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做:柿子部落
柿子...族...
充滿水果香味的古韻村
第壹次聽到這個地名,腦海裏就畫了壹幅美好的畫面。
獅子部落
位於江安紅巖村。
距宜賓市區80km,距江安縣城17km。
森林覆蓋率為84%
村裏有100年以上的柿樹2000多棵。
到處都是野生的古柿樹。
雖然現在柿子還沒熟。
但是,中國的壹線天、大耳窩、甘泉洞等景點。
還有樹木和溪流的自然風光。
都值得壹去。
從宜賓直接開車到第壹個景點要兩個小時。剛到路口,看到兩堵墻夾在中間,中間的路窄得像車道。我覺得這是第壹眼。
路邊的壹塊巖石上,有壹尊削壁的雕像。
石墻的壹側,刻著“人造視線”。
雖然是人造景觀,但走在其中依然有壹種深深的寧靜感,穿過狹長的通道,豁然開朗。
兩墻之間種著許多梧桐樹苗,“種梧桐樹,引鳳凰”。我相信這些梧桐樹也暗示著柿子部落會吸引更多的遊客和投資者,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盡頭有壹個風景牌,上面標著“大爾之巢”,記載著關於大爾之巢的傳說。找了很久,船長找不到它的位置。
反而看到路邊有壹個水坑,地下水在不斷上漲。同行的朋友用手洗了把臉,大呼“太酷了!”。
幸好遇到壹個路過的老人,才知道大兒的窩就在牌子旁邊的懸崖下,因為周圍的雜草擋住了大兒窩的真面目。
老人說:“以前我們沒挖第壹線天的時候,從對面山上往下看,那十幾個孩子的窩很顯眼。後來我們建第壹道天穹的時候,挖了這個坡,那十幾個孩子的窩就不那麽明顯了。”
周圍沒有雜草的大耳窩就是這樣。壹塊獨立的丹霞地貌巨石,因其形狀像女人的肚子,中間的石窩更像肚臍,所以被稱為“大兒窩”。據說達爾沃的石頭很奇怪,從來不長苔蘚。
大兒窩旁邊有壹條通往盤龍、珠海、虹橋等地的古道,青石板鋪成。過去,古道上的人們習慣在達爾巢穴旁邊的樹蔭下休息。
據當地壹位90多歲的老人說,以前在大爾沃的石頭左邊有壹扇高大的石門,旁邊有壹棵參天的古榕樹,樹上掛著十惡不赦的土匪頭子李亞子的人頭。
從達爾沃的懸崖邊,還可以仰望山上的涼亭。
在第壹眼望去的盡頭,有壹條沿墻而建的山路,沿著這條路可以到達很多景點。如果不想徒步上山,也可以體驗騎馬遊覽“柿子世界”。
爬上樓梯,越往深處,越感覺到壹種濕潤涼爽的感覺,不覺得爬的痛苦,反而樂在其中。
魯豫的“催乳石”景點介紹,但其風光未見。也許是和“大爾沃”壹樣,因為植被太茂盛,遮住了景觀。
到達“馬靜館”大約需要四五分鐘。我在山腳下看到的涼亭就在這裏,好像比我想象的要近很多。
站在亭子裏往外看,才知道自己已經置身於壹片綠野之中,壹陣微風吹來,只覺清涼。
東可看紅龍山,西可看古柿林,北可看江安城,南可看龍蟠地,或近或遠。從馬靜館妳能看到的只有美麗的風景!
在馬靜館外,有壹條岔路通往龍蟠館、虎踞館、半邊寺、精準扶貧柿子產業園等景點。
從岔路口登高,爬上石梯,就是石板路。兩邊的竹林裏偶爾有雜音。住在它周圍的村民會時不時地找壹些“土貨”。
在路上,我遇到了兩個登山運動員。壹問才知道,從這裏走3公裏左右到龍蟠閣需要半個小時。因為時間的原因,我沒有繼續前進。
下山的路上,我還聽到了壹個小故事:
在天空中往下約50米處,有壹對石鑼和石鼓。有壹首當地流傳千年的民歌:“石鑼石鼓,價值百萬;誰能識破,銀必出土。”
相傳,多年前,農歷正月初壹、十五天即將破曉時,石鑼鼓會叮當作響,聲音由小至大,然後震動大地。這件事轟動了十裏八鄉,人們紛紛前來觀看。來的人多了,周圍的莊稼難免遭殃,讓當地村民苦不堪言。
後來在山下寺廟裏壹個遊歷的老和尚的指引下,發現壹個“瘋婆子”恒七嫂在盤龍街附近遊蕩,便四處走動。從此,石鑼鼓無聲。
那首民謠流傳至今,但民謠裏唱的“銀子十萬”在哪裏,沒有答案。
到了壹線與天的交匯處,有壹條岔路通往紮旗山。
相傳綿延數裏的紅巖山是南屏山的龍頭,龍頭插在奇奇山。插旗山腳下凸出的地方是龍眉,眉下有個洞,是龍眼。
路面沒有“水泥化”,但還是平整的。
無意中看到倒地的小柿子,擡頭壹看,發現上圖中那棵挺拔的樹其實是壹棵古老的柿子樹,果實累累。
車庫約1 km,旁邊有停車場和山路,全長1.8 km。
上山不久,遇到壹個當地人,告訴他對面就是紅龍山360°觀景臺,可以看到四個縣。
南溪、長寧、江安、納溪盡收眼底...看著眼前的美景,兩個字在腦海裏久久回蕩:壯觀,驚艷!
