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八年(1848),劉賀、翁同龢、宜興任道榮(1823-1906)都通過了選拔優秀學生(士)的考試。翁童?排名第壹。
每年定制的八宮,是鄭雪經過“科學研究”選定的。* * *試兩局,當天交卷。第壹局試兩個書文,壹個經文,第二局試壹個,制定壹個策略,判斷壹個,寫壹首五言八韻的詩。巴公比省考和統考後只試四書五經詩詞更費力。而且除了文章,還有書法,這和宮廷考試沒什麽區別。
所以在科舉時代,經常用“珍貴”二字來形容貢品。有人開玩笑說,拉貢品之所以珍貴,是因為產生壹個冠軍需要3年,產生壹個拉貢品需要12年。八公也是生在正途。來京復試者,可授七品京官,或釋放至知府。但翰林畢竟是儲存人才的地方,所以除非年紀大了,渴望做官,否則還是會參加省考。
三個年輕的巴公人興致很高,經常在壹起互相學習,成了最好的朋友。
道光三十年,三人壹起北上考韓語。當時鹹豐皇帝已經登基,翁心存被任命為記錄館副館長。六月,調署右侍郎也主管千發堂事務。翁心存警告翁同龢:
劉少卿的家族歷史有其淵源。是翁尊卿,當年讀書人,通經達理,讀萬卷書。既然韓石說文騷抓了唐宋所有的大師,但只是其中的壹個子集,他就不管他們的籬笆,審判他們的奧數。故其根深,文為大師,聲如石之聲,鐘繇之器為大江南北,群推老手。每次從上到下說起來,往往都是深深的佩服。我只珍惜幾根怪刺,反復推薦。我剛結束與明朝的交往,我幾乎想多呆壹會兒,等待邵青表達它的弦外之音。
果然,這壹次劉賀在法庭審判中被列為壹等,被選為抄寫員,也就是負責抄寫的書記員。翁同龢在復試中排名第壹、第五、第壹。他被分配到刑部,在江西司走。
此時,劉賀留在北京,在順天等待省考。在北京的三年裏,他和國內外的名人交了朋友。他擅長語言學。家裏有誰求教,總能說明文字的出處和來源。禮部尚書王發貴請劉賀做他的私塾老師。我有歷史方面的問題,經常向劉鶴請教。當時他有很多粉絲,其中就有陳良疇、尹等人。
轉眼間,鹹豐二年(1852)八月,順天已經考取了鄉試,劉賀、翁同龢、任道榮都順利上了高中。劉賀排名第三,翁同龢排名第27。考試要等到明年春天,那時候很多人都很看好劉鶴。陳良疇說:這個人才也是要賣的,他要來丁可當南宮的領導。劉賀本人也是躊躇滿誌。沒想到,父親劉太展去世的消息從老家傳來,劉賀匆匆趕回靖江參加葬禮。按照禮儀,他必須服喪三年才能參加科舉考試。就這樣,他錯過了鹹豐三年的考試。這壹年,陳良疇考上進士,排行二甲第五。
在劉和靖江的悼念中,我們了解到他的三件事。
壹是參與鹹豐編纂《靖江縣誌》。鹹豐之創建於道光十九年冬(1831),但因故延遲。鹹豐五年,秀才潘泉帶頭編纂,劉賀“出江陰縣誌以供參考。”
第二,鹹豐四年,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發起捐資在靖江三茅宮東側修建了王越廟。
第三,曾在江陰開圖書館當弟子。最著名的弟子是“清代四大才子”之首苗孫權。
苗孫權(1844-1919),又名小山,江蘇江陰申港鎮加繆村人。中國是壹個現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歷史學家、地方編年史家和銘文師。他是中國現代圖書館的創始人和中國現代教育的開拓者之壹。
關於苗在柳河求學壹事,馮旭的《劉紹農阿士伯與朱太壹德同行墓誌銘》中有:同事苗與先生是高徒兄弟,彼此有交情。見面後,他們說:蘇聯老經典可以傳給孩子,小松歷史不讓兄弟。
馮旭,金壇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探花,安徽刺史,著名詩人。曾與苗同編《江蘇通誌稿》,故稱“同仁”。劉英的兒子劉偉?也就是《江蘇同治靖江采訪稿》的編輯之壹。
任道榮在劉統年《邵青傳》中也說,苗是主編的最高弟子。
劉賀執教苗,也就是他喪父期間回到靖江的時候。那時候,苗還是個十歲左右的孩子。
但苗全蓀自制的《老年人藝術風格年譜》中說:鹹豐曾師從其族兄奧菲先生三至五年,五年間曾師從其族叔苗崇禧作應試詩,未提及曾師從劉賀。
但劉賀此時確實在江陰附近活動。無錫人許倩回憶說,他參加順天鄉試五年後回到家鄉,在江陰認識了劉鶴。劉鶴曾經客串過苗先生的私塾嗎?
