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袁正海被江鈴派出南昌高級技工學校後,回到了江鈴模具中心(江鈴模具廠的前身)。兩年的理論和實踐訓練,雖然對他的工作幫助很大,但是做模具的基本功很重要,不能有半點虛假。通過刻苦鉆研和刻苦練習,他在歸檔基本功上練就了“壹檔準”的絕活。模具上的關鍵部位精度很高,調整保養都是靠頭發的“絲”來做。他只要壹刀銼就知道是多少絲,壹點都不差。車間裏有緊急任務,需要加工模具的壹個關鍵部位,要求時間緊,不能用磨床磨,只能用銼刀。袁正海毅然接受了這個燙手山芋。不壹會兒,他就處理完了。經檢測,零件的平面度和平整度符合要求。於是,他的“壹檔準”絕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後來,這項技能也讓他獲得了“江西省十佳能工巧匠”的榮譽稱號。
2)萬強“競技王”
工作室成員萬強是袁正海團隊的第二任班長。他的“銼技”繼承了袁正海“壹銼準”的絕活,在鉗工基本功上全面發展,如鋸、鑿、
鉆孔、標記、加工技術等。萬強為了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拜各方面的大師為師。他每天都在車間裏度過,壹有時間就練,不站不蹲不躺,眼睛也不閑著。他壹直全神貫註,壹心壹意,苦練了半年多。最後,他掌握了綜合技術的基本技能。因為技術過硬,多次在省市和江陵鉗工比賽中名列前茅,被譽為“比賽之王”。2006年獲第二屆省工人職業技能競賽鉗工組第二名;2009年獲得南昌市工人技能大賽鉗工組第壹名;2009年獲全國工人技能大賽江西省工具鉗工組選拔賽第壹名;2006年獲全國工人技能大賽鉗工組優秀獎。2009年南昌市首席技師。
3)萬仁義的“調試法”
模具調試是模具制造中技術難度較大的重要工序,要求調試人員具備更專業、更全面的綜合分析能力。由於模具生產周期長,模具裝配調試時間占模具生產周期的1/3之多。所以加快組裝速度,縮短調試時間更為關鍵。工作室成員萬仁義是袁正海團隊的重要骨幹。精通各種模具結構和產品成型特點,具有較強的模具問題診斷能力。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他摸索出了“看、聽、切、想”四步調試法,他調試了上千臺模具,積累了豐富的模具調試經驗。他在調試模具時,分析問題透徹,判斷問題準確,解決問題迅速,排除問題徹底,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調模技巧,被同事們稱為“奇葩醫生”。
4)賴愛萍的《打磨作品》
工作室成員賴愛萍,頭腦靈活,工作細致。他在用風鎬打磨這項技能上下了很大功夫,創造了獨特的“打磨技能”。他的打磨技術連師傅都佩服。他磨側面又快又準又好,善於思考。他根據型材的差異,把小砂輪改裝成幾十種幾何形狀,便於風鎬打磨型材的各個部位。新壹代全順大側滑門總成的包邊模具由土耳其模具公司制造,模具表面由數控保證。在江鈴的模具調試中,需要手工處理模具表面,但國外技術人員的拋光水平難以達到技術要求,江鈴派了賴愛平來支持。這時,他的“打磨工作”充分展現出來,不壹會兒,光滑的模具表面展現在外國技術人員面前,他們真誠地豎起了大拇指。
四。近期技術攻關成果
近年來,袁正海技能大師工作室積極參與江鈴新產品開發和生產力提升項目,技術研究成果顯著。以下是壹些關鍵技術項目的清單:
數字
物品的名稱
成員主持或參與。
科學技術成就獎
年度凈節約或價值創造
1
萬海明展開計算方法
宿主
中國機械工業獲科技進步三等獎,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大大縮短模具開發周期。
2
V348雙輪輪輞輪輻模具的開發
參加
江陵科技成果獎壹等獎
60多萬元
三
高頂後雙胎專用模具的研制
參加
江陵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1萬元以上
四
新型模具材料在鍛造空冷鋼中的應用
參加
江陵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50多萬元
五
N800頂蓋側壁模具新結構的應用
參加
江陵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50多萬元
六
NHR縱梁模具的開發
參加
江陵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50多萬元
七
厚板沖裁模間隙值確定的研究
宿主
江陵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大大縮短試模時間。
八
公交座椅頭枕支架非標工裝的開發
參加
江陵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26萬多元
九
N900工程屋面的質量改進
參加
江陵三等獎
25萬元以上
10
A4線模具的改造
參加
我在申請江鈴科技成果獎壹等獎。
1萬元以上
……
案例1,V348雙輪輪輞輪輻模具的開發
攻關效果:通過V348雙胎車輪輻條的國產化研制,生產的鋼圈技術性能完全達到進口件,每年為公司節約采購成本60萬元。
壹直以來,V34 8全順系列的車輪都是土耳其原裝進口,單臺車輛成本為226.51元。2010年V348年銷量11516,車輪費用260多萬,太高了。因為車輪是國外進口的,在周期和生產調度上不方便,所以車輪需要國產化。在國產化過程中發現,輪輞輪輻端跳和徑向跳合格率太低,難以實現國產化切換。為此,袁正海技能大師工作室將此作為重要的重點項目。壹方面,通過改造擴口模,消除脹形模凹凸模的幹涉,控制輪輞端跳精度。另壹方面,通過改變沖裁形狀和凸凹模的表面光潔度來控制輪輻的徑向跳動精度。經過技術攻關,國產鋼圈技術性能完全達到進口件,每年為公司節約采購成本60萬元。
案例2,A4線模具的修改
經濟效益:通過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改造了38套模具,保證了A4線滿負荷生產,為公司節約改造費用近百萬。
2009年,江鈴30萬輛小欖生產基地建設中,有壹條代表當今世界先進沖壓水平的A4生產線。袁正海帶領工作室成員參與了這條生產線上所有手動操作模具的改造。由於原來的模具是手工操作,無法匹配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所以需要將手工模具改造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速自動化模具。從技術角度來說,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難度可想而知;從理論上講,如果他們攻克了幾個技術難關,就有希望完成這個任務,為公司節省近200萬的改造費用。經過再三考慮,袁正海再次挑起重擔,挑選了兩名工作室成員,早早開始技術分析。在時間緊、任務重、沒有改造經驗的情況下,他們從2010下半年開始,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技術資料,咨詢了多位工程技術人員,逐步攻克了各種技術難題。壹年來,他們不畏嚴寒酷暑,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發揚袁正海的團隊精神,以自己特有的勤奮和智慧,完成了首批38套模具的改造任務。可以說這種轉型速度在江鈴是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公司領導的高度肯定,為小欖生產基地的早期投產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袁正海技能大師工作室已經滿懷信心、全力以赴地開始了第二批41套模具的改造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