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經濟結構不合理。
1)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
在過去的十年裏,四川經濟取得了快速增長。除了消費有壹定增長外,主要是投資拉動。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28065.3億元,其中第三產業投資19724.6億元。目前政府和民間債務都不低,已經進入償債高峰期。剛性支出逐年增加。2018前三季度,全省償債支出1098億元。部分市縣財政緊張,政府債務風險高,部分城市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資本水平低於監管標準。政府存量債務償還壓力、平臺公司融資困難等問題疊加,繼續刺激投資不可持續;
2)實體經濟結構不合理,
四川實體經濟普遍存在“重質輕量”“重硬輕軟”的現象。產業分散,共同繁榮。除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新壹代網絡技術、大數據、軟件和信息服務、航空和燃氣輪機、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和智能汽車、農產品深加工、優質白酒、精制川茶、醫療健康、新材料、清潔。同時,知名品牌少。曾經聞名全國的長虹電視逐漸沒落,只剩下幾瓶白酒還在苦苦掙紮,但在以茅臺為首的貴州酒的推進下也是力不從心。
二是空間結構集中度過高。
四川經濟集中度太高。僅成都就超過654.38+053.42億,占全省近四成。在經濟大省(不含寧夏、青海、西藏)中,成都占全省比重最高,排名第二的綿陽GDP只有2303億,僅為成都的七分之壹,在全國城市中排在654.38+000之後。和同樣問題的湖北相比,雖然武漢的比例和成都差不多,但四川的人口和面積都大大領先。同時,襄陽和宜昌的GDP都超過4000億,占武漢的三分之壹以上,所以四川的經濟集中度比湖北更嚴重、更不平衡。作為壹個大省,無論它如何發展,成都都不能單獨帶動全省的發展。
三是新動能培育不足。
2018年四川高新技術企業4200家,排名約10,僅為廣東省的十分之壹,甚至落後於安徽、湖北、天津等省市。四川數字經濟規模1.09萬億元,在全國排名10,與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省份相比還有不少差距。深圳建立了“官、產、學、研、資、中介”六個維度的協同創新模式,培育了光啟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四川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合作比例僅為10.5%,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但在資本的強大作用下,四川省高校的部分專利被沿海地區收購,出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問題。很多地方在培育新動能上存在局限性,簡單等同於壹些新興產業的規模擴張,還要采取抓產業、給政策、給資金、給要素等傳統方式。,導致部分新興行業因過度扶持而出現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
第四:經濟基礎不雄厚。
1)地方國有經濟不強
四川國有經濟競爭力不強。地方國有資產60%集中在交通、能源、建築等基礎行業,增量布局集中在旅遊、金融、醫療衛生等領域。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對落後,國有企業尚未實現從經營產業向資本運營的轉變。在集團層面,國有獨資公司占75%,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創新能力不強,R&D投入低。
2)民營企業不活躍。
四川民營企業不轉型升級慢,創新能力不強。從龍頭企業數量來看,四川民營龍頭企業在全國500強中的數量不斷減少,從2017年的118下降到2017年的10,在全國的排名從第6位下降到13位。民營經濟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占比相對較低且主要集中在低端生活服務業。在新經濟領域,四川民營經濟只有壹家獨角獸企業。企業知名品牌數量少。根據2017胡潤品牌榜,107中國最具價值民營品牌中,沒有壹家川企上榜。
六、關於四川經濟發展的建議
首先,確定發展的重點產業。
四川壹直走大而全的工業道路。看看以下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
第三條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新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萬億支柱產業,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軌道交通、電力、儲能電池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數字產業,構建特色鮮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四條:努力打造新壹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優質白酒、釩鈦新材料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清潔發電裝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國內領先的產業集群。
第五條:支持核能裝備與技術應用、飛機整機、航空發動機、航天與衛星應用、軍用電子裝備、信息安全、集成電路、高端材料、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無人機等優勢領域;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優先發展名優白酒、肉類、糧油、紡織服裝、煙草、茶葉、中藥材等千億產業。
我覺得上面說的所謂產業規劃,幾乎列出了所有能想到的產業,沒有重點,談不上產業引導。結合四川現有的優勢產業基礎和資源,四川是農業大省,但有很多高原、山地、丘陵,但畜牧業發達,有豐富的水果/特產/中藥材,農業大有可為。建議四川的重點產業應該是農業和食品工業(包括糧食、肉制品、水果加工、酒、醋、油),然後依托川西南、川東北的水電、天然氣、礦產,發展新的。電子信息產業/汽車不應視為重點產業;
第二,確定重點發展領域。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明確提出“壹莖指成都,多枝指成都以外的城市,五區為成都周邊、川東北、川西南、川東南、川西”。說到底,這還是壹個沒有新意的全面開花,等於什麽都沒有。在投資有限、債務高企的情況下,不可能全面建設,必須選擇其他重點領域進行發展。
鑒於四川與中國西南之間的情況,以及建設重慶城市群的需要,有必要建議自貢、內江組成江工經濟區,南充、遂寧組成南穗經濟區,形成兩個分支(壹對壹)。江工經濟區主要發展機械設備、材料加工、醫藥化工,南穗經濟區主要發展食品加工、紡織(絲、麻等。).
第三,註重統籌規劃和協調發展。
上面說的產業規劃名義上是整體的,實際上是分散的。必須從全省的高度,甚至西南或全國的高度來考慮和規劃。比如四川隨著交通的改善,旅遊業發展的不錯,但是和其他地方(比如貴州)相比,速度太慢了。去年,雖然貴州的遊客數量和收入與四川相比還有差距,但差距已經相當小了。綜合考慮兩省的人口、面積、旅遊景點數量、GDP收入,四川的旅遊業發展。四川應統籌開發川西自然旅遊資源(亞丁、貢嘎山、九寨溝、黃龍等)。)和川北(米倉山、唐家河、白龍湖、光霧山等。),打造成都-江油-劍門關-閬中-廣元(趙華)-漢中的歷史旅遊資源,開發成都和廣元兩個旅遊節點。
第四:國防和民用技術的整合。
三線建設初期,四川遷入大量軍工企業。軍工企業與民企融合是四川工業發展的思考點。如果整合得好,可能會產生壹批新興的企業和產品。在過去的發展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航空航天、軌道交通、人工智能、無人機等行業。政府應該進壹步探索國防和民用技術融合的道路,消除障礙。
第五:提升新動能,挖掘新機遇。
1)充分利用智力資源
四川是教育大省,高校多,人力資源豐富。因此,四川應加大創新力度,加強校企結合,尋找新動能、新機遇,實施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政策。
2)加大招商力度。
結合四川的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加大招商力度。其實成都在這壹點上做得很好,招商能力很強,在與重慶、武漢的競爭中也不落下風。但在成都以外的市州,很難聽到招商引資的聲音。
如果能充分利用四川的人口、能源、資源、教育等優勢,以及經濟基礎和旅遊資源,統籌規劃、協調創新,四川經濟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