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從巴納姆事件可以看出,在報紙宣傳運動的時代,每壹個報紙宣傳者在試圖贏得顧客眼球時,都想盡壹切辦法制造神話,甚至愚弄大眾。他們只關註為企業賺錢,完全無視公眾利益,甚至公開嘲諷和辱罵公眾。因此,報紙宣傳運動並不是真正的公眾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從意識形態上看,這壹時期其實是壹個反大眾、反公關的時期。
但當時巴納姆等人利用報紙等大眾媒體宣傳組織,已經有了現代公關活動的萌芽。
壹、公眾與公眾關系的產生和發展
從誕生之日到現在,公眾與公眾的關系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我們把這個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古代自發的“公私關系”。嚴格來說,公眾與公眾的關系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但如同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和雛形壹樣,具有公關意識的思想和活動在古代社會就已出現。但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公與民關系的意義,也沒有采取科學系統的方法為自己進行形象塑造活動,所以都屬於公與民關系的自發狀態。
在國外,考古學家在伊拉克發現了壹份公元前1800年巴比倫王國的農場公告,告訴農民如何播種,如何灌溉,如何處理病鼠,如何收割莊稼,很像現代農業組織發布的宣傳資料。這壹發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公關活動痕跡。在中國古代,自發的公關活動也很普遍。傳說在堯舜時代,朝廷在朝廷外設立“讒言局”,鼓勵世人向朝廷進諫。《後漢書·楊震傳》記載:“聞堯舜,諫鼓謗木而立朝”,可能是古代政府征求民意的最初設施。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商鞅進行了變法。為了取信於民,他特意在城門口放了壹只皮箱,並貼出告示說:誰能把皮箱從壹個城門背到另壹個城門,就賞十兩黃金。壹開始大家都不相信,但是有壹個人做到了,還真的得到了獎勵。第二天,很多希望這麽容易就拿到獎勵的人又聚集到了城門口,不過這時候已經沒有木頭了,貼出了政府改革的告示。自商鞅“言出必行,言出必行”以來,變法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威信,可視為壹次成功的公關計劃,史稱“移木立信”。
縱觀古代中外的自發關系,可以發現壹些相似之處:首先是盲目性;其次,是實證性的;最後是低級。古代公關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人際交往,層次和範圍都很小。在古代,“公私關系”只能算是壹種“準公共關系”、“準公共關系”。
2.近代民眾與民眾關系的萌芽。現代公私關系萌芽於美國。美國獨立戰爭中,獨立運動的領袖們利用集會、遊行、展覽、慶祝的機會,以詩歌、漫畫、雕像等方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號召人民起來趕走英國殖民者。在美國獨立後的總統競選中,現代公共關系中的壹些常用手法被廣泛采用,如利用報紙和小冊子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利用與選民見面、握手等機會接觸民眾,最終達到爭取選票的目的。
對於工商企業來說,現代公私關系的萌芽出現在19的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的“報紙宣傳運動”為標誌。當時,隨著經濟的繁榮和技術的發展,大眾傳播事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833年,紐約太陽報創辦了廉價報紙——《雜工》。《紐約太陽報》的這壹舉措得到了其他報紙的呼應,讓很多普通人買得起報紙,從而大大增加了報紙的發行量,走進了千家萬戶。然而,報紙價格的降低造成了另壹個結果,那就是報紙和期刊的廣告費大幅上漲。這時,壹些大公司為了節省廣告費用,雇傭大量專門人員,在報刊上制造煽動性新聞,宣傳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以擴大影響。為了迎合下層民眾的閱讀心理,壹些報紙也願意刊登這樣的新聞,出現了所謂的“報紙宣傳運動”。
當時,許多企業雇用的報紙宣傳人員編造了許多離奇的新聞,以吸引公眾對他們自己和他們所代表的組織的註意。最具代表性宣傳者是受雇於紐約壹家馬戲團的菲尼斯·泰勒·巴納姆。他壹改常規方式,不再直接宣傳馬戲團表演有多精彩,而是說馬戲團的黑人女仆海斯160多歲,養過美國第壹任總統華盛頓。轟動壹時的“新聞”在報紙上發表後,他用不同的筆名給其他報紙發了許多“讀者來信”。有人說人不可能活到65,438+060歲,巴納姆是個騙子。有人說巴納姆發現海斯是壹大功勞。人為加熱這壹“新聞”的結果是引起公眾的好奇心,要求壹睹馬戲團中的海斯,為馬戲團吸引大量顧客。海斯去世不久,人們對她進行了屍檢,確定她最多不超過80歲。當時輿論壹片嘩然,人們指責巴納姆是騙子,但巴納姆卻厚著臉皮說“壹切宣傳都是好事”,只要他沒有拼錯自己的名字。
從巴納姆事件可以看出,在報紙宣傳運動的時代,每壹個報紙宣傳者在試圖贏得顧客眼球時,都想盡壹切辦法制造神話,甚至愚弄大眾。他們只關註為企業賺錢,完全無視公眾利益,甚至公開嘲諷和辱罵公眾。美國鐵路巨頭範比爾德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讓公眾見鬼去吧!”這種說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的心態。
報紙宣傳活動並不是真正的公共關系,因為他們不知道公眾的作用。從意識形態上看,這壹時期其實是壹個反大眾、反公關的時期。但當時巴納姆等人利用報紙等大眾媒體宣傳組織,已經有了現代公關活動的萌芽。
