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
隨著壹批中外藝術家的使用和管理,上海太康路、莫幹山路上的壹些破舊的老廠房,正在形成壹個新的文化產業,就像美國的“蘇荷”。它的前途和命運令人擔憂。
老胡同已經成為壹個國際文化社區,並成為視覺產業的“矽谷”和文化創意的基地。
上海市中心有壹條420米長的老街。街道兩旁的房子中西合璧,在鬧市裏略顯破舊,但有老上海的風格。是上海盧灣區泰康路街區。
壹些老巷子工廠規模不大,和居民樓混在壹起。這幾年上海產業結構轉型,很多老工廠倒閉或者面臨倒閉。有些藝術家獨具慧眼,租下後經過裝修改造成畫室、展室、美術館,創造出壹個既經濟實用又有藝術魅力的世界。
畫家陳逸飛的畫室設在壹個大倉庫裏;上海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二東強藝術中心,曾經是加工鐵件的作坊,粗大的木梁上掛著吊車葫蘆和鋼絲繩。上海自在工藝品公司在這裏經營獨特的雕花竹雕,還有美國的傑米陶藝工坊,香港的樂天陶藝社。這是太康路210弄的田子坊。
目前,泰康路藝術街共有162家企業和商鋪,來自17個國家和地方的人群。其中藝術設計工作室29家;58個手工藝品和畫廊;65家古董店;酒吧、咖啡館、娛樂業10,從業人員780余人。被媒體稱為視覺產業的“矽谷”,是文化創意基地,是歷史與現代、人與環境、形態與功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多元文化交匯的國際社區。這裏保留了老建築、老街道,藝術家們對其進行了再創造,使其具有了強烈的地域特色,突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展現了上海市民的真實生活。太康路自然成了旅遊勝地。
蘇州河南岸的壹批老工廠,現在擁有國內最好的畫廊和強大的影視傳媒機構。
位於上海腹地莫幹山路50號,蘇州河南岸,是壹群高大的老廠房,曾經是棉紡廠、毛紡廠、面粉廠。按照原來的城市規劃,這些工廠將被拆除,建高層住宅。但很多藝術家看中這裏空間寬敞、租金便宜,將其作為工作室和藝術工作坊出租。人越聚越多。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等國家和香港,以及國內十余個省市的藝術家畫廊60余家,涉及平面設計、建築師事務所、影視制作、環境藝術設計、藝術品(珠寶)設計等。,形成壹個非常受歡迎的藝術家世界。
其中,瑞士人勞倫斯創辦的那翔畫廊和意大利人樂豆創辦的碧藝藝術中心是中國最好的畫廊,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上海相機影視傳媒機構憑借強大的實力,占領了壹棟樓,占領了市場。
這些藝術家的入駐,在蘇州河沿岸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壹個新的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型。由於藝術家的不斷請願,拆除廠房的原計劃也已擱置。
保存它們就是保存文化和城市的記憶,實現新與舊、過去與現代、本土與藝術的生動結合。
在美國,“蘇荷”長達10年的抗爭,反映了人們對拆了建的城市改造模式的反感和不滿,對歷史文化的追憶和需求,對新的生活環境的追求,也引起人們的反思:新城市壹定要鏟除舊建築嗎?新的生活應該拋棄壹切舊的東西嗎?
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還來不及思考如何合理利用這些舊廠房。幾年前,上海在全國率先對優秀近代建築進行保護,隨後確定了15座優秀近代工業建築進行保護,其中大部分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歷史價值。
但是,對於裏弄的那些工廠,那些破舊過時的空殼工廠,還是缺乏保護規劃。其中壹些將被拆除,並被新的商業或住宅區所取代,壹些房地產開發商已獲得開發許可。
這幾個地方的情況就跟1960的蘇和壹樣。而蘇荷也是我們壹面極好的歷史鏡子。放棄這塊廠倉地,如今只剩下壹塊商業地塊。蘇荷保存下來,文化和城市的記憶就保存下來了,形成了反映經濟發達的文化產業,形成了城市獨特的藝術和時尚區域。政府也將從房地產和稅收的增長中獲得巨額財富。
上海泰康路和莫幹山路上的這些工廠倉庫,雖然沒有紐約那種鑄鐵構件的裝修和帶閣樓的作坊,但這裏有上海最早的面粉廠,在街頭巷尾保存著上海早期生活的印記,更有人們揮之不去的弄堂情結,有著舊時代創業的艱辛歷程。今天新文化產業的進程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是新與舊、過去與現代、本土與藝術的生動結合。
在上海的黃陂路上,借助“壹大”會址,出現了壹個舉世聞名的“新天地”。現在,上海的壹個“蘇荷”區正在醞釀中,我們期待它在艱難中成長,成為上海的又壹道亮麗風景。
然而,情況並不樂觀。土地利益,之前的承諾,世俗偏見,都會阻礙蘇和的形成。它可能還是死胎。
我們熱切希望有關決策部門能從美國的蘇荷中得到啟發,從振興中國和上海的文化產業出發,推動上海“蘇荷”的順利誕生和健康成長。
看到對面房子上的“拆遷”大字,藝術家們不得不擔心泰康路藝術街的未來。
以前的廠房現在是藝術家的天堂。在爾冬強工作室,廠房裏的吊扇和吊車還在原來的位置。
由鍋爐房改造而成的那翔畫廊。
責任編輯:沈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