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5438+065438+10月,由“打卡數據”衍生出的話題#難怪能上復旦#,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醫學館舉辦的“圖書館大師沖”活動推廣後,迅速沖上熱搜。壹張“復旦學霸”的截圖在網上刷屏,閱讀量超3.2億,相關話題討論超3萬次。
日前,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FLA)公布了2022年IFLA國際營銷獎的評審結果。復旦大學圖書館醫學館(以下簡稱“醫學館”),有去年統計的“最好的醫學館”和“最好的醫學館”兩個欄目,名為“Go!庫星)項目,榮獲十大最具創意項目之壹!
作為代表圖書館和信息服務及其用戶利益的領先國際組織,IFLA是圖書館和信息產業的全球代言人,在全球140個國家擁有超過1300名成員。對於該獎項,IFLA管理和營銷部門主席Anya Feltreuter介紹道:
獲獎者不僅通過這些活動改造和重建了他們的圖書館,還在圖書館營銷中提供了用戶參與和“跳出框框思考”的優秀案例。
在國際圖書館逐漸形成營銷意識並探索營銷活動的情況下,圖書館應積極開展營銷,這已成為業界的共識。
IFLA於2002年設立圖書館國際營銷獎,旨在征集、評選和獎勵全球範圍內的優秀圖書館營銷項目,旨在以科學的思維和系統的營銷理念,引導圖書館開展規範有效的圖書館營銷項目。該獎項自設立以來,逐漸成為國際圖書館界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獎項之壹,對圖書館實踐具有重大影響和重大指導意義。
該獎項在全球範圍內評選,不僅包括大學圖書館,還包括公共圖書館、中小學等圖書館。這個醫學博物館的出現,與“圖書館員熱”這壹活動的創造性和社會影響力密切相關。
意想不到的熱搜和國際大獎,來自於四年的探索和積累。
“6月27日0-8點之間,517人在24小時自習室學習戰鬥,這是2023年大家最喜歡學習的壹天!”
“B1自習區c座B596,壹年來已被預訂794次!成為圖書館最受歡迎的座位!”
“同窗時間最長的張,壹年內159次預訂同壹個座位!”
這是2020“圖書館人才奔湧”項目年度數據盤點的壹部分。這些有價值的數據不僅讓學生們回顧了過去壹年的“打卡過程”,還幫助圖書館了解學生的圖書館使用習慣,多維度識別圖書館的深度用戶,包括最頻繁的訪問、在圖書館最長的天數、在圖書館最長的時間、堅持開放圖書館、最喜歡的座位等。
這已經不是醫學博物館第壹次這麽做了。事實上,自2017開館以來,醫學館每年都在發布壹組年度數據。基於往年的經驗,醫學館的工作人員不斷創新,數據盤點也越來越有創意。
“每年我們的獎項名稱都會有壹些不同,會選出壹些比較有意思的獎項發給大家。”負責該醫學館的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應軍表示,“除了為熱心讀者頒獎,我們還將在周年活動上表彰優秀誌願者。壹方面,希望鼓勵師生更多更好地利用圖書館資源。另壹方面,希望大家能為學校圖書館多做貢獻。”
應軍介紹,醫學館的周年慶活動壹直受到學生的歡迎,每年相關的微信推送閱讀量都很高。此外,固定的展覽和講座預演也吸引了許多其他校區的學生前來“觀摩”,讓越來越多的校外人士了解和關註復旦大學醫學館。
“去年的活動出來後,很多同學轉發,還有同學自己制作短視頻,輸送到各個社交平臺,這是往年沒有的。所以我們也受到了社會更多的關註,最終形成了網絡刷量的效果。”應軍說。
當然,從舉辦活動到拿獎還有很多要準備的。醫館從營銷的角度出發,全程親自設計logo和廣告語,通過多平臺媒體賬號宣傳,擴大受眾,最終成功拿下大獎。
創新性地使用大數據來照顧每個人的成長。
醫學館創新性地利用空間使用數據,巧妙結合門禁系統數據,多維度識別圖書館深度用戶,最終舉辦“圖書館達人”評選大賽並取得優異成績,離不開現代大數據的支撐。
2017年,新建的醫學館不僅提供基礎服務,還集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於壹體,提供在線預約、室內導航、智能提醒、微信推送等多項創新服務。館內有多個不同規模的獨立實驗室,用於醫學教學和科研活動;24小時無人值守圖書館,滿足讀者隨時借閱還書和閱讀的需求;多功能智慧研討室和學術討論區,提高醫學教學的互動性和自主性;音像錄制空間和小舞臺,展現師生風采,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圖書館除了擁有大量專業醫學信息資源、豐富珍貴的醫學書籍、珍貴的國內外醫學史料外,還配備了智能書架和機器人館員;此外,VR手術、AR解剖室對實踐課堂有幫助;並為醫學生提供3D打印、模擬醫學檢測等服務。
