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作為文化之源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退化,出現了失落和斷層的現象。相應地,中國的藝術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從藝術教育的角度解讀和體驗傳統文化,尋找如何親吻傳統文化的切入點,盡可能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藝術教育的和諧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人文素質傳統文化藝術教育
什麽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壹個地區的壹個民族或群體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有利於該民族或群體生存和繁榮的物質和精神存在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生活要求的結果,是集體和個人創造力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整個民族長期存在的重要標誌。中國傳統文化盛行於堯舜時期,盛行於春秋孔孟時期,以“忠、孝、誠、信、禮、義、誠、恥”八德為主。人生修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儒家強調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道教重視自然,回歸自然。美育的目的和意義在於突出完美人格的培養,從而實現人生的最高理想。
壹、傳統文化在中小學藝術教育中的方向和價值
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審美知識,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壹定的審美能力。尤其是中小學美術基礎教育不是以培養小畫家為目的,而是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審美情趣、認知能力和意誌品質。我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說過:“我教美術,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註重間接效果;不要求學生做出直接有用的畫,而是培養他們對美的熱愛。用繪畫壹般的心去處理生活,可以美化生活,世界和平。這是藝術最大的效用”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審美情趣、認知能力和意誌品質。
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瀕臨斷層,中小學美術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壹門特殊學科,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那麽,如何在中小學實施好藝術教育呢?這是目前亟待討論的話題。面對問題,在展望未來的同時,更需要回顧傳統。從我們祖先的智慧中尋找答案。因此,要解決當前的藝術教育問題,應該回歸民族文化的本源,建立壹個與民族文化傳承緊密相關的可執行的基礎藝術教育模式。這種不斷成長、自覺的行為壹旦形成,就會像源頭活水壹樣,不斷滋潤著綠色的鄉村。
(壹)傳統文化傳承與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基礎。從對中小學美術教材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小學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傳授,更是壹種文化觀視角下的學習,讓學生在文化語境中理解美術。對於古老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使其得到繼承、延續、創新和發展,使其精華融入教育過程,發揮其巨大作用。比如兒子和母親有血緣關系,母親的基因遺傳給兒子。所以,理解母親有助於理解兒子,反過來,理解兒子也有助於理解母親。傳統文化和美術也是母子關系。藝術是傳統文化的兒子,所以壹定有傳統文化的基因,所以我們也可以通過理解藝術來理解傳統文化的母親。
為了通過藝術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也為了通過傳統文化更好地了解藝術,可以讓中小學的藝術課程進入傳統文化,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和心靈,為培養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傳統文化在中小學藝術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和重視。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優秀的中小學美術教材中可以知道,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逐漸增多,將現在缺失的傳統知識融入到美術教育中,讓藝術活起來,讓文化與教育不再脫離,讓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的參與成為壹種生活習慣。所以在沒有情感和關懷的信息時代,具有人文關懷特色的傳統文化慢慢被記住。學校藝術教育此時肩負重任。通過美術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培養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自身的審美觀念,激發珍惜藝術遺產、關愛民族文化的感情,讓學生學會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不讓“遺產”成為“遺憾”,具有重要價值。這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所以藝術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能訓練,更是壹種文化學習。通過對藝術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差異,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藝術的特點、藝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
第二,讓傳統文化滲透到中小學藝術教育中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這是壹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前所述,美術教學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是壹種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活動。因此,藝術教育必須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那麽,如何在藝術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我們可以從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討論和實踐。
(壹)在欣賞課中滲透傳統文化思想
