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徐州,大禹治水時期的九洲之壹,位於黃海之濱,禹州以東,青州以南,揚州以北。
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北必經之路,五省通衢。當然現在看起來只有四個省,提到的五個省其實應該包括徐州是地方省的說法。
古代徐州下轄的地方有江蘇的徐州、淮陰、連雲港、鹽城,山東的棗莊、臨沂、濟寧,安徽的蘇州、亳州、淮北,河南的商丘。
《魯春秋》說:在泗上、徐州、魯野,魯的開國君主是的長子伯欽,而是的弟弟。因此,徐州不僅是壹個戰爭之地,也是中國文化的起源。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都是古徐州或大徐州人。
我們現在說的兵家之地,在歷史上最早是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提出來的。中國文化文明的源頭徐州,大概就起源於中原地區不斷的兼並和戰役。文化人從來沒有機會從事學術研究,其他地方的人也把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學識用到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鬥爭和戰爭競爭中。先秦時期的主要戰爭都發生在徐州以西的地區。夏商時期的蠻夷之地因為周公後裔的經營而變得異常富饒,為以後的文化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單家獨大使得戰爭相對較少,戰爭少而安逸的徐州也是徐州人彭祖能活到八百歲的原因。
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主要是因為* * *中央政府南擴後,秦之前的中央政府基本都是為中原而戰,徐州以南地區相對舒適。漢朝以後漢族中原政府在南方和東方的擴張都要經過徐州。徐州作為古九州之壹,在沛公劉邦和宿遷霸王項羽兩大徐州人之間生生世世。由此,徐州的歷史進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崇尚文學到崇尚武藝。
在此之前,沒有和徐州發生大的戰爭。魯國前期的三大戰爭都是與北方的齊國,而最終滅亡魯國的楚國並沒有與魯國發生什麽引人註目的戰爭,所以被楚國吞並也就有點順理成章了。
由此可見,魯國人善治國,不善用兵。魯、宋作為古代徐州的雛形,不善用兵,最後都被滅了。雖然魯國和齊國三次戰爭都取得了勝利,但是自從齊國強大之後,魯國基本上就把自己當成了齊國的小媳婦,所以也就沒什麽好爭的了,更多的時候是作為齊國和楚國之間的緩沖。
這也是孔壹直要求各國遵守規則的原因。但是我們不能爭論。只是歷史從來沒有爭論過。儒家先輩的愚蠢可見壹斑。練舌頭沒有強壯的肌肉對別人是有害的。
自從徐州人劉邦當了皇帝,徐州人的好日子壹去不復返了。他把自己的老巢交給了和他關系最親密、最聽他話、最聰明最有才幹的弟弟蛟劉,讓他做了彭城的楚王。這時候徐州叫彭城。
蛟劉在位二十四年,彭城的文化特色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只有這二三十年。
當蛟劉的孫子鄂到來時,鄂和吳王密謀造反。結果周亞夫領兵打敗了他。從此,楚王和各路俘虜壹樣,只是名義上的國王,只吃陸鋒,實際上和郡縣沒什麽區別。
其實從漢高祖到漢景帝,徐州只是壹個通往蠻夷之地吳國的通道。
打敗七皇後的漢朝政權開始治理武帝。當時彭城作為南方交通大動脈的重要性也有所體現。從此,兵家必爭之地的名號輸給了徐州,徐州也從此把文化之鄉的帽子甩在了* * *,壹心壹意地作為壹個武學之地屹立在中國的歷史上。似乎徐州人的好日子就止於此,從南到北的馬蹄鐵甲壹直貫穿著整個徐州漢。
據統計,到海懷戰爭結束時,徐州已經經歷了400多次戰爭,平均每十年就要打壹次,尤其是漢朝以後。
徐州作為富庶之地,逐漸淪為戰亂之地,經濟壹落千丈。整個封建時代徐州的農民起義成為徐州的壹大特色,產生了很多皇帝,皇帝成為徐州的土特產。
有人說,整個封建時期,中國有壹半以上的時間是在徐州出生的皇帝統治下度過的。
漢武帝劉、三國時的、宋朝時的趙匡胤、明朝時的朱,都出自徐州。
總的來說,徐州的皇帝都是出身於混世魔王,窮人的根基,露極造反的異己,改朝換代的人物。
作為戰略要地,徐州的交通也在源源不斷的歷代風流人物的影響下變得異常發達。戰爭中有車馬交通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徐州的東面是沂蒙山區和蘇北的泥濘地,徐州的西面是海拔落差400米的大別山腳下,西面是巍峨的秦嶺,南北是壹條路,只有南北穿過徐州。
徐州自古水陸交通發達,故黃河貫穿其中,近代鐵路公路縱橫交錯,控制天下。
是歷代戰亂中的車轍馬糞,讓徐州變得如此古樸厚重。
現在徐州對徐州人大概壹直都有這種渴望。按理說,壹個地方的轄區應該在地域上劃分得更為分明,徐州似乎是個例外。新中國成立後,徐州壹度劃歸山東,後成為江蘇的壹個專區。管轄範圍包括徐州地區和現在的連雲港,也就是原來的新海聯市,以及淮陰的大部分,還有安徽宿州的相當壹部分。此外,山東省滕州市的幾個縣也被劃分了等級。
基本範圍還是對應歷史上的徐州,但不知道為什麽,經過七七八八年七月的壹番折騰,徐州的頭不是頭,臉不是臉。被撕成了八排,把壹個養得好好的徐州弄成了這個樣子。看起來像江蘇的短尾。
這也是徐州人壹直想搞壹個淮海省的重要原因。