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屬於廣州的西部——荔灣區的西部。外號“花地”,俗稱芳村,我叫它“西西裏”,哈哈。
光緒十五年,也就是公歷1889年,廣東華僑匡氏壹家20口人,從祖籍四義,遷居到廣州珠江西岸的聚龍村。
十年前,也就是1879,鄺家在這裏買了200畝地,蓋了壹棟統壹的青磚瓦房,設計壹致。他們有三排***21的樓房,每排200多平米,開始了鄺在廣州的生意和生活。
然後,村裏的幾個宗族首領就成了清末民國時期南粵的商業大亨。
然後,經過多年的戰爭和政治運動,這些東西在五六十年代逐漸消失。
幾年前的2008年期間,我從報紙網上了解到“在廣州芳村湧口街和趙村之間,有壹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聚龍古村,原有建築21,殘存19”。
據說鄺氏地三兄弟所建的家族集團,布局井井有條,有七條街巷,前中後各三排,兩座炮塔,壹所小學。
家居建築更有特色。前門有許多走道,精致的木雕和滿清窗戶,立面上雕刻的飛檐、彩畫和灰雕,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傳統歷史風貌。
好吧,去看看。
查百度地圖,聚龍古村位於花地大道東南。
直到最近壹兩個月,我每天往返於華地大道上的南海區和越秀區,所以我“決定”在沒有生意的周日去聚龍古村逛逛。
沒想到,第壹個周日沒找到。
輪流從花地大道進出到三四個人行橫道。既沒有路標,也沒有路人可以直接告訴妳確切的方向。
為什麽沒有車載導航?因為前年去四義的壹個古村落遊玩時,被車載導航引導到壹個寬2米長3公裏的山脊上。導航儀裏的蕩婦指引著我壹次又壹次前進前進。雖然我很懷疑,但我還是相信了她。
直到路的盡頭,哇,哇,哇,然後是黑色的魚塘在看太陽,他所有的榮耀,妳這個蕩婦,妳要殺了我。
當我怒氣沖沖地把車倒回拖拉機道時,我把導航儀扔到了稻田裏,發誓再也不用她了。
前天上網百度了壹下,確實有人找不到聚龍村。
有可能是這裏的老“花人”不希望外人打擾他們平靜的生活區。
那麽,下周日,我們壹定要在花地大道和北路的每個南行路口都開進去,壹定不要羞於問路。
下壹個星期天是今天。我們壹直在問路。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
它,聚龍村,就在華大路北的馬路裏面,河邊。很好找!
壹眼望去,大青磚房的墻壁全是壹整塊麻石砌成,窗楣上的灰雕繪著富貴吉祥的圖案。
大屋的門分好幾層,從外到內依次是角門、大門、大門。
透過高高的窗戶縫隙往房間裏窺視,房間裏的裝修很壹般。估計之前的運動都做到死了,以至於沒什麽值得看的了。
建築內部設計相似,大廳兩側對稱,每側布置四個房間。
大廳裏有三扇紗門。
許多屏風木雕因年代久遠而褪色。
二樓壹般有五個房間,彩色的窗戶裏有時嵌著詩詞。
其中16號、17號、18號、19號已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其內部結構較為完整,均為青磚、巖石、木結構,入口有腰門、斜道、木板門,屋內有雕花蓋和彩色西洋玻璃。
嗯,古雅,典雅,有文化,值得壹看。
聚龍村也被稱為匡家村。
巨龍村12號樓業主匡陳武創辦“匡美南兄弟鞋廠”,產品已遠銷東南亞;
他還在市區開了壹家“天元茶館”,供人喝茶聊天。這家茶館是廣州清平飯店的前身。
呵呵,金字招牌“清平雞”原來發源於此。
聚龍村1號樓的業主叫匡覺明,曾在廣州太平南路(現人民南路)經營10多家商鋪。
聚龍村21號樓業主匡恒世,是清末民初顯赫壹時的“金巨人”。他曾在香港創辦“李星金鋪”,專營港澳、廣州的黃金。
聚龍三村老板匡,是廣州報業的先驅,清朝教育部官員,清政府駐新加坡商務領事,商務參贊助理。
我不知道他是“壹個很優秀的商人”,還是買官玩的。
有人說,聚龍村當年還舉行了“生菜會”(始於南海府的喜慶節日)。
“萵筍節”當天,熱鬧的舞獅、競賽、話劇陸續聚集在村前,船只縱橫交錯,入河迎客。
村裏的石板路有舊有新(粵語:新有舊),小巷都是彩繪的(粵語:整潔),灰墻上線條清晰,木窗精致小巧。就像陸遊說的,夜裏夢見突然回家,小軒窗在梳妝打扮;無字相顧,唯有千行淚;預計每年的斷腸處,月夜,短松岡。
花地河畔的醉觀公園是廣州芳村著名的歷史園林。它原是清代芳村八大園林之壹,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詩篇。
對了,芳村不是壹個村的概念。那時候是相當的壹個縣,比中國大部分縣都繁華。
康有為年輕時曾就讀於小鵬仙博物館。據介紹,清光緒十三年,康有為曾在芳村醉觀公園的前身萬松園居住,著有《人間公理》壹書。
壹位村民說,1949年,南粵解放之初,有壹批上海人來廣州做生意,他們租住在聚龍村。(現在呢?)“早就沒了”。
沿路尋找紀念碑:
牡蠣殼屋;
古榕;
河東公社舊址;
謝赫柴油機廠;
玉嶺橋、聚龍橋、躍龍橋;
基督教會;
肖鵬仙人館,醉觀公園;
劇場與書房,青龍與白虎;
康有為小時候就讀的學校——現在叫“康有為紀念小學”
……
有的還在,有的沒了,都是發人深省的老地方。洛陽親友互問,呵呵,相機謀殺了很多點擊。
過去南北戰爭,日寇入侵,連年內亂,私產公有制,整個運動,匡家生意不好,生存不易,生活不利。已經分開很多年了。
蘇軾說,轉諸葛,低窪戶,休不睡;不應該有恨,為什麽離開的時候要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而難;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蘇的《水調》更為歡快,李白的《水調》更為幹脆利落——但既然水還在流,盡管我們揮刀斬之,憂傷還在流,盡管我們借酒澆愁;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明天我將松開我的頭發,乘上壹艘漁船。
我的,很悲傷-
傾斜的屋檐,瓷漆的檐壁,緊鎖的木門,無波無川,二月的寒風在搖曳的暖陽下流淌。
冷冷的村屋,幹凈的巷子,空蕩蕩的小戲臺,寂靜的院葉,聚龍村的匡家,妳們都去過哪裏?
是我離開這裏時默默寫下的《故鄉是悲傷的》。
2012-02-17
/lews/gbyt/index . html探訪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