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合格的咨詢師從來不對來訪者本人講道理,而是教會來訪者學會發現真理,能夠主動講道理。
咨詢師的工作就是讓理性和不理性的來訪者學會如何帶著感情去講道理。或者讓理性的來訪者學會如何不講道理的對待自己的感情。
來訪者來咨詢,壹定是他的原因或者情緒。壹方面,他太不講道理,走得太遠。所以理智和情感會有沖突,打架容易影響人的心智正常發展,甚至產生身心反應。這個時候,他就得來看心理咨詢或者心理醫生了。
所以心理咨詢師是壹個糊塗的勸導者。他必須學會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攻擊西拉拉。
當壹個人的理智走得太遠時,他迅速去支持他的情緒,幫助來訪者發泄情緒。當壹個人情緒激動,缺乏理智的時候,他會幫助來訪者用情緒去講道理,讓他靜下心來,讓理智多點頭。
這種平衡木上的行走,很費力氣,也很考驗技巧。然後幫助壹個心理和身體都不那麽安全穩定的來訪者學會在平衡木上行走,這就很考驗咨詢師的技術和耐心了。
有時候咨詢師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不能直接告訴來訪者。他要有各種啟發和誘導,等啊等,直到來訪者有了發現這個道理的意願,終於有了實踐這個道理的能力。
有時候還沒找到這個道理就被來訪者拋棄了。所以輔導員也會很沮喪:妳是不是不講道理?妳為什麽不等我告訴妳真相就跑了?
但咨詢師也無能為力,因為顧客就是上帝,來訪者的任何真理都是真理。來訪者可以不講道理,咨詢師就得講道理。咨詢師的理由必須建立在來訪者的理由之上。
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咨詢師給來訪者講的有道理,更多的時候,來訪者給咨詢師灌輸了太多的道理。
然後咨詢師還要絞盡腦汁在來訪者的千百個理由中找出自己的不合理。然後小心翼翼的幫遊客看:哇,那時候,那壹點,我好不講理啊!
往往這個時候,咨詢師終於可以放松壹點了。眼見是療傷的開始,長征終於開始了。很難![捂臉]
有時候輔導員自己也被真相迷惑,也搞不清楚原因。這時候心理咨詢師要花比來訪者貴好幾倍的錢請他的主管幫他管理真相。
所以咨詢師永遠是窮的,收入永遠趕不上支出的速度。他不明白這是什麽:為什麽我這麽努力的學習,這麽努力的練習,卻總是交心理學的學費,而我卻賺不到心理學的錢?
為什麽那麽多心理咨詢師賺不到錢還繼續做虧本生意?這是什麽道理?
各位讀者,不知道誰能把這個說清楚?誰知道呢?請試壹試。【我要安靜】【喜歡】【祈禱】@明心小源我們來談談心理咨詢師的真相吧![呲牙][笑][耶]
輔導員可能不像來訪者知道的那麽多。所以真正的心理咨詢是不合理的。有時候,妳覺得自己壹直在說,輔導員只是隨便問了幾個問題,但結束後妳就放松了。
心理咨詢師自己解讀妳的內心世界,通過心理技巧,讓自己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讓自己有所改變。但同樣,我們也不會直接告訴我們讀過什麽。並不是說我們就是懸念,因為當妳沒有頓悟的時候,那些聲音就被屏蔽了,妳認不出來。
因此,心理咨詢是壹個復雜的過程,不合理。
遇到陌生人,心裏都是。我對心理咨詢師比較陌生,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壹定很普遍。很多人大概都會有類似的想法。他們認為心理咨詢師是講道理的,他們總是講同樣的東西。其實心理咨詢師恰恰與這種形象相反。
陌生人認識了很多朋友,對心理咨詢師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我”問了自己的問題,然後心理咨詢師壹直在說,“妳不應該這樣”、“妳應該這樣”、“我覺得妳的問題是因為這個”等等。
其實心理咨詢師不是這樣的,可能是相反的形象,那麽為什麽大多數人會有這種看法呢?根本原因是心理咨詢師的無知。
如果妳問這些朋友壹個問題:“妳接觸過心理咨詢嗎?”陌生人估計幾乎所有人都會回答:“沒有.但是我在電視上看過!”。這個回答解釋了心理咨詢師誤解的兩個原因:主觀猜測傾向和外界信息誤導。
對心理咨詢師的誤解或偏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無知。我們會猜測我們不知道的,這是人之常情,這個道理適用於任何職業形象。
比如軟件工程、計算機技術等所有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或職業,都會簡單概括為“在電腦上打字”、“修電腦”;建築工程和土木工程會被認為是“搬磚”、“修橋”、“蓋樓”;會計、出納、財務、錢是相關的,可以認為是“數錢”和“會計”
主觀猜測傾向背後有壹個心理學理論,叫做可得性偏差(或可得性偏差)。
簡單來說,人的大腦會偷懶,我們只會記住或接受更方便獲取、更容易理解的知識。
以前有壹種視頻或者笑話很流行,叫“get D,請尊重我的專業”,我從壹個陌生人那裏分享給妳。
"唐笑,我聽說妳大學的專業是土木工程?"
