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源到黨渠口(藏語“曲”意為“和”),全長358公裏,被稱為脫脫,是長江的源頭。
青海省玉樹縣黨渠口至巴塘河口,長813公裏,稱為通天河;
四川省宜賓市巴塘河口至岷江河口,長2308公裏,稱金沙江;
閩江口至長江口全長2884公裏(荊江彎直後航程縮短80公裏至2800多公裏),俗稱長江。
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省,俗稱川江,全長1030公裏。
湖北枝城至湖南嶽陽市城陵磯,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
長江得名於古代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的長江渡口。
自古以來,人類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為什麽人們如此熱衷於尋找河流的源頭?找到這條河的源頭有什麽意義?早在戰國時期,《尚書·龔宇》中就有關於長江源頭的說法。《尚書·龔宇》全文只有1100字,是先秦時期最科學的地理著作。其中,貴定山水篇記述了我國山川分布的大致趨勢,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國家區域誌。歷代研究地理的學者大多把龔宇視為自己的祖先。
專家:這本書上記載,長江是“到達岷江的河流”。長江的發源地是今天四川省的岷江。當然,這種說法反映了差不多4000年前中國的壹些看法。後來人們已經覺得不合適了,卻把它奉為經典,奉為神聖的經典!然後沒有壹個學者敢輕易改口。
這是有記載的江源開始。這個開頭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對河流和流水的思考已經指向了源頭。雖然來源還不得而知。西漢史籍中,有人對岷山引河之說有了新的解釋。他認為書中記載的岷山並不是嘉陵江所在的岷山,而是今天川西松潘以北的岷山,是岷江的發源地。這樣岷江就被當成了長江的正源,於是岷山引江的錯誤就被改變並延續了下來。相反,金沙江,長江真正的主流,被認為是支流。
專家:東漢班固寫的《漢書地理》中記載“索水出江,經脊入江”,所以這種說法是指金沙江從宜賓進入長江。這種記載是正確的,但它錯誤地把金沙江僅僅看作是長江的壹條小支流。這個記錄是錯誤的。北魏大地理學家李道元誤引《漢書·地理誌》的記載,說“索水出河,經脊入河”。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為什麽?自古以來,判斷壹條河流的源頭或正源頭的標準是以河流水流的長短為標準,水流長而大就是這條河流的源頭。
金沙江的水流量明顯大於岷江,河長也比岷江長。為什麽我們的祖先在談論河流的源頭時會尋求岷江的接近而不是金沙江?有兩種解釋:第壹,班固或酈道元從未對這兩條河流做過實地考察,只是從民間傳說和古籍中得出相關結論。這個推論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兩岸都是山,即使在現代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要走過這兩條河也需要很大的艱辛。在古代,沒有道路,沒有交通工具,進行野外考察更是難上加難。第二種解釋認為大禹在中國有著近乎神聖的影響力。在人們心中,大禹的故事,大禹的審判,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班固和酈道元當然無法擺脫這種局限。翻開地圖可以看到,長江從宜賓出發,名為金沙江,壹直到雲南麗江,到達青海玉樹的長江上遊,就是通天河流域。但是,通天河和金沙江是什麽關系呢?它和長江有什麽聯系?
