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風景園林的傳統與現代?

風景園林的傳統與現代?

以下是仲達咨詢帶來的傳統與現代風景園林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從傳統文化出發,論述了傳統建築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傳統建築文化的存在形式,傳統建築文化的優秀成分和局限性,以及中國建築文化的困惑。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興起、後現代主義的反傳統和多元化創作的不可逆轉趨勢,要求建築師以建築文化為背景,不斷提高自身和整個社會的建築文化素養。這對弘揚建築文化,繁榮建築創作,促進“建築文化學”的建立和建築事業的發展具有壹定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了解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築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外延,正確對待傳統建築文化,對於推動文化現代化,弘揚建築文化,繁榮建築創作,促進“建築文化學”的建立和建築事業的發展,具有壹定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1傳統文化與建築

1.1傳統文化精髓

1.1“傳統”的基本內涵及現代意義

“傳統”到底是什麽?有人說是形成傳統的動力;有人說是已經形成的文化遺產或者文化。有民族生命感情的關系,同時在民間傳播傳承,這是傳統嗎?肯茲葛覃先生有壹個很容易理解的比喻:“就音樂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表演者、作曲家和聽眾。當然,作曲家必須是精華的創造者。傳播音樂的是表演者,而普通人欣賞的是這些歌曲。”“音樂中傳承傳統的母親,是演奏者的重復,存在於人民之中。也就是說,在音樂傳統與創作的歷史聯系中,存在著作曲家——人民——作曲家的關系,演奏者的重復與本質無關。”

傳統的現代意義可以認為是由各種文化因素構成的有機體系,是人類通過歷史凝結創造出來的不同形態的特色傳承下來的。傳統的定義雖然有各種不同,但關於傳統的基本內涵,並沒有大的區別:第壹,它壹般是指貫穿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的壹些變化的、根本性的東西;其次是具有壹定特征的“傳播因素”,如文化、思想、心態、道德、習俗、宗教、藝術、制度等,通過歷史傳承下來;第三,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創造的傳統有不同的形式和狀態。

1.1.2在建築領域,傳統的表現形式直接體現在歷史建築形態上。

在建築領域,傳統表象直接體現在歷史建築形態上,這與壹個民族過去的生活方式、建造方式以及社會對建築的各種需求有關。例如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後期的古典柱式形式,

中世紀高聳的尖券等。習慣的形式美法則被保存在過去歲月的作品和民族記憶中,使它們具有直接反映歷史文化意蘊的形象價值。建築傳統更深層的內涵在於作者的歷史觀念和文化積澱。

因此,“傳統”作為壹個體系的核心,作為區分和評價的尺度,是壹個價值體系,即主體所需要的客觀事物、其屬性和壹定的正反關系結構,對整個傳統體系起著規範和制約的作用。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壹個民族的文化是由它的精神本質決定的,精神本質是由民族的處境造成的,而民族的處境最終又受到生產力及其生產關系的制約。

1.1文化和建築

1.2.1建築文化特征

文化是在尋求理解生活方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它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同時又具有相對穩定性、惰性和積累性。由於地域、語言、種族的差異,各種文化都是相對獨立的。從本質上來說,不同的文化沒有區別,只是由於時代不同,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建築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征服自然的活動,也是壹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建築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性、時代性、物質性和精神性等重大特征。

1.2.2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比較

有什麽樣的文化土壤和氛圍,就會有相應的建築文化,建築和文化是同構的。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源頭和走向的不同,形成了印度、中國(華夏)、阿拉伯、古希臘、古羅馬等文化體系。這些文化體系各自獨立,自成體系,相應的建築也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細節。中國古代建築與西方古典建築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的原因應該從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層次去尋找。西方文藝復興借助古典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建立自己的新文化。這場運動的思想基礎是“人文主義”,主張資產階級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世界觀。文藝復興建築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其建築風格理性、統壹、有條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著名例子包括意大利的聖彼得大教堂和維琴察的圓形大廳別墅,這是文藝復興晚期大師帕拉第奧的傑作。總體特點是平面對稱,規整有序。中國的傳統建築,如城市、宮殿、寺廟、宅邸等。,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所代表的倫理道德和封建等級制度。比如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平面軸對稱,布局縱深。在建築尺度的對比、屋頂的不同層次、橋臺尺度的變化中,營造出錯落有致、起伏跌宕的群體空間,深刻表達了王權至上的思想,深深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看出隱藏在建築外表背後的文化對建築的影響是多麽深遠。

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交流日益增多,不同類型的文化也在發展中相互滲透和交流,促進了文化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不同的文化是互補的,中國文化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不足,克服其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但也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增加其科學性,建築文化也是如此。我們必須發揚理性精神,敢於沖擊傳統觀念,在否定中前進,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民族建築文化。

2傳統建築文化

2.1傳統建築文化

2.1.1傳統建築文化的本質

什麽是傳統建築文化?如何看待傳統建築文化?這是壹個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如果把壹維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那麽傳統建築文化就是人們在過去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建築文化。“傳統”壹詞是指代代相傳的既定社會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代代相傳。因此,傳統具有以下屬性:

1.普遍性。它必須是壹個民族的,而不僅僅是少數人的。

2.遺產。它必須代代相傳,而不是少數人發明的。雖然它的起源不壹定和民族同時發生,但至少已經有很長時間了,這讓大家對它的起源都很模糊。

3.進化,也叫進化。傳統的不斷演變有兩個原因。第壹,因為傳統是代代相傳的,必然會在每個時代進行調整和選擇,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傳統才會發揚光大。第二,不同時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傳統保守,但很容易對外來文化采取排斥態度。但在與外來文化的長期接觸中,對傳統有益的外來先進文化遲早會被不斷吸收和融合,從而被納入傳統,這也是傳統不斷演變的重要原因。

4.不成文。必須是壹個民族大多數人自覺或不自覺接受的東西,不能列為具體條款,命令所有人遵守;它總是隱藏在文化實體的內容背後,形成壹種不可言說的氣質;文化現象可以比較,但傳統很難給出具體的定義。

2.1.2傳統建築文化特征

作為壹種傳統建築文化,既然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就必然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延續性的特征。不言而喻,傳統建築文化也必須具備傳統的上述特征。我們闡述了這些觀點,如何正確對待傳統建築文化自然就很清楚了。

正因為傳統建築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發展的連續性、繼承性和進化性的特點,所以它必然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可供我們繼承。比如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園林,不僅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且體現了“順應自然”、“珍愛生態”、“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確實具有普適性和永恒性。符合自然的設計理念與現代藝術理論不謀而合。即使是與大家庭制度、父系制度、傳統倫理觀念密切相關的四合院,也不能完全否定。既提供了鬧市區知識分子迫切需要的幻想空間,又方便了生活在其中的各界居民的交流,讓“人際和諧”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住宅建設中得到最好的體現,這是獨門獨院的小洋房所無法做到的。至於各族人民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創造的多姿多彩的中國建築文化,如江南水鄉建築文化、嶺南建築文化、黃土高原土坯窯洞建築文化、西南山區建築文化等,更是傳統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因此,全盤否定我國傳統建築文化,認為提倡繼承傳統就是復辟過去,阻礙現代化,是錯誤的。我們認為,否定傳統建築文化不僅會導致自暴自棄的社會心理,而且不利於建立新的民族建築文化。

還需要指出的是,外國建築師(包括中國的外國建築師)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評價高於國內建築界;外國人通常更喜歡中國的傳統建築,而不是中國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壹個領先世界1000多年的民族傳統建築文化,怎麽可能沒有精髓可以繼承?

正是因為傳統建築文化是在壹定的歷史條件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歷史局限性。因此,適合昨天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傳統建築文化是不可能完全適應今天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因此,主張傳統至上,只沈溺於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挖掘,而不註重從西方現代建築中吸取營養,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不利於新建築文化的創造。

那麽,對待傳統建築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分析、繼承和創新。分析是為了選擇性繼承,繼承是為了更好的創新。我們認為,無論是傳統建築形式還是外來建築形式,都不可能壹概而論。我們主張吸收和消化傳統的和外來的建築文化,進行創新,創造出既有民族形式又有社會主義內容的新的建築文化。當然,真正做到這壹點並不容易。這是壹條艱難而布滿荊棘的道路。但是,只有堅持這條道路,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築文化。

2.2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困惑

早在20世紀30年代,新尋求者就認為中國的老房子已經過時,不經濟。創新派不僅強調建築藝術的整體性,還提出了復雜與簡單建築形式的“循環論”。隨著現代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發展,世界上出現同壹風格的建築將是不可避免的。但傳統學派在承認傳統建築弊端,尋求以科學方法和現代材料加以改進的基礎上,“以科學方法改進建築手法,尋求內在國粹的亢奮”。這個建築學派強調要把中國的傳統風格作為壹種有特色的傳統來對待:“中國宮殿式建築在歷史上占有非常高的地位。這個時候,我們歷史上的發明家拋棄它是沒有好處的,放棄自己的長處,學習別人的短處,智者也就無所作為了。”“我們不應該極端不自覺,盲目模仿歐化,而是徹底抹殺自己的民族”。提倡“中體西用”或“西體中用”。我們中國未來的建築藝術,應該取西方科學之長,取東方民族之精神,則可稱為‘有美則萬物可成’”。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夾雜著對“文革”的痛苦回憶和對“現代化”、“新時期”的強烈向往,在建築形式上呈現出反傳統、激進創新的趨勢。建築師把現代主義的建築價值取向放在哲學的框架內,與建築作為人們從事生產生活活動的場所的功能相壹致,把“建築的目的,即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作為建築的內容。或者將建築的內在矛盾定義為作為建築內容的建築空間與建築實體的對立統壹,實質上是直接將建築風格偷換成“形式”的哲學概念,從而通過反對“形式主義”來反對傳統風格。復古主義理論的錯誤在於,它首先把建築的形式和內容割裂開來,把各個地方各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各種建築形式都看成是永恒的東西,可以任意設定在任何內容上。這樣,在被批判的語境中,傳統文體就是傳統文體=形式主義=資本主義,傳統文體=形式與內容分離=反辯證唯物主義。

