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和孩子交朋友。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倔強叛逆,父母往往會懷念他們小時候聽話乖巧的樣子。隨著心理的成熟和發展,青春期的孩子會逐漸將人際關系的重心轉移到同伴群體。為了顯示他們的成年感,他們經常疏遠父母。
站在父母的角度,往往很難接受孩子因為成長而不再那麽依賴自己。同時,由於思維方式差異等客觀原因,兩代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缺乏相互理解和認同,溝通困難。?
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意識、自尊意識、自立意識明顯增強。父母要想和孩子良性溝通,就要把孩子當大人看待,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尊重,用孩子的情感能力和孩子做朋友溝通。?
關鍵詞:1:信任?
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前提,人際交往是雙向的。父母獲得孩子信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調做人,對自己誠實。?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中,父母往往是作為淩駕於他人之上、不可侵犯的權威人物出現的。這種傳統延續至今,大部分家長自我封閉,不願意向孩子敞開心扉,習慣用“妳做不到”“妳應該做”這樣的句子來教育孩子。這種強硬的命令式語氣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壹種被打擊和鄙視的不平等感。
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父母要有與孩子平等做朋友的意願,以開放、民主、自由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的困惑,做過的蠢事,遇到的壓力,甚至喜歡的異性,從而展現壹個真實的、不完美的、平易近人的父母形象。?
關鍵詞二:尊重?
信任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但作為個體,每個人都想保留自己的空間。?
青春期的孩子願意把自己想象成成年人。父母要理解這種心理,像成年人壹樣給予充分的尊重,相信他們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需要註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畢竟不是真正的成年人,待人接物的不成熟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
這時候家長可以適當觀察,從側面感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然後給出自己的建議。任何強行幹預或直接侵擾,如翻日記、偷看手機等,都會讓孩子產生被輕視、被侵犯的感覺,從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要客觀評價孩子行為的對錯,不能簡單地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孩子,像“都是妳的錯!”“我覺得妳不行!”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極度反感。?
關鍵詞三:* * * *愛情?
“愛”是指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在青春期教育中,家長也要* * *感性,即理解孩子當時的情緒。?孩子們用完全不同的立場和態度來回答,心理感受自然會不壹樣。顯然,充滿同理心的回答容易打破與孩子的隔閡,有利於雙方的深入交流。需要註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敏感、易怒的心理特征。壹旦在家裏得不到理解和認可,他們就會逐漸向父母關閉心扉,選擇向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網絡傾訴自己的痛苦,這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和青春期敏感的孩子交流應該註意什麽?
1,對孩子的教育要盡量分開,對話式,避免當眾訓斥。十幾歲的孩子最有面子,就是自尊心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要避免在公共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同學面前。
2、不要總在孩子耳邊說,怎麽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和他比或者拿別的孩子和他比,這只能吸引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詳細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和攀比。
3.當孩子成績下降時,首先,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指責,而是鼓勵孩子成績下降。壹般我們已經很難過,甚至很氣餒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關心他,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詳細分析和解決問題。責備會讓他疏遠妳,這樣以後出了問題,他就不會主動和父母協商了。
4.改變固定的思維模式。試圖從當今時代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父母可以對壹些現象和觀念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必為了讓孩子聽話而堅決反對。
5.防止兩個極端。壹個是過度縱容,壹個是盲目壓制。兩者都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必須堅持基本的道德原則,這樣才能教育孩子掌握壹定的程度,防止孩子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