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現代教育理念的實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創新和合作的素質成為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滿足這樣的社會需求,教育必須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在這種背景下,終身教育、素質教育、情感教育等現代教育理念應運而生,現代教育技術在這樣的理念下應運而生,以這樣的理念為導向,以高效快捷的方式為這樣的理念服務。
比如,多媒體教學通過網絡使遠程教學成為可能,讓求知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讓終身學習的理念更容易實現;多媒體輔助素質教育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為它能為學生個性的發展營造輕松、和諧、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能在人機交互活動中真正達到不壹樣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求知中感受到自己獨特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自覺性。
第二,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產生了新的教學方式,給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傳統教學強調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它的模式是以教師教學為基礎,分科目。它是壹種說教式的教學,是壹種集體活動,完全忽視了學生個性和發展的獨特性。教師作為壟斷者和知識的傳授者,往往按照年齡和年級對學生進行分組,進行“批量生產”,用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不能滿足信息社會的需求。
現代教育技術先進的視聽系統,讓教學更加直觀,讓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讓抽象的事情變得具體。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既可以放大時空,又可以縮小時空,把遠方的學生從未見過的東西生動地呈現出來。
此外,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資源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師不再局限於單獨備課,用以前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教學,而是充分利用全人類的優秀知識和經驗,使教學內容真正與時俱進,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互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成為可能。教學不再像以前那樣追求唯壹正確的答案,而是通過求同存異,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第三,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較單壹,大多是書本知識和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些已經過時,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學生依靠教師的組織、安排和要求來學習,被動地聽老師傳授的知識,始終處於被灌輸的被動地位。學生只有依靠老師的講解才能掌握知識,依靠老師的考核才能知道自己的進步。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改變了學生對教師的依戀,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知識,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在信息社會,老師和課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壹來源。現代教學媒體,如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軟件、光盤、多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和超媒體技術)和互聯網,以其獨特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界刺激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各種讓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給他們積極參與、發現和探索知識的機會。有了更多的知識來源,學習的時間、內容、進度都可以自己掌握,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註意力和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了學習效果。
因此,在信息社會中,學習方式將從傳統常態的單向方式轉變為多元方式。於是,在線學習的概念應運而生。在在線教育和學習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和教育將成為主流,教師的角色也將從教師的角色轉變為指導者、協調者、助手或顧問的角色。
第四,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教學內容、教材形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樣化。與此相適應,教學內容、教材形式和課程體系必然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教學內容的更新和發展總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第四大工具性學科(前三位是語文、數學、外語)。它是壹門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力,保證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工具性課程。閱讀、寫作和計算壹直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教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使這些領域發生了質的變化。閱讀從線性文本到多媒體電子書,從抽象文本到圖文並茂的閱讀。書寫從壹筆壹劃的練習走向鍵盤輸入、鼠標輸入、掃描輸入、語言輸入等。高速計算是計算機最原始的功能,掌握計算機技術將取代計算的技巧和方法。
因此,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會帶來教學內容的變化。教育必須用現代科技新知識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註重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和通信的基本能力、信息搜索和分析篩選能力、網絡環境下的合作能力、解決半結構化問題的能力。不僅教課本知識,更要註重能力和情操的培養,尤其是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動詞 (verb的縮寫)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學習過程中教師、學生和教科書之間關系的轉變。
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以往以教師或教材為中心的觀念,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課程教學的固有模式。
在傳統教學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是家長式的解釋者,與學生相反,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是權威的象征。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只強調書本知識的記憶和背誦,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壹信息來源,學生的權威意識逐漸喪失。教師的角色已經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為教學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和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在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獲取知識,學會學習,通過意義建構積極探索知識。
當然,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作為學生言傳身教的榜樣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逐漸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教師要根據課程計劃和學生需求,設計制作教學軟件(課件)供學生學習。此外,教師必須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影響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綜上,現代教育技術是在現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將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努力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它的應用和發展將為教育註入新的活力,帶來壹系列變革,促進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促進教學內容、教材形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促進學習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關系的改變,使現代教育理念更容易實現,從而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發展功能,使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