“是的,維..
“好吧,去幫我搬那堆磚。”
“D,請尊重這個專業,土木工程是……”
“請談談大跨度平面承重橋梁的非線性靜風穩定性理論。”
“領d,磚呢?”
從上面可以看出,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不了解而對某些事情產生偏見,於是利用壹些已知的信息對這件事情做出主觀的猜測,最終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可用性偏見和主觀臆測的基礎上,以下原因導致偏見越來越深:誤導性的外部信息。
這裏陌生人提到的壹些外部信息,是自己專業圈子裏人的自嘲,可能會當真。還有很大壹部分,是影視劇的誤導。很多影視作品在不了解或者因為劇情需要的情況下,有意無意地改變壹個職業的形象,導致觀眾對這個職業的誤導。這種情況對心理咨詢師的影響尤其嚴重。
很多電視劇喜歡引入壹個心理咨詢師的角色,或者用心理問題和心理咨詢師來解釋或者潤色劇情。比如很多電視劇喜歡講催眠師(催眠師,愛情公寓裏的心理醫生)的故事,導致很多人認為心理咨詢師可以催眠,甚至有人認為心理咨詢師的技能只是催眠。
除了影視劇,還有很多綜藝、娛樂等電視節目,比如壹些情感類節目。在這些情感類節目中,有的情感導師會說“我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我有心理咨詢師證書”,會讓人覺得心理咨詢師是從事情感調解的。其實心理咨詢師證可能是他們身份的證明,有心理咨詢師證並不代表他們就是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相關技術可能會幫助他們做情緒調解,但心理咨詢不等於情緒調解。
除了情感導師,恐怕還有壹個人叫“人生導師”/“程G導師”造成大眾對心理咨詢師的誤解。西裝革履,慷慨激昂的在臺上談人生。
“妳想當G嗎?”——“想”
“妳想當G嗎?”-“到”
“妳能成為G嗎?”——“不能……”
“聽了我的課,妳就可以成為G了!”——“好!”
假聯想,跟外界的誤導信息有關系,正是因為這些影視劇、情感類節目、人生導師使用了假聯想,我們才誤解了心理咨詢師。
很多人在看到情感導師或人生導師在臺上講了很多大道理後深表贊同,而臺下“淚流滿面”的表現讓我們更加確信導師說的很有道理。
因為這些導師有意無意的講壹些心理學知識,同時標榜自己有心理咨詢師證,或者Z是心理咨詢師,很多人建立了不正確的聯想:①有心理咨詢師證=心理咨詢師。②懂心理學+出名=Z輔導員。
其實想想,這種關聯很容易打破,但是在心理咨詢師的圈子裏,就很難了。
有駕照=司機?
有壹本四級Z書=英語專業?
有教師資格證G證=教師?
