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吳的職業是什麽?

吳的職業是什麽?

吳·

吳計燕,新浪微博:@天下老吳-吳計燕

“做生意嗎?—《湘商文化與現代商會》作者;

1964出生於湖南湘陰縣;

1992 9月下海創業。

2002年底發起最早的湖南異地商會——重慶湖南商會,並任會長;

2006年4月,在重慶發起“首屆全國湖南商會友好座談會”,成立“全國湖南商會合作友好網”並擔任召集人。

2007年9月26日,首屆湘商大會啟動《湘商宣言》。

2008年6月任中國傑出湘商評選組委會主任;

2009年5月,我們成功組織了“2009年湘商尋祖”活動。2009年9月,在第三屆湘商大會期間,我們組織了壹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商到韶山考察,並主持出版了《湘商韶山倡議書》。

2010後,主要從事民營商會和商業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討;

2012年6月,與徐誌品合著的《湘商》日文版在東京正式出版。

專著《在商業中?2013 11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在北京出版。

2008年提名中國改革開放30年社會人物;

2009年被評為“100湖湘文化名人”;被文化界和傳媒界定義為“湘商文化的奠基人”和“商會活動家”。

現任中國湘商力量總評榜評委會主席,北京湖南企業融資與投資商會會長,清華大學新百年基金理事,湖南大學校友會常務理事,湖南湘商文化投資公司、北京華商天下文化公司董事長。

2065438+2004年2月,吳發起籌建全球湘商文化促進會。

2065438+2004 1拜訪湖南東莞婁底商會,與東莞長安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莞婁底商會會長李等商會副會長舉行簽約儀式。

中文名:吳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省湘陰縣

職業:活動家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代表作品:《在商言商?湘商文化與現代商會”

職位:湘商文化促進會會長

輪廓

姓名:吳

性別:男

國籍:中國。

籍貫:湖南省湘陰縣

出生日期:1964

著名商會活動家,湘商文化旗幟人物,湖南異地商會第壹人。

做生意嗎?

“做生意嗎?《湘商文化與現代商會》是“湘商崛起”系列的開篇力作。中國湘商文化的開創者、著名的商會活動家吳先生完成了壹部記錄湘商發展的巨著。

自2003年第壹屆湖南商會成立以來,吳先生壹直致力於傳播湘商文化,弘揚湖湘精神。對湘商的發展、商會的建設、商業文化的建立有著深刻的理解。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動態的反作用。當工業文明時代發展到壹定階段,物質可以逐漸填飽人們生產生活的肚子,精神需求就會凸顯出來。就像做生意壹樣?都說工業文明時代不僅需要GDP等數據的擡高,更需要同步關註商業文化大旗的提升。本書以作者創建第壹個民間湖南商會的經歷為基礎,深入淺出地提出了“湖南必須由湘軍轉變為湘商”的觀點,批判性地指出“傳統商幫已死”,先抑後揚的商業文化建設是迫切而必要的。而不是說“做生意?這是壹本關於商人做生意的書,更確切地說,這是壹位愛國者關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金玉良言。”做生意嗎?案例詳實,推理透徹,分析深入。它用睿智精煉的語言講述了工業文明時代對商業文化的呼喚。

湘商文化的基石

從2003年吳創辦第壹家異地湘商會開始,到2013,已經整整十年了。距離王躍文2006年底發表《談湘商尚需時日》已經過去了七年,距離2013也已經過去了七年。為了總結湘商的十年發展,吳寫了《在商言商-湘商文化與現代商會,並於20113年10月25日在長沙舉行首次亮相。

本書以“九二派”特有的理想主義情懷,觀察跳出體制下海經商的“九二派”幾十年來所見證的中國商業文化演變,以湖湘文化為源頭,深度解讀湘商文化基因,結合其2003-2013商會建設的獨特經驗,剖析傳統商幫文化的不足,思考現代商會建設的難點與突破。