3.現代公私關系的開端。從19年底到20世紀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經歷了壟斷階段。以美國為例,占人口65,438+0%的資本家控制了國家總財富的54%。壟斷資本家的敲詐勒索極大地激化了勞動關系和社會矛盾,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壹方面表現為壹波接壹波的工人運動,另壹方面又激起了壹大批有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利用新聞媒體強烈抨擊壟斷資本家,掀起了壹場曠日持久的“醜陋運動”(又稱“撿糞運動”、“清理垃圾運動”)。
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幾家新聞宣傳公司。1900年,喬治·米切裏斯、赫伯特·斯莫爾和托馬斯·馬文在波士頓成立了新聞宣傳辦公室,旨在宣傳企業形象。1902年,威廉·沃爾夫·史密斯辭去了《紐約太陽報》和《辛辛那提問詢報》的記者職務,在華盛頓創辦了第二家新聞宣傳公司。這些人所從事的活動,可以算是早期的公關活動。但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將這些活動堅持到底,更沒有提出現代公共關系的概念,以至於它發展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被譽為“公共關系之父”的李錦梅完成了這壹歷史使命。
艾薇·李(1877—1934)是美國佐治亞州壹名牧師的兒子。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於哈佛法學院。他曾經是《紐約時報》和《紐約世界新聞》的記者。1903年,艾薇·李(ivy lee)辭去《紐約世界新聞報》記者壹職,開始投身公關事業。1904與資深記者喬治·帕克(George Parker)壹起創辦了美國第三家宣傳顧問事務所,宣傳壹些企業家和政治家的形象。艾維·李(Ivy lee)認為,解決企業形象危機的最好辦法是向新聞界說實話,采取信息公開的政策,這樣既能消除誤解,又能促進企業自我完善。艾維·李(Ivy lee)堅持自己的信念開展公共工作,使自己的公司成為公關公司的前身,公共關系進入職業化時期。
1906年,美國無煙煤礦業發生大罷工,勞資雙方尖銳對立。艾薇·李受命為煤礦老板處理這起嚴重事故。他提出了兩個前提條件:壹是必須有權列席行業高層決策者的相關會議;二是必要時向社會公開所有事實真相的權利。在這兩篇文章的基礎上,艾維·李發表了“原則宣言”,提出了處理企業與公眾關系的“開放管理原則”。這壹原則的提出,徹底改變了過去企業宣傳愚弄公眾、欺騙新聞界的傳統,為以後公關的進壹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改變了以往企業界輕視公眾、回避記者的做法,主動向新聞界提供各種相關信息,讓公眾通過交流獲得與其利益相關的信息,改變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專家認為,《原則宣言》標誌著公與公的關系進入了壹個新階段,是現代公私關系的真正開端。
Ivy lee的公關實踐為以後的公關發展打下了基礎。他的公關工作的原則是“必須迅速通知公眾”和“向公眾說出真相”,這使公關走上了壹條正確的道路。但在艾薇·李的時代,公眾與公眾的關系還處於初級階段,還只是壹門藝術,還沒有成為壹門科學。艾維·李本人和他的同事們,大部分是記者,利用他們的經驗或直覺來開展工作。
4.現代公私關系的成熟。美國學者愛德華·伯奈斯以其卓越的研究成為公共關系學的創始人,使公共關系進入了壹個科學階段。伯尼斯是奧地利裔美國人,他的妻子多麗絲·弗萊茨·曼也是著名的公共關系專家。夫妻倆都經營著自己的公司——愛德華·伯奈斯公關咨詢公司,為很多大公司、政府機構和美國總統提供咨詢,直到他在1965從公關壹線退休。
伯尼斯和李錦梅有壹個不同之處,那就是他更註重公共關系理論的研究,他逐漸轉向教學和研究,並在1923出版了《輿論的形成》壹書。這是第壹部研究公共關系理論的專著,因此被視為公共關系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在這本書裏,他對公眾與公眾關系的實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形成了壹套理論。他提出了“投資於公眾利益”的根本原則,認為壹個企業或組織在做出決策之前,首先要了解公眾喜歡什麽、需要什麽,在確定公眾的價值取向後,再有目的地從事宣傳工作,以滿足公眾的需求。伯尼斯的思想比李錦梅更進了壹步,不僅在事件發生後向公眾說出真相,還要求企業通過公開調查,根據公眾的態度開展公關工作。同時,他將ivy lee的活動與1897年《美國鐵路文學年鑒》中出現的“公共* * *關系”壹詞結合起來,讓這個詞有了科學的含義,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此,公眾與公眾的關系正式從新聞領域中分離出來,成為壹門獨立的、系統的管理科學。1928年出版《輿論學》壹書。1952年,伯尼斯又編著了另壹本教材《共產黨與共產黨的關系》,較系統、詳細地闡述和發展了共產黨與共產黨的關系理論。
65438-0952年,美國著名學者斯科特·卡特裏普(Scott Cattripp)和艾倫·森特(Alan Saint)聯合出版了壹本關於公共關系的權威著作——《有效公共關系》(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在這本書中,他們提出了壹個“雙向對稱”的公關模式。這種公共關系理論比伯尼斯更進了壹步,因為它把公共關系看作是組織與公眾之間的互動過程,這是現代公共關系的真正本質。《有效的公私關系》壹書中提出的“四步工作法”已經成為公私關系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四步工作法是指公關活動的壹般程序和流程,最早由美國公關專家斯科特·卡特裏普(Scott Cattripp)和艾倫·森特(Alan Saint)總結提出。其內容有公關調查、公關策劃、公關實施和公關評估。至此,現代公共關系的理論框架基本形成,進入成熟階段。此後,雖然公關的技巧不斷發展,但體系基本穩定。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卡特裏普和他的學生們根據世界各地公共關系的發展,不斷修改自己的作品。2000年,格倫·布魯姆加入這部著作,該書已修訂了8版,成為公共關系領域最權威的教科書,被後人譽為“公共關系的聖經”。
