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和文化的角度審視工業產品設計
“從古代大洪水時期到現代文明的建立和發展,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創造的思考和實際的創造活動。”
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活動,人類改造了自然,使自己獲得了人類的靈氣。自然被賦予了人類的意義,壹個反映人類意圖和活動的世界出現了,“文化”隨著深石的安息開始了它的生命運動。壹塊天然的巖石,沒有任何文化意義,但經過人工打磨,註入了人文價值,進入了“文化”的範疇。人類適應環境、改造環境、改造自身的過程和產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過程,打磨石器過程中知識技能的提高,打磨石器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最終成就這種包含人類價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現象。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以某種方式滿足自身需求的創造性活動”。“社會中的人是動物長期發展的產物。然而,人類的文化史是在人們不滿足於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開始自己生產自己需要的消費品時才開始的。”這種文化誕生於人類最初的“創造”活動中,可稱之為“創造文化”。只是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豐富,文化的內涵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壹到多樣,文化的概念隨著文化學研究的深入被賦予了越來越復雜的內涵。但有壹點是,人類文化從壹元發展到多元,並沒有改變。
壹部人類的文化史,無論哪個地區,哪個民族,都可以說是從制造生產工具和日用品開始的。當人們把第壹件石器作為工具時,並不是出於“藝術性”和“審美性”的考慮,而是出於“勞動”和“生存”的實用目的。即普列漢諾夫(1856-1918)提出的“實用先於審美”。因此,在最早的意義上,創造活動是綜合的、普遍的、實踐的。但壹般的器物只要以物質的形式出現,就會有壹定的實用功能;作為壹種物質存在,會對人產生精神上的影響。在“勞動”和“生存”的實用目的達到後,開始加入“藝術”和“審美”的考慮,壹般的人造物品上升為創作的藝術。在漫長的歷史中,隨著對“藝術”和“審美”的考量越來越豐富,作為其原始載體的人造物品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它們逐漸從中衍生出來,出現在所謂的“純藝術”中,從而形成了藝術文化,比如獨立欣賞的繪畫。於是,出現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但作為初級的“母型”,創世文化並沒有解體,而是沿著自己的軌跡發展。這個時候,創作的文化也是創作的藝術文化。
人類的創造活動是通過人類的創造力獲得壹種自然界中沒有的功能形式的開始,在自然界中尋求積極的生存,這是最本質的文化現象。創造文化是壹種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或之上未被分解的文化,具有獨創性和綜合性。張教授在其創作藝術論中將這種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化稱為“原始文化”。而在《跨世紀的藝術創造》壹文中,他說:
"...壹般人為的,按照通常的說法,常被稱為‘物質文化’;它是相對於‘精神文化’而言的。.....嚴格來說,這方面的‘人造的東西’不能算作純粹的‘物質文化’,而是和文化是綜合的,我稱之為‘原始文化’。即在文化劃分為多元之前,是最早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和生產的分工,文化從壹元分化為多元,原始文化並沒有解體,而是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並行發展。又因為它緊跟科技的發展,緊跟生活的脈搏,所以壹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以陶瓷為例。從它的歷史演變不難看出,雖然技術變了,生活方式變了,但它的制作、樣式、用途也變了。而且可以看出,不同代的陶瓷和品類之間的風格差異,已經成為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統壹,但幾萬年來並沒有中斷。它的文化綜合性決定了它的藝術和審美的綜合性。我們要研究的‘創造的藝術’及其設計就是指這種文化。”
創世文化作為壹種原始文化,自產生之日起就具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社會功能。實用功能的發揮是個體的,審美功能的發揮是整體的。
