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捐款的使用上,南京已經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了刀刃上。自2000年以來,實施了“農村小學升級工程”和“振興初中行動計劃”,以規範中小學改造。學校標準化是壹項“花錢”的工程。在鄉鎮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市教育局“填補”了部分捐贈資金用於學校標準化建設。市教育局對所有達標的鄉鎮獎勵60萬元,調動了鄉鎮的積極性。目前,全市1300多所中小學已全部達到“新課桌、新椅子、新講臺、教室燈光明亮”的“三新壹亮”標準。
近年來,隨著城市流動人口的增加,本已捉襟見肘的公共教育資源更加不足。流動人口子女上學問題加重了大中城市的負擔。據統計,來南京就業的農民工子女中,有4萬多名義務教育適齡兒童。為了保證流動人口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上學,每學期南京都“挖”壹塊捐款來補充學校經費的不足。僅今年以來,市政府就先後向打工子弟學校捐贈了500套新課桌椅和2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大大改善了打工子弟的學習環境。目前,該市有200多所公立中小學,接受約2.6萬名農民工子女。其中,65%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讀於公辦學校。此外,還有65,438+0.35萬農民工子女在政府批準的農民工子女私立學校就讀。據調查,在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問題上,南京優於國內同類城市。
二是發放“學生券”,確保“低”幫助,不讓壹個孩子掉隊。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壹批貧困家庭發現難以支付其子女的上學費用。如果這些孩子得不到幫助,他們很可能會輟學。調查顯示,貧困家庭學生集中的學校,經濟上往往並不寬裕。以前,南京貧困家庭的孩子主要靠學校救濟或學生捐款維持上學費用,但由於學校自己的教育經費只夠“吃飯”,無力“彌補”這許多開銷。如何讓適齡兒童不因為家庭困難而輟學,不承擔不該由學校承擔的費用?從2002年開始,南京市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主動承擔起這壹“責任”。這個城市通過發放“學生券”不讓壹個孩子掉隊。南京根據1-9年級學雜費的不同,制定了不同面額的“學生券”。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都可以憑“低保”從教育主管部門領取相應面額的“學生券”。每學期,“低收入學生”可以用“學生券”抵消60%左右的學雜費。2003年,該市將“學生券”推廣到農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2004年秋季,“學生券”已經覆蓋了全市所有接受義務教育的低收入家庭。此外,該市還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幫助普通高中、職業學校和市屬大學的貧困學生解決上學難的問題。據市教育局分管財務工作的同誌介紹,每年有近10萬元用於發放“助學券”,資助貧困家庭孩子讀書。政府的資助讓城裏的窮學生學習無憂。
為了幫助貧困兒童有書讀、讀得好,南京還設立了“愛心班”、免費學校等“特殊教育區”,確保適齡兒童100%入學。2000年,南京在全省首次成立“愛心班”,專門招收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學生。這些學生免學雜費、住宿費,壹些學校還為學生提供免費午餐。2001年,我市分別在六個城區開設了“愛心班”。目前,全市有200多名學生在這些特長班學習。南京還開辦了壹批免費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智障、肢體殘疾和視力殘疾兒童少年。學生的學雜費、書本費、住宿費等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學生和學校不需要出壹分錢,實現真正的免費。
三是實施教師優崗計劃,獎優促農,打破教育“二元結構”。農村教育的薄弱不僅受到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制約,骨幹教師的流失也是農村教育相對落後的重要原因。農村中小學硬件不硬,骨幹教師流失,會越來越弱。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有效的幹預,必然導致學校和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越來越大。為了打破這種局面,穩定農村教師隊伍,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南京市實施了教師優秀崗位計劃,鼓勵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和普通學校任教。南京市政府規定:“對工作量大、教育教學質量高、在農村學校和普通學校獲得普遍好評的骨幹教師,給予相對優厚的待遇或獎勵。市級學科教學帶頭人等高級以上優秀教學骨幹教師到農村鄉鎮及以下中小學任教,每月發放600元優秀崗位津貼。”這壹政策有效地“鎖定”了農村中小學的優秀教師。
在留住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同時,南京還出臺政策,鼓勵市內名師“回流”農村,通過“落戶”、支教、“城鄉牽手”等方式,為農村中小學輸送優質教師。該市規定,在同等條件下評聘職稱時,優先考慮在非市區和農村“薄弱”中小學任教的市區名校教師;市區的名校至少要與壹所非城鄉“弱勢”中小學開展“城鄉手拉手”活動。每學期名校要派名師到掛鉤學校公開課、指導教學,“弱”校至少要派1名教師到名校當學徒;特級教師、教授級教師、名師在六城區省級實驗小學、省級重點高中(三星級)、省級重點職業學校以下中小學任教或在非六城區中小學任教的,每月優崗津貼1000元。
四是吸收社會資金,設立“民辦”學校,滿足普通民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從社會的邊緣變成了社會的中心,人民群眾對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2000年,南京市教育局開始調研論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行性。2002年,根據民辦學校的“六獨立”,啟動“名校辦民辦”試點。擴大三所“老牌”優質公立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學校品牌占股25%,在東郊征地355畝,建設仙林分校。學校計劃建設654.38+萬平方米的校舍,分別面向小學、初中、高中招生。學校建成後,教學班數達到80個,可容納3300多名學生。南京師範大學附屬高中位於江寧開發區,成立江寧分校,學校品牌占股28%。校園占地530畝,學校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班級數可達120個,可容納5000余名學生。金陵中學投入25%的無形資產,在開發中的河西新城建立河西校區。校園占地面積231畝,建築面積65438+萬平方米。學校有60個班級,容納3000名學生。
東南郊,附中-江寧,晉中-河西。在南京教育主管部門的大膽決策下,形成了“名校辦民辦”的地緣優勢和教育優勢。三年後,這種優質教育的優勢已經顯現。
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南京已有89所民辦學校。民辦中小學現有教職工約3700人,學生近5萬人,約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7%。高中7000多名學生;初中生近2.6萬人,占全市初中生總數的10.27%;小學生1.5萬人,占全市小學生總數的4.26%。
這些“私立”學校的校舍、法人、資金賬戶、人事管理等都是獨立管理和核算的。它們是真正的“獨立”學校,政府沒有投入壹分錢。除了部分學校以學校品牌入股外,資金全部來自民間。教師的進出、工資獎金、晉升晉升都是根據工作業績來考核的,但分校的教育風格和文化底蘊與我們學校是壹脈相承的。現代化的校園設施,宜人的環境,全新的管理模式,先進的教育理論,豐富的教育背景,讓民辦學校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名校”辦“私塾”,吸收社會資金放大優質教育資源,在更高層次上起到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
此外,南京還盡力從招生政策上為學生提供平等的讀書機會。本市在小學至初中招生時,堅持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不支持、不鼓勵、不提倡”擇校,實行電腦搖號方式解決擇校問題。這些年來,壹直比較火熱的“初壹擇校”現象有所降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小學畢業生90%以上是通過免試就近入學升入初中的。市教育局在高中招生時,將熱點高中招生計劃的30%分配給初中,調動各校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