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成千上萬的簡歷,HR應該如何選擇簡歷?我來為妳解答,希望能幫到妳!
篩選簡歷是HR工作中常見的事情,網上也不乏相關的經驗和技巧。很多人開始接觸HR工作都是通過篩選簡歷,安排面試,但是我覺得沒有壹個有兩年工作經驗的人願意承認自己不會篩選簡歷!
但實際上,人力資源部門的效率和成績並不盡如人意,很多都是因為沒有把握住工作的前端。從操作層面來說,招聘屬於人力資源工作的前端,篩選簡歷不僅是招聘的第壹步,也直接影響招聘的效率。
向用人部門推薦壹份不合適不合適的簡歷。如果被拒絕,只會耽誤瀏覽時間幾秒鐘。但如果被選中,反饋,通知,安排面試,甚至是就業,最後,不僅浪費時間。
當直線經理看簡歷時,他們關註候選人的專業和工作項目。作為壹個HR,即使不能判斷業務匹配度,至少也要確保其他方面沒有錯誤。壹個頭腦清醒、目光銳利的HR,不僅能看出壹份簡歷的真偽,還能透過現象(簡歷上的表面信息)看到本質——信息背後的真實情況。
那麽問題來了:HR,妳真的會看簡歷嗎?
我朋友的公司沒有獨立的HR部門。因為業務拓展,我需要找壹個人力資源經理,正式組建壹個人力資源工作團隊。我把找對象的任務委托給我,我就利用職務之便幫他找對象。除了委托內部人士介紹他,幾家知名人才網站也貼出了信息。
三天下來,郵箱裏收到了上百份簡歷。我掃了壹眼簡歷標題,選了50個看起來正常可靠的標題,同時發給我的兩個同事,讓他們從中選出10發給我。
兩位同事都有五年以上的人事工作經驗,工作內容也壹直與招聘密切相關。他們接受過很多專業培訓,其中壹個是正規學校的。但是,他們給我發回的答案有點令人失望。至少,他們選的簡歷在我看來都是有問題的。
兩個人分別寄回了10份簡歷,除去五份重疊簡歷,總共* * * 15份。有壹點我仔細看了,最後發現沒有壹個是我想要的。我匯總了15人的簡歷,問題如下:
第壹,求職意向有問題。
有的人以前基本服務於制造業,但在求職意向上不僅選擇了制造業,還選擇了服務業和零售業,行業跨度過大;而且職位不僅選了人事經理,還選了行政經理、辦公室主任、總經理或董事長特別助理等。——這個比較接近,甚至有人選擇了營銷經理和公關總監的職位。
雖然隔行掃描不壹定完全成立,過了銀行還有很多人樂在其中,但不得不說,有些行業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工廠的操作流程與零售業的通行規範大相徑庭。如果妳同時選擇四五個界限分明的行業,我不得不懷疑妳職業定位的混亂。
人事經理不僅和辦公室主任大不相同,和市場經理也大不相同。如果妳之前有過類似的工作經歷,那就好說了,如果沒有,那妳的職業規劃顯然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妳對自己根本沒有規劃。壹個對職業生涯沒有明確規劃的人,如何勝任人力資源經理?
也許妳想說明妳能力很優秀,屬於全能型人才,很想嘗試轉型,但我還是勸妳冷靜。除了那些炙手可熱、爭搶的VIP人才,大部分人都想嘗試新的角色,基本都是通過組織內的崗位調整或崗位輪換來實現的。如果他們直接從上壹任人事經理轉到下壹任公關總監,成功率幾乎為零。如果有壹個老板可以直接幫妳實現轉型,那麽恭喜妳,他和妳壹樣不靠譜,妳的轉型夢很快就會破滅。
說到底,行業和崗位定位模糊,目標不明確,都是求職意向不明確的問題,基本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
處於職業倦怠期。
定位不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麽,自己能做什麽——本質上是缺乏自省和規劃意識的表現。作為壹個人力資源經理,沒有壹定的規劃意識和能力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第二,職業追求有問題。
在我遇到這麽多求職者的時候,讓我驚訝的不是那些工作了壹兩年就來應聘經理、總監職位的初生牛犢,而是那些工作了七年、八年甚至十年的老兵,依然選擇堅守壹線崗位,看不出他們有從軍人升級為將軍的打算。相比這種對鋼鐵的仇恨,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人選擇由高到低:原來的職位是經理,現在來應聘壹個小小的主管或專員,做到了副總裁級別,現在來應聘人事經理。
不排除特殊情況,比如職業間諜,或者級別高的小規模公司,或者想通過接壹個難度小,待遇少的職位來給自己減壓,獲得更多的私人空間。另外,只能有壹種解釋:對自己的能力沒有安全感。
第三,工作經驗有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在同壹家公司工作了幾年沒有升職;
2.工作了十幾二十年,還在中等水平;
3.跳槽太頻繁了。
正常情況下,如果妳在壹家公司連續工作了三年,表現好的話,妳會得到壹點晉升。再苛刻的公司,升職考試也不過五年,但如果妳在壹家公司連續工作了67890年,妳就沒有升職。我不得不懷疑妳的人品、情商和業務水平。
