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時段搶救護理病人50余人。
內科三科作為心血管內科的壹個病區,承擔著中心醫院內科急、危、重病人的搶救和護理工作,平均1,000多人次,高峰時每天53人次。雖然該科護理團隊是壹個完全由女性組成的年輕群體,但其長期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得到了患者和社會各界的肯定。去年被命名為“全國三八紅旗團”。
有壹次,四個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律失常、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的危重病人,僅在半夜就在內三科接受治療。護士長緊急調集人員,組織加班隊伍,有序開展搶救工作。其中,陸豐市送來的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尤為危重。患者是壹名16歲的小男孩,因與家人吵架,服用了大量劇毒農藥。入院時,他已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護士接受治療後立即進行吸痰、洗胃、刮胡子、清潔和換衣服。由於病情危重,患者情緒激動,不僅不配合治療,還向醫護人員吐口水,並咬傷護士的手。醫生護士不怕臟不怕累,耐心勸說,不斷監測病情變化,每10分鐘給壹次藥,爭分奪秒挽救生命。搶救過程中,患者呼吸突然停止。昨晚即將下班的護士再次穿上工作服,立即和護士壹起做好了第二天晚上氣管切開和呼吸機的準備工作,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機械輔助通氣。第二天,患者深度昏迷,全身大出血,口中湧出大量鮮血,護理難度加大。針對這種情況,護理組制定了特殊的護理措施,並加派工作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經過醫護人員的積極搶救和精心護理,昏迷壹周的男孩逐漸蘇醒,半個月後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
母親病危,女兒難以盡孝。
作為粵東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醫院,市中心醫院近年來在各個外科科室做的大型手術越來越多。僅去年壹年就完成了9956臺手術,手術時間普遍比以前長,護士參與手術的時間也比以前長。手術室只有15手術臺,每臺手術臺壹天要接三四臺手術,所以護士參與手術已經成為壹種基本的工作模式。護士為了接受手術,推遲吃冷飯,或者提前匆匆吃飯,這種情況很常見。時間長了,很多人都有腸胃病,壹半以上的護士都帶胃藥上班。
為滿足手術工作和急診病人搶救的需要,手術室24小時開放,“三休”期間應有護士值班。護理部副主任陳妙華從2002年6月5日438+00到今年春節前擔任該室護士長。她每天都提前20多分鐘到單位,耽誤上班半個多小時。中午她必須堅守手術室,檢查正在進行的手術,安排急診手術和下午手術,整理洗好的手術器械。為了做好手術室,她默默為自己和家人貢獻了很多休息時間。去年年底,護士李金如的母親病危,但手術室人手不足,無法補假為母親服務。她只能被安排參加壹些短期的手術來擠出壹些時間回家。幾天後,我媽去世了,她哥責怪我,“妳是護士,我媽病危最需要妳,妳卻天天上班做手術。”去年夏天,護士洪在家休息,看望發高燒的女兒。手術室叫她參加手術。她流著淚離開女兒,回到手術室。換手術衣時,洪
邵明忍不住哭了。哭完之後,她對護士長說:“對不起,我沒有問題。哭的時候感覺好點,上了手術臺就會放松。”類似情況在手術室屢見不鮮,但該室護理團隊仍全力以赴配合外科醫生做好每壹臺手術,並嚴把工作質量關,榮獲廣東省巾幗文明示範崗稱號。
好好學習,老護士也忙著“充電”
在醫院護理部采訪時,不時被前來交卷、咨詢升職事宜的護士打斷。護理部主任洪蝶梅說,雖然大家整天都很忙,但80%的在職護士都有意識地抽出時間去進修。大家都知道,只有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護理技術,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此外,醫院還要求護士每年盡可能多交論文,在醫院形成了互相追逐、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效果明顯。僅去年壹年,醫院護士在省級期刊上發表論文70篇,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論文7篇。醫院也不遺余力地為提高護士素質提供平臺。壹方面通過舉辦全院護理業務講座,選派護士長和護理骨幹參加培訓班,另壹方面選派骨幹到上級醫院進修,大大提高了全院護理人員提高自我水平的積極性。對於新招聘的護士,醫院是由人事部門控制的,符合條件的才能報名,護理部會考核擇優錄取。招聘人員必須經過醫院層面的崗前培訓,才能進入病房。洪蝶梅笑著說:“年輕護士的入職門檻壹提高,我們這些‘老護士’當然更不敢放松了。比如我在臨床護理壹線工作了20多年,現在還是要找時間充電,繼續學業。”本報記者周敏實習生徐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