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朋友們,壹路辛苦了。我們來到了中國最大的侗寨——肇興。
肇興,俗稱“六洞”、“微明”、“再昭”,現為肇興鄉政府所在地。全村三個行政村,920多戶,4000多人。是黎平縣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中國最大的侗族自然村。
“著”在侗語中是開始,是第壹個意思。那麽肇興就是這個黨最初開始生活的寨子。據說村民的祖先魯農從江西遷徙而來,歷盡艱辛,最後定居肇興。那時候到處都是竹林和荊棘。於是他在壹個叫“湘西”的地方挖了壹口井,開墾土地,住在井邊。後來陸農暖的後代逐漸發展繁榮,村落也相應擴大,遷到唐吉、鄧剛、羅翔等村落居住,肇興成為“六洞之根”
什麽是宅門?
簡而言之,它是壹座寨子的大門和門戶。侗族人經常在去寨子的路上蓋樓房。
我們正站在肇興村外面。壹個獨特的門樓叫做宅門。當妳走到宅門的時候,妳就知道妳已經到了宅子的範圍了。寨門的造型很優雅。如果建在比較平坦的道路上,多是壹個大門兩個平房。如果遇到陡峭的地形,就根據地形來建。所以,宅門是多姿多彩的。
宅門是杉木做的,鉆孔開榫,不用釘,不用鉚。豪華的宅門,在石柱、石基、橫梁上雕刻著各種圖案,有花、有魚、有蟲、有浪等等。四周是幾何圖案,精致美觀。
寨門其實就是侗寨的迎賓門。每當節日來臨,主人都要去寨門“停唱”,表示歡迎。客人要回去的時候,主人準備禮物,送到村門外,唱著再見。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侗族攔路,這是當地的民族習俗。侗族地區的兩個村落之間,有集體交友、集體拜訪(侗語稱“月和”)以及青年男女到對方村落去唱歌、唱侗戲、參觀、社交(侗家稱“外丁”)的習俗。如果兩村之間有這些活動,主村的青年男女就會借此機會,在村前設置板凳、竹竿、樹枝、繩子等障礙物,堵住道路。主村姑娘攔住客村晚輩,或者主村晚輩攔住客黨姑娘,唱起了攔路之歌。歌裏羅列了各種堵路的“理由”。然後,嘉賓的女生或後代唱起《開道》,對對方擋路的借口壹壹“反駁”。這樣,主持人會壹個壹個地清除障礙物,直到完全清除了阻擋道路的障礙物。只有這樣,客人才能進入村莊。
寨子裏的兩個人,通過堵路唱歌,有的從陌生人到熟人,有的從壹般熟人到加深相互了解。之後,他們可以進壹步互相交流。
壹位著名詩人曾說,董家攔路,看似無情實則深情,情在歌中,在酒碗中,在草路上結。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也享受到了作為貴賓被叫停演唱的禮遇,希望能經常來往,成為肇星人的老朋友。
請看壹下肇興村全景:中間凹,四周山勢險峻,呈長方形,塊塊如船。剛才我說了,肇興先民開泉,流入江河,奇跡般地形成了這艘巨輪。順流而下壹帆風順。肇興不是個好地方嗎?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辦公室:智能標簽"/> 17℃左右。有壹條小溪穿村而過,方便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從四面八方搬來,和睦相處,都姓陸。為了區分,在家庭成員中確定了“內姓”。壹個有姓的人住在壹個村子裏,這個村子也叫“群”。肇興已發展為五大集團,以當時民眾所追求的“五常”而得名,分為仁集團、義集團、禮集團、智集團、信集團。每個小組,也就是每個家庭都自己修建鼓樓,這就是為什麽壹個村子有五個鼓樓的原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肇興鼓樓群。
接下來,我們去看鼓樓。高28.9米,13層。
跟我來,鼓樓是木結構,四根大杉木為主柱,直抵頂樓,另壹根輔柱上有橫檁和豎瓜,向四周延伸,全用木榫和木橛子,不用釘子,結實牢固,緊固無縫隙。
鼓樓造型各異,有的四面流水,有的四面流水,有的四面流水。樓的樓層都是奇數,從三五層到十五層,高度從兩三尺到四五尺。底層壹般兩三平米左右寬,有的四周有欄桿,有的是開放式的,中間有“火塘”,四周有長凳供人休息。建築的屋檐上貼著小青瓦,有的屋檐上貼著龍鳳、花鳥、泥塑。屋頂多為傘狀,有垂直的桅桿或堆疊的陶瓷“金瓜”和“葫蘆”。頂蓋下,有的四周是木格子或堆積的有棱角的木花,“多孔如蜂窩”,“似鳥窩”。請小心。橫枋、墻壁、門上繪有龍、鳳、麒麟、鳥獸花卉、山水人物,美輪美奐,栩栩如生。從鼓樓的外觀可以看出,它氣勢磅礴,既有寶塔的英姿,又有亭臺樓閣之美,雄偉壯觀。
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築藝術,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標誌。以後只要看到鼓樓,就知道絕對是侗寨。
壹位先生問,侗寨這座精致、獨特、實用、美觀的鼓樓是誰建的?
