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概述
1.項目名稱:整體推進全縣“三通”機制創新。
2.基本信息:大同湖區毗鄰東洞庭湖,壹直被稱為湖南省的邊遠艱苦地區。2000年8月由原來的大通湖、錢洪山、金盆、北洲子四個國營農場和大通湖漁場、南灣湖軍墾農場改制為新區。新區現轄5個鄉鎮,1個辦事處,總人口13.6萬。全區有中小學20所,在職教師650人,在校學生8420人。五十年的農場制度嚴重阻礙了農場教育的發展。新區成立後,區委、區管委會逐年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經過2008-2010三年的幫扶和2008-2013年的合格學校建設,我區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有20個多媒體教室和20個計算機教室。鎮中學以上學校已通8M光纖,其他村已通4M。2013完成區壹中、河壩鎮中心三所學校50個班的“班班通”建設。由於地域、待遇等諸多因素,我區長期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年齡、學科結構嚴重不合理,教育發展不平衡。今年計劃建設高標準城域網,區域內20所學校全部接入1000M光纖,實現“寬帶網校校通”,用“班班通”完成剩余150教室建設任務,實現和實施網絡空間學習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和“人人通”,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和網絡研究能力,解決我區教育。
3.指導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和《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湘教發[2013]24號)為指導,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探索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的創新模式,徹底解決我區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提升全區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促進教育管理向智能化轉變,為“數字大同湖”建設打好基礎,提升大同湖區整體形象。
4.工作目標和時限: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部署的“三通兩平臺”任務,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學校應用、服務帶動”的教育信息化推進機制,用三年時間初步建成“機制健全、設施完備、資源充足、應用廣泛、效益顯著”的教育信息化體系,積極探索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體制機制和改革創新。兩年內完成我區建設三年計劃,然後在全區實現優質資源全覆蓋,以加強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信息化在優化教育環境、探索信息化教育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革教育管理和服務、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作用。,從而真正使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促進公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5.資金來源:堅持政府投入,形成多渠道資金投入的新機制。其中,在每年年初的預算中,按照學校公用經費的10%設置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實行專戶管理。
二、工作內容
寬帶網絡校準。
1.大同湖區教育城域網的建設。建設大通湖教育城域網(教育網絡中心),建設集網絡平臺、信息發布、資源建設、網絡教學、遠程培訓、視頻會議、技術服務等功能於壹體的大通湖社會發展局中心機房。以中心機房為核心,接入互聯網,全區20所學校通過光纖連接,實現校際互聯和優質資源共享。全區所有學校達到1,000 m光纖進校,1,000 m到班,真正實現“寬帶網校通”。逐步構建區校壹體的教育城域網服務體系,實現大同湖區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現代化。使之成為益陽市乃至全省有影響力的縣級數字化現代遠程教育中心。
2.規範和推進校園網建設。鄉鎮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已通8M光纖,其他小學已通4M寬帶,無法滿足辦公和教學需要。今年將在所有教室、辦公室、功能室配備網絡端口,1000M光纖入戶,建設完善的校園局域網,實現優質資源的“寬帶網校校通”、“班班通”。推進校園網標準建設,所有學校設立主控室,配備專業路由器、交換機和服務器,統壹機櫃,統壹標識;網線鋪設在班級和備課室,學校網絡覆蓋每壹個教學和辦公場所,可以滿足教學和辦公的需要。到2015年,積極創造條件實現鄉鎮中心小學及以上無線寬帶網絡全覆蓋。校園網部署“班班通”集中管理、教研備考、校本資源等基礎應用平臺,提高校園網使用效率。
3.加快網絡環境建設。2013年,蕭山寶洲學校壹中50個班和河壩鎮中心完成了“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設備,鎮中學和中心建成了設備基本齊全的多媒體報告廳,全區所有學校也都有了計算機教室。2014全區中小學實現了“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設備。建立教師電子備課室,全部接入寬帶,建立壹區中和鎮中學公共資源管理平臺。
(二)優質資源“班班通”
要積極推動新媒體新技術引入課堂,實現中小學所有班級配備以計算機或互動電子白板或觸摸控制教學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具備接收電視節目、播放課件、上網瀏覽、互動教學等功能,區域內所有學校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
在教育城域網基礎上,建設大通湖基礎教育資源網,並與省級基礎教育資源網無縫對接,實現數據共享。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整合教育教學資源,開展基礎教育資源應用的教學研討。在“半班通”工程建設中,首先要升級學校的網絡寬帶接入方式,全部從局中心機房拉出1000M光纖進入學校,為學校提供快速、穩定、安全的網絡環境。其次,要建設好學校的基礎網絡環境,使學校的所有辦公室、功能室、教室都能通過校園網接入互聯網,初步形成數字化校園網絡環境。鎮中心以上學校利用湖南基礎教育資源網、現代教育技術網等平臺,完成校本資源庫的框架設計和管理平臺部署,整合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含光盤資源)。積極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專送課堂、名師課堂、名校在線課堂等形式,探索優質教育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逐課共享”。
2015年初,建設了大同湖區基礎教育資源網,區壹中、鎮中學搭建自己的資源服務器和資源平臺,完成各校資源共享,提供豐富的校本資源。優質學校可以提供網絡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C)在線學習空間"每個人"