創作藝術文化自形成之日起就具有創作文化的性質。前蘇聯學者卡岡認為,藝術文化是壹種在文化形態上不同於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因此,他把整個文化分為三個部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藝術文化。物質文化是指從自然到文化的轉化,包括物質生產的產品和方法;精神文化是指精神生產所創造的思想文化,兩者是相互的。而藝術文化是這兩種文化有機融合的結果。他認為:“人的藝術活動的這種特殊的精神-物質整體性,導致圍繞藝術活動而塑造的藝術文化不能被納入精神文化的邊界,它在文化空間上既不同於精神文化,也不同於物質文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也就是說,藝術文化的內部結構是特殊的,它不同於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結構,因為它是由藝術活動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卡岡這裏的“藝術文化”是創作的藝術文化。
人類文化的發展現在是豐富多彩的。高爾基視自然為“第壹自然”,而人類創造的文化是“第二自然”。他說:“學者觀察和研究‘第壹自然’中存在的壹切現象,教導人們用這個‘第壹’的力量創造壹個‘第二’,教導人們關心自己的健康,延長自己的壽命。藝術家觀察人的內心世界——心理。”他認為“三個人創造文化:學者、藝術家和工人。”藝術是文化的壹個重要方面,它的範疇非常復雜,幾乎不可能從同壹個角度進行分類。壹般藝術是壹種“純粹”的意識形態,作用於人的精神,起著認知、教育、審美的社會作用,易於區分。但有些藝術門類並不是純粹的意識形態,而是以物質形式出現,同時影響人的精神,這就是創作的藝術。創作的藝術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質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是適應物質生產而發展起來的壹種表現藝術。創作藝術兼具創作文化和藝術文化的特征。
在世界上,多樣的藝術創作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但是,當我們生活在壹個我們需要的東西都齊全的環境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創造的藝術無時無刻不在。於是他們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對這些器物的“母型”地位視而不見,把這種造物文化簡單地歸為“物質文化”,斥之為工匠之作,排斥在藝術和審美之外。尤其是先秦以來,中國奉行形而上之道,鄙視形而上工具。創造屬於形而上的範疇,從思想意識和社會實踐上被納入世俗末流,影響了歷代。實踐中強烈的社會需求促使技術和產品大量介入人們的生活,成為影響社會和人們心態的物質力量,這是對我國傳統“重道輕器”思想的繼承。另壹方面,人們鄙視這個作坊裏的人的藝術勞動。不僅大量的藝術家和工匠沒有得到應有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創作活動作為壹種文化也沒有得到整體意義上的相應認同和重視。中國古代文人甚至“坐而論道”:“雖有小路,必有可觀之人;如果妳怕泥,那是因為君子不幹。“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這種‘君子無為’影響了。
馬克思指出:“直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壹個民族或壹個時代的壹定階段的經濟發展,都是以構成為基礎的,人們的國家制度、法律觀點、藝術乃至宗教觀念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必須從這個基礎上加以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反其道而行之。”我們不能否認藝術和創造文化的本質。創作藝術文化是藝術文化的基礎和根源,是藝術文化的特殊形式,是視覺藝術語言,是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兩者相輔相成。隨著創作藝術文化的不斷積累,人類的藝術文化逐漸豐富,人類的文明被高舉。
我們知道人類是自然的壹部分。因為自然是壹切生命的基本條件,沒有自然,人就不能完全獨立地生活。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如何作為大自然的壹部分生活在大自然中。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生存受到當時人們意誌難以改變的復雜規律的支配。固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無法擺脫自然循環。當時,人們依靠樹木的果實和豐富的大自然來維持生活。遇到嚴重異常的自然災害,他們只有凍死餓死。這樣看來,自然是人類存在的絕對條件,同時,它有時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為此,人類開始努力盡可能避開不利的自然環境,創造更容易生存的有利環境。人類開始對反抗自然感興趣。拒絕讓自然控制壹切靠自己生活的東西,開始作用於自然,改造自然。對此,人類在人與自然之間創造了壹個應該稱之為第二自然的人工環境,從而擺脫了自然的直接變化,開始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把自己存在的壹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動物只是利用外在的自然,簡單地用自己的存在改變自然;而人類則通過自己做出的改變,讓自然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支配自然。”
