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師範學院副院長韓延明訪談
“人應該不斷奮鬥。不斷奮鬥才能不斷收獲,不斷成功。就像我們種田壹樣,因為只有不斷地培育和播種,才能不斷地長出新苗,收獲更多。”韓延明,男,漢族,6月出生,1959,山東省肥城市人。中共黨員,高等教育學博士,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臨沂大學原副書記、校長、教授,山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山東省人大代表。
2000年3月1987至2000年6月65438+10月任曲阜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副院長、院長(主任),2000年6月65438+10月至2000年6月65438+2月任臨沂師範學院原副院長、院長。2065 438+00-2065 438+03任臨沂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13年3月任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
1988至1989受教育部委派赴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學習。2007年至2008年,受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委派,赴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參加高級公務員培訓學習。他還是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客座教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青島大學等的兼職教授和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分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教師教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山東省沂蒙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學研究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博士團隊執行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沂蒙市博士協會會長。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信念,韓延明這個農民的兒子才會從壹個高中畢業生,從鄉鎮幹部到大學生,再到碩士生、博士生,不斷成長、成熟、成才、成功。在近30年的奮鬥歷程中,他壹路耕耘,壹路收獲;壹路奮鬥,壹路勝利。如今,韓延明是臨沂師範學院副院長、臨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全國知名教授、研究生導師(已培養碩士、博士數十人)、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分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教育與教育管理研究會理事、山東省師範教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教育研究會秘書長,兼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青島大學等學校。也是曲阜師範大學首屆拔尖青年人才,山東省高校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曾獲“山東省80年代優秀畢業生”、“山東省優秀青年教師”、“曾憲梓教師獎”等稱號。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重點研究項目8項,其中“樂和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獲教育部“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師範院校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二等獎,“師範院校教育理論課程體系研究與實驗”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壹等獎。由於貢獻突出,韓延明作為山東省2001少數人被推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目前,韓彥明已被推薦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專家經典》、《中國當代學者詞典》、《中國當代名人詞典》、《中國大百科學者傳記》等權威大型傳記類詞典。
在采訪過程中,我壹直被韓延明博士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拼搏精神所感動。他努力攀登的每壹步,每壹次成功,都讓我深深感動。
韓延明1975從肥城二中畢業回到家鄉後,先後擔任村團支部書記、青年突擊隊隊長、區團委黨支部副書記、總支副書記,後調入農科大寨工作隊。他年輕而充滿活力,在這些崗位上幹得有聲有色。因此,1976被推薦到當時的邊原公社擔任黨委常委、團委書記,成為當時整個泰安公社最年輕的黨委常委。在這個崗位上,韓延明做得非常出色。山東省的樹也是共青團工作的壹個例子。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他在政治上前途光明,而他選擇在這個時候上大學,成為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壹批大學生。
“那時候父母都很支持,身邊的同事有的更支持有的不理解。有人說沒必要上學。上學就是當老師而已。但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需要知識,需要用理論武裝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做出成績和貢獻。”
後來,肥城市紀委原副書記劉昱誌當時是邊原公社黨委書記,他熱情鼓勵韓延明參加高考。韓延明考上曲阜師範學院後,老書記很高興。他壹向提倡節儉,甚至破例擺了兩桌為韓彥明送行,並當場獻詩壹首。
說起為什麽報考師範院校,韓彥明講了這樣壹件事。
“我在邊原公社當黨委常委兼團委書記時,負責教育工作。我很認真。既然我負責教育,我必須做壹個調查。我騎著自行車,帶著饅頭和鹹菜,去那些偏遠的山區,去那些中小學調研。調查結束後,我給黨委寫了調查報告,呼籲盡快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當時農村特別是山區的辦學條件很差,可以說是‘黑屋子,土桌子,泥凳子,伴著壹窩泥孩子’。我把當時的‘教室’總結成四句話,叫做‘墻有樁,梁有柱,門開著嘴,窗閉著眼’。當我參觀山區時,我從內心感到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革,中國的教育需要發展。所以當時我毅然報考了師範院校。”
韓彥明踏入大學,對教育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認識。
“進入大學後,我意識到,要改變教育現狀,要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須了解教育理論,研究教育理論,探索教育規律,掌握教學原則,改進教學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學對武裝教學非常重要。”