完成實名制師生網上學習空間的建設。鼓勵師生擁有個人在線學習空間,構建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相互學習的新型教育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1.推動教師在線培訓活動。加大在線學習空間在教師培訓、資源共享、互動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加快普及由專職教研人員牽頭、培訓名師、名師參與的在線培訓活動,遴選部分優秀教師建立在線工作室。截止2014年底,在線教研空間註冊並開展培訓活動的專任教師人數達到100%。
2.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充分利用機房和信息技術優勢,2014年100%的高中生將構建自己的學習空間,2015年100%的初中生將構建自己的學習空間,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教育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規劃《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四)師資隊伍建設
1.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教師信息技術管理和應用能力的培訓。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體系。完善培訓基地和師資培訓隊伍,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多層次對不同應用層次的管理人員、教學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適時培訓。使所有的教師都能使用信息設備、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利用網絡空間來實現他們想要的東西,能夠靈活地使用和運用。
2.建立專業的技術支持團隊。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化教育機構和工作隊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實施。區壹中和各鎮中小學設立信息中心,負責人相當於辦公室主任。中心小學以上學校至少配備1專職電教維護人員,12班以上學校每增加12班配備1。學校要根據需要聘請多名信息技術教學與應用骨幹教師擔任電教中心或電教集團的兼職人員,負責應用研究指導和資源建設任務。繼續開展信息技術人員能力培訓,重視新媒體新技術研究,建立全區信息技術骨幹教師隊伍,提高技術引領和服務支撐能力。
3.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以推進互動課堂、網絡培訓和資源應用為重點,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研究,探索信息化環境下高效課堂的長效機制。舉辦“班班通”互動課堂觀摩評估活動,逐步提高多媒體課時覆蓋率。截至2014年底,中心小學及以上學校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學科覆蓋率達到100%,教師參與度達到90%,班級覆蓋率達到60%。
第三,具體措施
(壹)積極推進多媒體設備進課堂。
實現中小學每間普通教室都配備以計算機、互動電子白板、教學壹體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具備接收電視節目、播放課件、瀏覽互聯網等功能;根據需要,計算機教室、多功能報告廳、學科專用教室、科技活動教室、音像教材制作室等專業教室可以滿足相關教學活動的需要。
(二)大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
加快實施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推動全區中小學利用公共信息資源,通過在線教學服務平臺實現在線備課、在線教研、在線輔助學習、在線德育等服務;100%的中小學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開展教育活動,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全面實施“下鄉進校”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三)構建區域信息網絡平臺
充分利用正在建設的教育城域網,逐步建成集信息發布、行政辦公、業務管理、互動交流等功能於壹體的教育電子政務平臺和具有資源交流、精品課程、遠程教學、自主學習、考試評價等功能的在線教學服務平臺,建設有影響力的教育電子政務門戶網站。全區所有學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
(4)加強信息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
按照“分類建設、分布式存儲、* * *建* *共享”的原則,加快學校、縣市教育信息資源庫建設,建立完善的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壹是組建由壹線學科教師、學科教學研究者、教育技術專家、教育專家、技術開發者組成的“五位壹體”資源建設梯隊;二是各校收集整理教師開發的資源,創建校本資源庫,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享受,形成“人人有資源,資源人人用”的良好局面;三是引入“教育共同體”的概念,通過教育共同體實現城鄉教師相互學習、互通、互動的網絡學習環境。
(五)推動建立“湖南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
2014,“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成立。進壹步加強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的管理,加強對河壩鎮中心“以信息技術推進高效課堂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真正發揮試點學校的示範帶動作用。
(六)確保學生信息素養的評價和提升
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立足信息素養培養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改進完善信息技術教育教材,建立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試制度,大力提高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能力。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師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四,時間表
按照“點探索與面推進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上述重點工作將在兩年內分三個階段推進。
(1)初始階段(2013 165438+10月-2065438+2004年4月)