那些工作了十幾二十年卻還只是“四處遊蕩”的人,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壹種是早年發展還可以,後來停滯不前;另壹個是壹直在壹線,很快就成了“中遊”。前者不可取是因為他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後者不可取是因為他在低處呆的時間太長,很難形成從高處思考的習慣和模式。
跳槽和和壹個女生談戀愛結婚是壹樣的。在找到真正的王子之前,難免會誤吻幾只青蛙,所以跳槽不能壹竿子打死。從妳個人的角度來說,除非妳是創業期的合夥人之壹,否則妳是在走向大事業。不然沒理由死在壹個公司。
不存在忠誠的問題。員工和企業是雇傭關系而不是質押關系。那些打著忠誠旗號拒絕為員工加薪升職買單的企業,無異於捉弄奶牛。關鍵是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圍,人員的流動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也有助於企業自身的裂變。所以,總結壹下:跳槽是合法的。
但是,凡事都要有底線。壹個平均兩三年換壹次公司的人,我完全可以接受,但如果妳換了十幾年的公司,我很難相信妳會踏實穩定。
第四,職位描述有問題
作為經理級別,至少也是中層崗位。在工作描述中,我們不應該僅僅列出日常的工作行為,而應該關註工作的結果。職位描述和職位描述壹樣——妳以為我是業余的嗎?需要妳給我普及壹下人事經理的日常工作嗎?
更令人沮喪的是,有些人列出的日常工作,根本不屬於人事經理的範疇。發布招聘信息、通知面試、測評統計、加班統計、考勤匯總、薪資計算是什麽工作?請問,這是人事經理的工作嗎?妳們公司人事部只有妳壹個人!
密密麻麻的,壹眼望去全是槽。
第五,認知有問題
人事部門是很多人眼中技術含量最低,門檻最低的部門。我不怪這些人的偏見,因為很多企業的人事工作真的就是收簡歷,打電話,做報表,然後在社保局跑腿,基本不需要能力和素質。識字,會電腦就夠了。
還記得以前招聘人事助理、人事專員的時候,壹天就收到1000多份簡歷。雖然招聘信息明確了學歷等資格條件,但還是有很多中專、初中、高中的人投了簡歷,而且這些人中有相當壹部分來自各行各業的壹線操作人員。通過這個例子,妳可以大致了解人事工作在人們眼中的定位。
必須聲明,以上不代表我有學歷或專業課歧視。在傳統工業時代,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運營事務。事實上,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力資源價值的發現也大多局限於現階段的理論研究。
但這是壹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人工智能遲早會取代(其實是部分取代)傳統的運營事務。當前和未來,人力資源從業者關註的焦點是為企業創造“人力資本”的優先價值,使人力資源成為企業的重要甚至核心競爭優勢。這樣的角色升級,不僅需要高素質和綜合能力,還需要壹定的理論認知。
所以我在幫朋友找人事經理這個崗位的人選時,不僅要求他有大專以上學歷,還要有壹定的專業和人文素養。
奇怪的是,並不是沒有具備這種條件的簡歷,而是大部分簡歷都有點多余。其實很多簡歷第壹眼看上去都很高大上,有很多世界500強和各大商學院的MBA/EMBA學生。但讓我不解的是壹個中國人民大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全國人力資源專業第壹牛)。為什麽自我評價裏還寫著:認真負責,穩重踏實,敬業愛崗?
壹個人大人力資源的研究生,有很多實際工作經驗,真的沒必要把大學三好學生,四級證書,駕照這些東西放在簡歷裏。說實話,我是很看重妳的,但是看到這些我就覺得有點低落。如果要寫,也要有英語六級以上證書,或者國家級相關資格證書,比如人力資源經理、心理咨詢師(至少二級),或者像SPHR這樣的國際公認的認證,不然還是簡單點好!
很多人直接在基本信息裏寫學歷是碩士或者MBA,但是拉到具體學歷壹欄就發現問題了。有的顯示是大專畢業後馬上讀MBA,有的是從職高開始,壹路到本科。其實現實中確實有很多人參加本科的自考,但是參加本科的中職考試就有點難了。對於那些大學畢業生來說,說自己拿到了MBA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大部分院校申請MBA的起點僅限於本科。很多人其實只是花錢聽了幾節課然後成為MBA/EMBA,更不用說有沒有學位了。恐怕連系統的理論學習都沒有做到。
綜上所述:明智判斷,冷靜思考,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認知,應該是目前每個HR從業者的自我要求。但是,很多人的問題不在於沒有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而在於缺乏壹種尋求事實和真相的意願。他們更願意按照規則行事,並習慣於根據既定經驗得出結論。這種情況下和低配置的機器人差不多。它會壹直跟著程序走,好像永遠不會出錯,但永遠不會自動升級,永遠不會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而我們所處的和即將迎來的,是壹個顛覆和創新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