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地震和火山:(1)原因(2)影響(分好與壞)(3)預防。

地震和火山:(1)原因(2)影響(分好與壞)(3)預防。

火山

在地殼下100到150公裏之間有壹個“液體帶”,在這個液體帶中有壹種高溫高壓下含有氣體揮發物的熔融矽酸鹽物質,也就是巖漿。壹旦它從地殼的薄弱部分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有523座,其中陸地上有455座,水下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不均,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上。就世界範圍來說,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過緬甸、喜馬拉雅山、中亞和地中海。如今,地球上80%的活火山都分布在這兩條帶上。

火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些火山在人類歷史之前已經爆發過,但現在已經不活躍了。這樣的火山被稱為“死火山”;但有些“死火山”會隨著地殼的變化而突然噴發,稱為“休眠火山”;人類歷史上不時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可以噴出多種物質,噴出的固體物質中,壹般有被爆破粉碎的巖石、碎屑和火山灰。噴出的液態物質中,壹般有熔巖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混有水、碎屑和火山灰的泥流。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通常有水蒸氣和碳、氫、氮、氟和硫的氧化物。此外,在火山活動中,經常噴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死亡,或使電力和儀器失靈,造成飛機和船只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度與熔巖的性質有關,噴發時間有長有短,短則幾個小時,長則幾千年。根據火山活動,火山可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是指人類歷史記載中的噴發,但此後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爆發會在短時間內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這是壹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但火山爆發後,可以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多種礦產資源,以及旅遊資源。

很多書都詳細描述了火山爆發的情況。如《黑龍江省傳》中,描述了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的噴發。“在木爾根(今嫩江)東南,有壹天地下起火,石頭飛升,聲震四野。火熄滅的日子越多,土地變成了池塘。這是康熙五十八年。”

火山類型

(A)根據火山活動的分類

1,活火山

指現代仍在活動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這種火山正處於活躍的高峰期。比如趙土島的默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三年就有壹段時間在噴發。中國近期的火山活動以臺灣省島內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著名。在大陸,僅在1995年就有新疆昆侖山西段玉田卡爾達西火山群火山噴發的記錄。火山爆發形成了壹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4900米,錐高145米,錐底直徑642米,錐頂直徑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時期爆發過,但歷史上從未活躍過的火山。這種火山已經失去了活動能力。有些火山還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些則已經風化侵蝕,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遺跡。在方圓約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兩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度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歷史上爆發過,但長期相對靜止的火山。這些火山都保存了完整的火山雄體形態,仍然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者說不能斷定它們已經喪失了火山活動能力。比如中國白頭山天池在1597和1792年兩次噴發,在此之前也有多次活動。雖然目前沒有噴發活動,但山坡上壹些深不可測的噴孔不斷噴出高溫氣體,說明火山目前處於休眠狀態。

需要註意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活,死火山也可以“復活”,彼此不是壹成不變的。過去,維蘇威火山壹直被認為是死火山。在火山腳下,在火山的山坡上建造了許多城鎮,開辟了葡萄園。然而,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攻與奪》中的高溫火山噴發造就了龐貝和赫拉古諾姆兩座毫無防備的古城。城市和居民都被摧毀和殺害。

(二)根據火山噴發類型進行噴發。

火山作用受巖漿性質、地下巖漿庫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地或水下)等因素影響,使得火山噴發有以下幾種類型。

1,裂隙噴發

巖漿沿著地殼的壹條巨大裂縫溢出地表,這種現象被稱為裂隙噴發。這種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本的熔融漿體,凝結後往往形成覆蓋面很廣的熔巖臺地。如分布於中國西南川滇黔交界地區的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巖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巖,都屬於裂隙噴發。現代裂隙噴發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的大洋中脊。大陸上只有冰島能看到這種火山噴發,所以也叫冰島火山。

2.中央噴發

地下的巖漿通過管狀的火山通道從地表噴出,這被稱為中央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可細分為三種類型:

安靜型:火山爆發時,只有大量滾燙的巖漿從火山口悄悄流出,沿著山坡緩緩流動,就像從飯鍋裏煮米湯壹樣。溢流主要是堿性熔融漿料,溫度高,粘度低,易流動。氣體少,不爆炸,夏威夷火山是其代表,也叫夏威夷型。

