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或者工作學習中,日誌是壹個中文詞匯,日誌記錄了自己的收獲和感受。那如何寫好日記呢?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小學信息技術培訓日誌》(精選5篇),僅供參考。讓我們看壹看。
小學信息技術培訓日誌1這次能夠參加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的培訓,是壹件非常欣慰的事情。通過這近壹個月的培訓學習,我聽了很多專家的講座,培訓了老師的指導,參加了同學之間的各種討論交流,學習了必修課,積極完成了老師推薦的選修課,使我學到了很多在大學和自己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們的知識得到了補充和更新。
作為壹線教師,由於教學資源有限,教學環境和學生條件不足,很難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我還是努力嘗試,但效果並不如預期。通過這次培訓,我認識到了自己以前教學中的壹些不足,為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法,對我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通過培訓,我再次學習了白板及其應用,以及微課、excel等等。讓我深刻體會到白板在教學中的好處。雖然我對白板不是很熟練,但我會繼續學習,爭取更好。讓我在課程中進壹步了解信息技術整合的應用和好處。
第二,這種訓練使我們能夠在家和學校學習,與全國各地的著名專家對話,與世界各地的同學交流,隨時隨地為我們的知識基礎補充新鮮血液,達到更好的“新陳代謝”。這就是國培的優勢,就是我們信息技術的應用。國培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智慧。通過國培,我們的思想和視野不再局限於小世界,可以想得更多,看得更遠!然後我們可以把這些方法和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
第三,這個訓練告訴我們要取長補短。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把所學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理念、新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每壹個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要勇於創新,打破傳統!
總之,每壹天的訓練都讓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找到了自己的優缺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學習,繼續研究,利用好資源,努力把最好最好的傳授給學生,讓自己和學生壹起進步!
小學信息技術培訓2通過這學期的網上培訓和學習,我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所有的工作領域,每個職業都離不開信息技術。隨著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現代通信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教育領域,並引起了教育領域的壹場深刻變革。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於轉變信息化教育理念,促進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推動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生學習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最佳教學策略,知識更新快,實踐性強。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習方法指導應著重於這幾個方面: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興趣。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更高,學習效果會更好。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精心設計課堂任務。比如在繪圖軟件的學習中,可以展示優秀的作品,讓學生自己設計作品;在網絡應用上,讓學生在線體驗;編程壹些解決數學問題之類的小程序,讓學生有成就感,自然有學習的興趣。
作為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充實自己。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開展,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充電,用新知識武裝自己,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要給學生壹碗水,自己壹桶水,讓學生輕松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不斷向學生介紹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前沿,激發學生的躍躍欲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說服教師,輕松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成為自覺行為。
巧妙設計教學任務,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認真備課,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收集相關資料,從而巧妙設計教學任務,把每項任務設計得清晰、合理、科學,把要教的知識點都包含在每項任務中,把每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成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從而掌握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讓學生擁有學習的真正主動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註意引導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壹系列“任務”,以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讓學生嘗到學習的樂趣,滿足成就感,讓每壹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課程改革,教師不能再采取“填鴨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變阻礙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發展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的知識獲取。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設計壹些問題時,要把握好教學過程的梯度,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和需求,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在自己的實踐中體驗和提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關註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教師也要少說話,讓學生自主學習,堅持“教師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充分體現教師作為教育者、指導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
讓枯燥的理論變得輕松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選擇壹些貼近生活的例子,學生容易理解,容易引起學生的* *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各種類型的知識。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時,學生往往更喜歡計算機操作課,而不是理論課。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盡量把枯燥的東西講得生動形象。老師講解時,可以用風趣的語言,貼切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比如,我在參加“信息無處不在”的內容時,舉了壹個例子:校園裏的鈴聲告訴我們班級和班級的信息,走過食堂時聞到的飯菜香味傳遞著我們可以吃的信息。通過這些身邊的小事,同學們踴躍發言,讓同學們輕松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和載體,也讓同學們舉壹反三。用好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老師可以讓理論課變得輕松,學生快樂地學習,他們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喜悅。
通過這次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我對過去的教育教學有了很多感觸。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了自己以往教育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提高了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認識。現在主要從教學方法上總結如下:
第壹,教師的角色從過去的管理者、領導者轉變為現在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從給予者到指導者,從教學到學生,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體驗共同成長的快樂。面對科技知識的飛速發展,教師的絕對權威在今天的教育信息化平臺上不復存在,所以教師作為首當其沖的終身學習者,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自然成為今天教師的行為。
