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河南有哪些特色農產品?

河南有哪些特色農產品?

鞏義的石榴,新密的大棗,中牟的大蒜西瓜,焦作的四淮藥,南陽的山藥、菊花、牛膝,駐馬店周口的白芝麻,商丘的黑芝麻,河南特色的小麻油,信陽的板栗毛尖,全省的花生,,,總之全省的特色農產品有茶葉、水果、雜糧、食用菌、牛肉幹等50多種。

要說大農業,那就是農林牧漁副。妳可以看看下面這些:

1,花苗

河南地處中原,地理位置適中,氣候條件適宜。是“北移花南,南移花北”的理想培訓場所。2001年,全省花卉種植面積43萬畝,其中洛陽牡丹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00畝,收集和引進國內外牡丹園藝品種600多個,育成新品種70多個。栽培總量3000萬株,年銷量200多萬株。銷售範圍達到二十多個省(市)和十幾個國家(地區),在費城和日本建立了“中國牡丹園”,為牡丹出口開辟了壹條道路。開封菊花現有生產面積3500畝,年產量400萬盆(株),年產值4000萬元。目前引進、育成、栽培的品種有1500多個,約占全國品種資源的壹半,且多為優質、觀賞和經濟價值高的珍稀品種,在歷屆全國菊花大賽中名列前茅。南陽玫瑰苗圃占地4000畝,品種600多個,是中國最集中的玫瑰種苗繁育基地。潢川縣花卉種植面積2萬多畝,品種1000多個。長期以來,潢川是壹個四季花香的地方:春梔子花(花)、嶽夏(季)、秋桂(花)、冬梅(花)。鄢陵縣花卉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花卉發展迅速,素有“江北花數燕嶺”之稱。延陵蠟梅等名花已進入北京人民大會堂和美國林肯紀念堂,延陵柏的造型在昆明世園會上家喻戶曉。花卉產業是最具活力的產業之壹。據國際權威機構和專家預測,1990年世界花卉消費為100億美元,2000年為2000億美元,年均增長10%。目前,世界花卉生產和消費逐漸分離,生產正從高成本國家向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花卉生產單位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臺灣省的1/3,也明顯低於東南亞、拉美、非洲國家。自然氣候類型多樣,市場消費潛力巨大,是發展花卉產業的理想之地。我省生產花卉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壹定的產業基礎,發展優勢明顯,潛力巨大。

主攻方向:加強花卉種質資源保護,大力推進關鍵技術研究,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建立名優花卉苗木品種示範基地,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名優特新品種。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花卉保鮮和加工技術,提升花卉種苗產業的規模、檔次和水平。加強市場開發,做好產銷銜接,提高花卉苗木產業化經營水平。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洛陽牡丹區、開封菊花區、南陽玫瑰區、鄭州花卉苗圃區、鄢陵花卉苗圃區、潢川花卉苗圃區。洛陽牡丹區主要位於洛陽及其郊區和偃師市。開封菊花區主要位於開封市及其郊區。南陽玫瑰主要分布在臥龍區和宛城區。鄭州花卉苗圃區主要分布在鄭州市滎陽市、邙山區和金水區。鄢陵花卉苗木區主要分布在鄢陵縣,輻射到許昌縣和長葛市;潢川花卉苗圃區位於潢川縣。

發展目標:至規劃期末,全省花卉區域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其中洛陽牡丹5萬畝,開封菊花65438+50萬畝,南陽玫瑰65438+20萬畝。培育壹批有競爭力的名牌花卉,實現常規花卉基本自給,切花品種相對齊全、質量較高、常年供應;葉子和開花植物的生產繼續發展;盆景的質量明顯提高;觀賞性垂直綠化苗木、草坪、宿根花卉有了很大進步。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管理和網絡化銷售,努力擴大國內市場份額,快速占領國際市場。

