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宗元(773—819),字厚。唐代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與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原籍河東(今山西永濟)。漢族。代宗大歷八年(773),生於京都長安(今陜西Xi安)。與韓愈壹起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之為劉漢。劉禹錫也稱之為“劉瀏”。王維、孟浩然和魏也稱之為“王蒙”。世稱六合東或六柳洲。
柳宗元出身官宦之家,才氣不多,誌向高遠。早年考中秀才,文以華麗辭藻為主。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入博學詩班,授集賢堂正字。他曾任藍田副將,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集團的政治改革,並調任李部任外交大臣。永貞元(805)九月,革新失敗,少州被貶為刺史。十壹月,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返京師,兼柳州刺史(故稱柳州),功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壹月初八(819 165438+10月28日)死於柳州府。
2李商隱
/view/6028.htm?func =重新標題#4
在唐代,缺少家庭背景的知識分子都想在仕途上發展。有兩個主要入口:科舉和幕府。前者被認為是進入官場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後者是壹些有權勢的官僚自己培養出來的政治團隊。如果他們表現出色,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官僚的推薦,成為朝廷的正式官員。唐朝中後期,很多官員都有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有當幕僚的經歷。
李商隱年輕時受到令狐楚的賞識,有機會跟他學習《劉四文》,自然成為令狐楚的助手。但也正因為這樣的經歷,他壹生都糾纏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牛李之爭源於元和三年(808)的科舉考試。時任宰相的李繼孚,因為考生牛森儒、李宗敏在試卷中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而對他們進行了打擊。由此,李繼孚與牛僧孺、李宗敏等人結怨,後由李繼孚之子李德裕繼承。牛森儒、李宗敏領導的“牛黨”與李德裕領導的“李黨”相互攻擊,爭鬥不休,長達數十年,成為晚唐政治的壹大矛盾。
李商隱的原總督令狐楚屬於“牛黨”。在他的幫助下,李商隱進入了政治舞臺。唐文宗二年(837),令狐楚之子令狐茂助李商隱中了進士。令狐楚死後,李商隱成為靖遠使王茂元的副官,受到他的賞識。他娶了他的女兒。王茂元與李德裕交朋友,被視為李黨成員。這樁婚姻使他被牛黨視為李黨的中間人。不過,李商隱本人可能是想置身於牛李黨爭之外。他的交往對象包括牛和李,在他的詩歌中對兩者都有肯定和批判。然而,在政治鬥爭中保持中立顯然是壹廂情願。結果李商隱兩邊都不討好,令狐貍精特別討厭他,認為他忘恩負義。李商隱多次試圖補救令狐的高位,包括給令狐寫壹些詩(如《給令狐書記的壹句話》),希望他回望過去,但令狐始終不理他。
在這種情況下,李商隱的仕途顯然並不順利。他在唐文宗四年(839年)和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任職,但只是短期的下級官員。李商隱也在基層政府做過下級官員(四至五年:弘農縣尉;兩年——三年:失落),也短暫而坎坷。他壹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壹些外籍官員的庇護下工作。事實上,無論是“牛黨”還是“李黨”執政,李商隱始終沒有升遷的機會。他的政治生涯結束於唐玄宗大中十二年(856年)。當時,他跟隨鹽鐵的運輸,使劉忠穎成為鹽鐵官員。當劉被調到兵部後,他立刻丟了工作。他回到家鄉後不久就去世了。
晚年喪偶,官場失意時,信佛。
3蘇軾
/view/2517.htm
嘉祐元年(1056),二十壹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次年參加禮部考試,以壹篇《以刑賞忠論》贏得了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誤中了高中狀元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參加了中國中等教育的考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年京檢”,進了三等,是‘百年第壹’。他封大理為審判事務的鳳翔府判官,並簽了書。後來,父親在汴京去世,丁回到了家鄉。熙寧二年(1069),任滿後回朝,仍賜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政治危機開始顯現之時,繁華背後隱藏著危機。
這時,宗申即位,任命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很多師友,包括當初很欣賞他的歐陽修,都因為不同意新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而被迫離京。朝野的舊雨褪去,蘇軾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歲時看到的“太平盛世”。
蘇軾在回京的路上,看到了新法對普通百姓的傷害。他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意見,認為新法不能便民,於是上書反對。這樣做的壹個結果是,和他被迫離開北京的老師朋友壹樣,不允許他們留在朝廷。於是蘇軾要求釋放,被調到杭州服將軍刑。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職後,他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周知。成績突出,深得人心。
這樣持續了十年左右,蘇軾遇到了人生中的第壹次災難。當時有人(丁力等人)故意歪曲他的詩,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蘇軾到湖州不到三個月,就因寫詩諷刺新法,“謗君”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在獄中103天,幾乎處於被斬首的邊緣。多虧了北宋毛時期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躲過壹劫。
出獄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永璉(相當於現代民間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卑微,而此時的蘇軾經過這次牢獄之災已經心灰意冷。在業余時間,他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了壹個斜坡,並通過耕種來幫助彌補他的生計。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東坡居士”的綽號。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蘇軾離開黃州,赴任汝州。由於路途遙遠,旅途勞累,蘇軾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遠,路費都用完了。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返回常州時,宗申去世了。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為丞相。於是蘇軾在1998年被禮部召回朝鮮當醫生。前朝升舍人先生,三個月後又升中書舍人先生,於是升國子監。
俗話說“北京官不好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廢除新法,認為他們不過是與所謂“王黨”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建言獻策。
到目前為止,蘇軾既不能容忍新黨,也不能原諒舊黨,於是再次要求外調。作為龍圖閣的學士,他再次前往闊別16年的杭州,擔任太守。蘇軾在杭州興建重大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旁築起堤壩,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幸福,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元佑第六年(1091),他被召回朝鮮。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瀛洲被釋放在外。元佑八年(1093),新黨再次上臺,再次被貶。惠宗即位後,調至連州安置,調至周樹安置應永,調至永州安置。第三年(1101),傅園被大赦,恢復為晁。回北途中死於常州文中,謚號。66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