控制和改善戰略是減少主要汙染物的排放,降低其排放濃度,控制在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水平;通過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和優化,可以減少交通出行,緩解交通造成的空氣汙染;通過提高設計水平,可以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汙染排放。因此,空氣質量影響的評估需要包括在所有規劃過程中。今後,隨著城市開發密度的增加,應采取更加積極有力的措施控制噪聲對周邊地區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