5.當代公共關系的流行。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公眾與公眾的關系在美國迅速發展。自1960以來,美國公共關系從業人員已達65438+萬,專業公關公司有1350家,75%的企業建立了公共關系部門。到1985,公關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公關公司超過2000家,85%的企業設立了公關部門或長期對外公關顧問。大衛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公關公司之壹,擁有50多年的歷史,員工超過2000人,在世界各地擁有52個辦事處和67家附屬公司。在現代美國,任何組織都離不開公共關系。
20世紀20年代後,公共關系被引入歐洲。1948英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會員2500人,來自英聯邦50多個國家和地區。1967年,英國公關顧問協會成立,分支機構超過170個。1955法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幾乎與此同時,德國、意大利、荷蘭、挪威等西歐國家也積極發展公共關系。1940,公私關系引入加拿大。1947,共產黨與共產黨的關系傳入日本。1964,日本公關協會成立。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公共關系的理念和實踐開始流入第三世界國家,並在東南亞、拉美和非洲生根開花。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政府成立了公共關系部,壹些企業紛紛效仿,使公共關系成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重要管理模式。
1955年,國際公共關系協會(IPRA)在倫敦成立。當時有20多名成員,出版了兩種雜誌:《IPRA通訊》和《國際公共關系評論》。從那時起,它的成員不斷增加,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關系協會。目前,這壹組織在60個國家或地區擁有760名成員,在全球範圍內都很有代表性。
二,現代公共關系的社會條件
公眾與公眾關系的產生和傳播是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在這段短暫而傳奇的歷史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必然性。
1.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當人類完成了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逐漸進入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社會中強烈的人身依附性的人際關系逐漸讓位於開放的、可變的、廣泛的人際關系。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除了傳統的家族關系和區域關系,人們對商品交換更感興趣,公共關系的思想和實踐也有所發展。
20世紀以前,即使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也不是很高,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物資供應也不是很豐富。所以對於企業來說,不需要考慮大眾的需求和情緒。但是,隨著20世紀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產品充分流動,社會出現大量中產階級,迫使企業家高度重視大眾的利益和訴求。可以說,是發達的商品經濟提出了公關的需要。
(1)公有* * *關系適應了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合作的需要。
(2)公私關系是物質生產供過於求,市場重心從賣方轉移到買方的產物。
(3)證券民主化運動促進了公私關系的深化發展。
(4)民眾的巨大壓力迫使企業家放棄了追求利潤的經營方針,采取了利潤與公關並重的經營策略。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公眾與公眾的關系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文明管理理念。商品經濟發展到壹定程度,就必須應用於生產實踐。
2.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現。從封建制度向當代民主制度的過渡是壹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公共關系產生的重要政治前提。
(1)隨著人們社會地位的提高和公共隊伍的形成,人們有了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可能。
(2)民主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人們的參與意識,民主政治的每壹步都需要公關活動的配合。
(3)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支撐,也是公共關系運作的重要保障。