我想告訴妳,建造者都是侗族人自己的工匠,整個建築都是在腦子裏畫出來的,從來不用圖紙,幾百根梁、梁、柱頂的尺寸也是腦子算出來的。雖然沒有圖紙,但是分層建築的梁柱連接是完全壹致的,從來沒有出過差錯。從這裏可以看出,董宅鼓樓的建造者真是匠心獨運,技藝非凡。這種能工巧匠在全國各地的侗族村寨中隨處可見,但最著名的是肇興和唐吉。
另壹位先生問,鼓樓的建設費用誰來出?
侗族村寨的鼓樓象征著好運、繁榮和所有人的團結。所以,在村上建鼓樓,成了全村人的榮譽和意誌。全村人都把它當成喜慶的事,家家戶戶都籌錢出力。壹些侗族村寨把募捐者的名字和捐款數目刻在石碑上以示支持。
“鼓樓的作用是什麽?”這個問題問得好。
正如我剛才所說,首先,它是侗寨的標誌,看到鼓樓就意味著進入了侗鄉。因為其他民族村寨沒有類似的建築。第二,它也是侗族姓氏的象征。按照侗族的習俗,鼓樓是按姓氏來建的,每個姓氏就是壹個鼓樓。第三,它是侗族同胞休息的地方。下班後,村民們經常在鼓樓內外休息,乘涼或在火堆旁聊天。有時候聽長輩講美麗的民間故事,接受傳統教育。第四,這是年輕人的社交場合,男孩們經常在大廳裏圍著圈子快樂地跳舞,等待濃妝艷抹的女孩找到他們的白馬王子。第五,鼓樓也是董家接待客人的地方。逢年過節,董家人喜歡集體串門,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第六,鼓樓是侗族人聚會討論的地方。村裏的壹切大事,都是村裏老校們敲鑼打鼓討論,決策,分配執行。如果有民事糾紛,也是由這裏的第壹款決定。第七,鼓樓也是侗寨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鼓樓頂樓掛壹面細長腰牛皮鼓,故名鼓樓。過去,當士兵和土匪暴亂和搶劫時,或者村裏發生山火時,壽頭會派人到樓上去打鼓求救。第壹層,鼓聲響起,其他村莊也有回應。壹村壹村,鼓聲響起,人們紛紛響應,相互扶持。很像過去北方的烽火臺,但鼓樓的信號不是烽火臺而是鼓。壹位古建築專家對董宅鼓樓進行了研究,他說:“董宅鼓樓是地道的本土文化,是中國建築的壹個變種。”
村裏的青年男女為大家唱了壹首大董歌。大曲是壹種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的自然民族音樂。傳說有壹個叫的年輕侗族人到天上去摘了它,並把它傳遍了整個侗族鄉。因此,有人稱之為“天籟之音”。它於20世紀50年代被發現,並在全國聞名。80年代在巴黎成名,震驚世界音樂界。現在正在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唱完大曲,女生男生會邀請大家壹起踏上歌廳。歌廳的侗族方言叫“多耶”,是侗族先民關公和創造的壹種集體祭祀舞蹈。據說參加這種舞蹈可以消災祈福。請加入吉祥隊列,您將獲得平安、幸福、健康、長壽。
看完第壹個鼓樓,我們將參觀侗族的“撒”,領略侗族“撒”文化的神秘。
“撒”是侗族人民信仰的女神。為什麽侗族人每年都這樣祭祀仨?傳說古時候有個侗族女子,為了維護董家的利益,與邪惡作鬥爭。最後因為寡不敵眾,從九層懸崖下的龍潭跳下,壯烈犧牲。很快,在她殉難的地方,壹塊形似她的摩崖石生長起來,巍然屹立在龍潭邊。董家人說這是撒的化身。董家為了悼念她,稱她為“奶奶”,視她為神。這是至高無上的上帝,他可以發號施令,庇護村莊,主宰壹切,保護環境和人民。於是,每到過年,各村都派專人“造塘”,把龍潭邊的壹塊石頭擡回村裏,放在村裏的“奶奶堂”裏。這樣就相當於把奶奶接到了自己的村子裏,這樣才能保證這個村子的人幹凈,人丁興旺。