古代十大商賈為什麽沒有“湘商”?近代湘商的歷史從哪裏開始?明清第壹古商城洪江古商城作為古湘商祖籍的標本有什麽意義?“湘商”這個概念是誰最早提出的?第壹屆湖南商會是如何成立的?為什麽說“商幫要亡,商會要立”?傳統商幫如何向現代商會轉型?吳在這本書中做了精彩的解讀和分析。

本書是第壹本全面闡述湘商歷史文化,介紹湖南商會發展的書籍。也是“湘商崛起”系列的開篇之作。“這是湘商文化的奠基石,必將開啟國人對湘商群體的關註和關心,以及對這壹領域研究的熱情。”湖南省社科聯原主席鄭佳明認為,“湘商要用湖湘精神武裝自己,湘商要重鑄湖湘精神”。

這本書的書名是《經商?——湘商文化與近代商會,封面上,這個“?”非常搶眼。吳解釋說:在商業圈裏,“生意場上的談資”已經變得耳熟能詳。但是,商人絕對不只是賺錢的工具。“商言商”是遠遠不夠的,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商人所缺乏的。湘商必須有自己的商業文化、倫理道德,以及自己的商業組織——商會。成熟的商業文化和健全的商會組織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該書從吳本人的海南商旅開始,經歷了重慶直轄和創辦第壹個湖南商會後的商旅歷程。後來又召開湘商大會,如火如荼地開展湘商,直至提出如何將傳統商幫改造為現代商會的命題。

在第壹章《壹天天:九二派的理想與誘惑》中,吳罕見地披露了他當年與六位地產先生交往的故事。

1989年,我工作的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是壹個10多人的單位,收益率非常高。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時任海南省體改辦副主任兼主任,馮侖為分管該項工作的常務副主任。我是信息部的負責人,王啟富是辦公室的負責人,潘石屹是我們下屬公司的常務副總,易小迪當時是人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他來我們單位實習,準備畢業。

當時我是根據個人對他們六個人的直觀感受取的外號。比如馮侖,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馮顯達”。在我的感覺中,他永遠是壹個社會賢達。王功權被戲稱為“王老財”。因為王功權是管理出身,有執著於生活的習慣,管理認真規範。當時我們還適應不了,所以我覺得他很小氣,是個老賺錢的。

王老財當然不服氣,問我他怎麽是老錢。應該說潘石屹是個老錢。我給潘石屹起了個外號,更好玩的,叫“偽君子”。為什麽叫偽君子?因為潘石屹外表看起來是壹個謙謙君子,但內心卻是壹個商人,而事實恰恰證明了這壹點:無論是馮先達還是王老財,都不如潘石屹是壹個商業上的“偽君子”。

易小迪,我當時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好孩子”,而且我覺得易小迪是個法律的人,壹直以原配為生。至於王啟富,我當時給他起了個不好聽的名字,叫“土包子”,土裏土氣的。現在看來,齊父還沒改本來面目,偶爾騎騎自行車,遊遊運河。

湘商文化第壹人

經過十年的下海實踐,吳敏銳地認識到“自由市場和中央集權政治之間有壹道鴻溝,必須有壹個中介來連接,而最有效的中介就是商會組織。”作為社會組織形式的商會,將是和諧社會建設和發展不可或缺的經濟和社會力量。自2003年渝湘商會成立以來,吳壹直致力於渝湘商會的建設。經過五年的努力,異地湖南商會的發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湖南商會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有了這樣的基礎,“湘商”終於從概念走向了本質。

吳創辦商會的基本出發點是“掙脫幾千年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掙脫近年來急功近利積累的低級利益”,“超越“壹個湖南人是龍,三個湖南人是蟲”的命運。

“湘商最重要的資本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賦予了湖湘商人憂國憂民的責任感、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經世致用的務實作風、包容開放的胸懷和實事求是的清廉作風。”商會是壹種高度社會化的組織形式,它以文化精神為核心,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和諧社會之中。

