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國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

國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總體規劃如圖7.1所示。

7.3.1建設國家、省、市、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承擔地質災害監測任務,負責業務和技術管理,並可以受政府委托行使部分地質災害監測管理職能,發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地質災害監測機構是公益性機構。

(1)國家地質災害監測站

國家地質災害監測站負責全國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和信息網的建設和運行,承擔全國地質環境監測任務;承擔全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編制全國地質災害監測規劃、計劃、工作規範和技術標準;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承擔全國地質災害監測數據和成果報告的收集、分析、處理和綜合研究,為政府決策部門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負責省(區、市)級地質災害監測業務的指導、協調和技術服務。

圖7.1國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格規劃圖

圖7.1國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格規劃圖

(2)省級地質災害監測站

省(區、市)地質災害監測站負責省級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和信息網的建設和運行;承擔省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受國家監測機構委托,承擔國家地質災害監測任務;編制省級適用的技術要求和實施細則;承擔省級地質災害監測數據和報告的收集、分析、處理和綜合研究,為政府決策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負責對市(地、州、盟)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進行業務指導。

(3)市(地、州、盟)級地質災害監測站

市(地、盟)級地質災害監測站負責市級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絡和信息網絡的建設、運行和監測設施維護;承擔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及相關調查工作;承擔省級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委托的地質災害監測任務;承擔地質災害監測數據和報告的收集、檢查、分析和研究,為當地政府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負責對縣級監測機構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技術指導和實地培訓。

(4)縣(市、旗)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地質災害治理需要,特別是地質災害嚴重的縣(市、旗),必須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站(點),負責本縣地質災害的監測,組織群測群防工作;同時負責監控設施的維護;及時上傳監測報告和監測數據。

7.3.2專業監控骨幹網建設

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骨幹網主要是指國家建立的地質災害監測網,包括區域性地面沈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山地城市和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實驗區和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單壹監測點。選擇原則如下:

1)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災害點;

(二)威脅重要城市、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和可能造成河道堵塞的大規模突發性地質災害;

3)威脅國家風景名勝區或者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區的重要隱患點;

4)貧困地區人口1,000人以上,潛在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為大規模以上突發性地質災害。

(1)山地城市和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監測網絡

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影響範圍大區和國家重大工程設施區,對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城市和重大工程進行衛星遙感影像定期監測。

2010之前,主要監控對象如下:

1)大江大河: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定期監測中俄界江、黃河上遊幹流、長江上遊幹流和雅魯藏布江的災情。

2)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西線和中線是主體工程。

3)交通幹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寶成鐵路、成昆鐵路、南昆鐵路、青藏鐵路等。

4)管道:西氣東輸、謝寧蘭天然氣管道、寶成輸油管道、漢川天然氣管道、中俄輸油管道等。

5)城市:重慶、蘭州、撫順、鞍山、銅川、大冶市。

6)礦山:遼寧撫順煤礦、遼寧撫順紅透山銅礦、黑龍江七臺河煤礦、山西太原西山煤礦、貴州開陽磷礦等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突出的老國有礦山。

(2)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單體監測項目

1)監測選址原則: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監測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從防災減災的角度看,壹般可分為兩類:①通過壹定的工程措施可消除災害隱患,並有明顯的治理效益(治理成本與潛在損失相比)。這種災害應該盡早發現和處理。在消除災害隱患之前,必須采用可靠的監測手段,實時監測其動態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避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2)對於特征復雜、災害征兆不明顯、難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控制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建立專業監測點。也可受其他部門委托,在重大工程區(沿線)建立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

2)單體監測方案:建立以GPS測量、鉆孔測斜儀、地下水監測法等監測技術為主體的綜合監測技術組合體系。包括滑坡地面絕對位移監測系統、滑坡深部位移監測系統、滑坡地下水監測系統、滑坡相對位移監測系統和滑坡誘發因素監測系統。

2010前,完成全國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單體監測網建設,同時重點排查13個省(區、市)已發現的50個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表7.4)。其中,重慶滑坡4處,浙江4處,雲南7處,西藏自治區3處,四川5處,陜西3處,青海3處,湖南1處,湖北1處,貴州1處,廣東、甘肅3處。