爆炸性;火山爆發時發生劇烈爆炸,同時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融漿主要是中酸性熔融漿。1902,12,16二月,西印度群島的貝利山爆發,也叫貝利型。

中間型:屬於平靜噴發和爆發噴發之間的過渡型。該類型以中基性熔巖噴發為主。如果發生爆炸,爆炸力並不大。可平穩噴發數月甚至數年,以間歇性噴發為特征。以意大利西海岸附近的利帕裏群島上的斯特龍博爾德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2-3分鐘噴發壹次,夜間50公裏外仍可看到其火焰。所以也叫斯特隆博利式。

3.滲透噴發

巖漿穿透地殼,大面積溢出地表,稱為穿透噴發。這是壹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復存在。有學者認為,太古宙地殼較薄,地下巖漿溫度較高,常造成貫穿性巖漿噴出。

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動,古代也叫地動。就像風、雨、閃電、山體滑坡、火山爆發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

它起源於地下的某個點,這個點叫做焦點。振動來自源頭,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點稱為震中,是最早接收到振動的地方。地面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常見的表現。海底或沿海地區的強烈地震會引起巨浪,這被稱為海嘯。地震極其頻繁,全球每年約有500萬次地震。

球的結構就像壹個雞蛋,可以分為三層。中間層是“蛋黃”——核心;中間是“蛋清”——外套膜;外層是“蛋殼”——外殼。地震通常發生在地殼中。地球在不停地旋轉,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產生的力導致地殼地層的變形、斷裂和錯位,因此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在地下的地方稱為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稱為震源深度。震源集中小於70公裏的地震為淺源地震,70公裏至300公裏的地震為中源地震,300公裏以上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印度尼西亞伊裏安查亞省北部發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裏。同樣大小的地震,因為震源深度不同,對地面的破壞也不同。震源越淺,傷害越大,但波及越小,反之亦然。

壹個地方到震中的距離叫做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 km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 km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大於1000 km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動是壹種復雜的運動,是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縱波使地面上下跳動。剪切波使地面水平搖晃。因為縱波的傳播速度更快,衰減更快,而橫波的傳播速度更慢,衰減也更慢,所以離震中很遠,妳往往感覺不到上下的跳躍,但能感覺到水平的晃動。

地震本身的震級是用震級來表示的,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的能量來確定的。中國壹般采用裏氏震級。震級小於2.5的地震通常稱為小震,震級為2.5-4.7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震級大於4.7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每1的震級差,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7級地震相當於30次6級地震或者900次震級差為0.1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平均差為1.4倍。

某地發生大地震,往往在壹段時間內發生壹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稱為主震,主震前的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的地震稱為余震。

地震有壹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是有壹定的帶,稱為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淺源地震(0 km ~ 70 km),所有的中源地震(70 km ~ 300 km)和深源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總能量的80%。

地震時某壹點的地面振動程度稱為地震烈度。中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和烈度雖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強弱,但意義是壹樣的。同壹個地震只有壹個震級,但各地烈度不壹樣,各地烈度值也不壹樣。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5.1級地震。有人說蘇州是4級,無錫是3級,這是不對的。不管是在哪裏,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的地震,但這壹次,沙溪鎮、太倉、蘇州、無錫的地震烈度分別是6度、4度、3度。

地震烈度是壹個經常使用的術語。劃分強度有定性和定量的標準。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見下表),描述了人們的感受、普通房屋的震害程度等現象,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

地震原因

地球表面的振動有很多原因。根據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殼構地震

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圖1—1)。這種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破壞力最大,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如巖漿作用和氣體爆炸,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只能發生在火山活動區,而火山活動區的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地下洞穴或礦井頂部塌陷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樣的地震規模相對較小,頻率也很少。即使存在,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集的石灰巖地區或大型地下礦區。

4.誘發地震

水庫蓄水、油田註水等活動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種地震只發生在壹些特定的庫區或油田。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和炸藥爆破引起的地面震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動;深井高壓註水和大型水庫蓄水增加了對地殼的壓力,有時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產生的地方稱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稱為震源深度。通常,震源深度小於70km的稱為淺源地震,深度為70-300km的稱為中原地震,深度大於300km的稱為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通常發生在淺源地震中。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2km。