這是奶奶的池塘,象征著奶奶跳下的龍潭。這是壹個非常神聖的池塘。每當村裏的人在節日期間踏上唱堂,都要繞著池塘轉三圈,才能進入唱堂,以示對祖母神“薩”的崇敬。
這是沙丹,也被翻譯成了“聖母院”和“國壇”。我不敢評論這個翻譯是否正確。總之,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撒女神的房子。在裏面,撒旦被用石頭建成了壹個圓形的土堆。土堆上種著壹棵黃楊木,旁邊放著壹把傘。周圍有十二或二十四個小木香椿或小石堆。紙傘和木制的香椿上蓋著剪刀。據說這些木制的椿和石堆代表了“守將”的位置。這裏有壹個世襲的或占蔔的“丹薩”——祖母祖先的管理。除非禮拜日,否則不得入內。在肇興這個地方,上個月初,賀宅舉行了祭祀儀式。當時“登撒”在祭壇前放置特殊的服飾,每戶壹男壹女,拿著茶(酒)、菜、香紙、蠟燭祭祀。祭祀結束後,他們聚集在“祭壇”周圍用餐,同時鳴鑼或奏蘆笙,這就是“多爺”。如遇抗敵和集會活動,應先集中精力在壇前喝奶奶的茶,向她求庇護,然後才能行動。
這是紙團鼓樓,共9層,高14.8米。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個鼓樓和之前的不壹樣。有什麽區別?我們先看壹看,想壹想。沒錯知團鼓樓的頂樓是方形的,有壹個靠山的屋頂,四個翅膀很高,壹個寶葫蘆塑造在脊的中心,天鵝塑造在兩端。然後其他四個鼓樓都是八角金字塔形屋頂,壹個葫蘆頂由大到小,各種珍禽異獸和人物都塑造在每個鼓樓的屋檐下,栩栩如生,各有特色。檐板上畫的人物、山水、花鳥故事栩栩如生。
好吧,我們繼續。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街是公路街,向南通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但是在這裏,妳必須經過唐的生態博物館和著名的地坪花橋。地坪花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值得壹去。
右邊是肇興外事賓館,這是壹座具有侗族特色的三層木質吊腳樓,服務設施較為完善,接待過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還有壹支20多人的侗族藝術表演隊,晚上專門為遊客表演侗族民間歌舞、唱侗戲。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欣賞壹下。
另外,我還想告訴妳,董家熱情好客。中國有句古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5戶村民設立了住宅接待處,有家的溫馨感。如果有必要,他們會歡迎大家來參觀。
這是村民田茂在榮家的會客室。像這樣的接待室有四間,都是董氏家庭式的接待,讓客人做壹天董氏家人,體會董氏家庭生活的情趣。
這是禮樂集團的鼓樓,13層,高23米。
鼓樓對面是劇場,也叫戲臺。是當地村民表演侗戲、唱侗歌的舞臺。
說到侗戲,我順便給妳介紹壹下:
侗戲是侗戲的壹種。流行於侗族聚居的貴州、廣西、湖南等地。它由黎平縣拉洞村侗族學者武文才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創立,具有獨特而濃厚的民族風格。
不知道妳有沒有註意到?