另壹方面,借助於“新時期”和“向現代化進軍”的社會精神價值取向和對社會進步的樂觀主義,西方化/東方化被壹種普通的、不容置疑的新/舊判斷所取代,是出於對被世界進步和西方發達國家甩在後面的恐懼,以及在追求壹種務實而別無選擇。用新/舊、古/今時間代替價值判斷,是單線進化模式,是西方現代科學發展後技術樂觀主義的反映。從古希臘羅馬到西方的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折衷主義乃至後現代歷史主義,建築技術和材料、功能和經濟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建築仍然受到建築師和社會的歡迎,而現代主義則像壹個野蠻的外星入侵者,借助戰爭、危機和技術恐嚇切斷了傳統的河流。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經歷了自秦漢開始的佛教傳入和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現代西方文明的入侵所帶來的經濟、技術、材料、功能的巨大變化,是否也會成為對傳統風格進行揚棄和改造的契機?為此進行的國風探索不應該被鼓勵嗎?斷言傳統風格出現的條件已經消失,這似乎是壹種基於“時間的精神”神話的幻想和設定。唐詩宋詞和古典音樂流傳下來,取得了“高雅”的地位,傳統的建築風格也是,或者至少在相當壹部分人的心目中,是無窮無盡而又彌足珍貴的,難道不是嗎?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後現代主義理論在中國建築界的流行,特別是懷舊傾向和保守主義在整個西方社會的回潮,傳統派在與創新派的爭論中似乎占據了主動地位,特別是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使得傳統派不僅獲得了與創新派並行的發展道路,而且由於傳統價值觀的反彈和粗暴的操作,傳統風格在新建築中,特別是在建築藝術的主流中,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的關註和新穎的手法無疑使中國的傳統建築學派受益匪淺,但其反主流的懷疑、挑戰和排斥卻鮮有人探討。這樣,在“後現代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建築師和批評家們急於占領話語的“制高點”,還沒來得及審視和批判自己的現代思維範式和現代主義歷史觀,就把西方後現代主義捧上了天,希望把後現代主義作為壹種風格教條、壹個發展的必經階段和壹種價值判斷標準。

其實後現代主義和商業文化互為因果,最有價值的成就是混沌中的多元。價值理論以客體符合主體意圖的程度來判斷優劣,這無疑是對主體性的壹種解放。傳統風格作為保證多樣性的壹種可能和選擇,在更加開放包容的文化結構中獲得了不可動搖的獨特地位。

3建築文化的現代性

壹個建築的形象感是通過兩個層面來體現的:壹個層面是建築風格和空間真實的變化,這是很重要的,也是主體結構,但這些不足以塑造出感人的建築形象;另壹個層面是建築的二維設計,包括飾面的色彩、劃分、肌理,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對建築形象有決定性的作用。只要結合形體塑造的細節,不需要更多的額外投入,就能達到很好的視覺和社交效果。國內外有很多優秀的例子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例如,巴塞羅那獨棟房屋的磚墻通過兩種不同的砌築方法結合在壹起,產生了統壹而多樣的建築形式。再比如,瓷磚飾面的劃分與配色,瓷磚橫貼豎貼的配置變換,不同材質的對比,都會讓人感覺豐富、自然、和諧。還有玻璃幕墻的出現,給磚木結構的建築外墻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感覺。自身的結構形式不同,玻璃幕墻也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在無框懸掛式玻璃幕墻中,玻璃固定在壹個自承式鋼結構體系的掛鉤上,最大限度地在建築立面上展示玻璃材料的特性和掛鉤的連接點,是現代高科技的完美表達。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壹個好的建築作品往往通過建築細節來豐富建築形象;用不同民族文化理念精心設計的建築,自然孕育了各民族獨特的建築文化。某種建築文化及其細部處理與某種建築材料密切相關,是對建築材料的獨特理解。新型建築材料的出現為我們塑造民族建築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可能性。如果說以前是用磚、木、石建造的民族建築,我們今天要做的是用混凝土、鋼材、玻璃、鋁合金、石材、磚、塗料等新型建築材料來塑造現代的、民族的建築文化。這些東西是古人從來沒有做過的,照搬和拿現有的和別人的東西是沒有出路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而這種創造必然與建築遺產和傳統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以及世界各地的建築文化特色聯系在壹起。只有研究和分析那些成功的建築實例,才能給我們以啟發,取其精華,吸取營養,使我們的建築文化發揚光大。

追求建築的文化不是指用過去落後的技術手段去重建舊時代的建築,而是用最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去建造這個歷史時期具有地域、民族和國際文化特色的建築,真正體現自己的時代風格,使我們的建築文化得到正確的表達和延續。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