吳把自己的人生定義為“我以前是市場經濟的建設者,這個工作現在還在做,但現在我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是壹個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市場經濟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徹底改變了中國貧窮的面貌;和諧社會為經濟轉型後的中國社會轉型指明了方向。在和諧社會中,和諧意味著多元壹體的社會形態,也意味著這個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社會組織高度發展的基礎上,而商會正是這樣壹個社會中介組織。”

在吳的心目中,商會的組織者最能體現他和諧社會建設者的身份。

“市場經濟、多元社會、新聞自由、民主政治”的全面復興是吳壹直努力實現的目標,也是吳心中應該達到的最佳狀態。這是壹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需要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才能達到宏偉的目標。

吳已經成功地推動了商幫的建設,積極地準備著商會的第壹步。在全球化市場經濟基本形成、多元化社會剛剛起步的今天,吳對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有著清晰的規劃。他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第壹,湘商要崛起;二是依托湘商的崛起,推動湖湘文化的全面復興;第三,如果新的復興能夠實現,將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復興。

作為壹個正在崛起的獨立群體,湘商不僅對湖南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是湖湘文化第三次復興的先行者。“湖湘文化的新復興,壹旦成為現實,就意味著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新的偉大貢獻。”

流亡者的回歸

他喜歡薩特,但他更喜歡毛澤東。

在追求自由的同時,他更渴望追求高貴、神聖,甚至偉大。

為了追求自由和夢想,他和很多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巨變的人壹樣,不停地遷徙,不斷地自我放逐。

他決心天天追求他的理想。

他真心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吳遞上名片自我介紹道。名片上有六個頭銜:湖南湖南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重慶校友會副會長、重慶湖南商會創會會長。同時附上湖南、北京、重慶的辦公地點和聯系方式——他把名片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但遺憾的是,吳在海南的自我放逐無法在他的名片上表現出來。

那個時期是他壹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海南,他稱之為經歷從男孩到男人轉變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自我放逐和自動遷徙的地方。他在海南的經歷為他後來的故事奠定了基礎。

吳的理想

從他的簡歷來看,吳在1988之前是非常主流的。

吳,男,1964,湖南湘陰人。1979被湖南大學少年班錄取;1983湖南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留校工作。1984入黨,曾任湖南大學團委宣傳部長、教職工團委書記。1988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後,到新成立的海南省委工作,1992下海。

出生在偉人故裏的吳深受理想主義的影響。他曾經為成為壹名人民教師而感到光榮和自豪。“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時刻準備著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吳嚴肅地告訴記者。

雖然吳是主流,也不是不安分的。偉人身上的革命和叛逆的基因對他也有著深刻的影響。確切的說,這樣的基因在他們這壹代熱血青年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吳就是其中之壹。在他們的青年時代,他們熱愛自由,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薩特的崇拜者,但他們身處壹個有著頑固的束縛傳統的國家。他們有著強烈的擺脫束縛的願望,這與當時全國上下躁動不安的改革情緒不謀而合,遙相呼應。

於是,改革最先出發的地方,自由呼吸的空氣流動的地方,就有熱情的年輕人湧向那裏。上世紀80年代初的深圳和80年代末的海南都是如此。

他們陪伴著壹個民族,壹起踏上了遷徙之路。

海南是壹個流浪的省份。

從65438到0988,從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後,吳直接去了海南,壹片熱土。

那壹年,鄧小平“我們正在建設壹個更大的經濟特區,這就是海南經濟特區”的號令,讓那些相信“真理在手中,豪情萬丈”的有誌青年倍感振奮。海南建省辦大特區的消息壹出,大批人才湧向海南。“十萬人才去海南”這句話是當時所有路人的形象比喻。據說是10萬。其實當時去海南的人遠不止十萬。

吳和他熱情的同伴從北京出發,坐火車到廣州,然後乘船到海南。“當我們早上醒來,走到甲板上,陽光明媚,沙灘,椰樹和新鮮的空氣,自由自在的感覺真好。”這是壹個自由選擇,自由選擇的活動。那時候初來海南的人,感受到的是自由的空氣。