表7.4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點概況

繼續的

(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實驗區

針對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區域性、同時性、突發性、爆發性、危害性大等特點,結合土地整理規劃和資源能源開發,在代表性地區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在試驗區建立自動遙測雨量觀測站網,逐步建立試驗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雨量臨界值,為突發性災害的區域預警提供依據。同時,在試驗區開展降雨期邊坡巖體滲流觀測,研究降雨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機理。

2010前,進壹步完善和建設三峽庫區立體監測預警示範區。完成三峽庫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立體監測網絡建設,實現庫區60個地質災害點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實時傳輸和自動分析;完善庫區20個縣級監測點建設;完成1∶1萬航拍飛行;建立全庫區遙感(RS)監測系統,完成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網和參考網建設。

2010前,在重慶、北京、蘭州、甘肅、安康、陜西、四川雅安、雲南新平、東川、浙江金華、江西宜春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研究。

(4)地面沈降和地裂縫監測網

1)國家地面沈降監測網選址原則:①跨省的地面沈降災害區;(2)有壹定的監測工作和設施;③地方政府積極提供配套資金;(4)具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

2)工作部署:2010前,重點建設長三角、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淮北平原、松嫩平原地面沈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絡;2010以後,將逐步建成汾河流域、遼河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全國主要城市的地面沈降和地裂縫調查監測網。

長江三角洲地面沈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江蘇的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全部和鹽城以南的三個縣(市)以及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積近5萬km2。

華北平原地面沈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京津平原、河北渤海平原和魯西北平原,控制面積5萬多平方公裏。

關中平原與汾河流域地面沈降與地裂縫監測網覆蓋範圍從六盤山南麓寶雞,沿渭河向東,從Xi安到風陵渡東北,沿汾河從臨汾、太原到大同,寬近100km,長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涉及近50個盆地。

7.3.3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主要針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山區農村。在專業隊伍的指導下,建立地方政府領導下的縣、鄉、村三級群防群治體系。在地方各級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監測站的技術優勢,提高群眾防災意識和參與度,完善監測預報體系,到20100年,在1400個易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縣(市)建成群測群防網絡體系。

(1)群測群防網絡建設

1)監測點選擇原則:①危險性高、穩定性差、致災概率大,會造成嚴重災害的地質災害;(二)威脅城鎮、村莊、工礦和重要居民區人民生命安全的地質災害;(3)壹旦發生,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四)威脅公路、鐵路、水路等重要生命線工程的地質災害;⑤威脅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的潛在地質災害。

2)監測點建設:根據上述原則確定需要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後,專業調查組將及時向當地政府提出監測方案,並協助建設監測點。①監測範圍的確定:除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外,還應將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的災害區域納入監測範圍。(2)監測方法和要求:對目前不宜治理或暫時無法治理的隱患點,對危害較大的應建立簡易監測點,同時對宏觀地面變形、滑坡體內微觀地貌、地表植物、建築標誌等進行觀測。采用定期巡視調查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期巡視調查壹般為半個月或壹個月壹次,汛期強化監測將根據降雨強度每天或24小時值班監測。③監測點的設置:簡易監測點壹般采用樁、砂漿補片、固定尺監測滑坡地裂縫的相對位移。對於危害較大的隱患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采用視線法測量監測點的位移。

3)監控網點的管理和運行:①監控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個人。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的鄉(鎮)、村和有關單位為監測責任人,在其領導下成立監測組,由受危害或受威脅居民區或有關單位的小組調查員組成。建立崗位責任制,縣、鄉(鎮)、村要逐級簽訂責任書。在調查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宣傳和培訓,向負責監測的人員、監測小組成員和群眾傳授如何監測和判斷可能發生的災害跡象、災害的快速報告以及緊急預防和救援的方法。③信息反饋和處理。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收集匯總監測數據和信息反饋,上報市(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或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綜合整理分析,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或省地質環境站)將上報的數據和信息錄入全省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進行趨勢分析,提出下壹步監測工作的指導意見。(4)預測發生重大險情時,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立即采取緊急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應立即向省、市、縣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並派專業人員趕赴現場協助監測和指導防災救災。⑤建立地質災害速報系統,並按1999年12月15日文件附件執行。國土資源部[1998]15。