認真學習貫徹全省推進教育信息化相關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完善我區加快教育信息化改革實施方案,召開全區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在各鎮中心學校成立專門的教育信息中心, 將組織學校成立以信息技術教研組為主體,以學校校長、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教學主任為組長的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 由鎮中心校信息中心清點和統計教育信息化設備的配備和使用情況,並上報區教育信息化辦公室。各學校要及時出臺本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按照規劃要求完成今年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二)實施階段(2065438年5月+04日至2065438年6月+04 10日)
全面啟動規劃中的各項工程,重點實施管理體制改革和基本建設項目,使我區在教育信息管理體制上有所創新,在數字教育環境建設中實現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
(三)匯總階段(2014 165438+10月-65438+2月)
進壹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師資培訓、教學應用、教育科研、技術支持、運行維護等。同時對我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進行全面總結,對在推進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動詞 (verb的縮寫)保護
(壹)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了大同湖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該列表如下:
組長:陳鐵軍(副區長)
副組長:易永恒(社會發展局局長)
成員:袁福良(區計劃財政局局長)
莫新輝(社會發展局常務副局長)
吳念春(社會發展局教育副局長)
徐美君(局信息辦主任)
肖慶林(我局項目辦主任)
文景(教育局會計中心)
肖玉婷(電教設備總監)
戴群蓮(局信息辦-經理-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吳念春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在社會發展局,日常工作由局新聞辦負責。
(二)明確工作職責
要在完善組織架構、改革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進壹步明確工作職責。全區教育信息化的規劃與方案制定、基礎網絡設施建設與管理、教育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新媒體新技術師資培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等工作,經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後,由社會發展局信息辦統壹實施。 並制定相關責任制度,做到職責明確、分工合理,確保全區教育信息化改革試點工作有序開展。
(三)建立穩定,規範,均衡的教育信息化投資機制
按照“政府主導、分級投入、多方融資、均衡發展”的原則,有效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壹是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二是學校要撥出不低於10%的公用經費用於信息化建設和維護,並不斷提高投入比例。監督學校將專項資金用於信息技術設備維護和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第三,克服“重硬件輕軟件”的傾向,適當增加軟件資源和培訓的投入;四是引入多方合作的建設模式,拓寬教育信息化的融資渠道和項目建設空間。
(四)建立實驗基地,發揮輻射作用。
依托我區現有的“班班通”試點學校為契機,在河壩鎮中心小學建立了探索教育信息化發展長效機制試點學校,開展了“以信息技術推進“高效課堂”建設”的實踐探索,大力開展教育信息化實驗研究工作,形成了壹套可操作、可推廣的經驗,進壹步發揮了試點學校的示範輻射作用。
(5)建立培訓體系,加強全員培訓。
完善按公用經費5%建立專項培訓賬戶的預算制度,其中25%專項用於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確保培訓經費有保障。制定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三年規劃,建立健全全區全體教師培訓制度,按照“分級、分層、分步”的原則,采取區校聯動的培訓模式,通過下鄉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多媒體“班班通”教學培訓、參加省內多媒體教育軟件制作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全區中小學校長、信息骨幹教師、學科教師和管理人員培訓。
(六)加強監督考核,建立獎懲機制。
制定全區學校信息化評價細則,將學校信息化建設納入全區學校考核、教師績效考核和教育督導內容。建立健全獎懲機制,每年定期召開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對在教育信息化改革試點工作中認真負責、成效顯著的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反之,要追究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不及物動詞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後,區域教育信息化效果凸顯。
1.有利於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區域教育信息化工程實施後,隨著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序推進,教學管理改革得到有力支撐,城市學校和農村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得以共享,實現了校際互聯,有效整合和享受了全區中小學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實現了全區教育資源均衡,整體提高了教學質量;降低全區學校管理成本,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實現大通湖地區教育管理信息化、現代化。
2.教師的信息素養有了很大提高。配備電腦,快速的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師備課、學習、查找資源、觀察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3.網絡訓練能力得到了提高。實現了定期大規模的校際教研、高質量的班級交流、學術報告和工作會議。教師普遍具備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參與區域網絡協同教研活動;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和反思自己的專業發展過程。
4.課堂教學的結構、方法和手段都發生了變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了拓展,信息量極其豐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已經逐漸從整合走向融合。50歲以下教師能夠進行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運用信息技術有效管理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熟練運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