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回避,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對策。

學校人員減震

在學校,地震中最需要的是校領導和老師的冷靜和果斷。在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要結合教學活動給學生講地震、預防、減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疏散的路線和場地;地震發生後,冷靜指揮學生有序撤離。在相對堅固安全的房子裏,能躲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裏的學生,可以到管道支撐的小房間裏,學生不得亂跑、跳樓。

地震時,走在街上,防止觸電。

地震發生時,高層建築的玻璃碎片和建築物外側的混凝土碎片,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霓虹紅燈架等。,可能會摔倒傷人。所以在街上走的時候,最好把包或者軟的物品放在頭上,沒事的時候也可以把手放在頭上。盡量做好防身的準備。要冷靜,要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欄,跑到相對開闊的地方躲避。

車間工人減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汽車、機床、高大的設備下,不要驚慌失措,四處亂跑。特殊崗位的工人首先要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作業設備。大部分人可以離開工作現場,少數人可以在安全防護的前提下留在現場隨時監控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事故,防止次生災害。

地震時行駛車輛的緊急減震。

(1)駕駛員應盡快減速,逐漸剎車;

(2)乘客(特別是在火車上)要用手牢牢抓住把手、柱子或座椅,註意防止行李從行李架上掉下來砸傷人。面向行駛方向的人,要把胳膊靠在前面的座墊上,護住臉,身體向通道傾斜,雙手護住頭部;背對開車方向的人,要用雙手護住後腦,並擡起膝蓋護住腹部,收緊身體,做好防禦姿勢。

地震時建築物內人員的緊急減震。

壹旦地震發生,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斷震動情況,千萬不要慌慌張張的跳樓。其次,可以躲在堅固的家具下,或者角落裏,也可以搬到承重墻多的廚房、廁所和小房間裏暫時棲身。因為這些地方約束力強,特別是管道處理後支撐力好,抗震系數大。總之,根據建築布局和室內條件,我們可以評估情況,找到安全的空間和通道,以避免和減少傷亡。

地震時店內緊急減震

百貨公司遭遇地震時保持冷靜。由於人員恐慌,商品掉落,避難通道可能會被堵塞。此時,妳應該躲在大柱子和大商品附近(避開商品展示櫃),或者躲在壹個通暢的通道裏,然後彎腰等待地震平息。在樓上位置,原則上最好調到底層。但是,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所以,要看準時機脫險。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地震後安全撤離。

地震後的自救

如果地震時妳被埋在廢墟下,妳周圍是黑暗的,只有非常小的空間。壹定不要驚慌,要冷靜,樹立求生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妳,盡壹切可能保護好自己。

地震過後,往往會有多次余震,情況可能會繼續惡化。為了避免新的傷害,我們應該盡力改善我們的環境。這個時候,如果妳隨身帶著壹個應急包,對脫離危險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這種極其不利的環境下,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清除頭部和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和有毒氣體時用濕衣服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較弱的倒塌物體和其他容易墜落的物體;擴大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和棍子支撐廢墟,防止余震後環境進壹步惡化。

努力脫離危險。如果找不到脫離危險的方法,就盡量保存體力,用石頭敲打能發出聲音的物體,發出求救信號。不要哭,不要急躁,不要盲目行動,這樣會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體力。盡量控制情緒或者閉上眼睛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了,盡量包紮,以免出血過多。

維持生命。如果妳被埋在廢墟下很久了,救援人員還沒有趕到,或者妳沒有聽到求救信號,妳必須想辦法維持生命。防震包裏的水和食物壹定要存起來,要想辦法找食物和飲用水。如果有必要,妳的尿液也可以解渴。

震後互救

地震發生後,外部救災隊伍不可能馬上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更多被埋在廢墟下的人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人民積極參與互救,是最及時有效的減少人員傷亡的方式,也體現了“救人於危難”的崇高美德。