2.食用菌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全省食用生產發展迅速。到2001,全省食用菌產量已達1.4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8%,位居第二,產值63.3億元,在農業產值中排在糧、棉、油、果、菜之後,居第六位。目前,全省158個縣(市、區)中,有147個縣有食用菌生產,其中生產能力超過5000噸的縣(市、區)47個,產值超億元的縣12個。食用菌的生產和發展已經成為河南省壹些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其中泌陽、西峽、魯山等縣分別以香菇、木耳、黑木耳產量大,產品優而享譽國內外。農民人均純收入中食用菌產業收入大於1/3。但由於食用菌生產宏觀調控不力,生產分散,信息滯後,結構失衡,主栽品種平菇、黑木耳、香菇占總產量的665438±0.2%,而白靈菇、杏鮑菇、平菇等部分珍稀菇類產量僅占2‰,造成我省食用菌產業大而不強。2001年,全省食用菌出口總量2228噸,出口額1177479美元,占全國出口額的0.18%。這與產量占18%、全國第二的大省地位很不相稱。食用菌是中國人喜愛的傳統副食品之壹,國外對食用菌的需求也異常旺盛。國內外需求量很大。由於食用菌營養豐富,具有壹定的保健功能,隨著人們對食用菌食用和治療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需求量將會大大提高,食用菌市場潛力很大,前景廣闊。我省發展食用菌產業比其他省份更具優勢。只要我們抓住機遇,重視發展,食用菌產業壹定會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主攻方向: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和馴化,大力發展名、特、優、稀品種,優化食用菌品種結構;加強稭稈栽培新技術、新資源開發、以草代木、食用菌深加工技術研究。依靠科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食用菌產量和產品質量。建立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實施產業化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

區域布局:重點建設中東部和北部廣大平原,西部和西南部丘陵地區兩個食用菌生產優勢區。中東部和北部地區優先發展區主要分布在商丘、開封、周口、安陽、濮陽、焦作、鄭州、許昌等8市33個縣,主要利用豐富的農作物稭稈資源大力發展珍稀食用菌品種;西部和西南部丘陵地區優先發展區域主要分布在三門峽、洛陽、平頂山、南陽、駐馬店、信陽6市13縣。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全省食用菌產量將達到654.38+0.6萬噸,比2006年增長654.38+0.4%。品種結構得到優化,大路品種由目前的60%減少到40%。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出口量和出口額大幅增加。組建1-2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進行產業化發展,實現由食用菌生產大省向食用菌生產強省的轉變。

3. 茶

我省信陽、南陽桐柏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山川起伏,具有濕潤季風氣候的特點。光、熱、降水、土壤等條件構成了發展茶葉生產的良好生態環境。目前,僅信陽市已開辟茶園50多萬畝,年總產量654.38+00多萬公斤。茶葉種植面積覆蓋全市8個縣區654.38+028個鄉鎮654.38+0200多個村,茶農約654.38+08萬人,已形成654.38萬畝茶村。信陽毛尖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壹。在國內外多次獲獎,1990榮獲國家質量金獎,1999榮獲昆明世博會茶葉金獎。國內銷售30個省、市、自治區,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有很大的市場面積。但由於大部分茶農種植分散,生產規模小,管理粗放,品種混雜,導致茶園產量低,成本高。平均畝產只有30公斤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0%左右。另外,產業化水平低,品牌規模小,檢測手段落後,導致優勢較弱。茶是世界三大天然飲料之壹。全世界約有60個國家種植茶葉,超過65,438+060個國家和地區消費茶葉。是中國幾代人的名酒。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和各種具有藥理作用的物質,有益於健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茶葉的多用途開發,茶葉的需求將會增加,進壹步發展的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加快無性系良種繁育和推廣,全面推進茶樹良種化、生態茶園化、生產機械化和標準化,提高茶葉品質和單產,實施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經營,提高茶葉加工能力和技術水平,努力擴大品牌規模,做大做強信陽毛尖。

優勢:豫南優質茶區,包括信陽的6縣2區(平橋區、浉河區、固始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羅山縣、潢川縣)、南陽市的桐柏縣、駐馬店市的泌陽縣,從而將該區域打造成為我省優質無公害茶區。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茶園總面積達到60萬畝,茶葉總產量達到654.38+07萬公斤。茶樹無性系良種面積達到654.38+萬畝,名優茶比例達到70%以上,實現了茶葉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