每個鼓樓前都有壹個套間。這是幹什麽用的?這叫鼓樓坪,也叫葛平,是用來踩堂歌的。
有鼓樓的地方就有舞臺,就有宋平。這是侗族建築布局的壹大特色,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公共設施和功能區布局的心理構想。
這是儀式花橋。
侗族的橋多為木橋,以長廊的風雨橋為佳,多建於清末。像肇星村這樣的花橋有五座。這種橋造型美觀,承載能力強,既能為人們提供行走,又能為人們遮風擋雨,同時也是人們休息和迎賓的場所。
放眼望去,全是侗族的木質建築。據《黎平縣誌·風俗誌》記載,侗族常建造仿動物木結構的雙面屋頂“甘蘭”建築,當地漢族稱之為“吊腳樓”。侗寨的房屋布局大多取決於附近山的走向,面對大壩或流水。巷道彎彎曲曲,寬窄不壹,並根據地形,幾戶壹起搭建條形房屋。房子的前部是壹個開闊的走廊,也叫開放式走廊。用侗語叫“幹欄”,是居住、會客、織布、刺繡的地方,後面部分是臥室、竈房。
董的吊腳樓畫室有壹間、兩間、三間,也有五間甚至十間以上的走廊。無論房間多少,房子兩邊都配有建築樓梯的“偏沙”。壹般建築有三層,壹層是牲畜,二層是客廳,三層是存放農場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
董家木樓最大的特點是壹個倒金字塔,二樓在壹樓的基礎上60 cm,以此類推,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狀。
據說侗族的這種建房形式是窩居的遺風。過去,為了防止野獸的襲擊和濕面對人體的侵襲,侗族人在樹上築巢,後來演變成了今天的吊腳樓。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住二樓變成了住壹樓,由前廊、客廳、臥室、廚房組成。少數家庭還建起了窗明幾凈的四合院,反映了侗族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
我們看到掛在遊廊上的是董布。是女人自己種棉花,自己紡紗,自己織布,自己染色的布。它以耐用和柔軟而聞名,侗族女孩和年輕壹代的美麗的民族服裝都是用這種布制成的。
這塊閃亮的石頭是用來做什麽的?侗族婦女用來打布的。布是第壹次織和染。為了讓它纖維更緊密,質地更柔軟,以後更光亮,需要反復拍打,這真的是很多練習。夜晚,敲打布料的聲音也是壹種自然的音樂。
侗族人民依水而居,依水而居的人們喜歡魚,並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家可以看到,村裏有四個魚塘,池塘裏有壹群大大小小的鯉魚。這個魚不是吃的魚,而是壹個魚種,因為侗族社會的傳統農業是水田種稻,嚴格來說主要是水田種草,水田除了種草就是養魚,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農耕形式和稻作文化特色。稻田養魚可分為稻田養魚苗、稻田養大魚、池塘藏魚三個階段。所以池塘裏的魚是魚種,不能吃,只能我們自己享用。
想問問大家,魚塘中間的方形土木平臺是用來做什麽的?外面的柵欄是幹什麽用的?我來告訴妳,這叫魚窩,是魚躲避天敵,抵禦寒冷的地方。比如池塘裏經常放鴨子,鴨子運魚。當鴨子進入池塘時,魚逃入巢穴躲藏,鴨子被柵欄擋住。當鴨子離開時,魚會毫無顧慮地出來覓食。聰明的侗族人在魚巢上培土,種壹些常用的蔥、蒜、絲瓜,既美觀又實用。
各位朋友,我們來到了人團花橋,接下來是人團鼓樓和戲臺,它們的建築特色和功能都和我們見過的壹樣,就不壹壹介紹了。這個鼓樓還有壹個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叫“舉官”。據說,古代有壹個誠實而慈善的“天官”,他經常下到各個侗族村莊去訪貧問苦,並與侗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天官,每年都要進行舉官的活動。
請穿過董家的吊木樓,看看壹團鼓樓。
這是壹團鼓樓,11層,高度15.8米。鼓樓後面是鼓樓坪和戲臺,前面是壹團花橋。這個鼓樓位於肇興村的中部,所以來這裏休息娛樂的人很多。妳看這花橋上的木柱木板,都是開槽的。它們能在歲月之後被打磨成如此明亮的光嗎?
然後,讓我們沿著侗鄉的石板路走壹走,欣賞壹下河邊的民居風光。
董鄉為什麽會有石板路?有這樣壹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董家不會唱歌。就像我剛才說的,有壹個年輕人叫也斯,他想去天堂為人們采歌,但他很難獨自建造壹條通往天堂的道路。四方八路村民得知後,壹人獻上壹塊青布,修了壹條通天之路。也斯也拿起天上的歌,傳遍了整個侗鄉。妳看,這壹片青石,壹條青石鋪成的路,不就是當年的藍布嗎?
侗族人民歷來有修路架橋、熱心公益事業的好習慣。為了解決高坡窄路和雨天出行難的問題,村裏的道路大多鋪上了綠色石板。石板是當地工匠鋪的,全村投入了勞力和勞力。像這樣的石板路在侗鄉隨處可見。
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鋪路架橋的功德,在路的盡頭或橋頭都有壹塊石碑,上面刻著修建者的名字、修建時間、捐助者的姓名、捐助金額等。,讓熱心公益事業、做好事的人的名字流芳百世。
各位朋友,肇興侗寨參觀結束了。
肇興歷史悠久,素有侗鄉“海之歌”之稱。同時,肇興是侗族美食集中的地方,也是侗族手工藝品豐富的地方之壹。我們到達住宿的地方後,可以欣賞東鄉族的歌舞,品嘗具有東鄉族風味的食物,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民族和民間的手工藝品。總之,讓大家來到肇興侗寨,大飽眼福,大飽口福,給家人帶去壹份祝福,給妳帶去美好的回憶。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