繼續前行,有壹條非常狹窄的山脊。從山腳向南看,像壹根桿子。當地人稱之為金極點。
關於金柱的起源;
傳說很久以前,這裏的石壁上有壹百個奇怪的字符,它們的字符只有在太陽下山的時候才會出現。誰要是能壹口氣把字看完,就能得到壹根“金桿”。無奈,四裏八鄉的人,就算是在人傑地靈,也認不全。久而久之,人們只能望字興嘆。
但有壹年,壹位上了年紀的風水先生從外地趕來,自稱學識淵博,能毫不費力地讀懂巖石上的字。在大家的註視下,風水先生真的很淡定的看完了。當他讀到第98個字時,壹個耀眼的“金極”出現了。就在“金極”唾手可得的時候,風水先生不耐煩了,忘了看最後兩條。“金竿”正好落在風水先生的肩上。他剛伸出右手,卻被彈射出老遠,使手臂下垂,擺出“曬仙掌”的姿勢,而左手則伸向東北方向的甲碾村領地。
從此,巖石的怪字不再出現,倒黴的風水先生卻壹直把這根沈甸甸的“金桿”扛在肩上,站在這懸崖邊上。久而久之,人們稱風水先生為神仙,他肩上的“金竿”就是為村民挑水的。
聽完金桿的故事,我沿著山路慢慢往下滴,我看到山頂上立著壹根旗桿。這裏是山路的盡頭:紮旗山。
這條遊玩半小時左右的步道,生態良好,空氣清新,下方數十公裏的方圓盡收眼底。還有壹個100多米高的光禿禿的紅色巖石。如果用壹個詞來概括,那壹定是:美。
原路返回,在第壹眼看到的岔路口往江安方向行駛,找到下壹個景點:甘泉洞。
在路邊,有很多關於柿子的詩:
雖然現在還不是柿子成熟的季節,但這裏到處都有柿子的痕跡。
路過遊客中心,院子前的柿子結得很好,看著很欣慰。
穿過遊客中心,遠處可以看到路邊斜坡上壹座倒塌的土房,裏面有壹尊佛像。
爬上去細看,屋內雜草叢生,佛像間橫梁坍塌。不僅中間的大佛,兩邊也有小佛像。奇怪的是,雖然這裏環境破舊,但壹尊佛像卻沒有受損。
正要返回路邊時,突然看到房前的草叢裏有壹根燒完的香,想必是周圍的村民壹直在打理。
路邊有幾個小朋友在摘水果吃,他們好奇地問:“妳在摘什麽?”沒想到,熱心的小朋友還送了兩張給隊長。
這是我第壹次吃“李鬥”。聽說有很多紅巖村,黃色的形狀裏有紅色的斑點,很漂亮,入口微甜,帶點香味,味道很棒~
邊走邊玩,壹路欣賞美景,終於到了甘泉洞。
從遊客中心直走下去,左轉,就會看到“甘泉洞”的標誌,當地人叫甘泉洞。
壹到就聽到潺潺的溪水聲,聽到了威風。壹名遊客正在橋上看風景。
沿著顏夕的小路走下去,山坡上的竹林倒掛著,形成壹個綠色的拱門。路上落滿了枯葉,走進去還挺夢幻的。
大約幾分鐘後,穿過草叢,我們可以看到小溪對面的壹個山洞。在這裏,我們找了很久:甘泉洞。
過了壹條小路,發現甘泉洞比我在另壹邊看到的要寬很多。
在洞口,水從巖石上流下,形成天然的“水幕洞”。在進入洞穴之前,我感到清涼。
山洞內,壹塊平坦的巖石上,溪水緩緩流下,由淺入深。
據說這裏曾經是土匪的巢穴,通過水流到達山洞,至今還留有土匪生活的痕跡。
甘泉洞,壹個天然的氧吧和避暑勝地,還沒有被充分開發。有了原生態的美,人在其中,生活起來很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