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觸和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在撰寫報告時要註意語言的準確性和簡潔性。妳看過什麽樣的報道?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基礎教育研究報告的範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根據對中學生在與學生零距離接觸過程中心理狀態的了解,闡述了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倦怠”心理現象。本文分析了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壓力,並提出了轉化中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對策。
壹.調查
xxxx年9月,我對xx中學學生的學習心理做了壹個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初步了解了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為準確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態,深化教學改革,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途徑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1)具體目標
1.調查中學生的學習心理。
2.調查目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3.研究中學生學習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2)調查方法
學生問卷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標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鹹祥中學的學生中進行。發出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5份,接近理想高效樣本數。
第三,調查結果
根據對學生問卷的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壹)中學生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學生有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1%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進入大學,16%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8%的中學生不考慮,5%的學生是家庭所迫。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特征。他們認為年輕人的經濟收入與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10%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67%的學生學習熱情很高,24%的學生學習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上大學”意識的弱化是壹致的。值得註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量占了相當大的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是:壹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二是與課程的實用價值密切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和實用性密切相關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熱情較高,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英語等學科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壹,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需求
目前,“專業”是師生都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專業”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52%的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習實用的科技知識,這對他們今後的生活和工作有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顯示,99%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後有上大學的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明顯不同於以往的中學生。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大多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基本文化和科學知識,從而增強他們在未來社會中的競爭力。然而,由於年齡和知識的限制,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和判斷能力既不成熟也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學生對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感到困惑。
2.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學習需求。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由於個人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中學生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
3.學習的目的很明確,但是很主觀,不協調。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89%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通過對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自身的調查,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存在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已經意識到未來進城就業的難度。此外,40%的學生希望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和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和諧。調查結果顯示,在即將進入大學的37%的學生中,有相當壹部分人在學習上並沒有表現出相應的熱情,而是表現出消極等待的態度。
(3)調查結果分析
1.當前中學生學習心理的成因分析:
①家庭和社會在中學生學習需求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中學生受到家庭要求、態度和抱負的影響。其次,社會風氣和意識形態也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目前經濟體制轉軌,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實行獎勵性收費上學,高校畢業生不分配。這個現實讓很多人產生了“讀書有什麽用?要花好多錢,畢業後也沒有工作。”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新觀念又開始擡頭,這將直接導致中學生學習需求的減少。此外,有些人把學習和閱讀視為“工具”,是達到另壹個目標的手段,而學習本身並沒有成為目的。所以,當學習達不到某個目的時,其積極性就消失了。
②學習興趣低:
(1)外因:學校教育方式不到位,如老師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各科作業繁重等。升學壓力大;師生關系緊張;家庭因素:因父母期望高而要求嚴格;家庭人際關系冷漠;沈溺於富裕的物質享受;染上父母的壞習慣,比如賭博。
(2)內因:價值取向逆轉;學習的目的模糊;學習成績差;情緒不穩定;意誌薄弱等。
2.形成健康學習心理的對策:
(1)學習目的的教育
首先,要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采取適合他們心理發展特點的生動形式,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
其次,要強調學習的內在意義,即學習對個人本身的價值,讓他們認識到學習是壹種愉快的享受,而不是壹種負擔。
第三,幫助中學生設定具體、合適的學習目標。學習目的教育不僅要讓中學生有遠大的目標,而且要把這樣的遠大目標和具體可行的目標結合起來,讓學生腳踏實地地實現遠大的學習目標。
第四,由於主客觀原因,壹些中學生及其家長對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改革、素質教育的實施等方面的認識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因此,有必要以專題報道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全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存在的困難和光明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和保護性,分配制度的靈活性和公正性;向他們介紹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幫助他們消除誤導。
②及時反饋,恰當評價。
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激發他們進壹步學習的動力。為了充分利用反饋的促進作用,我們應該進壹步評價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使用評估時應註意:
首先,我們應該使中學生對評價有壹個正確的態度。
二、堅持正面教育原則,以表揚為主,客觀公正,讓中學生心悅誠服。
第三,不能單看考試成績不理想的中學生的分數,還要從他們各個學習環節的不同層面去發現優點,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心。
第四,關註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個體心理特征。表揚法常用於初中生;高中生要適當,最好通過集體輿論表揚或批評,效果會更好;
第五,註重師生關系的和諧。只有尊重中學生,老師才能給予適當的表揚或批評。只有尊重老師,中學生才能註意到老師的表揚或批評。
③獎懲的科學運用。
獎勵具有推動活動的力量,是壹種外在的激勵因素,如分數、等級、獎金、獎品等。獎勵是壹種手段,用多了可能會失去效用,甚至有弊無利。獎勵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應該讓中學生成為物質或金錢的奴隸,否則壹旦獎勵取消,中學生就不再努力學習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註重獎勵而不是懲罰,因為這樣可以削弱失敗帶來的恐懼。但我們不能否認懲罰在激發學習動機方面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學校裏,懲罰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學習中的註意力不集中、拖延、懶惰和不努力,從而促進學習。但是,我們在使用時必須小心,過度使用可能會引起非常高的焦慮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