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地質數據服務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質數據服務的幾點思考

趙曉平茹香蘭

(國家地質檔案館)

地質資料服務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和服務窗口。摘要:總結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頒布10年來,國家地質檔案館地質資料服務的主要進展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壹步加強地質資料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地質數據服務

多年來,地質資料工作存在重存儲輕利用、部門間地質資料閉塞、服務方式落後等諸多問題。2002年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確立了統壹匯交、開放利用和權益保護三項基本制度,並強調了地質資料服務的重要性。《條例》頒布10年來,在黨和國家對地質資料工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廣大地質資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地質資料服務取得了長足進步,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以國家地質檔案館的服務工作為例,全面總結和分析了地質資料服務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並對今後更好地開展地質資料服務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國家地質檔案館服務的主要進展

《規定》頒布以來,為盡快提高地質資料服務水平,國家地質檔案館通過積極開展國內外研究、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服務政策、豐富服務方式、增加地質資料網上服務、加強信息服務宣傳、積極服務重點項目等方式,在地質資料服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並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2009年至2011連續三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成效顯著的“雙保險行動”。

1.1開展服務研究,分析比較差距。

2003年,國家地質檔案館開展了地質調查信息產品社會需求分析專題研究,對國內政府部門、專業人員和公眾的地質資料服務需求進行了調查。同時,對國內測繪、氣象等部門,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日本、印度等國家的地質調查服務機構的社會化服務進行了全面考察,包括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對象、收費標準等。

2007年,國家地質檔案館開展了用戶需求和服務滿意度調查,2010對重要地質資料用戶進行了回訪。全面了解用戶需求和對服務工作的意見。跟蹤地質數據的應用。

通過以上國內外調查對比分析,充分認識到我國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反映出服務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數據的時效性和數據的滿意度,即地質資料的及時提交和新資料的缺乏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1.2樹立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模式

國家地質檔案館以向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地質資料服務為理念,不斷創新服務模式。

(1)2006年,建立了具有獨立域名(www.ngac.cn)的國家地質檔案館網站。

啟動了在線地質數據目錄檢索和圖形檢索服務。截止2011,* *已有113504目錄數據提供檢索服務,網站累計訪問量超過136萬次。

截至2011年底,* *在線訪問地質數據超過14000條,為超過8萬人提供瀏覽和下載服務。

壹批內容豐富的網絡數據產品上傳到互聯網,包括1:250萬、1:50萬數字地質圖、地球化學圖集、全國地質工作水平圖集等25個數據產品。截止到2011,* * *已有超過7萬人瀏覽下載了上述產品。

近年來,國家地質檔案館網站服務量快速增長,2011網站訪問量達到90多萬人次,充分體現了社會對地質資料網絡服務的強烈需求,也體現了網絡服務方便、快捷、高效的強大優勢。

(2)開通在線客服系統。

2008年,國家地質檔案館開通在線客服系統,隨時解答用戶疑問,平均每月約200名用戶。

(3)開通代客查詢和郵寄服務。

2006年,國家地質檔案館開通了代客查詢和郵寄服務,許多外國借閱者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與我們聯系,以獲得所需的信息。這項服務大大方便了國外借款人,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代客查詢和郵件服務開展以來,平均每年通過電話和郵件接收的借款人數約為10000人,服務效果顯著。

1.3開展應急服務,服務救災工作。

為了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提供地質資料應急服務,我們制定了《國家地質檔案館地質資料應急服務辦法》。

面對四川汶川、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和西南各省(區)開展的抗旱救災行動,國家地質檔案館及時啟動應急服務,發布應急服務公告,在網上發布災區相關地質資料目錄信息,建立應急服務綠色通道,實行24小時無節假日值班服務。

同時,國家地質檔案館主動到抗旱壹線提供上門服務。2010年4月,國家地質檔案館赴貴州為抗旱提供地質資料服務,為旱區找水打井隊提供急需的地質資料。國家地質檔案館被國土資源部評為西南地區抗旱找水打井先進集體。

1.4建立回訪制度,服務重大項目。

國家地質檔案館建立了重點用戶回訪制度,主動將公共服務窗口放在需求點前。在對“雙護工程”重點用戶中鐵第壹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進行回訪時,得知新建鐵路格爾木至庫爾勒段沿線急需地質資料,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對新建鐵路沿線地質資料進行整合開發。僅用了10天,就將數據量達490GB的地質數據交付給用戶,獲得了用戶的壹致好評。《中國國土報》還以“中鐵壹院來感謝國家館主動提供服務”、“國家地質檔案館‘雙保工程’”為題進行了報道。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地質檔案館在服務國家重大工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1.5積極研究探討,非公開信息服務取得歷史性突破。

國家地質檔案館積極研究涉密地質資料的開放利用。2007年,非公開數據的數據處理服務取得歷史性突破。1 ∶ 20萬、1 ∶ 25萬、1 ∶ 50萬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國家地球化學數據庫等壹批非公開數據庫,可根據國內外不能使用保密信息的單位(公司、個人)提出的具體經緯度範圍,剔除地理要素後提供使用。截至目前,已為國內外用戶提供數據服務33萬余次(折算為1∶20萬標準地圖)。

1.6建立用戶溝通機制,多次召開地質資料用戶咨詢會。

為加強地質資料服務,建立與用戶的有效溝通機制,充分了解用戶需求,國家地質檔案館於2006年召開了第壹次地質資料服務用戶咨詢會。首次主要邀請政府部門、國內企事業單位、高校等單位進行座談。2007年舉行的第二次用戶咨詢會將用戶範圍擴大到國內外礦業公司。2008年,召開了擴大國內地質信息服務需求研討會。