鹹豐六年春,劉賀和許倩壹起進京參加考試。沒想到路上遭遇大雪,旅途的勞累和寒冷引發了肺病。到了三月初八,他還沒有恢復,就進入首都西角的順天府宮媛參加考試。
(3)
月華如水,近石海,愁翁童?終於聽到了他的名字,六十三。這個成績沒有他期待的好,但和身後期待的目光相比,他覺得自己很幸運。還在等待的人們已經點起了燈籠,月光和燈光把街道照得如同白晝。翁童?突然瞥見壹張熟悉的臉,卻又不得不再次尋找,淹沒在人群中,再也看不到。是他,劉少卿。已經三年了。他看起來很憔悴。翁童?找了半天還是沒找到劉鶴。在仆人的催促下,他有些失落地離開了。
點名到天亮才結束。劉沒有聽到他的名字,所以他落榜了。他徜徉在琉璃廠門口的大街上,單薄而孤獨的身影定格在歷史長河的深處。
4月26日,鹹豐帝在中和殿念道:壹等進士,壹等品翁同龢。27歲的新科狀元翁同龢忍住內心的澎湃,在裂寺官的引導下跪到禦道左側。後來翁童?升官發財,被授予翰林院修書,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的欽差大臣,擔任過官員、刑官、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宰相的國家事務大臣等。,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叱咤風雲的人物。
自古以來,科學技術的稱謂就沒有確定的屬。論學識和才華,劉大概不該輸給翁氏,但命運女神似乎特別青睞常熟翁氏,故意把失意和痛苦留給靖江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面對乖戾的命運,人有時候真的很無奈,很無力。
幾乎在金殿傳播的時候,劉就在他北京的寓所——吳仙殿病倒了。他有著強健的體魄,但是寒冷和落榜的打擊最終還是打敗了這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他躺在病床上,氣得渾身無力。雖然請了很多名醫治療,但是劉賀的肺病壹直沒有好轉,於是從夏天壹直到秋天,九月初八,重陽節的前壹天,劉賀帶著遺恨離開了人世,年僅29歲。
(4)
劉賀的喪事由當時在京的江陰曹、武進劉漢卿、楊傳弟承辦。十月初壹,劉家仆沙生扶著劉賀的靈柩,踏上了回鄉之路。
劉賀死後,留下兩卷詩集藏於楊傳弟處。鹹豐八年(1858),許倩進京。楊傳弟與陳良疇商議出版劉賀遺作,將《劉賀詩集》交給許倩校對。不久,陳良疇在雲南擔任政治學者,離開了首都。楊傳弟也跟著河長黃贊堂到了河南開封,刊物只好擱置。壹年多後,太平天國農民軍攻占江南,陳良疇、楊傳弟、許倩都遭遇了家庭困難。鹹豐十壹年,楊傳弟做了開封知府,他帶著母親赴任。人還沒到開封,年軍就已經攻城了,他母親也是嚇死的。楊傳弟自憐,服毒自殺。太平軍撤退到蘇南後,許倩回到家鄉,他帶著劉賀的手稿。在回家的路上,許倩感慨萬千,寫下了《清麗山居詩序》,其中說:劉賀聲情並茂。如果他還活著,我不知道該如何哀嘆我們這些人的命運。幸好他不知道。挑燈夜戰讀劉賀的遺作,我黯然神傷,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據任道榮同年的《劉少卿傳》記載,劉賀去世後,溧陽人石藻收集了劉賀的遺作、柿葉研究詩和清裏山房手抄本,經楊思蓀、校勘,其中100余篇入選為作序。
