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1
食品受到網購者的青睞。原因是什麽?
日前,記者選取了河西區天堂路附近、南開區華苑附近、和平區某寫字樓作為樣本,隨機采訪了50名公司員工,其中28人有網購自制食品的經歷。超過壹半的人對此充滿熱情。采訪中,記者總結了自制食品受到網友追捧的幾個原因。
理由1精致有趣,味道更獨特。
菊花形狀的餅幹,芭比形狀的蛋糕,Hello Kitty形狀的巧克力,開壹家自制甜品的網店,讓人忍不住被各種搶眼的造型所感動。“我們來談談這塊餅幹。平時孩子不怎麽吃,但是喜歡網上自制的餅幹。首先,款式很多,有小星星,小月亮,動物造型,水果造型。他們每次網購都會選擇不同的款式,孩子特別喜歡。”張女士在外企工作,孩子4歲。她對各種可愛造型的喜愛,成為她網購自制食品的重要原因。采訪中,記者發現和張女士有同樣想法的人還有很多。
理由二提倡新鮮、健康、無添加劑。
“妳為什麽喜歡在網上買自制食品?新鮮,原料好,無防腐劑,放心吃!”在河西區天堂路附近的某寫字樓樓下,剛下班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張先生告訴記者,母親特別註重生活品質,對做菜用的調料和食物要求很高。她總覺得保質期太長的東西防腐劑太多,對身體不好。之前不知道是誰說的,網上可以買到新鮮綠色的食品,就催著兒子給她買。“芝麻醬、食用油、香油都是農民從網上弄來的。保質期很短,口感很好。我媽媽認出來了。吃完了我會從網上買壹些。”
“純綠色”、“無添加”的旗號確實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在單位壹直是“淘達人”的朱小姐,最近從網上買了手工餅幹和蛋糕,成了單位同事爭搶的對象。“這個餅幹必須在7天內吃完,不然就壞了。”“不能有防腐劑。不僅吃起來放心,味道也不錯。”同事們對朱小姐點的甜品贊不絕口。
周曉壹直喜歡烘焙。聽說自制蛋糕很有市場,於是開了壹個微店,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了壹個可以銷售的商業項目。我經常在朋友圈拍照。“我的蛋糕都是進口奶油,在朋友圈賣,有的朋友會介紹給他的朋友,壹天只賣5個。”她的蛋糕價格從150元到300元不等,不低於壹些大品牌蛋糕店,但是很受歡迎,生意壹直不錯。“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壹些原味、原料好、添加劑少的食品。我們雖然產量不多,但是流水,銷量很好。”周曉告訴記者。
理由三:形狀和口味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定制。
“人生苦短,壹起走吧。”在壹個小盒子裏,有25塊不同形狀的巧克力,其中壹些上面刻著這些字。午休時,某公司的孟先生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了壹張他之前在網上買的自制巧克力的圖片。孟先生說,9月9日是妻子的結婚紀念日。每年,在這個特殊的節日,人們都會互贈禮物。漸漸的,他覺得就是那些來回發的東西。為了給妻子壹個驚喜,他特意在網上“私人訂制”了這款巧克力。“什麽字都能刻,感覺很有創意。”
記者打開孟先生介紹的這家店的鏈接看到,“送女朋友”、“送妳媽”、“生日”、“婚宴”、“同學聚會”都有各種定制巧克力。另外口味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我就是喜歡吃只有巧克力不加糖的餅幹。很難買到這些餅幹,所以我只能從自制的商店訂購。”陳女士告訴記者。
調查2
開店門檻低,自制食品店發展迅速。
記者調查發現,網上有兩種自制食品店。第壹,有實體店。為了拓展電商業務,他們在網上開店。這些店大多都有生產許可證等證件。另壹種是自制網店,供美食愛好者試水,或者制作銷售當地特色美食。這些店鋪大多不能提供安全證明。最近這些店越開越多,主要是因為第三方電商準入門檻低。
記者嘗試在網上開壹家自制食品店,發現按照申請程序申請開店很容易。電商方並沒有強制要求生產許可證編號,而是要求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
有消費者反映,購買劣質產品後舉報投訴,但難以解決。
也有做自制食品的商家,不需要開網店。只要在微信朋友圈發壹些誘人的美食圖片,加上幾句簡單的介紹,就在朋友圈開了壹家幾乎零門檻的店。“朋友媽媽做的鹹菜特別好吃。朋友圈很多人讓他點。妳看,這是芥末,這是白蘿蔔。”在外企工作的楊女士壹邊翻看手機圖片壹邊向記者介紹。記者采訪時發現,這個朋友圈賣的自制食品還真不少。
“賣自制食品有很暢通的渠道,門檻很低。網上開店或者微信銷售都很容易。這個因素導致網上自制食品的劣質性。”壹位業內人士分析道。
調查3
如果只靠嘴說安全,就不能提供證明。
登錄淘寶,隨意開幾家賣自制食品的網店。記者發現,其銷售的自制食品除了簡單描述生產過程外,沒有生產日期、生產許可證號、產品標準號等信息。
記者聯系了淘寶旺旺上的壹家商家。商家說:“做生意靠良心,靠雙方的信任。我們的客戶都是回頭客,沒有問題。”另壹個商家的說法更讓人無法接受:“家裏做的東西不可能有生產許可證。如果妳想相信,就去買。不信就別買。”我們也是限量的,不愁賣!"