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相關數據顯示,地震後20分鐘內獲救人員的存活率在98%以上,地震後1小時內獲救人員的存活率降低到63%。在震後兩小時內無法獲救的人中,因窒息死亡的人數占58%。他們不是在地震中被建築物倒塌砸死的,而是死於心室停搏。如果能及時搶救,他們完全可以獲得生命。唐山大地震中有數十萬人被埋在廢墟中,大部分被埋者通過自救互救重獲新生。災區人民參與的互助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後迅速救人。

震後救人要爭取時間快、目標準、方法得當、互助隊伍不斷壯大的原則。具體做法是:先救附近,不管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遠;先救好救的人,這樣可以迅速擴大互助救援隊伍;先救青壯年和醫護人員,才能讓他們在救災中充分發揮作用;先救“命”,再救“人”。唐山地震,壹個農村婦女為了避免窒息只露出了頭,然後去救另壹個人,短時間內救了幾十個人。

拯救生命的方法

應根據震後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救援方法,目的是將被埋人員從廢墟中安全救出。

通過了解和搜尋,確定廢墟中有被埋人員,然後判斷被埋位置,通過呼喊或敲擊廢墟來傳遞救援信號。

救援過程中,要特別註意被埋人員的安全。壹、使用的工具(如鐵棍、鋤頭、棍棒等。)不應傷害被埋人員;二是不要破壞被埋人員所在空間周圍的支撐條件,造成新的坍塌,使被埋人員再次遇險;第三,盡快與被埋人員的封閉空間溝通,使新鮮空氣流向人,如果挖掘時粉塵太大,應噴水降塵,避免被埋人員窒息;第四,長時間掩埋,壹時難以救援,可以嘗試給被埋者輸送飲用水、食物、藥品,維持生命。

救援行動前要有計劃、有步驟,考慮哪裏挖,哪裏不挖,哪裏用鋤頭,哪裏用棍子。

以前救援人員行動盲目,踩在被埋者頭頂的屋頂上,把被埋者壓死。因此,在救助過程中需要科學的分析和行動才能得到良好的救助效果,盲目的行動往往會對被救助對象造成新的傷害。

搶救和護理

首先從廢墟中露出被埋者的頭部,清除口鼻中的灰塵,保證呼吸的順暢。對於傷勢較重,無法自行離開掩埋地點的人員,盡量小心翼翼地清除身上和周圍的掩埋物,然後將被掩埋者擡出廢墟,不要強行拖拽。

對於饑寒交迫、受傷窒息、被埋時間較長的人員,獲救後要用深色布遮住眼睛,避免強光刺激。對受傷人員,根據傷情輕重,進行包紮或送醫療點搶救治療。

減震要點

地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大部分專家認為,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是較好的辦法。減震要選擇在室內堅固的地方,在能遮住身體的物體下面(旁邊),容易形成三角形空間,有支撐的小地方,室內開闊安全的地方。

身體應該采取的姿勢:

躺下,蹲下或坐下,盡量蜷起身體,降低重心。

抓住壹個堅固的物體,比如桌腿。

保護好頭部、頸部和眼睛,捂住口鼻。

避開人群,不要擁擠在周圍,不要隨便點燃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學校減震

上課的時候,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上眼睛,躲在課桌下。

在操場或戶外時,可以原地蹲下,用手護住頭部,註意避開高樓或危險物體。

不要回教室。

地震後應該組織疏散。

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去陽臺!

必要時應該在室外上課。

家庭減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室內減震更真實,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形空間往往是人相對安全的生存場所,可稱為減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型坍塌體和支架形成的空間。

室內三角空間很容易形成:

炕沿下,靠近堅實的家具;

內墻根部和轉角處;

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地方。

公共場所減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張,不要沖向出口,避免擁擠,避免人群,避免被推到墻上或圍欄上。

在劇院、體育館等:

就地或排椅下蹲下;

註意避免吊燈、電風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保護頭部等。

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會、地鐵等:

選擇堅固的櫃臺、商品(如低矮的家具等。)或柱子,並在內角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住頭部;避免玻璃門窗、玻璃窗或櫃臺;避免高大不穩的貨架或放有重物和易碎物品的貨架;避免高大或懸掛的物體,如廣告牌和吊燈。

在行駛的電動(汽車)車輛中:

抓緊扶手,避免摔倒或磕碰;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了再下車。

戶外減震

露天減震器的現場選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回到室內。

避免高大的建築物或結構:

建築物,尤其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築物;

跨越橋梁和立交橋;

在高高的煙囪和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體、高聳或懸掛的物體: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免其他危險的地方:

狹窄的街道;

危險的老房子,危險的墻;

女兒墻、高門臉、雨篷下;

磚塊、木頭和其他東西堆積起來。

強震後如何自救

1,地震發生後,要積極參與救援工作,可以把耳朵貼在墻上,聽聽是否有幸存者。

2.先暴露傷者頭部,保持呼吸順暢。如果出現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壹旦被埋,盡量避開身體上方不穩定的倒塌物體,盡量用磚塊、木棍等支撐瓦礫。來加強環境。

4.地震是瞬間發生的,任何人都應該先自救再救人。先救易,後救難;先救近,再救遠。

如何識別地震謠言

1.要正確認識國內外地震預報的實際水平,目前人類做出的中長期預報具有壹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是比較低的。

2.需要明確的是,在我國,發布地震預報的權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對待地震謠言,不信謠,不傳謠,及時報道。

3.學習地震常識,消除對地震的恐懼。

4.不要輕信謠言,盲目搶購。

當大地震來臨時,專家建議家庭成員應掌握三個原則:

原則壹:因地制宜做出正確選擇。地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條件都有很大差異,減震的方式也不可能相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些條件包括:是住平房還是樓房,地震是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否堅固,室內是否有減震空間,妳離門有多遠,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原則二:果斷行動,絕不猶豫。避震器能否成功,正處於緊要關頭,絕不能前後猶豫。如果住平房,要果斷行動,或就近避難,或緊急情況外出,不要來回奔波。

原則三:臥薪嘗膽,不生病。古人曾在《地震誌》中記載:“死不能得病,要等地震過去。就算有窩,也能把蛋吃完。”也就是說,地震發生時,不要沖出屋外,而是抓緊時間尋找合適的減震地點,采取蹲下或坐下等地震過去的形式,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也能安然無恙。

高層建築減震的三大策略

專家建議,在北京這個以建築為主的大都市,居民應該有意識地掌握壹些科學適用的防震策略。

策略壹:地震時保持冷靜,震後到戶外活動。這是壹個國際通用的防震規範。國內外許多地震實例表明,人在短時間內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最有可能傷亡。因此,專家提醒,室內減震條件好,首先壹定要選擇室內減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盡量跑出房間。

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北京市的住宅建築應具有抵抗8度地震破壞的能力。專家建議,地震發生時不要驚慌,保持視野開闊、機動,讓攝像機有所動作。特別是不要臥床;不要跑到陽臺上;不要跑到走廊等人多的地方;不要跳樓;不要使用電梯。如果發生地震,妳應該盡快離開電梯。如果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切斷電源,防止燙傷、觸電和火災。

策略二:減震器的位置很重要。如果住在建築避震器裏,可以根據建築布局和室內情況判斷情況,找壹個安全的空間逃生。最好找壹個能形成三角形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邊比較安全,承重大。金屬管道的網狀結構和彈性不容易被撕裂,即使地震大震動也不容易被甩出。加熱管通風良好,不易造成窒息;管道裏儲存的水也能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是,被困人員可以通過敲擊暖氣管道向外界發送信息,暖氣靠近外墻的位置有利於盡快獲得幫助。

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房間裏,要特別註意遠離爐竈、煤氣管和易碎的碗碟。如果廚房和衛生間位於建築的角落,隔墻是薄壁,就不要選擇它作為減震的最佳位置。另外,不要鉆進櫃子或箱子裏,因為人壹旦鉆進去,會立刻喪失行動能力,視線受阻,四肢被綁住,不僅錯失逃生機會,而且不利於獲救;臥姿不好,人體平面面積增大,被擊中的概率比站姿大5倍,機動困難。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而不是靠內。這是確保在城市地震中得到他人及時援助的壹個重要原則。遠離燃氣竈、燃氣管道、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部位置,盡量靠近外墻,但不要躲在窗戶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