壹場意外改變了人們對金沙江的認識。唐初,唐朝與吐蕃戰爭不斷。唐朝為了媾和,叫天下人招許,吐蕃使節陸東贊以機智贏得爵位。她嫁給回文成公主為吐蕃贊帕松贊幹布,千山萬水文成來到吐蕃後,協助松贊幹布管理吐蕃,傳授吐蕃人文化知識和生產經驗,用針灸治療百姓,制止了瘟疫的傳播。當時在青海玉樹通天河壹帶發生漢藏交流,說明當時人們對金沙江之上的通天河有了很好的認識。但當時的人似乎並不認為通天河是順流而下流向金沙江的,也就是古繩水。
專家:最早的時候,朱元璋時代有個和尚。他去西藏取經,回來時路過青海。他親眼看到了金沙江是長江源頭的事實。於是他寫了壹篇關於看長江源頭的文章。從我們現在發現的文章來看,這篇文章可能是第壹篇討論金沙江是長江源頭的文章。
去西域取經的僧人宗靈給了我們答案,這說明當時人們對江源的認識比唐朝前進了壹大步。那麽我們的祖先對黃河的源頭了解多少呢?歷史上關於黃河的源頭有很多說法。最早的記載在《山海經》中。書中記載:“昆侖山,河水流出”,意思是黃河之水來自壹個叫昆侖的地方。從此就有了河出昆侖的說法。
《山海經》記載了很多中國古代河流的信息,但沒有人知道這本書是誰寫的,寫作年代也壹直沒有確定,成了壹個謎。著名詩人李白說“黃河自西至昆侖山,咆哮萬裏觸龍門山”,使河水從昆侖山流出的說法更廣為流傳。然而,豪放不羈的李白卻給後人開了壹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又解釋了黃河,說:“黃河的水是怎樣從天上流下來,流向大海,壹去不復返的。”。這是怎麽回事?有人解釋,這並不矛盾。“黃河自西至昆侖山”指的是黃河的源頭,“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指的是黃河本身的源頭。《從天而降》沒有錯,所以兩者並不矛盾。也有人認為“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可能只是李白的壹個浪漫聯想。因為在古代甚至今天,人們在詩歌中經常提到天地,那麽黃河的水從何而來?
專家:魏晉南北朝時期,眾所周知有壹個像吐谷渾壹樣的王國,崛起於青海、新疆之地。那麽當時中原的人和他有交往,那麽有可能從那裏得到壹個信息,河水不是從那裏流過來的,不是從昆侖山流過來的,而是從哪裏流過來的?而是來自星辰大海。
唐朝貞觀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吐谷渾趁著中原戰亂,不時騷擾內地。唐太宗派大將李靖、侯出擊,到星宿川白海山看積石山源頭。這裏的白海指的是今天的紮陵湖,星宿川指的是這個湖西邊的星宿海。雖然他們在史書上並沒有真正看到河源的源頭,但這是中原到達河源的最早記錄,比過去前進了壹步。
專家:大家都知道,元朝第壹次把現在的藏區納入中原王朝管轄。由於這種情況,當時元世祖的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決定在黃河的源頭建立壹座城市,所以他派了壹個叫杜石的人帶領壹些人去那裏調查黃河的源頭在哪裏。其中壹個和他壹起去的是他的弟弟,杜石的弟弟叫柯柯。他是個院士,所以寫了壹本書叫《河源誌》。根據河源誌的記載,他實際上是去了星海,沒有再去,所以沒有真正調查黃河的源頭。
河源間星羅棋布的大海,是黃河流經兩山之間的開闊的四川大地。沒有波浪或波浪的聲音。這是壹個被遺棄的沙灘上的泡沫。它靜如處子,大小不壹,星羅棋布。夜晚,在月光和星光的照耀下,這片草灘上的泡泡也會夢見星星,故名“繁星點點海”。星海離河流的源頭不遠,但仍不是河流真正的源頭。縱觀人類發展史,不難看出,人類文明的起源幾乎都離不開河流。從長江、黃河、瀾滄江到尼羅河、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每壹條大河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中國人的眼裏,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是占據中國土地的三條龍。
在這張地圖上,除了長江和黃河,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瀾滄江的脈絡,它從青海進入西藏,然後流經雲南,離開中國後經過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然後流入南海。這是壹條國際河流。在國外,瀾滄江又叫湄公河,意思是多水之母,多水之河。作為流經五國的文化走廊和自然水道,孕育了兩岸的生物和各種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事物,造就了東南亞悠久的文明。在中國,瀾滄江的知名度遠不如長江、黃河,但卻因承載和引領著歷史最悠久、地勢最高的茶馬古道而享譽世界。
專家:從這個名詞來看,由於中國大量的茶樹和茶葉出口都是在唐朝以後才開始種植的,所以看起來這條路可能是從唐朝開始開辟的。是處理西藏、中國、東南亞的重要文化交流和文化通道,應該說這條路現在還是有用的。
自古以來,無數遊客出入瀾滄江,他們的足跡遍布瀾滄江流域。但鮮有遊客留下歷史記載,只有兩個奇人在瀾滄江沿岸留下了遊歷的痕跡。來自歐洲的異鄉人馬可·波羅,是世界歷史上第壹個向歐洲人報告中國的人。在他的旅行中,他記錄了中國40多個城市和地方,超過65,438+000個章節。詳細描述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和社會狀況。因此,凱爾波羅被視為中世紀偉大的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上的友好使者。凱爾·波洛出生在威尼斯的壹個商人家庭,1275。凱爾·波洛,年齡21,跟隨父親和叔叔三年,遊歷中國元朝都城大都。忽必烈很高興,在宮裏設宴歡迎他們,並留他們在朝鮮生活。
專家:凱爾波羅很聰明,語言能力特別強。他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元朝對他也很忠心,於是忽必烈任命他為當時朝廷的官員。他在元朝為官17年,多次遊覽瀾滄江。但由於當時的條件,他無法順著作為源頭的瀾滄江找到源頭。
300多年後,出現了第二個遊覽瀾滄江的人。他就是中國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中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中國第壹個以旅行為終身職業的人,出生於江蘇壹個沒落的士紳家庭。他很聰明,從小就喜歡讀書。徐霞客20歲開始旅行生涯,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旅行最遠,耗時最長。最精彩的遊記寫在瀾滄江、沙江及周邊地區。然而,他感興趣的是瀾滄江本身。他對雲南如此癡迷,到底為什麽要來這裏?
