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5年是我國海洋科技全面快速發展的十年。1995年5月,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科技進步的決定》,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動員全黨全社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指導著中國海洋科技的發展。
在海洋調查和科學考察方面,中國“第二次海洋汙染基線調查”基本完成,為掌握中國近海海洋環境質量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為適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海域劃界和管理的需要,中國首次組織實施了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調查專項,對相關海域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建立了中國第壹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綜合數據庫,使中國多波束應用技術和海底調查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2000年,中國組織實施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環境調查研究專項,增進了對該地區海洋環境的認識。2003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旨在進壹步摸清中國海底數,為海洋資源開發和環境評價提供基礎數據。
自1999以來,我國已對北極進行了兩次科學考察,並於2004年建立了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北極科考的目的是評估北極變化對中國氣候和環境的影響,並研究這種影響的可預測性。65438+2005年10月18日,中國21南極科考期間,內陸冰蓋科考隊登上南緯77° 21° 165438的南極內陸冰穹A-80° 22′00″最高點。這是人類第壹次從地面到達這壹地區。到目前為止,南極的四個點都被人類征服了:極點-美洲,冰點-俄羅斯,磁點-法國,高點-中國。隨後,中國科研人員收集了5000多塊隕石,包括火星隕石和月球隕石,使中國的南極隕石近萬塊,居世界第三。
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5438+10月,我國首次開展全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跨越三大洋,航程43230海裏,歷時297天。初步劃定了富鈷結殼礦區,在多金屬結核合同區進行了環境基線和多金屬結核調查,獲得了大量硫化物、微生物、大型生物、沈積物和熱液樣品。這次全球海洋綜合考察在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在海洋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海洋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9個海洋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支持。相繼開展了近海環流、海洋生態系統、海水養殖病害、邊緣海的形成與演變、赤潮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取得了壹批高水平的成果,開創了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在世界上率先破譯了對蝦白斑桿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步”。1999年,為研究“南海東亞季風歷史記錄及其全球氣候影響”,增進對季風氣候變化的認識,在南海開展了184號大洋鉆探(ODP184),進壹步縮短了我國海洋地質研究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
在海洋科學國際合作方面,中美、中日、中加、中德、中法合作進壹步加強,同時,中韓、中印、中國加強了與南海周邊國家的海洋科技合作。截至目前,中國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海洋科技雙邊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生態動力學、沿海陸海相互作用、有害赤潮的全球生態與海洋學、大洋鉆探、國際ARGO等海洋科學重大國際合作研究計劃。
在海洋高技術研究方面,先後組織實施了國家863計劃和科技攻關計劃,使中國海洋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促進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在海洋監測技術方面,突破了壹批海洋動力環境監測和衛星遙感應用的關鍵技術,研制了壹批關鍵海洋儀器設備,建立了長江口、臺灣海峽海洋動力環境立體監測示範系統和渤海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示範系統,實施了技術成果標準化工程,整體提高了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能力。
在海洋生物技術方面,開展了海洋養殖種質改良、海洋藥物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實現了壹批優良海洋養殖種質的產業化,十余種海洋新藥進入臨床研究,獲得了壹批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術,奠定了我國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國際地位。建立了壹批成果轉化、中試和產業化基地,促進了我國海水養殖業和海洋生物高技術的發展。
在海洋勘探和資源開發技術方面,開展了深水油氣水合物資源勘探、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和海底三維探測成像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壹批關鍵技術和裝備,為中國油氣資源評價和海洋礦產資源勘探提供了技術支撐,整體提高了中國海洋地質調查和海洋資源勘探能力。
深海研究技術與裝備方面,我國首臺6000m自主水下機器人“CR-01”誕生於1997年6月,在太平洋海試中達到了5176m的下潛深度。7000米載人潛水器正在研制中。自主研發了深海沈積物捕集器。
技術進步顯著提高了中國勘探和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在此期間,先後發現了渤海遼東灣綏中3.6-6.5億噸油田、劉樺南海珠江口盆地1-6.5億噸油田和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萊19-3綜合油田。2004年,在南海北坡首次發現面積達430平方公裏的“冷泉”碳酸鹽巖分布區,這是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重要證據。海水淡化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具備萬噸級海水和亞海水淡化的設計和工程能力,並已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
在海洋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實施了“中國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海洋站和誌願船觀測系統”專項,實現了對中國近海、近海和鄰近海洋區域海洋環境的有效監測。2002年5月15日,我國第壹顆海洋衛星HY-1發射升空,這在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結束了我國沒有海洋衛星的歷史,實現了老壹輩科學家的夢想。未來,我國將陸續發射海洋水色、海洋動力環境、海洋監測衛星。中國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在風暴潮、海浪、海冰、海溫、海嘯、洋流、厄爾尼諾、赤潮等數值預報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海洋信息系統,與60多個國家的130多個機構建立了正式的數據交換關系。海洋標準計量已成為國家標準計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洋事業和能力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海洋科技能力,經過50年的努力,已經具備了創新和騰飛的基礎。中國海洋科技工作基本形成了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發展高新技術、加強基礎研究的戰略格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具備了從太空、高空、海面、海水層、海底到地殼的多學科綜合海洋調查觀測能力,基本實現了“摸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陸南極”的宏偉夙願。顯著縮短了與國際海洋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對海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目前,涉海科研機構和院校130余個,科技人員65438+3000余人,擁有壹批以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為核心的海洋科技團隊;建成了壹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海洋信息共享平臺和數據庫、海洋微生物和極地資源保存中心;配備壹批先進的海洋綜合調查船和專業調查船。這些科技能力將為中國海洋科技未來的創新發展和進壹步騰飛創造條件、奠定重要基礎。
五、未來中國海洋科技將聚焦創新。
中國的海洋科技已經走過了50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幾代人艱苦持久的奮鬥,我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振奮了我們的民族精神。海洋科技在海洋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海洋科技改造了傳統海洋產業,引領了新興海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支撐了海洋強國建設。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與海洋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科技整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主要海洋儀器依賴進口;深海資源勘探和環境觀測技術裝備還比較落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優秀拔尖人才匱乏;科技投入相對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中國雖然是海洋強國,但還不是海洋強國。其根本原因之壹在於科技創新能力弱。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15對我國未來科技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將海洋科技發展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海洋成為國家超前部署的五大戰略領域之壹。海水淡化、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等應用技術成為重點發展領域的優先主題;海洋技術被列為尖端技術,海洋科學成為基礎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未來,我國海洋科技人員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在“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國家科技方針指引下,深化近海研究,參與深海競爭,拓展海洋和極地研究,發展戰略前沿技術,攻克急需的關鍵技術,不斷提高對海洋規律的認識,努力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為維護國家權益和安全、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建設海洋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