解決大眾對心理咨詢師的誤解,任重道遠。
先看定義。
這個定義很學術也很簡單。我作為壹個陌生人給妳解釋壹下。
首先,心理咨詢師要運用心理學知識,要有理論基礎,而不是“我不要妳感受,我要我感受”。所有的咨詢技巧都必須有理論的組織和支持。比如常用的認知行為技術(CBT),主要是基於行為心理學中的條件反射。
其次,心理咨詢技術。自心理咨詢誕生以來,心理咨詢技術仍層出不窮,僅技術就有200多種。技術有很多種,不代表沒有理論支撐。每壹種技術都有其理論支撐。所以,技術是科學的,不是隨便閑聊的。每種技術都有其操作要領。壹般來說,每次咨詢都是按照壹定的規律進行的。壹般來說,每個咨詢師都有自己的理論或技術流派,每次咨詢都用同壹個技術流派。
最後,心理咨詢師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這是什麽意思?有些問題不屬於心理學,比如我找不到男/女朋友,這是個現實問題。不好意思,輔導員解決不了。有朋友會問,心理咨詢師解決什麽問題?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妳解決找不到男/女朋友帶來的焦慮和痛苦。焦慮和痛苦屬於情緒和內心體驗,屬於心理學,屬於心理咨詢師的工作範圍。這聽起來有點迂回,甚至有點可笑,但卻是事實。
如前所述,心理咨詢師會利用心理技術來幫助來訪者(接受心理咨詢的人稱為來訪者)。具體怎麽操作?我舉幾個簡單的陌生人的例子。
咨詢技術包括通用技術和各種學派的獨特技術。通用技術包括傾聽、內容反應和情緒反應、引導和解釋。有很多各流派特有的技術,比如催眠,CBT(認知行為L法),森田L法,大家都很熟悉。
最主要的是心理咨詢師沒有處方,也就是說心理咨詢師幫助人的方式真的是通過談話。
聽的目的是了解情況,收集信息。只有充分了解這個問題,我們才能解決它。二是幫助來訪者理清自己的問題,想表達什麽,因為很多來訪者都有心理上的痛苦,很難理清思路;三是接納來訪者,給予熱情支持,因為很多來訪者可能會面對周圍人的不理解,缺乏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聽力看似普通簡單,但對於新手咨詢師來說,難度很大,需要不斷練習。傾聽往往與其他技術相結合,貫穿於整個咨詢過程。如果妳壹直聽,沒有反饋,來訪者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咨詢師沒用,會導致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破裂。而如果不能抓住重點,泛泛而聽,就不壹定能完全理解問題。所以,怎麽聽,什麽時候聽,聽什麽,很難把握。
不恰當的傾聽會讓來訪者覺得咨詢師聽我哭訴而不給出建議是沒有用的!
很多咨詢師喜歡把自己比作壹面鏡子,每時每刻都在向TA反映來訪者。這裏的鏡像主要是指內容響應和情感響應技術。
很多不了解心理咨詢的人會覺得心理咨詢師總是重復我說的話,沒用。
其實和聽壹樣,回應也不是簡單的重復。仔細分析咨詢師的回答,會對來訪者的話進行總結提煉,幫助來訪者簡單梳理邏輯,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出來。
在實際的咨詢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來訪者急於解決問題,導致咨詢壹開始滔滔不絕,滔滔不絕,然後甚至會忘記自己說了什麽。這時候咨詢師就需要做內容回應了。
其他來訪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某件事的感受,咨詢師會做出情緒化的回應,讓來訪者看到“原來,我對這件事有這種感覺,我明白為什麽我會感到不舒服。”
上面這句話會暴露另壹個來訪者的問題: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只是籠統地說“我感覺很糟糕”。這時候也需要心理咨詢師在情緒上做出反應,幫助來訪者分解情緒:是因為傷心嗎?憤怒?後悔?還是其他感覺?