3.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公共關系是組織的壹項重要管理職能,它的發展與管理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以來,西方管理領域的兩股思潮極大地影響了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關系的發展:壹股是科學管理理論;二是人際關系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的代表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工程師泰勒。1911年,泰勒系統總結了自己的管理理論,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壹書。在這本書裏,他提出了生產作業標準化、工作時間科學利用、經營權分級、勞動分配合理等原則。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比傳統的經驗管理有了很大的進步,確實起到了推動生產發展的作用。盡管泰勒在書中強調了管理者與工人之間建立和諧關系的必要性,但由於時代的局限,其理論的核心仍然是如何控制機器的附屬品——工人,以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化。他把工人看作是由金錢制造的“經濟人”(經濟動物),把物質刺激作為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的唯壹手段。他主張把人與人的關系簡化為純粹的金錢關系,用對錢對事的管理代替對人的管理。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當然沒有內部公關工作。因此,在公共關系發展的初期,公共關系活動都是面向外部公眾的。
2.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現。從封建制度向當代民主制度的過渡是壹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公共關系產生的重要政治前提。
(1)隨著人們社會地位的提高和公共隊伍的形成,人們有了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可能。
(2)民主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人們的參與意識,民主政治的每壹步都需要公關活動的配合。
(3)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支撐,也是公共關系運作的重要保障。
3.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公共關系是組織的壹項重要管理職能,它的發展與管理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以來,西方管理領域的兩股思潮極大地影響了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關系的發展:壹股是科學管理理論;二是人際關系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的代表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工程師泰勒。1911年,泰勒系統總結了自己的管理理論,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壹書。在這本書裏,他提出了生產作業標準化、工作時間科學利用、經營權分級、勞動分配合理等原則。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比傳統的經驗管理有了很大的進步,確實起到了推動生產發展的作用。盡管泰勒在書中強調了管理者與工人之間建立和諧關系的必要性,但由於時代的局限,其理論的核心仍然是如何控制機器的附屬品——工人,以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化。他把工人看作是由金錢制造的“經濟人”(經濟動物),把物質刺激作為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的唯壹手段。他主張把人與人的關系簡化為純粹的金錢關系,用對錢對事的管理代替對人的管理。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當然沒有內部公關工作。因此,在公共關系發展的初期,公共關系活動都是面向外部公眾的。
影響公共關系發展的第二個管理理論是人際關系理論。20世紀2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邁耶在著名的霍桑實驗中提出了如何激勵人們提高工作效率的問題。人際關系理論的出發點是:勞動者是“社會人”,勞動對於人來說就像娛樂和休息壹樣自然;人在為既定目標奮鬥的過程中,具有自我引導和控制的能力;通過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而獲得的成功本身就是壹種獎勵;總的來說,人們不僅接受而且尋求責任;激發想象力、智力和創造力來解決組織問題是壹種普遍現象。後來,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把泰勒的理論稱為X理論,把人際關系理論稱為Y理論。人際關系理論關註勞動者的人格尊嚴和個人價值,註重在生產過程中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在這壹理論的指導下,組織內部公共關系問題被提出並迅速發展。
4.大眾傳播的發展。20世紀以來,大眾傳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公共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進入工業社會後,生產的社會化使人們對交流有了迫切的需求。企業只有擁有足夠的信息資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到了近代,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郵政,有了報紙,才有了報紙宣傳運動,才有了公共關系的萌芽。20世紀,由於電報、電話、廣播、電視、電傳和計算機互聯網等電子媒體的發展,信息可以迅速傳遞給每個人,公與私的關系也得到迅速發展。社會組織可以利用各種傳播工具與公眾進行溝通,收集公眾的信息,並將組織的信息傳達給公眾,最終達到為組織樹立形象的目的。特別是計算機互聯網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註。在互聯網上傳播信息更快、更廣、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