以《中國傳統色彩印象——中國紅》為例。首先用圖片呈現事實:這些圖片包括春節期間壹些具有傳統特色的裝飾品上的紅色;敦煌壁畫中的紅色;油畫《開國大典》中的紅色;剪紙作品、婚紗、影視作品、雕塑作品中的紅色;劉翔運動服的紅色...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紅色的確是中國人喜愛的顏色,是中國傳統民俗中常見的顏色。其次,老師指出“紅色是讓人熱血沸騰的顏色,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最喜歡的顏色。它象征著喜悅和激動,代表著吉祥和如意,是讓每壹個中國人驕傲的顏色。”這裏有兩點需要註意。壹種是解釋紅色的象征意義,比如五行中火的顏色。另壹種是教師在壹定程度上挖掘了圖像背後的文化,揭示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好運的追求。接下來,介紹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運用方法。如果老師取消第二個環節,直接從實例中介紹紅色在傳統文化中的應用,然後進行操作活動,那麽這樣的課就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題目,卻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性。
再比如齊白石先生的《蛙奔十裏出山泉》賞析。這個作品意味深長,它的靈感就像畫中壹群蝌蚪順著壹股清泉往下遊,給了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我們看到畫上沒有青蛙,觀者感覺是在聞青蛙。這是個好主意。聲音被聽到,繪畫將如何表現?老師可以解釋壹下創作的思路:“據說老人想了兩個晚上,然後受到詩中規定的“出山泉”二字的啟發,寫了壹篇關於“泉”的文章。但老人沒有畫青蛙,而是在四尺立軸上,畫了兩座大山峽谷間潺潺的泉水,幾只活潑的蝌蚪在湍急的水中歡快地遊著。”再看畫中的內容,人們看到蝌蚪帶著腮和尾巴離開了水源,它們似乎在尋找自己的母親,有的似乎在水中活潑地玩耍。人們可以把稚嫩的蝌蚪和畫外的蛙媽媽聯系起來,因為它們會叫蝌蚪,它們在大聲地、深情地鳴叫。畫面中雖然沒有青蛙,但卻讓人隱約聞到遠處的蛙聲與奔流的泉水融為壹體,奏出悅耳的樂章,與蛙聲相連。為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他們會很自然地想到蝌蚪和青蛙的關系,仿佛青蛙的聲音隨著水聲由遠至近,以母子間的深情揭示了生命的真諦。這恰恰是“虛與實並存,無畫萬物成妙處”,這是中國畫獨特的審美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可以升華在中小學美術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理念。
(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技能課中。
在美術技法教學中,教材要求學生安排壹些臨摹、寫生、創作等課程實踐。應該說,這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好機會,讓學生基本了解並初步掌握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主要特點和技法。
中國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繪畫,是東方繪畫的主流。它不僅在材料、題材、技法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這種繪畫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中國畫技法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壹種有效的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講述中國畫基本技法的過程中,根據中國畫的藝術特點,指導學生臨摹或寫生。比如,教師在輔導壹幅作品臨摹或寫生真實場景時,可以圍繞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及其寫生場景,結合直觀的演示,向學生講解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和技術特征。強調中國畫非常重視事物本質的表現,講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線條為主,尤其註重用筆用墨;構圖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非常註重留白的運用;同時強調文學、書法、篆刻、繪畫的有機結合;在創作過程中,有壹些關鍵點,如其獨特的觀察生活和學習。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可以對中國畫的藝術特點有更深入的了解,便於學生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加深對傳統繪畫的認識、掌握和理解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和技巧。
因此,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終極價值不是培養專業美術人才,而是為全民基本素質的培養註入藝術文化營養,無論將來從事什麽職業,都將有益於他的終身發展。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肩負希望和未來的人才。只有被民族文化滋養過的人才會對民族有信心。在對藝術教育的任務、目的、本質、目的和功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中小學藝術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符合我們的藝術教育目的和終極價值,也有利於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準則、教育理念等內容,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民族性,必然會影響和規範後代人的生活和教育活動。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小學美術教育,無疑能促進學生審美修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也能促進美術教育的良性發展,這是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重要影響和作用的體現。
參考資料:
【1】孔子。《論語》,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
[2]唐嘉璐。《論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
[3]陳瑞濤。從傳統文化的傳承、藝術教育的發展來看,河北城鄉建設學校。
[4]尹紹琪。《藝術課程融入文化》,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5]齊·。馮華展:《豐子愷論藝術》,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6]金·。《中國文化概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7]尹·。藝術與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8]王敬浩。傳統文化與現代基礎美術教育的回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9]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10]馬貴順。後殖民時代香港藝術教育中的文化認知,2002。
[11]中華人民共和國*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