通過感知和分解感受,我們可以得到來訪者對某件事的看法,從而分析他們痛苦的來源。
解釋技術是指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陳述和問題進行心理理解,對來訪者的行為、思想或情緒賦予新的意義、理由和解釋,幫助來訪者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問題。
很多來訪者會進入壹種“兜圈子”的狀態,也就是生活中的“走進死胡同”。因為他們受到當前問題的困擾和影響,無法全面客觀地認識問題,存在“局內人迷戀”的問題,所以他們需要咨詢師作為“局外人和旁觀者”來幫助來訪者認識當前的問題。
心理咨詢技術中確實有壹種技術叫引導技術,就是心理咨詢師給來訪者提出建議,引導他們找到問題的根源,或者引導他們進行壹些行為訓練。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顧問都贊成使用制導技術。他們希望以客觀中立的態度,完全以旁觀者的身份,幫助來訪者理解問題。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即使是少數使用引導技巧的咨詢師,也僅限於建議或幫助來訪者學習壹些行為訓練技巧,而不是像妳看到的那樣指責他人,強迫他人接受他們的方法或價值觀。
現有的心理咨詢學校有200多所,其中有細分的心理咨詢技術,可能不計其數。壹個陌生人是不可能掌握壹個咨詢師的所有技能的,所以沒有辦法介紹太多。
催眠應該是大家聽的最多的壹個。催眠是動力學派(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常用的壹種技術,但並不是只有動力學派使用,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催眠治療l。
其次,近年來認知行為療法(CBT)尤其流行。CBT的理論基礎是ABC理論:
a是指客觀事件,b是指我們對事件的看法,c是最終的結果和感受。
愛麗絲認為,最終導致結果C的不是客觀事件A,而是我們對事件A的看法。
如果能調整對事件的看法,就能在壹定程度上改變最終造成的情緒,進而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
最後是森田L法(又稱禪療、激進自然療法)。森田療法F的核心是八個字:“順其自然”,由森田正馬教授創立,命名為神經癥的“特殊療法F”。森田教授去世後,他的弟子將這種療法F命名為“森田療法F”。“順其自然,隨心所欲”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頗有點人生哲學的味道。
以上是對心理咨詢師工作的簡單介紹,以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心理咨詢師並不是壹個神秘的職業,只是360行中的壹個。希望大眾能多了解心理咨詢師,少壹些誤解和偏見。
遇到陌生人,心裏都是。
用心理學的眼光看世界。
講道理變成教育,心理咨詢和教育還是有區別的。
不然也不會每小時收幾百到幾千塊。世界上有200多種心理咨詢的技術。每種技術的處理都是不同的。例如,傾向於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潛意識進行研究。
比如從潛意識的角度去探究這個人的行為和關系的前因後果。為什麽來訪者沒有接受犯罪分析?治療前相當於摸了黑極路。路前面有個坑,他不小心掉進去了。
壹個接受精神分析治療的來訪者,相當於在他的旅途上加了壹盞燈。雖然路上的坑不會消失,但是他可以借助燈光看到路前面的坑。
這就是實現潛意識的過程。也就是說,我把來訪者的潛意識提升到了意識的層面。當這個人的意識層次擴大了,犯錯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所有的心理咨詢師都講道理嗎?如何對待病人?
作為壹個新興的職業,很多人對心理咨詢有誤解,有的認為心理咨詢師只是在宣講道理,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所以產生了抵觸情緒。
這種有意義的心理咨詢,就是讓心理咨詢師詢問來訪者的困惑、問題、癥狀,了解相關的經歷,癥狀形成的過程,了解來訪者害怕什麽,背後是什麽。這時候就需要心理咨詢師的傾聽技巧了。如果心理咨詢師深入了解心理問題的形成機制和規律,就能在來訪者的敘述中找到核心問題。接下來,咨詢師根據來訪者提供的信息,對其形成原理、發作的規律和特點、疼痛的原因進行分析解釋,給出康復的操作思路,並結合實際情況與來訪者壹起練習,逐步康復。
這個過程就是幫助來訪者消除癥狀的過程。能否達到最佳效果,取決於咨詢師的能力和性格,來訪者的認可和配合程度,以及家屬的理解和支持。這三點做好了,恢復時間就會縮短。
壹味的講道理,壹味的聽,不會有好的咨詢效果。
先說說吧。如果妳覺得心理咨詢師講的是大道理,那麽有兩種可能:要麽妳沒有遇到心理咨詢師,要麽妳只是聽了心理咨詢師的講座,或者類似的,並沒有真正和他面對面的咨詢。
其次,心理咨詢師壹般聽的比較多,很多人其實是因為找不到壹個真正想坐下來聽的人而感到壓抑和苦惱,所以有時候心理咨詢師是負責真誠傾聽的。同時,妳會記錄下妳傾訴的內容,在關鍵節點適當提問,引發妳繼續傳播妳傾訴的內容。
有時候,當人真的和壹個陌生人傾訴內心的煩惱時,壓抑的心情就好了壹大半。
最後哈,除了真正的精神問題,當然這個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來評估。很多時候,心理咨詢師是妳思考的新視角。而不是把壹些事實強加給妳。真理,而不是思考的角度,明白嗎?