專家: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旅行了30多年。他壹個人旅行,自帶幹糧,自己走,兩條腿走路。瀾滄江源頭經過高山急彎,他很難有繼續的條件。第二,徐霞客是文人。他的學風非常嚴謹。他追求實踐學習。如果他不確定,他基本不說話。
時至今日,我們攝制組對瀾滄江源頭的探尋依然困難重重。這裏的自然環境惡劣。在通往源頭的路上,我們每前進壹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在攝制組看來,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做作業。有時候壹天只要幾百米,到源頭只要60公裏就要八天。三輛越野車的減震器要換,四個輪胎要換,兩個發動機,風扇,皮帶都要換。過了草灘路就是泥潭路,過了泥潭路就進入河灘路。今天,我們有汽車,充足的物資和先進的輔助設備。找源頭都還這麽難,何況是古人。
徐霞客是壹個對探索河流源頭非常感興趣的人。他專門寫了壹本書,叫《河源考》。徐霞客根據自己實地考察獲得的證據,在書中大膽地對長江和黃河的源頭進行了分析和修正,從而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長江源頭和黃河源頭的認識。或許我們可以說,徐霞客在雲南瀾滄江金沙江壹帶的遊歷考察,是在實踐他壹生中最偉大的夢想之壹。徐霞客是糾正岷山山導長江說的第壹人,從而確認金沙江是長江的上遊源頭。在壹步步探索這條河的源頭後,他勇敢地寫下了《河源考》壹文。
專家:這篇文章以前有兩萬多字,現在只剩2000字了。非常遺憾的是,關於他探索長江源頭的記載大部分都沒有保存下來,而僅從他保存下來的2000多字的源頭研究來看,他清楚地表明,金沙江是長江的源頭,岷江只是長江的支流。
當時人們對通天河金沙江的源頭還知之甚少。徐霞客能做出這樣的推斷,是認識上的飛躍,為以後探索長江源頭指明了方向。徐霞客的貢獻不僅於此。然後,徐霞客根據中國山脈的大致走向與河流源頭的關系,得出黃河發源於昆侖以北,長江發源於昆侖以南的結論。但由於當時條件所限,他只去了雲南麗江,無法追溯到江西了解事情的經過。對於瀾滄江,徐霞客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態度。也許他從來沒有想到,黃河、長江、瀾滄江發源於同壹個地方,三江源區。也許,他錯過了壹次重大發現的機會。
清朝中後期,西風東漸,邊患不斷,促進了中國地理的長足進步。由於青藏高原上漢、藏、蒙古民族的頻繁交流,人們對這條河的源頭描述得越來越詳細。1704年,康熙帝為了編制全國地圖,派人到青藏地區探險,但由於交通障礙,天氣惡劣,無法進入河源深處,只好實地探險。這壹次,雖然長江的源頭還沒有真正確定,但至少讓人們對源區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而這次探索也包括了對黃河源頭的壹次探訪。當時為了根治這條多災多難的河流,清朝皇帝迫切需要知道源頭。經過紮陵湖、鱷魚陵湖,到達星海,留下了星海源頭的文字記載“小泉萬億如星,群山環抱”,以及星海地形圖,重申了元朝的結論,把星海作為黃河的源頭。這會是黃河源頭的最終確定嗎?從1707年開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國傳教士白晉、雷孝思、杜德美帶領中國測量人員在中國進行了大比例尺的三角測量,歷時11年,並於1718年繪制了帝國地圖,這是中國運用現代測量方法進行實地測量的結果。在這本地圖集裏,還分別繪制了黃河和長江的源頭圖和源頭圖。
專家:乾隆47年,1782,河南青龍黃河決堤,乾隆皇帝派身兼侍衛的阿彌陀佛前往青海西寧祭奠河神,探尋黃河真正的源頭。結果阿彌陀佛到了星海,他們繼續原來的說法,河水從昆侖流出。所以清代對河源的探索,應該說是他的又壹次突破。
