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符合街情的發展思路,建設科學街。根據區委提出的“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的發展目標,調整發展思路,提出“建設建材工作園區,打造生態休閑旅遊品牌,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戰略,走發展科技街道之路。壹是強化規劃工作。規劃了新的3平方公裏建材產業園,制定了旅遊發展規劃,新編制了20個村的新農村規劃和3平方公裏街道建設規劃。二是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發展生態豬果產業集群,建設綠色水稻基地,實施10大小水庫養殖野生魚類等生態產業項目。三是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加大農田防護林和天然林保護力度,重點打擊毀林、盜伐、侵占林地等違法行為,堅決禁止小煤礦等破壞環境的項目生產,嚴格保護耕地。四是實行項目準入制度。通過發展“清潔”產業實現環境的“清潔”,堅持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不引進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拒絕引進汙染項目,拒絕“臟”企業。
以招商引資和大型項目建設為載體,打造經濟活力街。壹是大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抓好在談項目的落地、已落地項目的開工、已開工項目的進度、已投產項目的竣工、保障責任制的落實、全程序服務,切實保證重大項目的及時推進。二是抓項目的倉儲包裝工作。立足山水優勢,圍繞亞泰水泥產業,延伸水泥產業鏈,發展水泥建材產業下遊產品,按照工業化住宅發展方向,以水泥為主要原料包裝下遊產品。三是紮實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按照區內四大集團的要求,加快建設以亞泰水泥為核心的“建材工業園”。目前,全街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43.8+0.75億元,同比增長25%;招商引資達4.55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5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完成654.38+00萬元以下項目4個。強化維穩工作機制,建設社會穩定街道。首先,開展調查研究,找出影響穩定的四個源頭。主要有土地問題,惠農政策的落實,幹群關系,人們價值觀的轉變。二是完善制度,強化化解矛盾的保障。制定“分級負責、集中辦理”制度,在“政法、司法、信訪”三位壹體的基礎上建立村級維穩工作站。與相關單位簽訂綜治、安全生產、信訪責任書,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加大突發事件處置力度,確保不出現安全問題。三是搭建平臺,為化解矛盾創造條件。以綜合民意調查“聯調聯動”工作機制為平臺,充分發揮矛盾調解中心作用。將信訪辦、綜治辦、司法所承擔的化解矛盾糾紛和信訪職能全部劃入矛盾調處中心,統壹調處群眾矛盾。四是落實責任,抓住化解矛盾這個根本。采取領導信訪、預約接訪、下訪、領導接訪、責任追究和責任追究制度,開展“大排查、大走訪、大整治”活動,有效控制和解決了多年積累的多起案件,穩定工作形勢明顯好轉。
瞄準群眾需求,建設服務型民生街道。首先是調整機構,打造服務民生的平臺。成立鄉村建設服務中心和矛盾調解中心,實行首問負責制、壹站式全程辦理、限時辦結制,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效果,收到了便民、順民、利民的實效。二是嚴明紀律,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重點抓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家電下鄉補貼、農業財產保險等工作,確保不出差錯。三是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進壹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重點解決五保戶、低保戶等特殊困難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積極組織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社區群眾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積極開展各種服務民生活動,有效解決了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四是加大投入,全力實施民生實事工程。* * *全年投資11.2萬元,改擴建校舍8所,實施鄉道建設工程和安全飲水工程,改造農村泥棚450間,飲馬河沿岸檢測4000余戶,有效改善了民生。
全面加強新農村建設,建設富有音樂氣息的農村街道。用工業化思維規劃農業,用城鎮化思維建設農村,用現代化理念武裝農民,努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幸福街道全面建設。壹是實施增收致富工程。穩定糧食生產,發展野菜種植,加強勞務輸出。全年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7萬余人,人均勞務收入超過2400元。以畜牧小區建設為引領的畜牧業生產得到加強,全年建成6個畜牧小區,實現畜牧業收入6543.8億元以上。二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按照突出重點、建管並重的原則,圍繞以建促效、以管保效的目標,重點加強市、區、街道八面村、陸家村、立新村三個典型村建設。三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全街道* * *投資建設村級文體活動室14個,休閑廣場7個,配套體育設施5個,村民小組設立文體活動場所98個,扶持秧歌隊、老年協會等民間文體組織5個,培訓各類文體帶頭人1654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