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深圳高新區)成立於1996年9月,面積11.5平方公裏,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科技園區之壹。2005年,高新區工業總產值654.38+0367.58億元,同比增長25.7%,是1996年高新區的654.38+03.7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54.38+0324.32億元,同比增長30.91%;工業增加值2601.3億元,同比增長26.2%;出口87.46億美元,同比增長22.8%;累計完成稅收262億元。2005年,高新區在全市0.6%的土地上,每平方公裏工業總產值為1.1.892億元。高新區先後被國家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亞太經合組織(APEC)科技工業園”、“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先進區”、“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
管理模式:深圳高新區在全市統壹領導、統壹政策、統壹規劃、統壹管理下。實行“開放式”管理體制,即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下,不改變各部門現有的管轄範圍。三級管理體系是指:決策層貫徹市委、市關於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的方針政策;管理層負責日常行政事務;服務層為企業和科研教育提供服務。在高新區建設中,* * *的主導作用是:產業導向、政策制定、環境營造和服務提供。
投資環境:為促進和保障高新區的可持續發展,《高新區條例》正式實施。高新區積極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 * *人文生態、良好的環境生態,實現了“三網合壹”的寬帶網絡。區內用戶可通過10M/100M信息港高速接入互聯網。高新區通過了ISO9002質量管理、ISO14000環境管理和SA8000社會責任管理認證。6萬多名園區人匯聚於此,體現了“敢於冒險、勇於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的精神。
招商引資: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高新區招商引資的磁場效應越來越明顯,大量國內外企業入駐,逐步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生物工程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國內大型企業有華為、中興、聯想、長城、TCL、創維、海王、東軟阿爾卑斯、創智等。跨國公司包括IBM、飛利浦、康柏、奧林巴斯、愛普生、朗訊、哈裏斯、湯姆遜等。
自主知識產權:2002年,深圳高新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半壁江山”。華為、中興的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接入設備;長城的計算機系統;金蝶、創智的軟件產品;童菲光學裝置;Medit和邁瑞的醫療器械;科興、皮記的基因工程產品;海王和海的醫藥產品;長園新材料等。,在國內外占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高新區聚集了壹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高水平集成電路設計中心。
R&D基地:很多企業在高新區設立了R&D中心,相當壹部分企業的R&D支出已經超過其銷售收入的65,438+00%。高新區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輻射周邊、海內外拓展、“官產學研投”相結合的研發體系。院士活動基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服務中小科技企業的公共技術平臺。
深圳虛擬大學園:壹所名校位於深圳,高新區聚集。由465、438+0國內外著名大學組成的深圳虛擬大學園,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已形成高層次人才培養、大學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幾年來,* * *培養了8000多名碩士及以上學位研究生;高校在深圳創辦企業超過100家,產業化項目超過100個。虛擬大學園利用大學有效的人才和技術,在有效的環境中為深圳做出有效的貢獻。
總裁俱樂部:深圳創新總裁俱樂部是由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服務中心出資,從事調研、溝通、協調、交流、合作咨詢服務等非營利性社會服務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俱樂部實行會員制,會員為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投資、中介服務機構、科研機構等單位的總裁,為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和研究做出突出貢獻並在單位擔任主要領導職務的個人。旨在為政、產、學、研、資的總裁搭建壹個交流碰撞、享受互動的平臺。
深圳軟件園:深圳軟件園被科技部正式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軟件園包括深圳軟件園、矽峰軟件園、蛇口火炬創業園等。目前軟件企業超過120家。2001年,軟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6億元,其中超億元企業8家,軟件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規劃建設中的深圳軟件園主園區位於深圳高新區,占地2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
發展規劃:深圳高新區“十五”計劃的基本原則是* * *引導,市場主導,重點發展優勢產業,重點發展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集成電路、軟件、光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光機電壹體化等主導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和配套產業集群。努力把高新區建設成為輻射周邊的區域性高新技術研發、孵化、產業化、出口、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高級人才培訓基地。
深圳高新區的目標:建設“國內壹流、國際水平”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