記者問了淘寶上的壹些店鋪。只有少數有實體店的廠家能提供生產許可證號和產品標準號,大部分都不能提供食品安全證明。
“什麽安全證書,我們敢出示生產過程,就是最好的證明。”壹位賣土特產的店主告訴記者。記者看到,他的店鋪頁面上寫著:農民自制,綠色天然。在頁面上的圖片中,壹位老婦人正在采摘和烹飪芥末。在農舍裏,壹片片芥菜在陽光下曬幹。店主告訴記者:“我們做的是純綠色的土特產,顧客也是沖著這個來的。”
雖然面對記者的咨詢,很多商家對自制食品大談特談,但壹旦問及是否有健康證等問題,大多數人都以“良心”“誠信”搪塞。“無證”已經成為自制食品賣家最大的軟肋。而且,原料也是未知的。說是安全,其實存在更大的安全隱患。
“用嘴說出來好嗎?它是用非常優質的原料制成的,掛圖展示的制作過程也非常幹凈衛生。誰知道,是真的嗎?沒有第三方的證明,我還是覺得不放心。”“壹個朋友開了個微店,賣自制食品。在看到他傳的圖之前,我和面的時候沒戴手套也沒戴帽子。多不衛生啊!打著衛生的旗號,我從來不買。”壹些網上購物者對自制食品的安全性表示懷疑。
供應、生產、儲存各個環節都沒有監管。
按照工業化生產流程進入市場的食品通常會受到更嚴格的監管。而網絡上興盛的自制食品,往往打著“私房菜”“獨家秘制”的旗號,往往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正因為如此,網友戲稱其為“黑暗料理”。記者從工商、食藥監等部門了解到。目前,大多數自制食品的銷售者都沒有在相關部門註冊。他們銷售的食品雖然屬於流通領域,但其供應、生產、儲存、運輸都不在有效監管範圍內,使得消費者的安全隱患和風險不斷增加。
壹位從事食品生產多年的工程師認為,妳是“烘焙專家”或“烹飪專家”,並不代表妳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健康食品。很多消費者被店家的“無添加”、“純綠色”等口號誘導,不斷下單購買,但合格的健康食品不僅受這些因素影響,還要保證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過程安全。食品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健康。中國對食品生產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從生產環境、貨源、生產工藝,到進入大眾餐桌,每壹個環節都有不同的生產標準,同時還需要進行多重檢測。而網上銷售的自制食品大多做不到這壹點,即與食品安全密切相關的生產人員的健康狀況,購買者無法理解。
采訪中,壹位食品安全執法人員向記者透露,網上自制食品主要有兩個來源,壹是壹些小型食品加工廠,二是壹些自制作坊。大部分生產沒有具體地址,有壹部分是在家裏進行的。而且相當比例的自制食品屬於異地,隱蔽性強,給相關部門的執法檢查帶來困難。
另外,自制食品的市場屬性不是很明確,給監管帶來困難。對此,壹名執法人員頗為無奈:“就算生產環境惡劣,不再符合要求,如果他堅持說是給家人吃的,妳又能怎麽樣?”
網上銷售“三無”食品是違法的。
第三方平臺可以承接先行賠付。
網絡制作的食物越來越受歡迎,在特定人群中已經成為時尚。自制減肥餅幹,自磨面粉,自制蛋糕,甚至自制香腸,自制芝麻糊,等等。品種多,粉絲多。據記者了解,絕大多數自制食品屬於預包裝食品。在專業人士看來,很多都是非法的“三無”產品。
據了解,壹個合格的食品生產者至少要具備以下證件: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衛生許可證、衛生證書、營業執照、產品質量合格證等證件。自制食品的銷售者不具備上述證件的,不具備相關生產資質。
此外,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所有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過強制檢驗,檢驗合格後,在最小銷售單位的食品包裝上加貼相關標簽,禁止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銷售。標簽應明確標明產品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配料表、生產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碼、儲存條件、國家標準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的通用名稱、生產許可證編號等信息。
壹方面,食品的網上交易給消費者帶來了便利,另壹方面,網上銷售食品的門檻低,導致很多有質量問題的食品混雜其中。據記者了解,很多自制食品賣家身兼數職,全部負責客服、采購、生產、配送。購銷形勢比較混亂。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賣家都在異地,給消費者的網絡食品維權帶來很大困難。
記者采訪法律界人士了解到,2009年以來的第壹次《食品安全法》修正案已經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此次修訂的壹大亮點是要求網絡食品經營者實名登記,並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可以先行賠付。
有律師認為,加強食品網絡交易監管,對保護消費者權益有積極意義。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的行為時,應當及時制止,並立即報告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消費者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網絡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網絡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網絡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追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制定相關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