“我們希望了解師生的使用習慣,更精準地開展壹些相應的服務。很多圖書館工作人員都是醫學生,會更熟悉醫學院師生的需求。也希望把這個空間建設得更好,發揮資源優勢。”應軍說。
醫學博物館的公共關系館員宋元明說,“圖書館專家搶票”活動的起源實際上是圖書館的座位預訂系統。因為每個座位對應每個入館學生的ID,圖書館可以在後臺找到學生使用的位置、熱門空間等有趣的統計結果,從數據中啟發他們展開相關活動。
當然,在數據收集和公開的過程中,醫庫會考慮尊重用戶的使用習慣,以最少的人員幹預獲取更多的用戶使用數據;在頒獎之前,圖書管理員還會聯系獲獎學生,詢問他們是否願意通過隱藏姓名的方式公開自己的空間使用數據。“目前,每個學生都很高興接受這個獎項。每個人都認為這是壹個非常積極和寶貴的榮譽。”應軍說。
在宋元明看來,這樣的數據清單是學校機構對個人成長的壹種關懷。“不僅僅是我們把空間開放給所有學生和老師使用,而是我們通過活動和獎勵來接收每個個體對圖書館的愛並給予反饋。這是人與空間的微妙互動。”
疫情期間,醫學圖書館利用座位系統控制間隔座位,保證師生安全高效地使用館內空間;並參加國際論壇,交流探討面對疫情的圖書館管理、科研創新、網上信息服務創新等問題。
在這種準封閉式的管理期間,醫學圖書館將原來每天壹次,每周兩次的培訓改為在線,通過實時會議的方式培訓學生使用數據庫,或者指導使用壹些常用的統計和管理軟件。“基本上每次都有100多名學生參與,效果還是很好的。”宋元明說。
蜀山以道路服務為路徑,讓圖書館成為夢想開始的地方。
在去年的評選活動中,孔壹德以壹年1424的成績登頂,被稱為“打卡王”。
孔壹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碩士研究生。
當時她是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的五年制學生,如今已經成功免試研究生,成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張繼明教授的碩士研究生。赴武漢抗擊疫情的張繼明也是該醫學博物館的捐贈人。
2020年暑假,她忙著研究生免試,同時在醫院實習,幾乎把醫學館變成了她的第二個家。對她來說,無論是她經常去的地下自習區,還是她最喜歡的圖書館的六樓,都見證了她的奮鬥歷程...
在熱搜話題的評論區,很多人都叫她“王娟”,但孔壹德認為去圖書館對復旦人來說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復旦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專心,平均學習時間長。打卡沒什麽特別的。我只是進圖書館的次數多了,校園裏這樣的學生多了去了!”
的確,孔壹德只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學生中的壹個代表。
在新醫館壹周年活動中,首次獲得“坐位利用人才”的陳,畢業後進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腫瘤科工作,並於近日獲得約翰·楊2022“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專項資助。
李海燕,20級博士生,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專業。
在去年的活動中,獲得“早起鳥”稱號的20級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專業博士生李海燕早上8點準時步入圖書館,而20級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生王蘭則是創下225次學習閉館紀錄的“醫學圖書館夜貓”...
更多的同學徜徉在書海中,或清晨步入圖書館,或與星月同行。圖書館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珍貴而友好的棲息地。
活動結束後,醫學館會與這些“上榜”的學生保持聯系,關心他們的發展。“有些學生畢業後仍然和我們保持聯系。他們都很優秀,然後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繼續學習。”宋元明說。
欄目編輯:顧勇文字編輯:顧勇
如果妳對自考/成考有什麽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的內容,不知道自考/成考地方政策,點擊最下方咨詢先生官網,免費獲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