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分別是:1,開元道藏。
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下詔尋讀道經。他的書列為《藏》,書名為《三孔瓊崗》,總卷3744冊。此外,據《道藏經驗綱要》記載:“唐黃明作《瓊崗牧婧》,藏經五千七百卷”;據《太上皇錄齋儀》五十二雲,“玄宗撰《瓊崗牧婧》,有七千三百卷,其中《魏昱》錄、傳、傳、議九千余卷。”理論是不壹樣的。天寶七年(748),聖旨傳下,廣為流傳。叫開元道藏。
2、《鮑文·路童》
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兩京很多道教書籍都被燒毀,後來皇帝派人去尋找整理。在日歷年,有7000卷。晚唐五代之亂後,道教典籍被杜光庭、紀、梁文舉等收集和保存,使六朝道教典籍十有四三。宋朝建國後,道教書籍被收集、收藏。宋太宗得道經七千余卷,命常侍徐鉉、知府王玉成改正,刪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北宋初年,真宗命道士校訂,命主事大臣王欽若在徐、王校訂的基礎上補充,卷***4359。與徐鉉等人修訂的《道藏》相比,增加了622卷,並寫成書名取得進步,賜名“鮑文路童”。
3.大宋天宮之寶
由於《鮑文路童》的大綱與瓊剛和魏昱的大綱不同,王欽若和齊倫又推薦張俊芳負責修改。按三孔綱錄四部,品詳於科閣,並比較異同,其後全,為4565卷;信以“千字文”開頭,最後以“宮”字結尾,收到466封,標題為“大宋天宮之寶”。天喜三年春(1019)寫成七寶。
4.政和萬壽道藏
北宋崇寧年間,惠宗聖旨在世界範圍內尋找道士遺書,並命令道士在書藝局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崇寧、大關年間,增至5387卷。鄭和在中國出版了壹部藏經集,兩封信到郡縣尋找道門遺書。他們得到的是壹套經局,經道士袁妙宗、王道鑒詳細修改後,送到龍圖閣壹位直學士中醫福州郡長黃裳處刻板。完了就進了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經板,540封,5481卷,叫鄭和萬壽道倉。道教書籍的雕刻始於五代,而整個印版的收藏則始於此。
5.“偉大的金玄都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的版本,在靖康之亂後,至金時已殘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詔南京(即宋代東京,河南開封)出錢修建中都十方天昌寺(舊址在北京白雲寺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督沖與孫大師補位,印藏經書。後來,孫明道派黃冠遊歷世界收集佛經,並在兩年內完成了碑刻,佛經65,438+0074卷,增補265,438+0000卷,8,365,438+098卷。孫明道主張諸道夫婦,按三孔四輔,詳列科格與商派之異同,壹次說明,並以《大金玄都之寶》為題輯成6455卷。太和二年(1202),天長關被火燒毀,經板也被燒毀。
6.杜宣寶藏
元初,道士宋倡導出版道經,並讓弟子秦掌管平陽玄都館。《馬奈珍後稱制》第三年(1244),全集出版,共7800余卷,又稱《杜宣寶藏》。這部佛經保存在平陽杜宣寺。宗族安定後,遷至平陽永樂鎮新建的春陽萬壽宮。因為參與修訂的都是全真道士,所以西藏有大量全真道教著作。在元憲宗和元世祖,道教在佛道關於老子胡靜的爭論中失敗,元十八年(1281),除《道德經》外,其他道教書籍和印版均被焚毀。元刊《杜宣寶藏》被局火燒,許多藏文經卷丟失。正統藏傳佛教《闕經目錄》中記載的道教典籍大多失傳。
7、《正統道經》
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第43代石天張玉初整理編輯了道經。永樂四五年間,被反復催促。永樂八年,張雨初去世,第四十四代石天張雨晴奉命繼續主持編輯工作。直到正統九年(1444)才出板。英宗還命道士邵以正督校,但增不備。次年版本完成,稱為《正統道藏》,5305卷,480封。按三孔四輔十二類分類,仍以“千字”為字母項,從田字到英文字符,每壹個字母又分為若幹冊,每壹冊為壹本書。收集的道教書籍已被重新分卷。如果原來的道教書籍比較短,就把幾卷合並成壹卷。這是梵高的文件夾。除了張玉初、、邵以正等人之外,參與編纂的道士還可考,如永樂年間的塗、道統年間的俞道淳、唐等。
8.“萬歷繼續收集道經”
在編纂正統道藏時,因搜索不暢,有許多疏漏。萬歷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國相命校刊《續道集》,亦以“千字文”為信,從杜至郢。每32封,180卷,稱為《萬歷續道集》。
9.韓粉大廈影印本
正道、徐道的佛經版傳到清朝,天天都有瑕疵。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全軍覆沒。到了明清時期,雖然有很多道觀收藏頒給各個寺廟,但是通過反復的軍事演習保存下來的卻很少。1923年6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的名義,影印了北京白雲觀的道藏原作和續本,並縮減為六頁石版畫。每本梵天兩頁壹頁,1120卷。但白雲觀的藏品雖經王廷弼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復,仍不完整。完整目錄見《道藏藏經總目錄》4卷。該館從全書中精選了170種,印制了398冊道藏。明代《道藏目錄》有兩種詳註,各4卷,分別由白和李傑主編。都有壹點解決辦法。白的“詳細筆記”收入《四庫全書》。
10,道藏及其他