因此,無論自然環境如何多變,只要創造出適應各種情況的人工環境,人類就可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生存。人類創造了制服獵物的武器和滿足各種生命的必備工具。壹開始,是用手。雖然使用的材料往往是天然材料,但已經深深地刻上了人類的痕跡。在人類的第壹件工具——石器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經過漫長的時間,創造出了最方便實用的造物藝術。“我們可以把所有符合某種目的的有意識的、客觀化的物品稱為產品設計。壹般來說,人類有目的地創造的壹切實體,都可以稱為“產品設計”。這些創意藝術都是手工制品,所以也可以統稱為工業產品設計。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藝的嫻熟,所用的材料既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比如陶器的發明,是人造物品從物理屬性延伸到化學屬性的巨大成功。從此,人類不僅可以改變自然物體的形狀,還可以用火來燒結粘土,改變材料的性質。這是中國科技史上的壹大發明。本發明是燒制規則飽滿的陶器。從而拓展了工業產品設計的領域和性質,藝術手段也可以輕松體現,但當時的工業概念還是手工業。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革命開始後,創造藝術伴隨著大規模工業生產技術和藝術文化的不斷融合,在20世紀初凝結為工業設計,並作為壹門獨立完整的現代學科而確立,工業產品設計成為其真正意義。
工業產品的設計是從社會、經濟、技術等方面綜合處理工業產品的功能、材料、結構、工藝、造型、色彩、表面處理、裝飾等因素,既要滿足人們對產品物質功能的要求,又要滿足人們對審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說,在設計工業產品時,不僅要研究工業產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的可靠性、經濟的合理性、形式表達的藝術性等。,還要研究工業產品對社會的價值,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這裏的“藝術性”是壹個綜合的概念,不僅包括產品造型、色彩處理、裝飾處理以及與視覺效果相關的結構處理、紋理效果處理,還包括人的觸覺、聽覺等綜合感官效果。
工業產品設計也是人類創造的物化形式,是創造的藝術。同時也成為了壹種綜合性的藝術語言。作為人類創造的壹種活動
延續和發展也是壹種藝術文化。在技術手段上,它擁有以往任何時代都無可比擬的現代工業文明;在審美精神上,也是人類創造力和文化傳統的延伸和發展。由此,工業產品設計將人類改進自身產品的努力從個體勞動轉變為專業的社會勞動,成為利用社會的宏觀力量來控制和優化人類生活和生存環境的龐大工程。這意味著人類不再滿足於僅僅利用生產力的發展來獲取自然的財富;人類已經意識到並有意識地運用現代工業技術和藝術手段來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間,以尋求人類的不斷進步。
前全蘇工業設計科學研究所所長尤裏·蘇羅維夫(Yuri Su Roviv)曾評價工業設計為人類的“第二文化”:“從屬文化,即各種產品創造的“第二文化”,反映了社會經濟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和物質與精神的矛盾所導致的壹切結果的復雜性和沖突性。不能把工業設計的行為及其潛在的優勢和劣勢與它的設計所適應的社會經濟形態和社會文化割裂開來。”因此,壹方面,工業產品的設計必須依賴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另壹方面,工業產品設計本身也創造了文化。工業產品設計的本質,即用藝術語言(造型語言)體現創造的文化,是壹種創造的藝術文化活動。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因素是壹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它的存在其實會讓這個創作更有文化底蘊,更有深度。
大工業生產的產品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給自足的生產和小範圍群體的要求而生產的,更是為了廣闊的市場。隨著加工技術的機械化,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不斷產生。過去不存在的各種工業產品逐漸進入人類生活,過去不存在的藝術手法出現在工業產品上。工業產品設計普及並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中。如今,塑料、汽車、電視已經深深植根於現代生活,但我們卻忽略了工業產品設計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