吳和他的同伴主要被分配到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和大學。“很多人都是本單位歷史上第壹屆清華畢業生,自然希望很大。”吳在海南省政府工作,成為推動體制改革的官員。24歲的他躊躇滿誌,希望推動體制改革,讓更多人受益。當時,海南政府中有許多像吳這樣的人。他們年輕,精力充沛,受過良好教育,有進取心和開拓精神,沒有或很少受到意識形態的束縛。後來,他們推出了許多大膽的改革措施。

“當我們剛剛適應海南的各種特點,急於大展宏圖的時候,國家就采取了防止經濟過熱的‘緊箍咒’。”“特區是特別的,我要回家”的口號已經在曾經熱血沸騰的人才中悄然流傳。海南去哪裏?我們要去哪裏?吳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時間很快來到1992。那年春天,鄧小平不同尋常的南方旋風席卷中國,不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震動,也在經濟上形成了強大的號召力。敏銳的人們嗅到了巨大的商機,整個國家都彌漫著致富的欲望和沖動。

這股商業浪潮對中國官員的影響最大。據人事部事後估算,今年辭職下海的有654.38+0.2萬人,還有654.38+0.0多萬人沒有離職就加入了企業!

這是壹個巨大的誘惑。大量知識分子出於各種原因選擇下海。吳的也“下海”了。為了從實踐中證明自己追求的是什麽,或者是追求金錢,無論如何,吳認為“下海”就是做自己想做的壹切。“每個人都有壹大套想法,每個人都編了壹大套故事。而這些理論思想,都是做企業,面向市場,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發展。”吳回憶說:

離開體制後,吳成了的壹名房地產經紀人。“做房地產,偉大點就是搞城建,難聽點就是炒土地。”吳喜歡時不時地自嘲。他稱這個選擇是壹個人的改變。“最基本的變化就是所謂的三十。我找到了壹些基本的東西安頓下來。”

當然這個基本的東西也包括最基本的經濟基礎。他賺了錢。和他壹起在海南搞房地產的人,有壹部分後來成了中國有名的房地產大鱷。

有了錢之後,吳開始反思自己。“我馬上就30歲了。我該怎麽辦?於是我開始覺得自己有使命,不應該做生意賺這個錢。”畢竟他不可能是壹個完整的商人,或者說他從來就不願意只是壹個商人。如果說90年代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對整個中國產生了徹底的影響,那麽80年代深受理想主義和啟蒙運動影響的壹代人,從來沒有改變得這麽徹底。做壹個商人,擁有財富是他們的理想之壹,但不是唯壹。

在這樣的轉變中,吳是最不徹底的壹個。“我從商以來,通過錢看到了扭曲的人,別人通過錢看到的不是我,是錢。當商人成為社會主流,我不知道這意味著進步還是墮落。”作為壹個商人,他這樣懷疑和評價商人。“我覺得做生意和做‘小姐’有點類似:壹是都是為了錢,二是都是在賣自己,但都是在賣自己的顏色,我在賣自己的智慧。但最終,我們都要變好。現在我只是落入塵埃。”

“做好人”是他希望歸屬的地方,但他不確定“做好人”之後要做什麽。但大部分理想主義的人都渴望高尚、神聖甚至偉大的追求,至少在他看來高於“商人”。

從65438年到0994年,中國經濟過熱,全國掀起宏觀調控風暴,海南熱逐漸消退。這壹年,吳離開了,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自我放逐。這次的目的地是美國。“我在美國學習的目的是了解世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的了解已經到了壹定的程度,但還是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麽樣子的。”

在美國的日子不算太長,1996回國。當然後來他也經常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之間進行短期的自我放逐,說自己在經歷全球化的生活。

