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結構工程師如何配合施工?

結構工程師如何配合施工?

結構工程師如何配合施工?

在工程的土建施工階段,結構工程師是設計單位配合施工的主要執行者。那麽結構工程師如何配合施工呢?這裏有壹些案例可以學習!

1,結構設計的可施工性

協調施工應從結構設計階段開始。結構設計的結果是結構施工圖,結構工程師的想法必須貫穿施工過程,施工單位會建造結構工程師想象的實際建築結構。目前,中國的建築市場還不完全規範。在壹定範圍內,存在招投標、非法分包、肢解發包等違法現象,施工單位水平參差不齊,施工現場使用大量非熟練農民工。結構工程師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到這些現實情況,結構方案、選型、構件設計、細部構造都要考慮到施工的可行性。越容易施工,越容易保證工程質量,越不容易出問題。這是另壹個例子。

示例1:

根據某混凝土框架結構的結構分析結果,大部分柱采用結構配筋。從經濟角度考慮,設計方采用HRB335鋼筋做柱縱筋,HRB400鋼筋做梁縱筋。這樣,施工現場就出現了兩種直徑相同但強度不同的變形鋼筋。僅從外觀上很難區分這兩種鋼筋,只能從鋼筋上刻的標簽和出廠銘牌來區分。如果施工現場管理混亂,可能會出現混亂和誤用。在設計階段,施工單位尚未確定,施工單位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尚不得而知。因此,筆者建議在壹些建設單位管理水平普遍較低的地區,不要輕易處理。

2、設計交底

根據《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第三十條規定,設計單位應當在建設工程開工前,向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說明設計意圖,並對設計文件進行說明。結構設計交底不僅要編寫結構的總體說明,還要重點向施工單位解釋結構關鍵部位的設計意圖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施工註意事項。

示例2:

地下室長94.5米,寬72.5米。底板、頂板和側墻均采用膨脹混凝土作為處理超長地下室混凝土收縮裂縫的技術措施,其中底板采用連續膨脹加強帶,但竣工後出現嚴重滲漏。經調查發現,膨脹混凝土沒有按設計要求連續澆築,而是采用了後澆膨脹加強帶:先澆築膨脹加強帶外的膨脹混凝土,若幹天後再澆築膨脹加強帶,兩者之間的施工縫處沒有鋼板止水帶。混凝土的膨脹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產生預壓應力。膨脹混凝土不按設計要求連續澆築,先澆築的大面積樓板混凝土由於沒有相鄰單元的約束,在壹定程度上可以自由膨脹,大大降低了預壓應力的作用,留有施工縫。澆築膨脹加強帶時粗心大意,未按後澆膨脹加強帶要求設置鋼板止水帶,最終留下滲漏的後患。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單位沒有落實設計要求,間接原因可能是結構工程師在設計交底中沒有強調連續澆築的重要性。

示例3:

某工程結構標準層(圖1)中,3C軸線的懸臂梁達到3.5m,為滿足建築凈空要求,在懸臂梁端部增設連接柱,形成懸臂空腹桁架,有效降低了結構高度,增加了剛度。為防止施工單位誤認為該部分只是普通框架梁、柱而忽視對施工荷載的控制,在設計交底中指出,要求“懸挑空腹桁架的支撐體系必須在桁架所在各層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後方可拆除”,從而避免該部分施工荷載超過設計荷載,危及結構安全,造成施工安全隱患的風險。

3、試打(壓、鉆、挖)樁和基槽檢查。

這壹環節是對明基槽的土層和特殊土質情況進行總體勘探,核實勘察報告中對場地地質條件的評價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檢查持力層的選擇是否合適,檢查工程樁的施工方法是否可行,判斷工程樁的收錘或終孔標準是否合適。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特殊情況,要因地制宜冷靜分析,必要時補充施工測量甚至修改基礎設計;不要墨守成規,堅持己見,這樣只會激化矛盾。

示例4:

湖南某小區有37棟高層住宅,其中21#樓、22#樓、23~24#樓采用人工挖孔灌註樁基礎,樁端為中風化灰巖持力層。施工前進行了鉆前補勘,發現詳勘報告與地質情況描述有較大出入,能否按原基礎方案實施存疑。為此,在23~24#樓選擇2根ф1000樁進行試挖,開挖20多米至仍不滿足原設計要求的中風化巖層,施工遇到很大困難。原設計單位試圖根據補充勘察報告的設計參數將基礎修改為鉆孔樁,仍采用中等風化巖石作為持力層。施工單位在21#樓選擇了三根ф800樁進行試沖,結果不成功:三根樁在施工過程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坍塌,1樁用了7~15天完成,灌註樁樁身混凝土填充系數達到2.1~2.7。有關各方在樁終孔原則、施工進度、工程量結算等事項上分歧較大,工程被迫停工。

施工單位只好咨詢處理方案。在顧問認為補充勘察報告的設計參數偏於保守後,對基樁靜載試驗和淺層平板載荷試驗進行了相應的補充,獲得了較為準確的基礎設計參數,並提交給原設計單位。但原設計單位認為施工難度是施工單位的問題,不願意繼續跟進。最後,顧問繼續進行基礎優化設計工作,23~24#樓仍采用人工挖孔灌註樁基礎,考慮樁側阻力對豎向抗壓承載力的貢獻,改變了樁端持力層;21#樓和22#樓充分利用淺層地基土的承載力,將原設計鉆孔灌註樁優化為筏板基礎。通過基礎優化設計,工程可以恢復正常施工。有關優化設計的詳細信息,請參見[3]和[4]。

4、`配合施工方案

在設計階段,結構工程師往往只關註如何滿足應力需求。在施工階段,施工單位更關心的是如何把施工圖的想法變成實體。有時候兩個不同的出發點難免會有沖突。對於施工單位提出的施工方案,需要結構工程師對其結構合理性進行評估。他們既不能認為與自己無關,壹推了之,也不能壹味遷就,留下結構安全隱患。

展開:

1,服從工程管理部經理的領導,服從現場主管工程師的指揮。

2、熟悉專業施工圖和施工技術規範、施工流程。壹般情況下,施工應以用水和用水圖紙為基礎。如與土建工程有矛盾或不壹致時,應向主管工程師報告,並與設計單位協調解決。

3、施工單位審批的施工組織設計,對組織設計中不合理和錯誤的部分,必須要求施工單位及時組織修改,並重新報審。

4.審查監理人員的資質,檢查監理人員的到達是否符合合同要求,並與監理人員壹起檢查進場材料是否符合設計、合同要求及相關技術標準。如發現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應及時要求施工單位限期退場。

5、根據工程進度及時對各部位進行隱蔽驗收,做好相關隱蔽驗收資料簽證。工程項目兼職專職安全管理。

6.在管理和施工過程中,檢查各部位的管線和接地裝置是否符合圖紙和其他施工文件的要求,特別要註意地下室的預埋管線、預留孔洞和預留接地極是否符合電梯、人防、弱電機房、配電室等重要設備的特殊要求,橋架、封閉母線等是否符合要求。與風管、水管的標高、位置沖突,隱蔽管線是否有嚴密的防堵保護措施。不符合要求的,應及時通知施工單位整改。

7.檢查施工單位各項試驗的試驗過程是否真實、規範,試驗結果是否符合設計和規範要求,並做好相關記錄。

8.做好分管項目的施工管理日記,詳細記錄天氣、形象進度、施工質量、整改結果,積累第壹手資料,以備檢查。

9.參加各種工程會議,參與解決施工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協調相關專業解決工程施工中的質量問題。

10,參與工程竣工驗收,認真審核並給出強弱電竣工圖,確保竣工圖中所有隱蔽管線的埋設和描述,為日後物業管理提供準確的維修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