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南通紡織工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南通紡織工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通州家紡產業起步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通州起步早、發展快的主導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由家庭小作坊轉變為現代化企業,以規模大、品種全、配套完善、研發能力強而享譽國內外,形成了市場競爭的比較優勢。2007年2月,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家紡城”稱號。

首先是總優勢。2007年,家用紡織品行業實現銷售額5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家用紡織品生產、銷售和出口基地,市場占有率最高。川江鎮是家紡的主要聚集地之壹,被命名為“中國家紡刺繡名鎮”。全市從事家用紡織品生產的企業超過1.500家,從業人員超過1.45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42家。湧現出江蘇紫羅蘭、江蘇佳寶、江蘇亞倫、江蘇金太陽、通州藍思宇等29家銷售額過億的企業。

二是配套優勢。工商企業數千家,家庭工商戶數萬戶,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中心,形成了公司和農戶、產品進萬家的獨特的龐大生產經營集團;形成了紡紗、織造、印染、成品制造、整理、包裝、研發等較為完整的生產分工協作體系。家用紡織品擁有噴水織機65,438+00000多臺,電腦繡花機和電腦多針絎縫機30,000多臺,膠棉、印染和整理生產線200多條,以及其他相關大型設備3000多臺。科技進步已經成為家紡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第三是市場優勢。通州家紡產業發展迅速的壹個重要原因是依靠壹個現代化專業市場的輻射和帶動。經過多年的培育和完善,通州家用紡織品市場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家用紡織品集散地和價格信息中心。目前市場占地面積200多萬平方米,經銷20000個花色品種,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國內同類市場份額的40%以上。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南通家紡城,占地面積654.38+0.2萬平方米,地面基礎設施總投資超過24億元,是全球第三大家紡交易中心。

第四是技術優勢。目前,通州家紡產業結構正在加速向現代家紡產業轉型,企業結構正在加速向大公司為主體轉型。資源、人才、市場份額不斷向優勢企業集中,杉杉、夢潔、恒源祥、羅萊等壹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通州設立了生產銷售基地或辦事處。廈門國茂收購我市壹家紡織企業,成立江蘇寶達紡織有限公司,對通州家紡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州家用紡織品已被列入江蘇省產業集群培育發展規劃,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未來五年的產業定位和發展規劃如下: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擴張,拓寬、增厚、拉長產業鏈,提升核心競爭力,力爭到2010年達到27%;將通州家紡產業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的R&D和制造基地、產品交易和展示中心,成為中國最大、最齊全的超大型家紡產品交易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創建1個國家家紡研發中心和5 ~ 8個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全力打造家紡產品品牌,創建3 ~ 5個馳名商標和3 ~ 5個中國著名品牌,形成品牌優勢。集中力量加快中國南通家紡城建設,確保年底完成二期工程。

二是紡織服裝行業

通州紡織業歷史悠久,已有百年歷史。孕育了深厚的紡織文化,是傳統特色產業。現已成為國內紡織服裝生產基地之壹,被授予“中國紡織工業基地”。通州紡織服裝產業正加速向現代紡織格局轉型。縱觀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歷程,技術、品牌、市場、產業的協同推進是其生機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第壹,外向度高。2007年紡織服裝產業實現銷售額400億元,是通州重要的支柱產業。紡織服裝行業在國內外建立了許多專賣店和銷售點,出口額超過6543.8+0億美元,湧現出壹批年出口額超過6543.8+0億美元的大戶。是江蘇省重要的紡織服裝出口基地之壹。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北美、中東等地,為通州與外界的經貿、文化互動搭建了壹個全新的平臺,呈現出開放、兼容、時尚的鮮明特色。

二是集聚程度強。通州大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紡織服裝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8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56家。培育了江蘇綜藝、江蘇帝奧、南通恒祥、南通順業、南通金鐘、南通唐生、南通華威等20家銷售額超億元的企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近年來開發了數千種新產品。超過65,438+000個產品獲得省級以上新產品稱號,其中“紫羅蘭”家紡產品是中國馳名商標。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同洲紡織服裝產業形成了集化纖、織造、染整、服裝生產為壹體的完整體系,產品從生絲、布料、服裝原輔材料到服裝產品。

第三,設備要好。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通州企業始終重視自主創新,積極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據不完全統計,紡織服裝行業棉紡錠50萬錠,氣流紡紗3萬頭,先進織機5萬臺,印染、服裝生產線近百條。年產紗線65438+萬噸,坯布1.5億米,印染布1億米,服裝成套3億件(套)。

紡織服裝產業未來五年的產業定位和發展規劃是:立足現有基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擴大總體規模,加快培育壯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到2010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年均銷售比重提高到28%,成為全國紡織服裝產銷基地之壹,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中高檔產品比重提高到50%左右。增加坯布生產投入,服裝面料自給率由10%左右提高到60%左右,裝飾布、產業用布、醫療衛生用布等新領域紡織品比重提高到15%左右。推動技術進步,重點引進清鋼機、精梳機、噴氣織機等。,從而使不結紗比例提高到80%以上,向“無梭”的目標轉變。培育10-15個省級名牌、3-5個中國名牌和3個以上國際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