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礎設施
學院現占地950畝,建築面積18.6萬平方米。擁有三棟教學樓,三棟實驗樓,13學生公寓,四個學生食堂,1報告廳,1400座位,壹個200平米的電視演播廳,兩個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運動場地35000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65,438+00000冊,期刊679種,報紙65,438+033種。教學、生活和文體設施可同時滿足7000多名學生上課、住宿和文體活動的需要。
學院註重運用現代教育、管理和服務手段,建成了閉路電視系統、調頻英語廣播電臺、計算機教學網絡、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和多媒體教學平臺。大部分班級都有投影儀,校園網已經聯網,學校主頁已經在教育信息網上公布。圖書館建立了“中國學術期刊咨詢檢索二級站”,有40個終端電子閱覽室聯網。
第二,管理制度
學院直屬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廳領導。成立徐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院領導6人。有黨總支13個,直屬黨支部5個,教職工238人,含黨員。有土木工程系、建築藝術系、熱能與環境工程系、機電工程系、經濟管理系、計算機技術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外語系、“兩課”教研室、基礎系等10個教學系(部)。學院實行兩級管理,以系(部)為主的管理體制,管理重心下移。有21機關辦公和教輔,除後勤集團外,還有5個校辦事業單位對外提供服務。
第三,專業建設
土木工程、機電工程、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環境保護、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七大類近40個專業。其中,建築工程專業是教育部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暖通空調專業是江蘇省專業現代化試點專業。
第四,師資隊伍
學院在職教職工554人,其中專兼職教師390人,教授、教授3人,省“333”人才2人,副高級職稱83人,中級職稱179人,分別占教師總數的24.1%和52%。現有碩士和在讀碩士教師100人,博士和在讀博士教師7人。37名教師擁有雙職稱,60多人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產建設單位。在繼續教育方面,有成人教育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函授站和Xi建築科技大學。
學院教師積極參與省部級、市級乃至國家級的各種學術交流、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20多名教師擔任全國高校教育委員會教學評估研究會、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中國煤炭職業教育學會等37個研究所的所長、副所長、副秘書長、執行所長、主任等職務。教師出版了54種教科書(專著)。
教職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和科研學術能力。兩年來,承擔省級垂直科研項目1項,橫向科研項目6項,學院項目19項,國家級、省級教研項目9項,在各級各類期刊發表論文337篇,其中核心期刊51篇,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實驗訓練
學院立足創辦職業教育的特點,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加大實驗設備的投入。至今已建成六大類48個實驗室,7個實訓場所,30多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還有建築設計研究院(國家乙級資質)、建築工程監理公司、環保設備工程公司(國家噪聲防治專項設計乙級資質)、技術開發公司。我院還設立了江蘇省建築工人技能鑒定培訓站、土木預算員、建造師、質檢員、國家科委CAD應用培訓網等14技能培訓鑒定點(站)。這些全方位的實驗、實習、實訓條件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六,學生管理
我院全日制學生6600余人,成人學生1.300人。學校有152個班,學生來自15個省、市、自治區。1997設立“援藏班”。在學生管理方面,我院堅持“教育第壹,嚴格管理,學習第壹,提高素質,培養創新”的原則,建立了“兩級管理,以系(部)為責任層,班主任為責任人,系(部)黨支部(支部)書記為第壹責任人”的有效管理體系。
七。校辦產業
我院堅持“兩條腿”走路,遵循兩條規律(教育法和經濟法)辦學。壹方面爭取上級支持,另壹方面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積極組織創收,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職工待遇。多年來,我們堅持“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進專業”的方針,走產教結合的辦學之路。校辦企業主動開拓市場,創收能力不斷增強。2002年產值1000多萬元。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的徐州市建委下達的建築節能項目“高強度預應力穿孔板”等科研項目通過省市專家組鑒定;淮北石臺礦環保公司承擔的“噪聲治理項目”獲安微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校辦產業也成為培養“雙師素質”教師的基地和學生參與生產實踐的場所。
八、大學榮譽
我院堅持“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八字校風,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調動學院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依法治校,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形成了“我靠學校生存,學校靠我振興”、“學校光榮,我為學校爭光”和“自我加壓,爭創壹流”。學院先後獲得“能源系統職業技術教育先進學校”、國家部門首批造林綠化“四百”優秀單位(徐州市、江蘇省唯壹)、江蘇省“花園式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文明校園”等50多項榮譽稱號。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對學院進行了專題報道。學院突出的工作成績和顯著的改革成果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受到了全國教育系統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