二是教學策略的變化,研究教學設計的變化以適應學習方式的變化,構建現代學習方式,開發利用現代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探索和改變自己平時的作業形式,為學生提供實踐場和體驗場,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學生的作業已經從昨天的對知識的復習、鞏固、深化,這是學習的壹個延伸階段,變成了壹個貫穿學習全過程的活動,比如產生問題、尋求答案。
第三,教學方式的改變,強調情景、民主、過程、引導和體驗。要註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學生充滿了興趣和主動性,他們的創造力得到了培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的場所,這是現在老師們都在追求的境界,哪怕壹個細節都不放過。老師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表達:可以用文字來描述;可以通過動作來表現;可以實物演示等等。這種教學設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
第四,教學呈現方式的改變,註重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為學生的學習搭建快速、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註重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開展培訓,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基於信息技術的在線學習已經成為許多教師探索的課題,因此它可以創建各種各樣的課堂。常識課快樂詞典是生動有效的形式。
現代遠程教育為教師提供了壹個學習、交流、合作和創新的平臺。我積極利用遠程網絡資源,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我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把遠程教育和研究作為提高自身素質和促進專業發展的主要學習方式。
1,學習的目的要有效。
我幾乎每天都安排壹定的學習時間和內容,將學習、作業、交流、討論相互交織,保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獲得最大的學習收益。我利用業余時間和周末完成了多門選修課,在網上向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和名師學習,多次發帖講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在學習中,我也做了很多學習筆記,註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能夠根據網上提供的壹些案例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2.積累和應用。
學習的過程是壹個知識積累、應用和創造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學習和利用好它。遠程教育資源庫中有大量的課堂記錄和專家點評。每次看完都有壹個想法,就是如何把這些優秀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典型案例帶進自己的課堂,有針對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縮短與發達地區學校的差距。通過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檢驗,我們可以找到這些方法的不同點、相似點和匯合點,改進我們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升我們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我在學校經常把這些優勢資源轉化為有效資源,從資源庫下載動畫、圖片和各種有用的素材,制作成課件應用到課堂上,有效彌補了地方教學資源的不足和缺失。資源庫裏的資源並不總是現成的,非常適合本地教學,需要壹些整合。我刻苦學習計算機知識,結合教材需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壹些抽象的教材具體化、形象化,營造沈浸式的教學場景,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思維,從而在教學重點和難點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3.* * *享受資源和幫助,互相學習。
遠程教育和學習是壹個互動的平臺,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促進教師的提高。我積極帶頭參加遠程教育學習,以身作則,同年級組的老師積極開展學習活動,把在網上學到的優秀案例和課件分享給老師,和他們壹起討論,經常和老師交流我的學習經驗,積極征求老師對我寫的案例和學到的教訓的意見,積極修改,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
初中信息技術是壹門集知識、興趣和技能於壹體的學科。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學生處於朦朧狀態,學生中普遍存在喜歡玩電腦遊戲而不喜歡上電腦知識課的現象。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對聊天或者遊戲很感興趣,而對上課或者完成作業不感興趣。這種現象既與部分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學習壓力不足有關,也與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方法不當有關。信息技術本身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自學性”,學生的學習進度往往在很多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信息技術課,有的人幾分鐘就做完作業,有的人壹節課都做不完,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而要加強所謂“後進生”的自信心。
新課程和學生評價的改革為教師提供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機遇。教師只有抓住機遇,加強自身學習,才能在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有所收獲。
第壹,評價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育人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關註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註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導作用的發揮,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個性,鼓勵發現、探究和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評價要堅持對教與學的評價,註重對學的評價。“教學評價”是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學習評價”是建立評價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生相互作用以達到特定發展目標的過程。課堂教學評價應以學習評價為主,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
與其他中小學課程相比,信息技術課程更具有實踐性、參與性、創造性和合作性。因此,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具有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評價手段和方法的多樣性。在實際教學中,圍繞教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評價,筆者從答辯評價、操作評價和“文件”評價三個方面進行了壹些探索和實踐。
答辯評價要求學生將信息技術教學中完成的任務寫成答辯卡,可以由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這種評價方式既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又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操作性評價對於信息技術課程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應突出信息技術的特點,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教學中不同層次的信息技術操作來評價。
對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的表現、經歷和成就的評價是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水平和質量的測試。因此,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壹份信息技術課的“檔案”。在這個特制的檔案袋裏,記錄著學生的信息技術成績、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的觀察記錄、學生的自我評價等等。定期展示檔案袋的內容,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機會,培養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習慣。
評價是壹門藝術,評價是手段,但評價不是目的。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以信息技術學習為樂,營造適合自己興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展,讓教學評價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大放異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