4.單性柞蠶

壹性柞蠶,即壹年只羽化壹次,壹年只能養壹只春蠶。由於河南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地區,日照充足,熱量充沛,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尤其是春天,氣溫上升快,橡樹葉開放早,質量好。特殊的氣候條件使河南成為中國典型的化學柞蠶產區。我省蠶區面積1000000多畝,利用面積約300萬畝。建國後,河南省化學柞蠶繭最高年產量為1.3萬噸。在過去的10年間,柞蠶品種的年放養量在1.3 ~ 1.5萬公斤之間,年產繭量穩定在5000噸左右(產量)。主要分布在南陽、平頂山、洛陽、駐馬店的南召、方城、內鄉、鎮平、魯山、舞鋼、嵩縣、汝陽、泌陽、確山等16個縣(市),其中南召、魯山、方城占全省蠶繭總產量的90%左右,形成集中連片產區。養柞蠶不占用耕地,投資少,產出率高。從養蠶到賣繭壹般需要50天以上,投入產出比達到1:8.5以上,經濟效益顯著。而且柞蠶的養殖可以和食用菌、天麻的生產緊密結合,形成良性循環,保護生態環境。我省化學柞蠶繭不僅比東北、山東等化工地區上市早,而且可自然保存9個月以上。而且繭絲質量好。歷史傳統產品河南手工柞蠶絲,具有強韌、結實、柔軟、珍珠光澤、高雅含蓄、吸濕透氣、冬暖夏涼、抗紫外線、舒適護膚等特點,曾獲全國冠軍,暢銷50多個國家。多年來,產量和出口量穩定在654.38+0萬米左右,年創匯500多萬美元,是中國唯壹的生產和出口基地。同時,隨著吃蛹市場的發展,柞蠶的新用途不斷擴大,特別是在河南省,蛹的含水量低,蛋白質含量高,氣味芳香,所以從90年代開始市場就供不應求。但是,由於柞蠶品種單壹、新品種培育和更新換代慢、主品種缺乏、柞蠶深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程度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普及難度大、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我省柞蠶生產發展緩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國加入WTO,人們更加註重營養安全和舒適護膚,這為柞蠶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河南具有適合柞蠶生長的獨特自然條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良好的柞蠶生產基礎,發展柞蠶產業的優勢和潛力巨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廣柞樹修剪新技術,采取橡膠填充墩、合理加密等措施,建設優質高產生態蠶坡;加快優良蠶品種和優質蠶種的選育和推廣,全面推廣應用人工室內保護育小蠶新技術,顯著降低小蠶損失率;加強蠶種場種子生產設施的改造;做好蠶病防治工作;大力開展繭絲深加工和蠶蛹蛾綜合利用,努力提高蠶業綜合經濟效益。

優勢區:重點建設南召、魯山、方城三縣優質柞蠶區,壯大本地區柞蠶產業。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建成優質高產生態蠶坡1萬畝,飼養蠶種2萬公斤,生產柞蠶繭7500噸。優良蠶品種和優質蠶種普及率分別達到80%和90%。蠶種和蠶繭產量分別比2002年增長50%和60%。繅絲200噸手工柞蠶絲,加工200萬米手工柞蠶絲。柞蠶生產綜合效益達到6543.8+0.68億元,比2002年增長52%。

5.中草藥

我省是中藥材資源大省,中藥材品種、數量、儲量均居全國前列。南起桐柏山,西至大別山,西至伏牛山,中藥材資源豐富。中藥材近2000種,名貴中藥材30余種,焦作四大懷藥(地黃、菊花、山藥、牛膝),新鄉金銀花,安陽天花粉,嵩縣柴胡,天麻,欒川百合,南詔,魯山辛夷,西峽。“四淮藥”在東南亞等國享有珍貴禮品的榮譽,在美國和日本被稱為“中國藥”。有壹個標準化、規範化的全國中藥材專業市場——禹州“中國醫藥城”。加工方面,全省以中藥加工為主的生產企業超過100家,年工業產值超過1.7.5億元。南陽只有32家醫藥加工企業,總產值6543.8+08億元,利潤6543.8+08億元。以發展中藥聞名的皖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已躋身中藥企業50強。其“仲景”牌六味地黃丸、月月舒顆粒、止痛口服液被評為全國知名品牌,銷售覆蓋全國各省市,並遠銷南亞、歐洲、北美。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發展中藥材成為西部山區和淮藥產區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中草藥的發展符合當今人類追求健康的需求。中藥因其獨特的療效和小的副作用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傳統中草藥的認識逐漸深刻,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主攻方向:加快新品種引進,搞好選育推廣,研究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綜合栽培技術,探索有機無公害、無公害的優質道地藥材選育栽培技術。加強中藥材資源保護,實施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加工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最大限度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豫西南、豫西北中藥材區。豫西南中藥材產區主要分布在南陽的19個縣(市、區),三門峽的盧氏、靈寶市,洛陽的欒川、嵩縣、汝陽縣,平頂山的魯山縣。豫西北中藥材產區主要分布在焦作市的沁陽、武陟、溫縣、孟州、艾博,新鄉市的輝縣,安陽市的林州、濟源等地。,重點發展四大懷藥。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654.38+0.85萬畝,優質藥材普及率達到80%。加大科技開發力度,提高中藥材的整體效益,使其真正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6.芝麻