多次用戶咨詢會,* * *包括李廷棟、中科院肖許昌院士、方的專家、國土資源部、鐵道部、水利部、交通部、環保部、國家測繪局、中科院、地質科學院、武警黃金指揮部、中石化、中海油、煤炭、化工等地勘單位、五礦集團、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巴裏克鮑爾黃金(中國)有限公司、 通過地質資料用戶咨詢會,建立了與用戶的溝通渠道,了解了用戶對地質資料的需求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極大地促進了地質資料服務水平的提高。

2.地質數據服務中的主要問題

《條例》頒布10年來,地質資料工作者從以前的倉庫保管員走上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主戰場,地質資料服務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還存在壹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服務體系不完善,服務政策不配套。

今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已成為21世紀各國地質工作的戰略重點。中國的地質資料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多層次、多單位服務各自為政,缺乏部門間協調、統壹服務窗口、統壹服務政策、統壹收費標準,嚴重影響服務質量。

例如,雖然國土資源部發布了《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細則》(國土資發〔2008〕69號文件),但在省級地質資料匯交機構執行中,對《涉密地質資料借閱復制證書》(以下簡稱證書)的審批標準不壹。比如民營企業、中介機構、評估機構有區別,有的省份需要提交地質勘查資質證書才能辦證。

沒有統壹的收費標準,地質資料服務收費標準差異較大。例如,復印文字報告的收費標準從0.2元/頁到2元/頁不等,平均為1元/頁;地質圖復制費,最低30元/張,最高3000元/張,其他費用集中在200元~ 1.500元。

地質資料的使用:部分省份只提供紙質資料復制服務,不提供電子數據;很多省份規定每份報告不能完全抄,只能抄30%到70%;部分省份需要相應的勘查資質或礦業權證書才能借閱礦產資料。

都是地質資料匯交機構,但在執行地質資料服務政策上差異很大,往往給借閱者帶來困惑,嚴重影響地質資料服務水平的提高。

2.2采集服務資源不足,原始實物數據管理有待加強。

國家地質檔案館對用戶需求和服務滿意度進行了多次調查,館藏服務資源問題壹直是用戶反映最突出的問題。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不及時(轉發)或不報送,導致館藏機構服務過程中“無米之炊”。此外,國家地質檔案館多年來開展的地質資料圖形數據庫建設進展緩慢。截止到2011,僅完成5.6萬種,約占全部收集材料的60%。

作為重要的服務資源,原始和實物地質數據的清理、目錄數據庫的建設都在進行中,鉆孔數據庫建設剛剛起步。壹些實物地質資料可以提供社會服務,但原始地質資料的收集和服務尚未開展,制約了地質資料服務水平的提高。

2.3地質資料服務產品體系尚未建立。

目前專業性較強的地質資料服務產品較少,大部分只提供給地質礦產勘查人員,面向公眾、企業、政府等用戶的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同時,現有服務產品多為原創、單壹產品,匯款人交付的成果直接對外提供服務,沒有針對特定區域、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域或重要經濟區開發綜合性產品,限制了產品的應用。而且現有的服務產品比較分散,沒有按照專業、產品表達、不同用戶群體的原則形成地質資料服務產品體系。服務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力仍然較低,沒有統壹權威的地質資料服務產品發布。

2.4地質資料服務人員嚴重不足。

在全國33個地質資料收集機構中,專職從事地質資料工作的不到5人的有22個,占全國總數的67%。由於人員不足,人員素質低,難以應對日常工作,難以開發更多的服務產品,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德國鉆井數據庫建設考察研究總結報告》中稱,德國下薩克森州地質調查局承擔數據服務人員約30人,其中鉆井數據庫處理服務人員約8人。而全國地質檔案館承擔10種地質資料和各類數據庫對外服務的人員不足110000人,由此可見我國在地質資料服務方面的人員投入與國外的差距。

3對策和建議

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地質數據服務提供基礎信息支持。因此,地質資料服務必須樹立服務理念,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建立和完善地質資料服務體系為核心,以海量地質資料資源的清理、整合和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組織、政策和標準體系建設為保障,全面提升地質資料服務水平。

3.1加快地質資料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政策。

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快地質資料服務體系建設,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構建統壹服務平臺,整合服務資源,拓展服務領域,規範服務行為,在統壹的政策體系框架內,為社會各界提供地質資料服務。

研究制定全國統壹、可操作的服務政策,規範全國各級地質資料匯交機構的服務工作,為建設全國地質資料服務平臺提供政策支持。同時,開展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研究,盡快解決分類標準不統壹、分類工作流程不規範等問題,保障涉密地質資料服務的正常開展和國家秘密資料的安全使用。

3.2加快基礎工作,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和更新是地質資料服務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因此,首先要加強地質資料的收集,保證服務資源的積累。

二是要加快清理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盡快完成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建設、重要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重要鉆孔地質資料數據庫建設。

三是要整合各種地質信息資源,建設國家地質數據中心,充分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

3.3地質數據服務產品體系的建立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全面整合各類地質信息資源,建立地質信息服務產品體系,開發權威、可持續的服務產品,為社會提供豐富多樣、方便快捷的服務,使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更加主動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3.4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隊伍建設。

人員短缺是信息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加強隊伍建設,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迫在眉睫。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確保人才能夠引進來、留得住,為全面提升地質資料服務水平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