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換理論以行為心理學和功利主義經濟學為基礎,認為社會交往是雙方的交換。在交流的過程中,雙方都考慮自己的利益,盡量根據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利益選擇互動。當雙方都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時,社會交往就會趨於停止。以下是我整理的老年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1,社會疏散理論(脫離理論)
社會疏散理論是老年人社會工作中最有爭議的理論。
按照這個理論,人的能力必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老年人因為活躍度的下降,生活中角色的喪失,想要擺脫要求自己具備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的社會期望,願意扮演不太重要的社會角色,自願離開社會。根據社會疏散理論,老年人通過降低活動水平,減少與他人的交流,關註內心的生活體驗,會過上安靜而滿意的晚年。而且老年人主動退出社會可以使社會權力轉移有序,社會不會因為老年人的去世而受損。因此,社會疏散理論認為,老年人退出社會主流生活,無論這壹過程是老年人自願發起的,還是社會發起的,都會對社會和個人產生積極影響。
社會疏散理論雖然不乏合理性,但其理論前提(假設所有老年人都想離開社會)是站不住腳的,也被社會工作所背離,原因如下:
(1)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提高,老年人的壽命延長,離職後還能活20-30年。因此,如何在退休後維持自己的活動,成為各國老年社工都在思考的問題。
(2)不能證明老年人從有益的社會角色中退休就壹定對社會有益。事實上,由於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不同,每個人與社會的分離程度也不同。有些人80歲還在國家擔任要職,有些人55歲只能提前退休。在藝術、教育、科學和健康行業,許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3)社會疏散理論忽略了人格在壹個人適應衰老中的作用。許多老年人願意在壹生中保持壹種高活動水平的生活方式,這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直接相關。全球老年誌願者越來越多,最能說明這種情況。實際的社會工作也證明,與人交往頻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老年人比獨處的老年人更傾向於身心健康。
2.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理論有時被稱為互動理論。根據這壹理論,人們在社會環境中和與他人的交流中獲得自我概念。換句話說,人是根據別人對自己的判斷和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壹旦別人把我們歸類為自我概念,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按照別人的歸類來回應自己,從而形成自我概念。比如整個社會對老年人采取歧視的態度,必然會對老年人的自我認知產生影響。如果老人們每天在收音機裏聽到的、看電視的、逛街的壹切都把他們描繪成昏庸、蒼老、無用的人,那麽這些信息的積累自然會對老人們的自我概念產生負面的理解,使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有能力,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從而使他們感到與社會隔絕。社會破壞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都是從符號互動理論中衍生出來的。
社會損害理論壹般是指,有時老年人的壹些正常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癥狀而反應過度,從而損害老年人的自我認知。例如,壹位因喪偶而悲傷的老人問他的孩子們是否應該和他壹起住。這種詢問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力再做決定的標誌,從此處處為老人做主。久而久之,這種擔心會讓老人覺得自己真的缺乏能力,把決定權都留給子女。也就是接受了負號的老人,隨後就進入了被動和依賴的地位,失去了原有的獨立能力。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太多了,說明對老人的過度關心導致老人認為自己沒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自己的身心造成傷害。這壹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有深遠的影響。
社會重建理論意在改變老年人生活的客觀環境,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壹階段:讓老年人知道社會上對老年人的偏見和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倡導政府出資的服務,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和貧困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自己規劃、自己決定,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
社會交換理論以行為心理學和功利主義經濟學為基礎,認為社會交往是雙方的交換。在交流的過程中,雙方都考慮自己的利益,盡量根據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利益選擇互動。當雙方都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時,社會交往就會趨於停止。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們通過掌握物質財富、能力、成就、健康、美貌等社會公認的權力資源來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
在社會中,大多數老年人的權力資源較少,所以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會相應下降。因為缺乏交換的資源,老人在社會中只扮演著順從和依賴的角色。鑒於此,社會交換理論提出,發展與老年人相關的政策和社會服務的原則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老年人的權力資源,以維持老年人在社會交往中的互惠性、活動性和獨立性。也就是要給老年人提供可以交換的資源,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同時還能給下壹代提供幫助和支持。並且應該幫助老年人意識到他們被尊重,被需要,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與社會疏散理論的基本觀點正好相反,認為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對生活感到滿意,更容易適應社會。
活動理論主張老年人應盡可能維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人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喪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從而將自己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活動理論提出的基本理念得到了大多數老年社會工作者的肯定。在老年社工看來,社會不僅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壹切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還要努力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提供條件。現實是,很多老年人想有所作為,苦於沒有機會;有的老年人退出社會生活主流,導致老年抑郁癥;壹些老年人因為坐在家裏沒有人說話,所以大腦退化的過程已經提前了。現代醫學證明,勤用腦的人比懶用腦的人反應慢得多,少說話的老人比經常有人陪伴的老人更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因此,讓老年人保持活躍,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對防止老年人大腦退化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隨著核心家庭和雙職工家庭的增多,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子女很難有更多時間陪老人。因此,鼓勵老年人自我調整,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而不是壹個人獨處,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只以活動水平來判斷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事實上,老年人的經濟收入、生活方式、人際關系都是構成老年人是否擁有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們不能忽視壹個事實,有些老年人不積極,但快樂。他們閑暇時在家養花餵鳥,娛樂性情,讀書寫字。即老年人因為性格差異,晚年生活會完全不同,所以我們不套用壹個模式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連續性理論。
我們上面介紹的兩種理論,無論是社會疏散理論還是活動理論,都有相同的缺點,就是忽視了人格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或者片面強調疏散,或者盲目強調活動。連續性理論正是看到了這種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觀點。
連續性理論認為,無論年輕還是年老,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性格對適應衰老有重要作用。總是消極或退縮的人,退休後成不了積極分子;同樣,壹直積極、自信、參與社會的人,老了也不可能在家安靜。人的主要人格特征和價值觀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突出。根據連續性理論,如果壹個人在中年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個性和生活方式,那麽他(她)就會有壹個幸福的晚年。所以,每個人都不必適應同樣的規範,而是根據自己的個性來制定標準,這是老年人對生活滿意的基礎。對於個人來說,延續性可以分為內在延續性(性格和愛好)和外在延續性(年輕時愛踢球,但老了還是愛看球)。
雖然連續性理論看到了人格在人適應衰老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過分強調連續性必然會誤導老年人:當老年人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經濟來源有限而無法維持早期的生活方式時,盲目追求連續性可能會降低他們晚年的自尊,也可能阻止他們按照個人意願改變生活方式。這種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外界社會因素對人的性格變化和衰老過程的影響。事實上,對生活高度滿意的老年人,往往是那些不拘泥於某種固定生活方式,能夠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生活方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