我省是芝麻生產大省。2001年,全省芝麻種植面積373.7萬畝,總產量23.4萬噸,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第壹。我省芝麻產區相對集中,從南陽、駐馬店、周口到商丘形成了壹個芝麻區域帶。50萬畝左右的大縣3個,20萬畝左右的大縣8個。我省芝麻的外觀質量和內在質量均優於湖北、安徽、江西等省,國際市場上素有“中國芝麻味天下第壹,中國芝麻味河南最好”的美譽。芝麻也是我省傳統的出口商品。因其品質優良,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是我省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之壹。目前,由於加工技術和工藝落後,影響了我省芝麻的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芝麻及其加工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同時,芝麻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受到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在美國近年公布的20種抗癌抗衰老食品中,中國的芝麻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市場植物油和油籽價格持續上漲,為中國油籽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我省是芝麻集中產區,生產基礎較好。隨著壹系列優質新品種、適用新技術的推廣和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芝麻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

主攻方向:加快優質專用新品種選育,加快優質芝麻新品種推廣,實現品質專業化,研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進壹步提高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努力提高加工技術水平,進行產品深加工,打造名牌產品,加強市場開發,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區域布局:重點建設南陽、駐馬店、周口白芝麻產區和商丘黑芝麻產區。白芝麻區分布在三市17縣,主要發展純白芝麻。黑芝麻區位於商丘市的兩個縣(市)。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全省芝麻面積穩定在380萬畝,年總產量約26萬噸。除了建立小型黑芝麻生產基地外,純白芝麻品種將在整個芝麻區域廣泛推廣。努力實現質量專業化、質量安全化、區域布局化、產品品牌化的目標。

7.花生

我省是花生主產省之壹。2001年,全省花生種植面積1434萬畝,總產量296.2萬噸,居全國第二位。與世界花生生產先進國家美國相比,我省花生種植面積是美國的1.85倍,總產量是美國的2.25倍,單位面積產量比美國高20%。因此,我省花生生產在全省乃至全國油脂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省花生產區相對集中,形成豫東北部果區和豫西南部小果區兩大類型區。全省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的縣有4個,種植面積在30萬畝左右的縣有15個。我省花生質量優於山東和其他省份;花生也是我省的傳統出口商品,出口價格僅為國際市場的60-70%,是我省為數不多的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目前,由於優質專用新品種應用面積小,標準化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推廣緩慢,加工技術落後,至今沒有壹個知名的油脂加工品牌,影響了我省花生產業的經濟效益。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植物油、植物蛋白和植物蛋白餅飼料的消費量將大幅增長,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花生市場植物油和油籽價格持續上漲,為中國產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我省是花生集中產區,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基礎好。隨著壹系列優質新品種、適用新技術的推廣和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花生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

主攻方向:加快優質專用新品種選育,加快品質提升,實現品質專業化,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實現品質安全;培育龍頭企業,努力提高加工技術水平,進行產品深加工,打造名牌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區域布局:重點建設豫東、豫北大果花生區,豫西南和豫南小果花生區。豫東、豫北大果花生區位於安陽、濮陽、鶴壁、新鄉、開封、周口、商丘、鄭州等8市22縣,主要發展高油和普通出口大果花生;豫西南、豫南小果花生區位於南陽、駐馬店12縣(市、區),主要發展高蛋白食用花生基地和珍珠豆(西班牙型)出口花生基地。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全省花生面積穩定在654.38+05萬畝,年產量達到400萬噸左右,品質比由目前的654.38+00%提高到35%。努力實現質量專業化、質量安全化、區域布局化、產品品牌化的目標。