清朝康熙年間,彭定康收集了200多種道教書籍,編成《道教書籍集》,按28家字號分為28集,200多卷。記載了重要的道教經典、先人著作、真人真事、科學儀器戒律、碑誌列傳等,其實都是道經的刪節本,包括明代道經以外的晚出書。嘉慶年間,江編纂了1卷《道藏目錄》。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稀有,成都二仙庵道院再版,增編何龍祥主編的《道藏集解》五卷,並與世界同步刻制《道藏集解補》和《女旦集》。此外,閔壹德編纂了《續道藏》第1集,壽編纂了《道藏精華錄》,都是對正在進行的道藏工作的補充。由於藏書卷帙浩繁,查找起來很不方便。1953年7月,翁杜鑒根據《正統道藏》、《萬歷續道藏》、《道藏目錄》、《道藏集解》的內容,編了壹部《道藏副標題》壹書,分為分類、經典、作家、史傳。1949年,陳撰寫了《道教藏書源流考辨》(1963年更新再版),對三窟四輔經的源流、教學,歷代道教書目、道教藏書的編刻等作了大量考證。
以下是其他相關信息:
《道藏》是道教典籍的匯集,是按照壹定的編纂意圖、收藏範圍和組織結構對眾多典籍進行整理的大型道教叢書。
道經的內容很復雜。其中有大量的道教經典、隨筆、戒律、符號、符咒、齋戒法器、頌詞、寺廟記錄、神仙記錄、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錄了百家爭鳴的著作,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中國古代科技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比如醫學養生方面的書籍,內外煉丹術方面的著作,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壹些藏傳佛教的學者認為他是模仿佛教大藏經創造的。事實上,在南北朝時期,魯於公元471年編纂了道教三藏目錄,比最早的佛教大藏經要早得多。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代版本。原藏於北京的白雲寺,現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道教與書法的正式融合始於唐開元(713—741)。此後,宋、金、元、明等朝代陸續編撰道經。清代有壹本道藏。當代書籍有藏外道經、敦煌道經、中國道經。《開元道藏》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魏晉以後,道教書籍的數量日益增多。東晉葛洪寫《抱樸子內篇?遠觀寫了600多卷道教書籍。南朝劉宋時期,陸編纂了壹部壹千二百二十八卷的《三窟經錄》,這是道教史上第壹部儒家經典目錄。侯猛大師按照三孔四輔的分類方法編撰了《余偉七經書目》。此後,陶弘景又寫了《牧婧》和《泰上中牧婧》。到唐玄宗時,已有3744卷。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開元時(公元713 ─ 741),石崇宣等40余人,寫下了所有的經、音、義。在此基礎上,他又派使者到處搜求道經,加上原集編纂道經,稱為三孔、瓊崗,共3744卷(5700卷、7300卷),稱為開元道經。《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采用三孔分類法,分為三孔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天寶七年(748),詔書廣為流傳。到了唐末五代,毀於大火。宋朝建立後,先後五次搜集整理道經,重修道經。宋真宗本人信奉道教,用6年時間編纂了4359卷《鮑文路童》。張俊芳奉命編修《大宋天宮寶典》,卷* * * 5481冊,首次在福州福建郡刊印,稱為萬壽道倉或政和萬壽道倉。後來,他派道士張俊芳為該書增添了4565卷,以千字計。天璽三年(1019)編為7卷,名為《大宋天宮寶典》。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到了鄭和年間,加到卷54,865,438+0,雕版印刷,稱為《鄭和萬壽道藏》,這是木刻版道藏的開始。金朝的章宗,編輯的《金玄都寶藏》,* * *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代初年,全真道士宋主持編纂了《大元寶典》,共7800余卷。這些道經在元代經歷了兵荒馬亂、焚書坑儒,早已銷聲匿跡。現存的有明鄭桐十年(1445)出版的《正統道藏》和萬歷三十五年(1607)張國祥印刷的《萬歷續道藏》。現存的《道藏》是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世石天張玉初和他的弟弟張雨晴編輯整理的。英語正統派第九年,苗彤真人邵以正奉命更正補充,正統派第十年出版,總冊5305冊。後人以出版年份稱他的書為“正統道經”。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五十歲的石天張國祥奉命編輯《續道藏》壹書。《續道藏》收錄道經1476種,5485卷,分裝成512封,每封按千字作品順序編號,共有12589冊。《道藏》中的各種古籍記載,都是按照“三穴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進行整理的。65438年至0996年,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士主持編纂修訂了《中國道教文集》,該書以明代正統道教文集為藍本,保持了三窟四輔的基本框架。三孔四補的儒家經典是根據內容的不同進行分類的。* * *分為七大類,每壹類收集的儒家經典都是按照道教起源和時代順序排列的。收集大量人力物力,歷經數年終於在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