4)數據的收集和監測數據的整理:①監測數據包括地質災害點的基礎數據、動態變化數據和災情。②所有監測數據應以數字形式存儲在信息系統中,同時必須備份保存在紙質介質中。(3)監測點必須是簡單、定量的監測,必須排列成相關的曲線、圖表等。應編制相關的月報、季報和年報,同時應預測未來災害的發展趨勢。(4)監測數據應按相關程序逐級上報。

(2)構建群體與專業相結合的預測預警體系。

1)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和指導歸口管理的群眾監測網絡,負責監測數據的收集匯總和信息反饋。

2)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地質環境職能部門應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地質災害危險點,及時向有關鄉(鎮)、村、礦和負責重要設施管理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

3)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鄉(鎮)、礦山、重要設施主管部門編制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本縣(市)汛期地質災害防禦預案,並負責組織實施。

4)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活動和基層幹部培訓。

7.3.4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網絡建設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治數據是國家和地方地質災害防治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具有數量大、更新快、用途廣的特點。通過信息網絡的建設,實現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和發布,為政府、科研人員和社會提供所需的地質災害信息,為國民經濟建設的宏觀決策提供基礎科學依據。

到2010,在完善中國地質災害信息網、省級地質災害信息網和部分地(市)地質災害信息網的同時,建成集地質災害監測和地下水環境監測為壹體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傳輸、存儲、數據管理、查詢、應用和實時信息發布系統。

到2020年,以科技為先導,不斷完善國家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結合氣象、水文、地震等相關因素,構建多專業領域、多信息處理技術的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我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化水平,滿足社會和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信息的需求,實現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等重要決策功能。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依托各級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具有統壹要求、統壹流程、分級管理的特點,是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本書在第11章(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研究)中,全面論述了整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建設,包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本節不再贅述。

7.3.5突發重大地質災害應急機制和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1)應急機制建設

從現在(2004年)起,國家和各省(區、市)要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應急體系,以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中心,地質環境監測站(院、中心)為主體,地(市、州)、縣(市、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專業隊伍共同協作。

1)應急體系配備必要的應急設備,每年汛期前對防災預案中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主要縣(市)進行檢查,重點檢查防災減災措施、群測群防網絡和監測責任制是否到位,對主要災害隱患點進行檢查,汛期加強監測,汛期後進行復查。

2)發現險情,接到險情報告,能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識別險情。同時能夠及時動態監測分析災情,預測災情發展趨勢,根據災情的成因、類型、規模、影響範圍和發展趨勢劃定災害危險區,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誌,確定預警信號和疏散路線,組織危險區內人員和重要財產的疏散,緊急情況下組織避災疏散。

3)接到特大、特大地質災害隱患臨報後,指揮部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迅速組織應急調查組趕赴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救援措施建議。

(2)突發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日益突出。地質災害防治必須及時應對重大地質災害,提出科學決策意見,及時指揮應急處理。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是針對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的預測和應急指揮。在建立地質災害綜合數據庫的基礎上,構建了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的網絡化多媒體環境和地質災害應急數據傳輸環境,連接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數據中心和重點地質災害發生區,形成了壹套信息化的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對重大地質災害預測和應急指揮相關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整理、整合、分析,建立地質災害綜合數據庫。信息內容包括地理和地質背景數據;氣象分析數據;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資料;地質災害信息;救災情況等信息。

2)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發布平臺。與重大地質災害信息預測和應急指揮相關的動態信息發布系統、空間信息提取與發布系統、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的開發建設。

3)構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的網絡和多媒體運行環境。包括多點和多級視頻會議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以及相關的視聽和電話系統;國家與重點地質災害地區之間的網絡信息傳輸系統;構建地質災害重點區域應急調查數據快速傳輸環境。

4)研究制定壹套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規範。分析了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的特點,提出了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的工作模式,並建立了壹套相關的工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