這些認識促使他追求更高的目標。1981年,中國首次招生攻讀碩士學位。韓延明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曲阜師範大學教育系,師從我國著名教育家陳新泰教授,攻讀教育學碩士。1984畢業時,韓彥明因為成績優異,被留在曲阜師範大學教育系任教。1988-1989赴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教育管理理論,對中澳兩國教育管理理論、制度、方法進行比較研究,在澳大利亞出版英文專著《中澳大學教育管理制度比較研究》。這次出國旅行讓他大開眼界。通過學習和比較,韓燕明發現國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在某些方面值得學習。滿堂灌、註射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相反,討論式教學更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回國後,他創新性地提出了改革傳統教育觀念、提倡討論式教學等理論,並在所教授的班級進行了具體的實驗,取得了成功,在當時國內教育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由於教學成績顯著,對教育理論有突出貢獻,韓延明於1995晉升為教授。為了進壹步研究教育理論,65438年至0998年,韓延明赴廈大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師從我國著名民族教育家、高等教育奠基人潘懋元教授,攻讀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
“我被提升為教授,然後去讀博士。有人勸我說,妳為什麽又要受那樣的苦呢?但我想,我得往更高的層次上走,才能進壹步開闊眼界,開闊思路,才能寫出更有水平、更高層次的東西。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更高的層面上,壹個方面是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
在急需開墾的教育學研究領域,韓延明無私地工作著。他如饑似渴地研究了大量教育著作,拜訪了許多教育界名人,寫了許多教育論文。他對教育學的認識和理解又得到了拓寬和深化,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又得到了優化和升華。由他撰寫、編輯或編著的學術專著、譯著、教材、辭書19部,其中《大學教育現代化》、《管理新論》、《教育學教程》、《高等學校目標管理概論》等書籍多次再版。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定稿了《大學理念提綱》壹書,也將於近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在《教育研究》、《高教研究》、《求是》、《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澳大利亞教育管理》、《新加坡中國教學報》、《日本亞洲文化研究》等國內外重要報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80余篇。許多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教育文摘周刊》、《大學文科學報摘要》等轉載。,18項目獲得教育部、山東省社科聯、山東省教育廳優秀成果獎。此外,他還關註基層,在大學、中學、小學作了各種學術報告共計1200余次,深受歡迎,深受好評。
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韓延明,在教育教學中得心應手,遊刃有余。他總是能出其不意地推陳出新,他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模式都是獨樹壹幟的創新。早在1986任曲阜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時,他就提出:以教促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學。尤其是去了澳大利亞之後,他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教育理念更加先進。對比中澳教學的差異,他提出了討論式教學。這個教學實驗後來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壹等獎。他還提倡教師大膽改進教學方法,用發展的思維和創新的觀念進行教學。由他主持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國家九五承擔的“樂和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立項,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韓延明在擔任曲阜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期間,兢兢業業,開拓創新。他把曲阜師範大學教育系從1專業發展到6個專業,從最初的1碩士點發展到6個碩士點,使教育系成為當時碩士點最多的單位。
2000年2月,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的韓延明被任命為臨沂師範學院第壹副校長,分管教學、科研、職教、外事、期刊等工作。壹到醫院,他知識淵博,意識先進,和同事們醞釀提出了超常規、跨越式、突破式發展的思想,確立了“以教為本、以質為本、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為全院1600多名教師幹部作了“師德師風”和“管理藝術”的學術報告,要求他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2000年至2002年,他們先後用“體制創新年”、“教學質量年”、“辦學效益年”進行改革創新。在全院範圍內開展了崗位競聘,教育理念和思路研討,制定了壹系列教育管理制度,推進了網絡教學,實施了“碩士學位”工程,使全院教師樹立了大學教育理念,樹立了本科意識,學會了如何跟上新世紀新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如何與時俱進。
臨沂師範學院的事業發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得到了老區人民的廣泛認可和贊同。但是,學業和事業雙豐收的韓彥明,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想法。
“很多人都說妳現在是‘三高人才’。妳是高級職稱(教授),高學歷(博士),高級(廳級幹部)。沒事的。以後讓我們好好休閑壹下。但是我覺得職業發展是沒有止境的。社會在發展,信息在增加,教育也在不斷創新。如果妳不學習,妳就會落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我覺得要不斷學習和提高,對這個崗位真的沒有很重的期望。再壹個就是能夠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上做出壹些成績,這樣才真正配得上‘三高人才’的稱號。”
現在,韓延明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積極籌備未來的臨沂綜合大學。用他的話說,未來的臨沂綜合大學要建設成為集園林化、現代化、國際化、社會化於壹體的多功能、高質量、有特色的大學。
韓延明的辦公桌上,放著壹尊華爾街牛的雕塑,雄壯雄壯,給人壹種扶搖直上的生活氣息。
“這頭牛是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前的‘巨牛’雕塑,人稱‘華爾街牛’。感覺這頭牛體現了壹種拼搏精神和執著追求,表現了壹種力量和希望。就我而言,我應該像這頭牛壹樣,在高等教育的牧區不懈努力。我會時時處處用它來激勵自己,‘俯首甘為孺子牛’,像老黃牛壹樣努力。”
“忠誠如火赤,意誌如鋼堅。心中有淩雲誌,未來更輝煌。”這是公社老書記劉在1977年韓延明考上大學時寫在筆記本上的離別詩。30年來,韓彥明雖然走遍了世界各地,卻壹直珍藏著這本筆記本。這四個字早就刻在了他的腦海裏。他說我是個‘流浪兒’,老書記的鼓勵,激勵著我這麽多年無論在哪裏都要努力上進,努力工作。
“我在廈大讀書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吃泡面。廈門大學依山傍海。晚飯後我通常去海灘散步,我經常在收音機裏聽到陳星的“流浪歌曲”。我現在壹唱《流浪歌》就淚流滿面。我已經跑了很多年了,到處流浪。從肥城到曲阜,從曲阜到澳洲,從澳洲到廈門,從廈門到濟南,臨沂,換了好多地方。所以我有時候會唱“流浪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這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我的心情。學習容易嗎?學習也很辛苦。”
有壹首詩是這樣說的:“人的壹生就像春夏秋冬。春天播種,夏天耕種,秋天收獲,冬天召回取回。”為了秋天的收獲,為了回報大地母親的饋贈,為了感謝朋友、親人、同事的關心和支持,為了尋找未來的美好回憶,韓彥明在大學教育的田園牧歌中孜孜不倦:春播夏種,認真踐行自己作為大學教授的教育理念——滴滴汗水真誠芬芳,為教育英語讓中國富強貢獻壹點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