很多人抑郁、苦惱、執念,多半是因為找不到壹個真正讓自己信服的理由。他們之所以找不到,是因為思維的局限。這個時候,心理咨詢師,好的心理咨詢師,會給妳提供壹些意想不到的思考角度,有時候只是壹句話,就能解開壹個心結。
之前寫過壹篇文章,心結有時候就是壹句話的事。
心理咨詢師找來訪者咨詢,幾乎是不合理的。
推理在心理咨詢中作用不大,只會推理的心理咨詢師肯定不是壹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達馬西奧曾經做過壹個實驗:艾略特是壹名成功的律師,他的右腦因為腫瘤被切除了。手術後,艾略特在許多方面都很正常,但他不能再做任何決定,即使是最簡單的決定。
達馬西奧的研究首次證明,人類的決策不是由處理數據和信息的左腦做出的,而是由處理故事、情感、色彩和幽默的右腦做出的,這與人們的預期相反。
換句話說,如果妳想讓別人做出不同的決定,僅僅給別人提供信息是不夠的,因為壹個人做決定不僅靠邏輯,還靠感覺。妳需要在交流中激發他內心的感受和感受。
所以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心理咨詢師首先做的就是釋放來訪者的不良情緒。當壓抑已久的情緒被感知釋放出來,來訪者會覺得卸下了壹個沈重的包袱,有壹種非常輕松的感覺。
心放松了,理智就會回歸,頭腦就會清醒。我們會帶來訪者帶著他們的感受去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喚起他們的感受。
顧問只是主導整個咨詢過程。當來訪者看清壹件事的真相時,心裏會有壹種“原來如此”的感覺。感覺變了,變化就來了。
講道理只是邏輯信息的傳遞,很多來訪者都懂,但朝臣不懂!輔導員解決的是“是什麽讓他們做不到”的問題。
壹個初二的女生來找我。她說,她壹坐在教室裏,就感覺有人在背後拉她的肚子,很痛。當她回到家,什麽也沒發生。
通過咨詢,我了解到了女孩的經歷。五年前,父母離異,她嫁給了父親,父親因為怕她受委屈,壹直沒有再婚。去年,壹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家裏好像有女人的痕跡,但她沒有告訴父親。她有意識地覺得父親應該再找壹個。
本質就是這件事,激起了女孩潛意識裏的不安全感,但是她覺得說不出來,好像阻礙了父親找女朋友,於是把這種情緒壓抑在心裏。時間長了,越來越大,導致她肚子疼,因為只有生病了才能待在家裏,不讓別的女人進這個家。
在探究了這些真相後,她看清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也處理了壹些童年的創傷,和父親做了壹些溝通和交流。慢慢的,她心裏的包袱放下了,安全感回來了,肚子也治好了。
咨詢中,咨詢師不講道理,但總是刺激對方的感情,感受對方的感受。當來訪者的感受改變時,這個人也會改變,做出不同的選擇,對自己負責。
簡單來說,對於壹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說,說理更多的是對他工作原則的評價,而不是工作的手段。
心理咨詢師在面對來訪者和對來訪者進行咨詢的全過程中,遵循心理咨詢師的咨詢倫理、專業技能和壹般流程。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壹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都應該是壹個講道理的人。這樣在出現原則性問題,出現壹些突發情況時,才能做出對來訪者負責,保證咨詢師安全的應對。
在咨詢的過程中,適當闡明道理,也就是認知和思考過程中的大道理,幫助來訪者澄清和梳理自己想法中不合理的部分,有時是有幫助的。並不是心理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說的是真話,表現的像個人生導師。
簡單來說,心理咨詢師不參與治療,更不面對患者。其實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有明確劃分的,壹般包括心理正常的群體和部分心理異常的群體。換句話說,來訪者沒有達到精神病的程度,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專業知識幫助他們解決壹些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事件。所以心理咨詢師面對的對象壹般稱為來訪者或來訪者,而不是患者。病人這個詞通常是需要行醫執照的精神病醫生面對的工作對象。
至於心理咨詢師,則是通過成熟系統的心理咨詢技術,如傾聽,* * *感受、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等。,依托專業理論背景,開展工作,保證有效輔導,促進來訪者自我成長,獲得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意向。
心理咨詢師不是講道理,而是陪著模仿者,幫他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模仿者往往會因為情感阻滯而卡在某個位置,看不清真相。這時候心理咨詢師就需要運用壹些咨詢技巧,幫助來訪者理清思路,走出迷宮。
如果堅持心理咨詢是合理的,沒有問題,確實是合理的,只是在來訪者提問的基礎上,同時還包括傾聽、移情、安撫、引導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