《柿葉集》又稱《柿葉集》,收錄了劉賀道光二十年(1840)至道光三十年間所作的詩歌。根據劉賀的自序,在過去的十年裏,他寫了259首近乎古風的詩。鹹豐元年正月,他在其中選了《壹點自熟》,抄成詩,編為《柿書房裏的詩》。
《清裏山房詩》由常州團練辦公室倪作序,劉和家編輯刻本。這段插曲收錄在劉所撰《四庫全書續編提要》中,共六卷。這部詩集還收錄在吳作誠的《清稿藝文誌補編·文集及其他集》中。
《清麗山居詩集》今已失傳。幸運的是,劉的摘要包含了壹些劉賀的信息和遺產,記錄如下:
楊傳弟的命令:
年少輕狂,年少開明,文弱好文。性活躍,沒有世俗之旅。丙辰會試報之,死於京師,時年二十九歲。風華正茂之時,學者惜之。
傅心殿詩:道光(二十四年,1844),常州知府余佐,閱子卷子,得靖江和。有壹天,有人說提督要拿它去奪壹座城的稱號。丙辰(鹹豐六年,1856),京師禦客,病中的文不禁尷尬?心碎。讀他的詩。愛立早,追上白元,追隨楊蓉先生的腳步。《公辭》雲:“漢宮裏都是織女,在等妳?”上帝啊。”“西京黃種人多,南方人才少。”“紅鳳歌傳樂府,青鸞新聞問仙香。”“吳夏金蠶七女龍,中野青銅雀王維臺。“摘錄幾個鏈接看壹個點。
劉對評論道:
兩個學校說什麽,他們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到目前為止,我在評價邵青的詩時並不感到羞恥。然而,尤公的法制...有著嚴謹的章法和工整的對仗,而雲詞屬於寬句意,其慷慨激昂之處,尤其是其淋漓的深刻,是古今所不能比的。若惜榮華富貴而死,則得不到人才,否則印象深刻的人會更多。
評價很高。
清代傅的詩集鄭的《詠懷詩集》共100卷,其中收錄了劉賀的91卷,收錄了他的六首七律詩,包括《嵇子墓誌銘》、《高仲賢百家講壇頌》、《鄒縣不拜雅廟》、《兩情》、《涼州曲》等。此外,鹹豐《靖江縣誌》還收錄了劉賀《遊王越廟》中的四首詩和五首絕句,以及《孤山》中的五首絕句。《江蘇同治靖江調查訪談錄》手稿保存了劉賀《柿葉書房吟草跋》、《李農山人詩編詩兩法》、《為辛茹先生守硯歌賦》等。從這些遺作中,我們大概可以領略到劉賀的文采。並記載其《嵇子墓銘》如下:
齊陽師遷渝北昏,蝌蚪篇僅存於此。
北使慣看魯玉娥,南巡答應看烏門。
千年人物重於陵,天下書皆尊。
遠遠地在墓場提筆,或許能贏得博客,喚起靈魂。
(5)
劉賀在北京去世的時候,是他二哥劉英(1821-1902)的生日。從此,劉英再也不提自己的生日。靈柩運抵靖江時,劉賀的遺孀沈氏和獨子劉廷撫著靈柩嚎啕大哭,哭求土地,幾次昏厥。
從那時起,孤兒寡母的生活就由劉英和他的表妹劉蘇照顧。劉蘇(1832-1888),字首為盛迪。住市內石皮巷,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先生仗義撫孤,盡保護之責,數十年來,凡侵犯權利者,必奮死其後院,如何?禮司成了秀才,君子如釋重負。”
劉廷易(1851-1904),本名景星,是卓遠人。劉賀病逝時,劉廷易6歲。他天資聰穎,從小接受名師指導,包括經學、詩詞、書法、繪畫。父親的遺作《清裏山房詩》也是他的範本,他經常背誦。他武功還是不錯的,是個武術高手。光緒二年(1876),果然不負眾望,考中了。光緒九年(1883),終於圓了祖父和父親的夢,32歲考上了秀才。他也是靖江歷史上最後壹個進士。
光緒二十年(1894)三月,劉廷?被吏部簽為湖南桂東縣知府。桂東地處偏僻。劉廷易以母親年事已高,需要照顧為由,向吏部申請了壹個比較近的地方。可能,劉婷?他被任命為河南省貴德縣虞城縣令。