這是壹個有趣的現象,在確定歷史的來源。長江在2000年因文字清晰而被錯誤引用,而早在1300年前,也就是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裏曲是黃河的真正源頭,但壹直被懷疑和否定。元代的杜詩(公元1280年)和清代的臘璽(公元1704年)都去過河源,看星星,看海,還是不知道源頭在哪裏。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的河源探險,把嶽古宗烈渠作為黃河的真正源頭,已經存在了20多年,但壹直存在爭議。在1978夏季的另壹次調查中,發現有三條河流流入星海,分別是紮曲、約古宗列和卡日曲。三條河相比,卡裏曲最長,流域面積700平方公裏,長約30公裏。關於黃河源頭的結論可以追溯到7世紀上半葉。卡裏克是黃河的真正源頭。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北部的格孜亞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有幽靜的小湖和泉眼。那時,從泉眼裏湧出的清澈泉水是黃河的源頭水。20世紀70年代,中國根據衛星數據繪制了百萬分之壹的三江源地圖。至此,第壹張準確反映三江源區山地水系的地圖誕生,為以後的實地考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1976和1978年夏天,國家兩次組織江源考察隊,深入實地考察後發現,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有大大小小幾十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楚瑪河、脫脫河和黨曲河。這三條河流的比較如下:Chumar河水量較小,而Dangqu河流域面積和水量最大。沿著脫脫河再往前,脫脫河分成兩條支流。東支發源於唐古拉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海拔6621米,西支發源於嘎恰迪如崗雪山,海拔6513米。東支比西支略長,長江的正源應該是唐古拉主峰格拉東雪山。格拉丹東雪山的上端是壹座巨大的江古迪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點點滴滴就是長江最初的流出。
1978 65438+10月13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這次河源調查的最新消息,還宣布長江總長度為6300公裏,而不是過去的5800公裏,成為世界第三長河。
我們攝制組歷盡艱辛終於到達了角鬥士冰川腳下。在藏族同胞的帶領下,我們幾乎是朝著冰塔林前進。天空開始下雪了,雪夾著冷風不停的打在我們身上。有5公裏多遠。如果是在北京,我們最多走壹個小時。然而,我們在這5公裏的角鬥士冰川之旅上走了5個多小時,下午兩點。上帝似乎被我們的精神感動了,太陽迅速從雲後露出千萬道光芒。在陽光下,格萊斯頓山顯得格外耀眼。是冰塔山上融化的冰川水,滴入滾滾長江,孕育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
對瀾滄江源頭的尋找,要比長江、黃河晚得多。1866年,六名法國人從越南濕熱的森林出發,在沒有任何瀾滄江地圖資料的情況下,長途跋涉來到中國西南寒冷的山區,歷時兩年。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他們很難準確地確定瀾滄江的長度,並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其來源。1994年,美國探險家米歇爾·佩塞爾和他的兩個同伴從玉樹州出發,沿著瀾滄江尋找源頭。他們走了幾天,到了當地壹個叫隆布拉的地方,以為那是瀾滄江的源頭。米歇爾·佩塞爾(Michelle Pei ssel)58歲,他付出了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艱辛,但他對瀾滄江源頭的認定被證明是壹個錯誤。誘人的瀾滄江的源頭藏在哪裏?1999年6月,由中國科學考察學會18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隊踏上了尋找瀾滄江源頭的征程,卻發現瀾滄江源頭地區的河網密布,混水密布,湖泊沼澤密布。通過對紮那曲和紮阿曲實測結果的比較,認為紮阿曲應該是瀾滄江的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