那段時間,他寫了壹本書,叫《天涯壹天天》。他給這本書留了個尾巴,講的是“回歸”。但當時他找不到“回歸”的路。

重慶是西部流放地的直轄市

重慶很快就要直轄了。經驗豐富、嗅覺敏銳的吳嗅到了機會。人們稱吳為中國社會變革最敏感的老鼠,因為地震前,老鼠跑得最快,老鼠跑在前面,人卻慢。

1997,吳邀幾個朋友自京自駕來渝,只為親身體驗“蜀道難”的意境。第壹次去重慶沒留下什麽好印象。吳對重慶的投資軟環境表示懷疑,感嘆“路難行”其實在於觀念落後,管理水平低。

第二次去重慶是在6月1997。由65,438+000多名商人組成的全國工商聯“光輝事業考察團”來渝投資考察,吳就是其中之壹。“但大部分投資者來了又走了,他們對重慶的形象比喻為'天上到處都是飛機,就是找不到降落跑道'”,而吳站在到處堵車的重慶街頭,得出壹個結論:重慶基礎設施太差,與直轄市地位不匹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應該大有可為。所以他留下了。這是他第三次自我放逐。

重慶發生的壹切,正是吳2003年之前在海南經歷的,讓他有家的感覺,胸有成竹。其中,他在重慶的投資就是所謂的“五黃路現象”。

1998,吳的公司投資建設重慶北部新城第壹條路。54米的寬度使其成為重慶最寬的道路,並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心住宅區。“這在重慶樓市可能有壹定的示範意義”。雖然路現在車水馬龍,但在吳看來,路上只有兩輛車:壹輛為了名,壹輛為了利,而在這條路上,幾乎都達到了目的。

湖南商人在建立該協會後從流放地返回。

然而,商業上的成功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給吳帶來很大的滿足。他壹直懷疑自己的社會角色,而且越來越強。

確切的說,這種懷疑從他離開體制的那壹天就有了,對於壹個有社會理想,有清高欲望的人來說,這種感覺可能更強烈。人雖然向往自由,但畢竟是群居動物,渴望組織的認可,尤其是成功之後。

迷茫了很久,他似乎找到了感覺。2002年底,吳在重慶牽頭成立並註冊了重慶湖南商會。“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壹大批私營企業蓬勃發展。很多人覺得有脫節,沒人管,沒人管,很多事情不方便。換句話說,政府監管和市場發展之間存在脫節。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很迷茫。中央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商會既不是政府那樣的政治組織,也不是企業那樣的市場組織。它是介於政府和市場之間的社會組織。”從事創建新的社會組織,吳樂此不疲。

目前,他已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商會的組織工作中,並由此成立了湖南湘商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他希望通過自己文人的知性和商人的敏銳,讓湘商聚集在大江南北,讓湘商的崛起影響世界。

前不久,首屆湘商大會在長沙召開。為湘商理念奔走呼號、為各地湖南商會牽線搭橋的渝湘創始會長吳,自然同時進入了政府和民間組織的視野。他說他終於找到了組織,明確了自己未來職業的定位。

他自稱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他不再僅僅是市場經濟的建設者。雖然他曾經留著長發,穿著長袍,在外表上盡可能的表現出對社會主流的反叛和差異,但骨子裏並沒有什麽不同。他聽黨話,背十七大報告精神。他也聽取當地政府的意見。他做的事情盡可能符合當地政府的發展思路,最大限度的為當地政府服務。他衷心感謝改革開放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了壹代人自我遷徙、自我放逐的自由,給壹代人創造了追求夢想和幸福生活的機會。

可以判斷的是,這最後壹條壹定是真誠的。因為吳是這個大時代的最大受益者。壹個將個人夢想與社會夢想聯系起來的時代,讓壹代人在思想的遷徙中找到了避難所。

吳把這叫做回歸。流亡者的回歸是他建議的主題。

吳還記得當年在海南流浪歌手中流行的壹首歌。歌詞大意是:誰想背井離鄉,誰想浪跡天涯,只因為他想找到自己的夢想,只因為種子要發芽。

在世界上壹天壹天的流浪之後,他找到了回家的路,已經有了壹個不想離開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