此後,劉廷易還在滑縣、嵩縣任過縣令。在任期間,他不遺余力地打擊盜竊行為。劉廷易雖然才華橫溢,但卻有壹種耿介氣質,不善於處理人際關系,這大概是單親家庭造成的。他過著清廉的生活,拒絕隨波逐流,經常被其他官員所憎恨。工作環境束縛手腳,劉廷易也很壓抑。不久,母親沈氏去世,於是他辭職回了老家。
畢竟劉廷易是秀才出身,當過知縣。當時,靖江縣的縣長也需要依靠他的名聲,所以他被聘為董賢縣的局長。劉廷毅工作認真負責。他主張修建孔廟,疏浚河道,救助災民,而且盡心盡力,不願貪汙,所以和他共事的人暗中牽制他。劉廷易察覺後,怒不可遏,很快得病而死。
劉廷易研究了蘇軾和黃庭堅的詩,寫了《肖健史超》。他的七律《秋感八首》收錄在江蘇同治靖江采訪稿裏,應該是光緒十年左右寫的,在北京等待吏部安排職務的時候。這是我們今天唯壹能看到的作品。這組詩充滿了對未來的擔憂,對現狀的不滿和思鄉之情。並選擇壹個記錄在下面:
事事違長安,秋風欺客露衣。
燈紅時蟲語,葉黃時雁不歸。
國之信斷,門庭無聲,故人難得。
大起大落就不用說了,不要問君平對錯。
劉廷易晚年以書畫自娛。“書法晉唐,工花鳥,能自立。李朝之人,至今珍藏。”
目前網上流傳的劉廷易書畫作品有三幅,但不知真假。第壹把是山水扇,第二把是四屏花鳥,第三把是畫有帛書飛鳥並撒有金粉的團扇。如果這三幅畫都是真跡,它們就是靖江歷史文化的珍貴文獻。劉婷?官位不高影響不大,書畫作品價格也不會很高。家鄉的有識之士要想辦法買回來留著。
(6)
光緒二十二年(1896)夏,在河南開封文廟以西的河監署任河東巡撫。我正和幕僚們討論今年黃河汛期的防洪問題,忽有差役進來報告說,華縣知府劉廷義求見。任道榮吩咐客廳看茶。
任道榮料理完公務,換上官服,來到客廳,與等候已久的劉廷毅見面。
行完禮,劉廷易開門見山地說:“得知太上皇是家父生前好友,特來請妳為家父立傳。”。
任道榮趕緊問,妳爸爸是誰?
劉廷毅回答說:卑職是靖江人,父親叫劉賀,父親叫邵青。不知道臺灣成年人能不能記住?
任道榮頓時驚呆了。隨著官場的紛爭,公務的繁瑣,歲月的流逝,那些無限美好的青春歲月早已沈入記憶的深處,沒有時間和心情去整理,如今卻被這個似曾相識的年輕人喚醒。
深夜,75歲的任道榮撫今追昔,寫下了《當年劉少卿傳》。他在傳記中回憶道,四十六年前道光三十年,與劉賀、翁同龢赴京參加拉貢科舉,“憶幼厚交,朝夕享雅。”
此時的翁同龢已經當上了軍機大臣,再加上太子太保,賦予了他的眼睛壹朵花羽毛,可謂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大臣。
任道榮本人在光緒九年九月被任命為浙江的政治特使,被貶為道士。此後,他壹直住在家裏,直到去年才被重用。
而劉賀已經死了四十年了!
如果劉賀沒有在鹹豐年秋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而且當時在順天鄉試中處於第三名的狀態,他可能不會在明年春天獲得桂冠。如果鹹豐六年春,劉賀在匆忙赴京途中沒有遇到大雪,偶爾著涼,導致肺炎,影響發揮,今年應該也能考上,那麽金鑾殿的翁童呢?贏得第壹名絕不會這麽容易。如果假期持續幾年,劉鶴調整心態,調理身體,參加接下來的考試,都不是什麽難事。以他的才華,和中國近代史上的翁壹樣?,任道?幾代人爭奪壹個位置也不是不可能。但歷史從來不承認假設,命運的轉折在劉賀收到父親去世的信時就已經註定了。生活的殘酷,大體如此。除了嘆息和嘆息,我們還能說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