8.黃河沿岸的優質大米

我省元陽等地沿黃縣分布,黃縣位於黃河下遊,地勢在黃河河底以下5-20米。黃河水可以自己流進地裏。由於黃河水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和多種微量元素,加上該地區鹽堿地改良後的特殊地質和晝夜溫差大的特殊氣候,* * *孕育了無汙染、無汙染、顆粒晶瑩、綿軟香甜的特點,因此聞名全國。目前,全省沿黃優質水稻種植面積654.38+0.5萬畝,且相對集中。其中,元陽縣現已發展到33.8萬畝,是中國優質水稻生產基地。結果表明,元陽大米的蛋白質、澱粉、銅、鐵、鈣、鎂、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於風靡全球的泰國大米,尤其是被科學家稱為“生命元素”、“天然解毒劑”的硒元素,是泰國大米的7.66倍。因此,元陽大米獲得了許多獎項,如七五國家星火計劃博覽會、兩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和國際食品與加工技術博覽會,被譽為“中國第壹大米”。1996,原陽“黃原”精米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成為河南省第壹個獲準使用“綠色食品”商標的糧食食品。經過幾年的經營,元陽縣這個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已經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大米集散地。同時,黃河沿岸大米的優良品質和品牌,使數十萬稻農的收入比普通大米增加了25%之多。但由於加工精細程度不夠,包裝檔次滯後,營銷手段落後,雖然黃河沿岸大米,尤其是元陽大米的內在品質優於泰國大米,但競爭力弱於泰國大米。大米是主要的口糧之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優質大米將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沿黃優質粳稻具有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優勢,滿足了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主攻方向:加強優良種質引進和優良品種選育推廣,研究推廣優質高產高效先進栽培技術。開展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加工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精加工、精包裝、創品牌。加強宣傳營銷水平,努力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優勢區域:沿黃優質稻區主要包括原陽縣、獲嘉縣、新鄉縣、封丘縣、長垣縣、演金縣、濮陽縣、範縣、武陟縣、中牟縣、開封縣、蘭考縣和開封市郊區的13個縣(區)。這個地區將建成我省優質無公害水稻區。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沿黃優質稻種植面積由2002年的654.38+0.36萬畝增加到654.38+0.7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對優質大米進行精細加工和包裝,科學組織生產和銷售,達到改善管理、提高檔次和綜合效益的目的。

9.大蒜

河南省是優質大蒜的主要產地。近五年來,每年大蒜種植面積超過654.38+0萬畝,70%的大蒜產品出口海外。2002年,全省大蒜種植面積達到1,81,000畝,是全國大蒜第壹產區。特別是中牟、杞縣種植大蒜歷史悠久,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栽培技術先進,品種優良。他們的產品以蒜頭大、花瓣均勻、色澤潔白、不散頭、耐貯藏、香味純正、辣味適中、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等特點享譽國內外,深受國內外客商和消費者的青睞。目前,兩縣大蒜面積已達68萬畝(祁縣40萬畝,中牟28萬畝),總產量72萬噸。1991年以來,中牟大蒜國內銷售和外貿出口總量65438+萬噸以上,暢銷全國各省市,出口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曾獲馬來西亞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99昆明世博會銀獎,並被註冊為“中國星火計劃名優產品”。2001和2002年,先後被定為國家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祁縣大蒜面積、產量、總產量、效益均居全省第壹,全國第二。在北京、廣東、深圳等2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大蒜直銷點,出口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荷蘭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65438+萬噸,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2000年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請註冊“金旗”牌商標,並獲得條碼認證。2001年被農業部、外經貿部定為國家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2002年獲得國家原產地證書。今年被農業部批準為大蒜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縣。相繼建成5個大蒜交易市場和30多家大蒜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3萬噸。但目前大蒜產業產業化程度低,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綜合效益不高;出口依存度高,國際市場大蒜價格波動導致大蒜收入不穩定,容易出現“賣難”問題。大蒜含有鉬、鋅、錳、銅等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硒、鍺,具有很強的防癌、抗癌和保健功能,以其獨特的辣味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同時,大蒜也是國際市場上重要的農副產品出口品種。隨著人們對大蒜食用、藥用和保健功能認識的深入,以及大蒜新用途和產品的開發,市場需求旺盛。另外,大蒜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外種植成本比較高。但我省有豐富的生產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大蒜產業發展有壹定潛力和良好的市場前景。

主攻方向:加快優質新品種選育和推廣,研究推廣優質無公害配套栽培技術。建立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加工企業,對大蒜進行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優勢:重點建設中牟、祁縣、通許、尉氏四縣優質大蒜區,壯大本地區大蒜產業。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優勢區域大蒜種植面積達到654.38+0萬畝,盡快實現大蒜生產經營標準化、產品質量標準化、銷售檔次包裝化、加工轉化為優質產品,實現大蒜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銷售品牌化、經營品牌化,以商標、品牌進入國際市場。使我省大蒜品牌享譽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